03.06 捷克斯洛伐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李立軍V5


中歐有個國家叫斯洛伐克,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小弟”斯洛伐克與“大哥”捷克和平分手,以後天涯各自。斯洛伐克面積4.9萬平方公里,東、西長,南、北窄。鄰國有五個,順時針分別是:捷克、波蘭、烏克蘭、匈牙利、奧地利。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非常有特點,就是他的地理位置。

著名的多瑙河發源於德國,一路向東流去,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位於多瑙河畔。然後,出了維也納,沿著多瑙河繼續向東,下一座城市,就是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兩國首都的直線距離,不過60公里。離開布拉迪斯拉發,繼續沿著多瑙河向東南行進,不到10公里,又出國了。不過不是奧地利,而是斯洛伐克另一個著名鄰國匈牙利。

咱們都知道,國都定在邊界上,向來是兵家大忌,除非是實在沒辦法。明朝雖然“天子守國門”,但至少還有長城與九邊重鎮可以防禦北敵。布拉迪斯拉發西郊是奧地利,南郊是匈牙利,斯洛伐克怎麼會把首都放在邊界線上?其他地方不能定都嗎?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先說歷史原因。布拉迪斯拉發與匈牙利有解不開的歷史糾葛,從十世紀(901-1000年)開始,匈牙利開始統治布拉迪斯拉發周邊地區,當時稱為波佐尼。匈牙利很重視布拉迪斯拉發,因為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布拉迪斯拉發位於多瑙河與摩拉瓦匯流處往南不遠處,東北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西南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布拉迪斯拉發進可攻、退可守。而現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除了多瑙河穿城而過,周邊都是平原地帶,易攻難守。

公元1526年8月,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進攻匈牙利,雙方爆發了摩哈赤戰役(也稱莫哈奇戰役)。奧斯曼出場的是土耳其歷史上偉大的蘇萊曼一世,那時的奧斯曼軍隊無比強大。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率領的軍隊,被奧斯曼軍隊暴打,拉約什二世本人落水身亡。

奧斯曼軍隊乘勝追殺到布拉迪斯拉發城下,結果付出了巨大代價,也沒拿下布拉迪斯拉發。本來已佔優勢的奧斯曼被布拉迪斯拉發牽扯大量精力,只好與匈牙利握手言和。匈牙利也發現了布拉迪斯拉發的地理優勢,10年後的1536年,匈牙利王國遷都至布拉迪斯拉發。從地理上看,當時的匈牙利首都距離奧斯曼土耳其的邊界太近,而布拉迪斯拉發的位置更西一些,相對比較安全。

在此之後,布拉迪斯拉發的發展非常迅速,是匈牙利最大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所謂的匈牙利,主要是指現在的斯洛伐克,而現在的匈牙利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很自然,這座城市的匈牙利人較多。到了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布拉迪斯拉發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城市。城中的匈牙利人對此非常不滿,面對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攻勢”,匈牙利人不斷遷出布拉迪斯拉發。

圖-斯洛伐克街頭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斯洛伐克人更方便進入布拉迪斯拉發。最終,布拉迪斯拉發成為斯洛伐克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布拉迪斯拉發雖然位於邊境上,斯洛伐克也只能把首都放在這裡。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是科希策,人口二十多萬,按說也可以承擔首都職能。但是,科希策位於斯洛伐克西部,這不利於斯洛伐克面向歐洲。

圖-斯洛伐克街頭

斯洛伐克定都布拉迪斯拉發,還有現實的原因。冷戰結束後的1993年,斯洛伐克獨立。此時的歐洲形勢,已不像冷戰時那麼劍拔弩張了。冷戰時,布拉迪斯拉發是華約與北約對抗的最前沿之一,只不過布拉迪斯拉發不是首都。冷戰後,東歐國家全面“向西看”,西方也沒有必要對布拉迪斯拉發動武。

圖-斯洛伐克街頭

而且,斯洛伐克三個鄰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都是面積不大的國家,他們也都沒有能力吞掉布拉迪斯拉發。所以,布拉迪斯拉發雖位於三國邊境地帶,還是比較安全的。


地圖帝


或許你對斯洛伐克並不瞭解,但是如果你瞭解它,它一定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國家。

下面我們將從以下10個方面,為你介紹一個有趣的斯洛伐克:

1.乘火車免費

自2014年11月起,所有兒童,26歲以下的全日制學生,62歲以下的喪偶或殘疾退休人員和62歲以上的老年人有資格免費乘坐火車。它只適用於歐盟成員國的公民或永久居民。您只需在現金櫃臺快速註冊即可獲得您的個人客戶卡。

