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我國古代面對遊牧民族的威脅不乾脆直接控制蒙古草原?

大侃歷史


中國古代並沒有民族概念,中國古代的族指的是家族,王家大族、謝家大族......更沒有血緣、DNA、基因概念。

漢人VS胡人,華夏VS夷狄,中國VS東羌西戎南蠻北狄都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

漢人,指的是漢地之人。而漢地就是中原、中國,長江以北,長城以南這一塊。在這裡生活的人叫漢人。蒙古人,指的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不分什麼部族什麼血脈,只要在這裡生活的都叫蒙古人。滿洲人,指的是生活在滿洲那疙瘩的人。藏人,生活在藏地的人。苗人,苗疆之人。楚人、吳人、越人、蜀人......都是根據居住地起的名字。

在什麼地方生活的人就是什麼人。

所以古人的態度是華夏出夷狄則夷狄,夷狄入華夏則華夏。

華夏民族跑到夷狄地區生活,就變成了夷狄。夷狄進到華夏地區生活就變成了華夏。金朝人管自己叫漢人沒有半點毛病。女真統治者從塞外搬到了中原漢地,在這裡生活下來。他們治下的官員、軍民絕大部分還是漢地原住人口,按照當時的觀點,他們肯定是漢人。

就算以前是漢人,但後來從漢地搬走了,那就不再是漢人。

問題說的問什麼不直接控制蒙古高原?

在中原王朝強大的時期可以控制蒙古高原,很多朝代都有這個實力,但不能這麼幹。因為想控制蒙古高原就得:有人!得有人去控制吧?想控制牢那裡就得駐軍、移民。沒有人或者人少,怎麼控制?沒法控制。

派大量的人去蒙古高原,時間一久,這些人就變成了蒙古人。

其實在秦朝的時候就有這方面的教訓。秦朝在南越駐紮幾十萬軍隊,但在秦朝風雨飄搖的時候,這些人選擇了袖手旁觀,並且留在了當地,成了越人,在那裡立國。

把軍民遷到蒙古高原,這些人怎麼生活?那裡不能種莊稼,只能放牧,養牛羊馬。那裡還冷啊,怎麼辦?還能穿布衣嗎?不行,得改成穿皮襖,帶皮帽。帶皮帽出汗熱呀,怎麼辦?剃頭!不種莊稼改放牧,飲食也得改,糧食得少吃了,改吃牛羊肉喝馬奶。既然放牧了,那就別走路了,天天騎馬。住哪?那裡沒樹木,沒泥土,沒磚瓦......改成住帳篷。

好了,衣食住行都解決了,傳宗接代的問題又出來了。怎麼辦?搶蒙古當地的女人。老婆搶來了,你得跟她溝通啊,就得學蒙古話,她也得學漢話。然後你們生的孩子既是蒙漢混血,說的話也是蒙漢混話。時間一長,語言就變了。但這是在蒙古,所以也得叫蒙古話。

幾十年下來,三兩代人,這些人就變成了蒙古人。

然後新問題就來了:這些人在當地生根發芽,娶妻生子,風俗習慣、語言服飾都發生了變化,他們還會服從中原王朝的管理嗎?不可能的。當中原王朝做出危害蒙古高原的行為,他們會幫著中原還是保護高原?肯定是保護自己的新家園,蒙古高原。

這和外族又有什麼區別呢?就是外族了。

實際上蒙古高原、塞外平原上的少數民族,所謂的外族、蠻族大都是這麼來的。

反過來講也是一樣。匈奴、鮮卑、契丹......這些曾經強盛一時的周邊民族進到中原以後,首先就不能再放牧了,這裡的環境不適合,只能改行種莊稼。種莊稼你也別騎馬了,要下馬走路。漢地熱,皮襖、皮靴得換,換布衣、草鞋。大熱天,皮帽子肯定是不能帶了。但皮帽子一摘,腦袋光禿禿的不好看,好吧,頭髮留起來,束起來。種地不放牧,肉和奶就少了,變成了以糧食、蔬菜為主食。

然後也是捨棄帳篷蓋房子,找當地老婆,生孩子,傳宗接代,語言互相影響,又產生新漢語......幾十年下來,三兩代,胡人就變成了漢人。

而且這種情況是幾千年來一直在持續的,10年以後,我們這裡會有幾百萬新漢人,長的很特殊:黑。拿著和我們一樣的身份證,民族:漢。

插了這麼一嘴我下面不好寫了。本來我想說不論是胡人還是漢人,他們都會把自己現在生活的家園放在首位,會維護現在生活家園的利益。但我們這些新成員會不會這樣,就不好說了,這個先擱置。咱們只談歷史。

六鎮起義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件大事。

北魏是鮮卑政權,後來把都城從北方遷到了洛陽。六鎮是留在北方的部隊。北魏遷都就是為了漢化,為了和漢人融合。而六鎮裡有鮮卑人也有漢人,後來他們起兵造朝廷的反。當時的局面也挺有意思,北魏朝廷是一群鮮卑人+漢人。六鎮也是一群鮮卑人+漢人。然後雙方打。

