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精”“準”“特”“實”為信息化賦能

裝卸工作量飽和度由每天人均5.2小時增加到每天人均7.8小時,每年降低工廠運營成本120萬元;上線車隊每天節省油耗約980升,一年可降低成本210萬元……

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集大數據採集、運營、分析平臺為一體的四維業務集成平臺於日前正式啟動,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預計每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

這是我市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事例。2019年以來,市工信局突出“精”“準”“特”“實”四字訣,為信息化融合發展賦能,進一步加快工業企業“兩化融合”和“上雲上平臺”的步伐,分級負責、整體推進企業上雲上平臺進度,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企業49家,200多家企業入駐武夷智谷軟件園,數字信息產業增加值增長10.6%。

何為“精”?“精”體現在政策指導上。市工信局及時印發《南平市推動企業“上雲上平臺”實施方案》,深入10個縣(市、區)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暨企業上雲上平臺服務提升年推進活動,在“面對面”解讀企業上雲相關政策的同時,邀請優質雲服務商針對不同行業開展典型案例分享,實現雲服務商與企業“點對點”對接,積極推動企業主動上雲。截至目前,全市企業上雲數量超過260家。

總投資15億元的商湯科技人工智能項目落戶我市,市工信局及時編制完成《南平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員工住房等問題,指導企業用好用足人才政策;與上海智能製造系統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優質智能製造集成商資源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整合產業資源優勢,搭建合作平臺;積極促成南平鋁業與臺達集團簽訂合約,成為臺達供應商;臺達集團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助推南平三金電子、華孚電器等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

一項項招商成果體現了“準”。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工業經濟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字信息龍頭企業的引進。“因此,我們始終堅持‘一把手’謀劃項目、‘一把手’招商,積極主動對接上海臨港集團、上海青年企業家協會等實力強、前景好的企業和單位,建立重大項目精準對接、跟蹤推進機制,促使一批重大數字信息產業項目能夠儘快落地。”

“特”就是要培育特色產業。我市認真組織開展省工業互聯網“十百千萬”工程項目推薦工作,成效顯著:聖農發展、鑫森炭業、杜氏木業、華韻竹木等4家企業列入省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杆企業名單;南紡高新材料產業園(二期)綠色智能高端醫衛防護材料項目等60個項目入選福建省第一批“互聯網+先進製造業”重點項目;南孚電池、誠安藍盾入選2019年福建省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武夷山水智能工廠創建項目入選2019年福建省智能製造樣板工廠(車間)項目,福建慧智物聯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三朵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列入福建省2019年第一批擬入庫備案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

服務工業企業、服務項目重在“實”。

2019年,我市突出抓好21項總投資47.82億元的數字信息產業重點支撐項目建設,去年完成投資7.65億元;大力推動實施總投資95.83億元的58個兩化融合重點項目建設,年度完成投資20.02億元,完成投資率100.15%。

與此同時,我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示範帶動、廣泛參與”的原則,建立“企業出一點、服務商讓一點、財政貼一點”的聯合激勵機制,組織開展企業上雲專項補助申報工作,已撥付22家工業企業上雲費用補貼310萬元。

在企業“兩化融合”發展補助獎勵上,我市去年下達了兩化融合重點投資項目補助138.63萬元;全市有57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合計下達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獎勵71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