2.世界上人均城堡數量最多的國家

這是斯洛伐克最有趣的事實之一,讓從未訪問過斯洛伐克的旅行者感到驚喜。想象一個擁有425個城堡的整個人口遠遠小於紐約市!最受歡迎的城堡,如布拉迪斯拉發城堡,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斯洛伐克城堡的真正亮點無疑是中世紀的斯皮什城堡,它屬於中歐最大的城堡,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3.世界上與兩個國家接壤的唯一首都

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位於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界。這使得這個城市成為世界上唯一與兩個獨立國家接壤的首都。而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距離只有60公里!這兩座城市都坐落在多瑙河畔,從維也納乘船遊覽布拉迪斯拉發只需90分鐘。

4.超過6000個洞穴

到目前為止,斯洛伐克已發現六千多個洞穴!在低塔特拉和斯洛伐克喀斯特的國家公園中可以找到最壯觀的洞穴。其中許多代表獨特的自然奇觀。其中洞穴中一座巨大的34米高的燒結柱甚至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5.首先保留世界民間建築

斯洛伐克北部風景如畫的Čičmany村是世界上第一個民間建築保留地。這座村莊被群山環繞,尤其因其傳統的木製房屋而聞名。這些木屋的牆壁飾有白色幾何圖案。 130多棟房屋屬於歷史保護住宅。

6.貨幣=歐元(€)

斯洛伐克不僅是歐盟的成員,也屬於歐元區國家。 2009年,斯洛伐克克朗(SKK)在使用16年後退出流通,並以新貨幣 - 歐元(EUR)取而代之。除了奧地利之外的所有周邊國家都使用自己的貨幣。

7.歐洲的地理中點

在斯洛伐克的KremnickéBane村附近,緊鄰聖約翰浸信會,是歐洲的中心。不幸的是,由於不同類型的計算,斯洛伐克並不是唯一以其歐洲地理中心為傲的國家。另外7個歐洲村莊也聲稱承載這個假設的中點。在KremnickéBane村附近的滑雪勝地Krahule著名的休閒場所被命名為“歐洲中心”。

8.自然景觀豐富

斯洛伐克擁有9個國家公園和14個受保護的景觀區,實際上是遊客的天堂。美麗的高塔特拉峰,那裡有超過2500米的山峰和數千年前形成的冰川湖。其他壯觀的地方無疑是斯洛伐克天堂與野生峽谷。

9.超過1300種礦泉水

斯洛伐克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礦泉水和治療溫泉的來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溫泉度假村內積極治療和娛樂。雖然中國的溫泉大多被視為奢侈品,而且價格通常較高,但斯洛伐克的溫泉度假村和水上公園由於其悠久的傳統而可負擔得起。

10.世界上最高的木製祭壇

中世紀古老的Levoča鎮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製祭壇的所在地。這項非凡的工作是由保羅大師創造的。它坐落在聖詹姆斯教堂,就在萊沃卡的歷史中心。高18.6米,寬6米的祭壇不用一根釘子!整個鎮中心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王不宇看世界


前年花了一個月時間安排了一次中歐五國之行,其中在捷克就呆了10天,重點遊玩了布拉格和有全世界最美小鎮之稱的克魯姆洛夫,非常喜歡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卻有著獨特歷史和風情的國家。

在奧匈帝國時代,它是帝國非常重要的工業區,貢獻了超過80%的工業產值,這是帝國能夠和當時歐洲其他幾大工業國抗衡的原因之一。

1938年二戰爆發前,捷克的工業生產在全世界排名第10,軍工生產、汽車生產,更是名列前茅。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希特勒一定要簽訂《慕尼黑協議》佔領捷克,將其最重要的工業區域納入帝國版圖。

為了確保捷克這個德國的戰時大工廠,希特勒不但在這裡佈置了德國本土以外最強的軍隊和警察,還特別派他最信任並屬意的接班人、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兼警察上將的海德里希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總督。

被稱為“納粹魔王”和“布拉格屠夫”的海德里希,在捷克實施殘酷統治,立誓要將捷克德意志化。因此才引發了捷克抵抗組織刺殺海德里希的“類人猿行動”。這是二戰若干次針對納粹高官的暗殺行動中,唯一成功的一次,海德里希也因此成為被暗殺的級別最高的納粹官員。