這就是人的本性。我們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在一起喝酒吃肉,我們在一起打仗,我們就是兄弟。以前我是漢人他是鮮卑人,在一起十年了,我們就是自家人。另一塊土地上的人跟我們風俗不一樣了,我跟他們沒交情,那就是外人。人,肯定是跟本鄉本土的人更親。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國人非常愚昧,就愛蹭驕傲:林書豪是華人,是我們的驕傲......中美開戰,你看你這華人同胞揍不揍你,看你還驕傲不了。

以古代的條件,中原王朝最強盛的時期也就是在西域、蒙古、塞外、甘肅青海、雲南廣西......設置軍事據點,聯合當地人,守衛邊疆。而不能大批的移民。弱的時候,把據點撤掉,退回內地。只能捨棄。

明朝末年,朝廷在遼東有軍事基地,也有漢人百姓。實際上這些遼人最後都站到了大清一邊。因為他們和滿人近,和關內漢人遠。一個公司最寶貴的是中層,遼東漢人就是大清朝的中層、骨幹。沒有遼東的移民,大清朝不會入主中原。也經常有人渲染關外漢人和滿人之間的仇恨、殺戮。但事實是不管如何,最後,遼東的漢人沒有跟滿人玩命,而是並肩打進了中原。這就是大明朝屯兵、移民,想控制關外的下場。


銳度何老師


漠北草原上的年均降水量低於400毫米,是於大陸型乾旱氣候,不適合農耕。即使是作為草原地帶也不能稱得上是水草豐美,之所以漠北草原在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因為它與傳統漢地之間存在著一條戈壁地帶,能夠有效的阻止漢族軍事武裝對遊牧民族的毀滅性打擊。這一點對於遊牧民族政權的生存至關重要,漢民族的軍事武力一直以來都強於遊牧民族,遊牧民族能夠與漢民族周旋,全是靠著這條天然防線的保護。


(蒙古戈壁灘保護了漠北草原)

既然遊牧民族靠著戈壁灘能屈能伸,成為中原王朝的邊患,甚至在中原王朝式微時,成為中原王朝心頭之患,為什麼不能在中原王朝勢力強大時,一波反推,直接在漠北草原建設根據地,一勞永逸地解決漠北遊牧民族的軍事潛力呢?漢民族歷史上的牛人不少,我們現在想的到的對敵妙招他們肯定早就想到過,而且他們還付諸實踐過,之所以形成了歷史上漢民族與遊牧民族往來拉鋸作戰局面,與一系列的客觀因素分不開。

與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是有著強烈的政治動機控制漠北草原的。北元作為明朝的政治敵手,對明朝的正統地位形成了威脅。同時,因為南宋被少數民族滅國的歷史教訓,明朝也常年對這些遊牧勢力保持高壓政策。所以,對待北方遊牧民族,明朝想到的辦法是最多的。

洪武時,明朝國策是追亡逐北,一路追著北元的騎兵打,在北方設置了朵顏三衛,勢力一直延伸到黑龍江興安嶺地區。明朝軍隊在朵顏三衛南邊,又設置了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一系列衛所。屯兵屯糧,作為進一步深入草原腹地的根據地。


(朵顏三衛位置圖)

可是,朱元璋隨後就發現,在漠北草原上屯田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蒙古高原處在副熱帶高壓帶,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氣壓高,海拔高,使得海洋暖溼氣流無法到達高原內陸,形成了天氣乾旱少雨,酷暑與嚴寒交替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不僅僅長城沿邊的衛所無法自給自足,連一向生長於斯的蒙古人都無法長期忍受這樣苦寒的條件,拼了命地要往南邊跑。

明朝只是在草原外圍建設前進基地,就已經難以為繼了。後來明朝設置了九邊重鎮,為了給北方協調物資,還把都城遷到了北京。畢竟長時間屯兵數十萬在北方邊境,人吃馬嚼的消費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於封建時代落後的財經制度,明朝往北方供應糧草的財政能力,已經不足以支撐明朝大規模北伐戰爭了。到了明宣宗時,明朝開始戰略收縮。到了嘉靖時,防線只在長城附近了。

(蒙古高壓帶造成了惡劣的生存環境)

農耕民族無法在那樣苛刻的條件下堅持下來,可就方便了那些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本小利薄,他們趕著牛羊來到漠北草原。雖然水草不是很豐美,用來發展基本勢力足夠了。弱小的民族藉助戈壁灘的保護在這裡悄然壯大,整合形成統一的草原政權,隨後南下搶奪塞內資源。這是他們的一貫套路。所以,中原王朝看到邊疆狼煙又起,仔細一打聽,原來北方又冒出來個新的部落。真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既然無法長時間屯墾,那麼還有什麼辦法能夠限制野蠻人的勢力嗎?

