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上下九千年,縱橫九萬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用人風格。宋代之前的唐、五代,中國動盪不堪,全國上下瀰漫著一股強烈的軍功崇拜,絲毫不亞於現今年輕人對創業和互聯網的熱情。致使唐朝崇尚武力,這不僅有前朝滅亡帶來的經驗教訓,還有推行的府兵制和武舉制的影響。

與之相同,宋太祖奪取後周政權後,下定決心要扭轉軍人地位達到了高峰的局面。於是,通過解除威望高大的武將的兵權,削弱地方節度使權勢,重用文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逐漸發展也是造成宋朝崇文風氣形成的主要原因。

宋太宗時期,繼續削弱武將的勢力,鼓勵老百姓們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整個社會都被科舉制度所吸引,崇文之風已經形成。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一、唐朝吸取前朝的滅亡的教訓採取的武舉制和募兵制致使“尚武”風氣的形成,宋朝則通過重用文臣來瓦解唐朝留下來的尚武之風

我們都知道,在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時間裡,世間動盪不堪。從公元550年,突厥一詞便被記載在中國的史書當中。當時僅僅是指漠北的突厥遊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而到了隋唐時期,突厥開始經常性的侵犯中原地區,給邊境的老百姓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隋朝統一 中原以後,通過一系列手段使得突厥分裂,削弱了突厥的軍事實力。而隋煬帝上位以後,窮奢極欲,致使突厥再次到捕捉機會襲擊中原地區,當時的中原地區可謂是混亂至極。唐初以後,開國之君李淵為了減少敵人,恢復國力,定期向突厥獻上一些貢品。在納貢的這段時間,唐朝的壓力相當的重,後期有人這麼評價李淵:

“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止高祖之心,持之固,養之深,未能順天下之理,契人之常情……非秦王所能及也。” ——王夫之

由此看來,將邊境問題解決是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而通過這麼多努力建立起來的氣勢恢宏的封建王朝必定是剛健有力的,卻少不了氣血方剛的年輕人。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因此,唐朝前期實行的府兵制相當受歡迎。等到武則天上位,她又創立了武舉製作為科舉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國家安定,國力開始復甦之後,府兵制就沒那麼適合國情了。於是,玄宗時期實行募兵制。當時的年輕人充斥著強烈的愛國之情,寧願奔赴戰場,靠打仗建立功業,也不願意做一介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讀書。

而且對於平民子弟來說,科舉入仕這條路又非常不容易。首先,科舉錄取率低。其次,參加科舉還需要當時的名人推薦。因此,在唐朝的任何時期,都盛行尚武之風。到了唐玄宗後期,才意識到這樣的統治方法的不恰當。但唐朝已經被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兩大事件破壞的體無完膚。

宋太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以後,不斷地拉攏吸收文人和士大夫們,削弱武將,重用文臣,培養自己的政治力量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這也算是初步奠定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基調。劉詒徵曾對此這樣描述:

“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乎出於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

要使文臣的地位提高,統治者首先想到的是科舉考試。在唐朝,平民子弟走上科舉之路何其之難。宋朝則增加科錄取率舉,極力發揮文人的優勢,進而擴大文臣的數量。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到宋真宗時期,還親自鼓勵天下人努力讀書,批評那些對武功嚮往的人,讓他們參加科舉考試,走向人生巔峰。所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隨著大批優秀的文臣湧入,唐朝盛行的尚武之風氣逐漸瓦解。

二、宋朝通過重文輕武、以文治國,削弱藩鎮的勢力,從而將權利轉移至中央,想要達到江山的長久穩定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軍事實力強大且非常開放的時代,它不僅把邊境問題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把外交也處理的友好融洽。當時的統治者堅持民族政策的開放,不斷地吸收引進突厥的新鮮血液,為漢族添加了些強健之氣。

而宋朝時期的對外戰爭,時常處於弱勢的狀態,統治者認為這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於是,通過以文治國來加強人們思想上的統一。首先,解除一些威望較高大將的兵權,讓文臣擔任知州與通判的職位。加強對國家內部的管理,減弱對外的政策。因為宋太宗覺得:

“五代藩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餘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趙匡胤作為一個依靠自己濃厚武將功底成功奪取皇位,建立宋朝的人,深知武將手裡有太強的兵權有多麼大的破壞性和不穩定性。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藩鎮權力的過度膨脹,也是統治者的一大心頭事。藩鎮節度使不僅僅有著絕對的兵權,而且還掌握著管制區裡的財權和貿易控制權等等。所以,削除藩鎮的割據勢力,用以文治國代替以武治國迫在眉睫。趙匡胤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宋朝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完備的官僚制度。

也就是重文輕武的政策,這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祖國大好山河的安定。也正是因為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此政策,後期錄取的人也大多是文人,這也就成了宋朝時期的特色。

我們可以看到,宋朝首先通過削弱藩鎮的凝聚力和權利,使一些權利較高的職位讓出來。再通過提高科舉考試的錄取率以填充國家對文官的需求量。宋朝改變唐朝以武治國的方針,將其轉化為以文治國來加固政權的掌握,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唐朝興盛已久的尚武之風。

三、程朱理學的興起加速了宋朝進入“文官政治”的時代,在它的潛移默化下,整個社會瀰漫著崇文抑武的風氣,它的本質是讓皇帝和士大夫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文臣們缺乏了對武功方面的精神認知,對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南宋時期,對外的戰爭經常失敗,差不多喪失了大量的江山,導致整個國家缺乏自信,瀰漫著自閉的風氣,程朱理學也因此興起。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程朱理學是內聖之學,按照現代哲學來劃分,它應該被分為客觀唯心,追求的是內在道德的修養,人格的圓滿。它以天理人慾的對立作為新儒家的價值論,反對人們對個人慾望的追逐。我們看

“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就會明白,它的本意則是號召統治階級不要隨意放縱自己得私慾,要遵守國家的規章制度,避免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在當時,朱熹曾認為唐朝的一些娛樂活動,比如練習武功、踢球都是不應該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課堂上面,也會教育自己的學生禁止參加這些活動浪費時間。

這也造成了當時大量的人們把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到了文學上面,有些本是不適合學文的人,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最後老死窗前。社會上存在一些世俗的壓力,使程朱理學沒能使人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保障,為何宋朝要“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雖然程朱理學成功推進了尚武之風向崇文之風的轉化,鞏固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君主和文臣的利益得到了滿足。但我們從武將的角度看一下,統治者不斷削弱武將的權利,武將的利益被極致壓抑,過猶不及,壓抑久了就可能走上反抗之路。

總的來說,程朱理學加速了宋朝的崇文之風,但也使很多人才沒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這對中國的後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宋史記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