二戰結束後,捷克經歷了蘇聯佔領、成為蘇聯集團成員國之一、“天鵝絨革命”等一系列事變後,再次成為獨立的民主國家。如今,它已被列入世界銀行的發達國家之列,並先後加入了歐盟和北約。

許多啤酒愛好者知道德國啤酒、美國百威啤酒,卻不知道捷克啤酒是全世界最好喝的啤酒之一。而百威啤酒的發源地,正是在離克魯姆洛夫小鎮不遠處的啤酒城布傑約維採。關於捷克啤酒的歷史,關於美國百威與捷克百威的版權之爭,則是另一個長長的故事。


世界真的很大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國家,從名稱上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這是一個二合一的國家,也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而它總共不到七十年的歷史也剛好分成兩部分,從1918年獨立到1939年捷克被德國吞併為前半部分,從1945年蘇聯把德國從捷克領土上趕走,到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成為主權國家為止。

捷克斯洛伐克是奧匈帝國崩潰之後在它的領土上誕生的一個新國家。但這個新國家卻在各方面都繼承了太多舊帝國的色彩。首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由捷克部分和斯洛伐克部分組成,其中捷克部分在舊奧匈帝國屬於內萊塔尼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奧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通常也被成為“上匈牙利”,是匈牙利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其中斯洛伐克首都符拉迪斯拉發原本被叫做普雷斯堡,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匈牙利王國的首都。比如說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茜茜公主展”裡展示的那副瑪利亞特蕾莎女王加冕畫像裡的那座城堡,畫的就是普雷斯堡。

(在奧匈帝國的歷史上,捷克屬於橘色的奧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屬於淡黃色的匈牙利部分)

既然這兩部分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而且在最近的歷史階段裡它們還分屬奧匈二元君主國的兩個不同部分,那麼它們為什麼會在1918年結合在一起呢?首先捷克雖然作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捷克人一直對奧匈帝國的二元體制耿耿於懷,因為按照1860年的改革計劃,奧地利帝國應該進行徹底的聯邦制改革,變成多瑙河聯邦或者奧地利合眾國。即使不做這樣的改革,至少也應該是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三元君主國。但是當波希米亞的議會在1871年10月10日通過《基本條款》,要求對整個帝國進行徹底的聯邦制改革的時候。奧匈帝國外交大臣博斯伊特卻在匈牙利首相安德拉希伯爵的支持下否決了《基本條款》,終結了奧地利帝國的進一步改革。

(捷克軍團的宣傳明星片,胡斯戰士的傳統!)

此後的捷克作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捷克和帝國的其他各個組成部分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協約國和同盟國都開始拉攏對方國土上的反對派。同盟國支持愛爾蘭、烏克蘭、波蘭的獨立勢力。而協約國則拉攏中歐同盟國領土上的獨立派,其中長期作為捷克政壇上的邊緣人物,流亡在巴黎的馬薩里克博士就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組成了捷克民族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甚至在名義上得到了俄國從奧匈帝國俘虜中招募的捷克軍團的指揮權,1918年甚至被協約國承認為成員國之一。但此時的捷克民族委員依然只能代表捷克而不能代表捷克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是怎麼結合起來的呢?

1918年當奧匈帝國終於崩潰的時候,帝國所有的組成部分都希望擺脫自己的戰敗國身份。其中奧地利和匈牙利試圖通過革命來和舊帝國劃清界限。而作為上匈牙利的斯洛伐克,在1867-1918年之間的匈牙利一直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並不想繼續加入這個新成立的匈牙利國家,於是它選擇獨立,而且在它給自己劃定的領土上實際上還有大批的匈牙利少數民族。一旦這些匈牙利人聯合匈牙利國家對斯洛伐克動用武力,斯洛伐克是無力抵抗的。而與協約國成員國的捷克結合起來就可以第一擺脫自己的戰敗國身份,第二藉助捷克的力量來威懾匈牙利,並且壓制國內的匈牙利少數民族,無疑是斯洛伐克最理想的選擇。

(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締造者馬薩里克和貝奈斯,其中貝奈斯1938年面對希特勒的軟弱,和1945年對國內德意志、匈牙利少數民族的殘忍兇惡相映成趣)

而捷克其實面臨著和斯洛伐克一樣的問題,在南方捷克拒絕把德意志人多數而且比較親奧地利的南波希米亞併入奧地利,在西方則拒絕把德意志人多數的蘇臺德併入德國或者奧地利。從而在自詡為捷克民族國家的捷克共和國領土上保留了幾百萬德意志少數民族,而這些德意志少數民族背後還有雖然戰敗卻依然可能重新強大起來的德意志國家作為靠山。和斯洛伐克聯合起來可以擴大這個國家的領土和實力,於是一個1919年版的奧匈帝國就這麼誕生了。

