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一代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董湘昆的童年及學徒、從藝、拜師經歷

一、苦難童年

著名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董湘昆,1927年出生在寶坻縣方家莊鄉何莊子村。

他小的時候,寶坻是個災情不斷的地方。由於地處九河下梢,十年九澇,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清苦。

董家共有17口人,只有5畝薄地。起初,他家靠著撿柴、捕魚接濟著還能夠勉強度日,後來是越來越艱難,有時連糠菜都吃不上,只能去捋樹葉子充飢。

二、進津學徒

他12歲那年,家裡實在過不下去了,爺爺就帶著他來到天津找地方當學徒。因為他年紀太小,個子又矮,沒有店鋪願意接收。後來找到一個開印刷局掌櫃的,他的老家也是寶坻的,說了許多好話,才算湊合著收下來了。

學徒期間,他什麼活都得幹,看孩子、做飯,斟茶倒水不算,挨打受罵也是常事。那時,他唯一的樂趣是借光聽聽話匣子裡播放的大鼓書。


一代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董湘昆的童年及學徒、從藝、拜師經歷

三、自學鼓書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為了宣傳奴化政治,強迫每個鋪面都必須購買話匣子,43塊錢一個。

老闆娘是個京東大鼓迷,自從有了這個話匣子,她天天收聽劉文彬的京東大鼓。劉文彬平時在電臺演唱大書《施公案》、《劉公案》等,星期天唱小段。董湘昆一邊幹活一邊跟著聽,時間長了,就掌握了鼓書的基本調式。

可是在家裡,他一次也沒敢學唱過,因為小學徒的在家裡沒地位,一唱就得捱打。

四、出師聽書

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也正好出師了,可以自己耍手藝掙錢了。但工錢很少,一個月也只夠一雙千層底兒鞋錢。

畢竟學徒出師了,時間上也充裕了,所以他在過年過節時候,經常去“三不管”、鳥市等地去聽唱。這些地方有很多藝人“撂地攤”賣唱,他除去聽大鼓之外,也愛聽一些相聲、墜子之後等的曲藝節目。這些業餘愛好,為他後來從事業餘演出打下了基礎。


一代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董湘昆的童年及學徒、從藝、拜師經歷

五、加入工會

新中國成立後,進城幹部在工人中間組織工會,十五六家鋪子為一個單位。

這時董湘昆偷偷地參加了工會,他白天在店裡幹活,晚上在廟裡參加工會召開的會議,主要是研究工會活動內容。

開始時主要是幫助工人爭取民主權利,如爭取8小時工作制、爭取上夜校參加掃盲班的權利、不許打罵工人等。

老闆和掌櫃對工會活動很反感,知道誰參加了工會,馬上就解僱。因此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在地下活動。後來人民政府懲辦了三個打罵工人的資本家,老闆也認識了工會的力量,工會組織才漸漸地公開活動。

六、文工團員

後來國家成立了基層工會,工會的活動內容也比以前豐富多了,有了說唱、相聲等文藝組織。他參加了唱歌、相聲表演。抗美援朝時,基層工會還組織他們參加了慰問演出。

他曾表演過一個貫口相聲《向群眾學習》,內容是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革命經歷。

1952年,他參加了基層工會文工團,演出過京劇清唱、河南墜子、大鼓書等節目。

1953年參加了曲劇《新事新辦》的演出,在市調演中獲獎。

以後,基層工會又推薦他參加了市裡辦的業餘藝校導演班,學習戲劇導演和表演藝術。這個班不脫產,每週上一次課,他一直堅持到結業。

從1953年起,他年年參加區、市的文藝調演、匯演。開始時,除了京東大鼓外,他還表演過相聲和其他節目,後來就只唱京東大鼓了。


一代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董湘昆的童年及學徒、從藝、拜師經歷

七、接觸劉師

1953年,他參加了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業餘廣播曲藝組,並且第一次在電臺錄製京東大鼓書,錄製的第一個節目是《農民代表遊蘇聯》、《馬拉收割機》。

節目播出後,京東大鼓泰斗劉文彬先生聽到了,感到風格很熟悉,就到電臺打聽。經過電臺同志的介紹,劉先生與董湘昆見了面,談得很投機。

有一次,董湘昆在第一工人文化宮演出,劉老先生的兒子劉少彬找到他,主動要求為他伴奏。

有了這個機緣,以後他就經常到劉先生家拜訪。開始老人對他挺客氣,後來看他學習的非常勤奮,而且是實心實意地求教,就針對他演唱中的不足,從吐字、發音以及板眼、節奏等方面具體地給予指點。劉文彬先生說:“京東要有鄉土味,尾音要圓,演唱中要求嘴皮子帶勁,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劉先生的點撥,對他在演唱技巧方面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名列山門

1954年春天,天津市開展文藝匯演,他演唱的京東大鼓《木盆》榮獲一等獎。

市裡把30多元的獎金匯到了文化宮藝術科,科長拿錢找到他,建議他藉此機會正式拜師,其實這也正是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願望。

於是他徵得劉先生的批准,由文化宮的同志作陪,把劉文彬先生請到南市一家飯莊舉行了拜師禮。

這樣他就正式成為劉先生的弟子了。

藉此機會,請大家欣賞由董湘昆先生演唱的兩段由主席詩詞譜寫的京東大鼓,《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長征》,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