(1918年與其說是民族革命不如說是奧匈帝國的崩潰,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新國家的誕生真正的見證者並不多,人們大多是從報紙上讀到的)

這個國家的公務員、軍隊、警察、法官、教會,甚至政黨都直接繼承自奧匈帝國。馬薩里克雖然是名義上的捷克領袖,但他長期流亡在外根本沒有自己的勢力。他只是捷克權貴階層的旗幟,而這個捷克的實際統治集團則是舊奧匈帝國時期的政府官員、議員、軍官、法官、教授們組成的。奧匈帝國的國旗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面國旗拼起來的,而國歌則是共用同一首《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捷克斯洛伐克則剛好與舊帝國相反,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旗是統一的國歌卻是二合一。在唱國歌的時候前半部分唱捷克的《何處是吾家》,然後突然轉換成斯洛伐克的《塔特拉山上的暴風》。

(1930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語言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出捷克和斯洛伐克境內都分佈著大量的而且居住密集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是這個國家誕生的根源,也是它滅亡的導火索)

捷克斯洛伐克繼承了舊帝國的所有缺點,卻沒有繼承舊帝國對少數民族寬容的優點。捷克斯洛伐克從1918年獨立開始就開始迫害國內的德意志少數民族,甚至對德意志示威者開槍射擊。為此《凡爾賽合約》和國際聯盟,甚至承認了魏瑪共和國對蘇臺德德意志人處境的監督權。而這個權力也就給捷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1938年納粹德國提出要求奪取蘇臺德地區,而捷克在英法的壓迫下不得不妥協,其結果就是《慕尼黑協定》。而當德國按照慕尼黑協定佔領蘇臺德地區之後,又撕毀協議佔領了整個捷克。在這種情況下斯洛伐克變成了斯洛伐克保護國。但是它領土上的匈牙利人地區則被霍爾蒂的匈牙利王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宣告結束。

(納粹佔領蘇臺德地區至少對當地的三百萬德意志少數民族來說是從捷克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但是納粹撕毀協議佔領整個捷克,就最終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世界大戰)

(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

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的後半部分,始於1945年蘇聯的佔領。隨著捷克斯洛伐克的恢復,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藉口反對納粹對領土上的德意志少數民族採取了嚴厲的驅逐政策,這就是著名的》貝奈斯法》。隨著《貝奈斯法》對德意志人採取的人走地留的驅逐政策,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經徹底的去德意志化。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就進入了典型的華約國家時期。一直到90年代蘇聯的解體。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宣佈各自成為主權國家,宣告了這個國家的滅亡。

(根據貝奈斯法令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和德意志少數民族)

縱觀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這個國家純然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為了壓迫本國少數民族而基於共同利益結合在一起的。但也因為它的這種壓迫政策而導致了它在1939年的滅亡。而當《貝奈斯法》驅逐了國內的少數民族,同時德國再次戰敗變成焦土,甚至分裂成東西德國的情況下,這兩個國家繼續結合在一起的理由也就不復存在了。使它們繼續結合到1993年的只是蘇聯的霸權而不是他們內部的團結。當蘇聯也不復存在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就徹底被所有人拋棄了。

捷克斯洛伐克是《凡爾賽合約》賦予捷克人的勝利地位的產物,也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採取的民族壓迫政策的產物。一旦失去了兩戰之間的國際環境和它們國內的民族矛盾這個基礎,這個國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最終被它的兩個組成部分所拋棄。


克羅採和春天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消失了的國家,僅僅存在於歷史中。

這個國家是目前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前身,而再往前,那就是奧匈帝國了。奧匈帝國再往前那就是“哈布斯堡帝國”,這個扯起來那就沒完了。

所以咱們就從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的誕生講起,之前的歷史淵源,咱們略過!

話說一戰之後,曾經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四分五裂,被肢解為多個民族國家。除了作為主體帝國存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以外,還有巴爾幹諸國,即黑山、克羅地亞等等。還有就是中歐兩精英,捷克和斯洛伐克。他們在獨立之後,隨即就組建了聯合政府,於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而獨立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還發展得挺不錯,其工業實力很強,能排進歐洲前六,超過波蘭。尤其是其軍工也特別發達,位於布爾諾市的“斯柯達兵工廠”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兵工廠之一,在歐洲僅次於德國克虜伯。

其生產的輕武器、火炮等武器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當年的捷克造在咱們抗日戰場上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斯柯達兵工廠”和咱們熟知“斯柯達汽車”並不是一碼事兒,雖然他們都發源於於德國。雖然“斯柯達汽車”在二戰時期也曾被迫轉戰軍火。但這是兩家公司,如今的“斯柯達兵工廠”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軍工企業,CZ系武器,非常受歡迎。

大家千萬不要被網上的無良帖子給忽悠了!

扯遠了,咱再說回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這個國家被德國攻陷!直到1945年再度被蘇聯解放。這時候的捷克斯洛伐克改名了,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東歐劇變,捷克斯洛伐克改變了意識形態,國家主體轉向多黨制,走資本主義道路。

這時候的其國名又變成了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應該是當時的華約國家裡面發展得最好的,當初的“布拉格之春”便是最好的例子。而這也是其解體後的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再今天能大大領先東歐各國的原因之一。基礎擺在那兒的!

至於後來捷克斯洛伐克為何會分裂,其實就是一個民族問題。一直以來,捷克比斯洛伐克的要發展得好,而且再人口數量上也佔據優勢。所以在國家權力分配上,捷克人佔據主導地位,斯洛伐克的心裡不是太平衡。這就導致了這個國家出現嚴重的分歧,無法統一。於是藉著國內兩個黨派分別在兩個地區大選中獲勝的契機,雙方和平分手。捷克斯洛伐克在於1993年1月1日正是被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



從現在來看,這次分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雙方的分歧得到了解決,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

現在兩國都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捷克人均收入超過兩萬美元,而鄰居斯洛伐克也有著一萬七八的人均GDP,妥妥的發達國家。


白話歷史君


捷克斯洛伐克在歷史上真正作為一個國家存在有兩個時期:一戰到二戰之間、二戰後到東歐劇變。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是斯拉夫人分支,但是由於地理位置靠西,受到德意志人的很大影響。

在歷史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土地上建立過波西米亞王國,並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世紀初,波西米亞王國王冠落到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中。這段時間,大批德意志人移民波西米亞王國,佔據該地區的礦場和農田,引發當地人不滿。波西米亞王國偉大的宗教改革家胡斯深入貧民播撒宗教改革思想。等到天主教廷處死了他,民眾發動了大起義,這就是胡斯起義。雖然起義被鎮壓,但這是未來宗教改革的先聲。

然而波西米亞王國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六百年,30年戰爭中波西亞人民的反抗還是被強制鎮壓下去,民眾還是得信仰天主教。

波西米亞王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最終得到獨立是在一戰奧匈帝國崩潰以後。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從崩潰的奧匈帝國獨立了。其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二戰前已經是世界第十大工業國。然而其境內遺留的德意志人最終釀成災禍。納粹德國藉口蘇臺德區事件無恥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則不惜出賣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來和德國綏靖。

等到二戰結束,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復國,也就加入了蘇聯陣營。儘管如此,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並不甘心作為蘇聯衛星國。但是他們的反抗還是被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遭遇了蘇聯軍隊的無情干涉。

終於等到了東歐劇變,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通過天鵝絨革命,擺脫了蘇聯的強權。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在友好協商的氛圍中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從此開始了各自的歷史。


地球知識局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1993年1月存在於中歐的主權國家。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在奧匈帝國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所在的地區被稱作波西米亞,是中歐工業革命開展最早、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成為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宣佈獨立)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獨立之初,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民族包括捷克族(51%)、德意志族(22%)、斯洛伐克族(16%)、匈牙利族(5%)等。因此,雖然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但是第二大民族實際上不是斯洛伐克,而是德意志族。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主要生活在蘇臺德區。這是當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接壤地帶。由於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與德意志帝國都屬於德意志民族建立的國家。因此,兩大帝國的接壤地帶主要是德意志人的聚居區。而一戰後,這一地區併入德國的要求未得到協約國的允許,從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典型的“分離主義”地區。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捷克斯洛伐克宣稱本國沒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

(蘇臺德區的具體位置)

但是,民族身份的再塑造尚未完成就面臨了滅頂之災。1939年,納粹德國通過慕尼黑協定“合法”吞併了蘇臺德區,讓德意志人“迴歸”祖國。也揭開了捷克斯洛伐克滅亡的序幕。很快,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直到二戰末期,捷克斯洛伐克由蘇聯紅軍解放,重新獲得獨立。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並未完全恢復當初的領土,其東部領土被蘇聯佔領,併入今日的烏克蘭。

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併成為蘇聯集團的成員,在經濟上主要和經互會成員國合作,在軍事上主要依靠“華約組織”的保障。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聯陣營屬於典型的工業發達地區。在經互會的產業分工中,也主要負責中高端工業品的生產。因此,捷克斯洛伐克的整體生活水平要高於東德之外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蘇聯的政治高壓和計劃經濟嚴重阻礙了經濟增長。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開展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但是很快被奉行“有限主權論”的勃列日涅夫鎮壓。冷戰末期,捷克斯洛伐克也爆發了“自由化”運動,並在1989年實現政權更迭,捷共下臺。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正式分家,捷克斯洛伐克不復存在。


布萊克懷特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28日從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國家之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由德、奧等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戰敗告終,而戰爭的結果之一就是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徹底分崩離析: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佈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在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後同塞爾維亞合併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並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制帝國;而作為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事實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就這樣昔日偌大的奧匈帝國領土分別劃歸於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國,而各國也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咱們不談從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企圖國家,單說這個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兩部分所組成的國家,但事實上這兩個民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從寬泛的角度而言:說他們是一個民族也並不為過。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屬於斯拉夫人中的西斯拉夫分支,在歷史上這兩個民族曾同屬大摩拉維亞王國:捷克在西,山嵐環抱;斯洛伐克在東,北面臨山,南部是平原。兩個民族的分野起源於公元9世紀:來自亞洲草原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入侵了大摩拉維亞王國。憑山據守的捷克人維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後來又歸入神聖羅馬帝國;而斯洛伐克則被馬扎爾人征服,後來馬扎爾人建立了匈牙利王國,於是斯洛伐克就成為了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如今斯洛伐克的首都符拉迪斯拉發在匈牙利王國統治時期被稱為普雷斯堡,曾長期作為匈牙利王國的首都存在。兩個民族的歷史至此形成分野:捷克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響,而斯洛伐克則更多是受到匈牙利文化的影響。從11世紀起捷克被納入到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哈布斯堡王朝在捷克實行相對較為開明的君主制度,捷克的工商經濟由此繁榮起來,進入到近代的工業化時代後捷克成為了中歐工業革命開展最早、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相比之下斯洛伐克則成為了農奴莊園國家,其教育、文化水平等所造成的思想觀念與捷克差別很大。這實際上已埋下了兩個民族日後出現分歧的種子。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通過政治聯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囊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的龐大帝國。然而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張就使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起來:奧地利本來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分支,然而通過政治聯姻將中歐大量斯拉夫人國家合併到奧地利皇室的統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國發起的意大利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被從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逐出。七年後奧地利又被普魯士打敗,從而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在被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後奧地利轉而同境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協——奧匈帝國這一二元制帝國由此誕生:奧地利皇帝和總理兼任奧匈帝國皇帝和總理,在軍事、財政、外交三大權力的執行上由位於維也納的帝國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構成帝國的兩大主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則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儘管隨著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二元制結構的奧匈帝國使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日耳曼人佔其總人口的23%、匈牙利人佔21%、捷克人12%、波蘭人佔11%、烏克蘭人佔8%、羅馬尼亞人佔5%、克羅地亞人佔7%、斯洛伐克人佔3%、塞爾維亞人佔6%、斯洛文尼亞人佔3%、意大利人佔3%。尖銳複雜的民族問題使看似強大的奧匈帝國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分裂接替的風險。包括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內的廣大斯拉夫民族對奧匈帝國的二元制結構極為不滿,他們強烈要求將奧匈帝國改組為由奧地利、匈牙利及斯拉夫民族三個平等主體共同組成的三元制帝國。1871年10月10日捷克人起草了旨在將奧匈帝國改造為三元制帝國的《基本條款》,然而當時的奧匈帝國外交大臣博斯伊特卻在匈牙利首相安德拉希伯爵的支持下將其否決。最終捷克和斯洛伐克成為與奧地利、匈牙利平起平坐的平等主體的想法未能實現,兩地分別隸屬於奧匈帝國兩大主體的基本格局並未改變:捷克屬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內萊塔尼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奧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在當時則被稱為上匈牙利。

一戰爆發後作為奧匈帝國一部分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參與到戰爭中,這和奧匈帝國的其他組成部分並沒什麼不同:在維也納街頭人們高唱著“崇高騎士葉夫根尼親王之歌”走上戰場;在布達佩斯軍官從出征的軍列車廂窗口伸出頭來微笑著接受人群的歡呼;在克拉克夫畢蘇斯基將軍統帥的波蘭旅舉行了向奧匈帝國皇帝宣誓效忠的儀式;在薩格勒布日後的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跟隨自己所在的克羅地亞步兵團奔赴薩瓦河畔的塞爾維亞前線;在布拉格人們揮動著手帕為即將奔赴前線的波西米亞軍團送行......帝國境內的各部分各民族都被動員起來了,然而潛伏在帝國各部分各民族之間的深層次矛盾並未因此消失不見,而作為對手的協約國自然會想到利用這種矛盾,事實上不只是協約國會利用對手的內部矛盾:同盟國方面同樣想到了利用愛爾蘭、烏克蘭等地的獨立勢力。同盟國能想到的事協約國自然也能想到,於是長期作為捷克政壇上的邊緣人物的馬薩里克博士在協約國的支持下在巴黎組織了捷克民族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甚至在名義上得到了俄國從奧匈帝國俘虜中招募的捷克軍團的指揮權,1918年甚至被協約國承認為成員國之一。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徹底分崩離析,而從帝國分化出來的各部分自然希望通過與舊帝國劃清界限從而擺脫被作為戰敗國處置的命運。對戰前構成奧匈帝國主體部分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是難逃被作為戰敗國處置的命運的,而已被協約國承認為己方成員的捷克則顯然不會面臨這樣的命運。在這種形勢下脫離匈牙利,轉而投入捷克的懷抱對斯洛伐克而言:無疑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通過與已被協約國接納的捷克聯合從而擺脫戰敗國命運,又可以藉助捷克的力量應對匈牙利可能的報復行為。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使斯洛伐克最終選擇同已分家多年的老兄弟捷克聯合組成捷克斯洛伐克。

早在獨立之前捷克的工業產量就已佔到奧匈帝國總產量的80%,捷克還是奧匈帝國中信仰、出版、教育最自由的地區之一,布拉格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和學術中心,奧匈帝國享譽世界的斯柯達兵工廠就位於波西米亞境內。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繼承了奧匈帝國成熟的工業體系,得以與美、英、蘇、德、法、日、意等國並列為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擁有較高的工業化水平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除了能夠製造出性能出色的機槍和火炮,還可以生產飛機和坦克,甚至連軍艦上的火炮都可以製造出來,強大的工業化水平已超過了當時的意大利。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軍火產量甚至超過了英法的總和。以武器裝備為代表的捷克工業品不僅自用而且大量出口到國外:捷克式輕機槍和斯柯達火炮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出口的拳頭產品。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依靠其強大的軍工製造水平打造出了擁有百萬精良裝備部隊,還在邊境地區修建了號稱"小馬奇諾"防線的防禦設施。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並沒形成像奧地利、匈牙利一樣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國家——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結構情況如下:捷克人佔總人口的51%、日耳曼人佔22%、斯洛伐克人佔16%、馬扎爾人佔5%等等。儘管這個國家的國名叫做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實際上這個國家的第二大民族並非斯洛伐克族而是日耳曼族。同奧匈帝國一樣: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個民族關係極其複雜的國家。事實上捷克斯洛伐克同奧匈帝國的相似性還不止於此:這個國家的公務員、軍隊、警察、法官、教會,甚至政黨都直接繼承自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國旗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面國旗拼起來的,而國歌則是共用同一首《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捷克斯洛伐克則正好與奧匈帝國相反: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旗是統一的國歌卻是二合一。在唱國歌的時候前半部分唱捷克的《何處是吾家》,然後突然轉換成斯洛伐克的《塔特拉山上的暴風》。事實上奧匈帝國分裂解體後繼承其經濟軍事體系最大份額的並非作為主體部分的奧地利而是捷克斯洛伐克,與此同時捷克斯洛伐克也繼承了奧匈帝國複雜的民族關係,然而捷克斯洛伐克卻沒繼承奧匈帝國對少數民族的開明包容政策。事實上後來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正是以捷克斯洛伐克迫害境內日耳曼人作為藉口的。

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日耳曼人主要聚居在蘇臺德地區。1938年德國通過《慕尼黑協定》吞併了面積2.8萬平方公里的蘇臺德地區,次年3月納粹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捷克斯洛伐克軍隊進駐整個蘇臺德地區,隨即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3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他們被強迫步行56公里前往奧地利,然而當他們抵達奧地利時卻被佔領奧地利東部地區的蘇軍禁止國境並要求他們原路返回。在這一過程中當然會有一部分體力不支的老弱病殘因飢餓、疾病而死亡——根據捷克官方的統計數據:在二戰後針對日耳曼人的強制種族遷徙過程中約有2.4萬人死亡、6.2萬人失蹤。二戰的強制種族遷徙徹底改變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口結構——本來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民族的日耳曼族在捷克斯洛伐克變成了一個在總人口比例中微乎其微的少數民族。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期間將捷克作為自己的保護國,而斯洛伐克則獨立出去成為德國的僕從國。1945年蘇軍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後捷克和斯洛伐克再次作為平等主體聯合成為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6月29日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斯科締結了關於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的條約:根據1919年《聖日耳曼條約》併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重新合併到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次領土變更使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最東部面積為1.26萬平方公里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地區。重新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頒佈《科希策會議》綱領: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平等民族的共同國家,但憲法中規定:斯洛伐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執行權,國防、外交、貿易則不屬於斯洛伐克直接管轄。由於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取得解放的,因此在戰後理所當然成為了蘇聯陣營的成員之一。在民族政策上捷克斯洛伐克也全面效法蘇聯的民族制度:按照族群建立各民族的政黨,然後將政治和經濟權力在各民族黨之間分配。與此同時斯洛伐克作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中的少數民族還受到一定照顧: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和胡薩克先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而在由人民院和民族院組成的立法機關中是以等額人口做為選舉基礎的——在150名代表中75名來自捷克,75名來自斯洛伐克。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壇發生劇變,新上臺的政府仍試圖維繫聯邦的統一。然而這時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面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處境,在這一過程中捷克人主導的聯邦政府堅持自由化放開物價,然而這卻損害到了斯洛伐克的利益:斯洛伐克的工業化程度一直低於捷克,加之其少數民族地位,所以長期以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直在經濟上對其比較照顧。可如今捷克斯洛伐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央政府從經濟轉型的大局出發而大幅削減了對斯洛伐克的經濟補貼。斯洛伐克自然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了,於是短時間內斯洛伐克就湧現出一大批利用族群議題來贏得選票的政黨,其中有9個政黨公開發表要求“斯洛伐克獨立”的聯合聲明。與此同時有37%的斯洛伐克人說他們支持共產主義體制,他們指責高失業率是由於捷克方面主導的市場化所導致的,然而捷克方面卻堅定不移要走資本主義市場化路線。斯洛伐克要求越來越多的自治權利並提出輸油管線、鐵路、郵政、銀行等要進行分離,而捷克方面則對分離持反對態度。雙方的矛盾日益升溫,與此同時分別代表各自民意的政黨為爭取選民的支持也有意識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1992年6月的大選中公民民主黨和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兩個政黨分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勝。同年11月25日兩個共和國領導人經過協商決定將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分離——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規定自1993年1月1日起兩個共和國分別成為獨立的主體國家。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國名:斯洛伐克共和國。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

貨幣:歐元


官方語言:斯洛伐克語

地理位置:中歐內陸國家,西北臨捷克,北臨波蘭,東臨烏克蘭,南鄰匈牙利,西南臨奧地利。

地形地貌:斯洛伐克地勢較高,大部分位於西喀爾巴阡山山區,西南和東南有小平原。北部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較高的地帶,大部分海拔在1000到1500米,山地佔據國土的大部分地區。


歷史簡介:斯洛伐克歷史上曾是捷克斯洛伐克東部地區,1993年1月1日與捷克和平分離,成為獨立主權國家。斯洛伐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風俗習慣: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歡迎尊貴賓客時,著民族服裝奉獻麵包和鹽;公共場合男女之間貼面頰,男子之間抱肩擁抱,婦女之間親臉。


美麗的紅楓葉


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伐克語:Slovenská republika),簡稱斯洛伐克,西北臨捷克,北臨波蘭,東臨烏克蘭,南臨匈牙利,西南臨奧地利,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1]
斯洛伐克作為這個地區的稱呼首次有證可考的是在15世紀。16世紀這個稱呼經常被使用,公元5~6世紀斯拉夫人在此定居,830~960年屬大摩拉維亞國,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統治,[2] 1918年10月28日與捷克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2] 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年1月1日起與捷克和平地分離,成為獨立主權國家。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歷史文物景點多,旅遊資源豐富。從古城堡遺蹟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館收集品一應俱有。[1]
斯洛伐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發達國家行列。並於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2009年1月起加入歐元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