明朝人想到了斷子絕孫的辦法,燒野草。每到秋天,草原上的草乾枯了,明朝邊軍就會領到一項任務,組成放火小分隊,深入草原,大面積燒野草。這種做法雖然太過陰毒,但是低成本,見效也快。蒙古人被明朝人這種陰險的手段恨的牙癢癢,一波又一波的衝過來找明朝的麻煩,卻經常在長城的阻擊下敗下陣去。

燒野草,是動了遊牧民族的根本了,但是並不能徹底解決遊牧民族侵擾的問題,這是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所決定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常常因為牧地資源發生大規模鬥爭。這種鬥爭的結果,必然會產生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核心。漠北草原一旦統一了,就不太好自己搶自己了,那麼搶掠的對象只能南邊的大戶人家了。

所以,解決遊牧民族侵擾的問題的關鍵是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放棄遷徙。這一點,明朝顯然做的不夠好。蒙古人來搶東西,明朝人就把城門關起來,一直和蒙古人打了200多年,最後讓清朝佔了便宜。

(明長城有效阻攔了蒙古人的入侵)

清朝是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的,於此也可見清朝皇帝統治水平的高超。清朝通過建立滿蒙一體的統治政權,間接幫助蒙古人實現了打回中原的夢想。清朝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又通過喇嘛教與蒙古貴族建立起了利益、信仰上的共同體。除了走高層路線之外,清朝對蒙古民間社會最大的動作是劃定牧場,圈住蒙古牧民的遊牧範圍。表面上,清朝皇帝是為了減少蒙古各部之間的紛爭,實際上卻是斷絕了蒙古人再度形成統一政權的可能。此後,蒙古人的所有爭端都要帶到承德避暑山莊去討論解決,由清朝皇帝做仲裁。

這樣一來,清朝皇帝只要籠絡控制住蒙古高層人物,就可以實現漠北草原的長治久安了。而實際上,蒙古地區也確實在清朝時期很少出現叛亂。清朝的這種做法也在新疆做過,被稱作伯克制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清朝時蒙古各部事實上的政治中心)

綜合以上,以中原王朝的生產方式,是無法長期維持在控制漠北草原的軍事投放的。在儒家思想下,嚴守“義利之辨”,封建時代落後的財政制度,收取賦稅的能力和手段都很有效限,如果要施行這一燒錢策略,無異於自取死路。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只能採取“遼人守遼土”的方式,徹底改變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

不過,明朝的國策卻難以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崇信儒家佛老的中原政權也不會專信喇嘛。所以,籠絡遊牧民族的高層的做法,中原王朝歷朝歷代雖然做了不少,但始終流於表面,不如清朝做的徹底,取得的成效也就不如清朝顯著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蒙古不是你想控,你就可以控!”

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地不是海盜,不是山賊,而是活躍在蒙古高原上的套馬的漢子們!這些人是逐水草而居,是天生的騎手。

他們來去如風,沒事就聚在一起喝酒吹牛,遭遇天災了就騎著馬南下到中原地區大肆搶劫。而等到中原王朝聚集力量,準備解決掉這幫不速之客時,他們又迅速退走,繼續在中原的不遠處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

真是個令人無比頭疼的問題啊!

中原王朝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原王朝從黃河流域發源,逐漸佔據了蒙古高原以南所有的膏腴之地,因為文明高度發達,中原王朝也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對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形成了人數的巨大優勢。

而蒙古高原從來都是地廣人稀,兩相對比,除了馬多一點,無論如何也是中原王朝佔據主動!

然而,被動挨打的總是中原王朝。所以即使是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也只能修築長城進行抵禦!

那麼,面對人數可憐的蒙古高原,中原王朝為何不進行直接的控制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統治成本入不敷出

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管理一個地區的成本要遠遠大於投入時,就要考慮是不是應該放棄了。明朝放棄交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燒錢太多。

但是,很多時候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尤其是蒙古高原這樣的地區,控制這裡,即使投入巨大,最起碼可以消除帝國的北方威脅。這種經營邊疆的形式不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漢朝經營西域。

從這一點來看,這種入不敷出的經營雖然當下不見收益,卻是實實在在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所以歷朝歷代的王朝即使有這樣的燒錢大項,也想著去試一試。

不過蒙古高原這個地方,不是說試就能試的!

首先,這裡緯度很高,根據溫度地帶性規律:隨著緯度的升高,溫度會越來越低。蒙古高原因為緯度比中原地區高很多,因此全年平均氣溫總體偏低。這導致農作物的生長期遠遠低於中原地區。在中原地區農作物一年兩熟或者一年三熟時,蒙古高原只能一年一熟。

沒有糧食,就意味著沒有辦法養活更多的人。即使這裡不種糧食,因為氣溫低,牧草的生長期也非常短,這種條件也註定草原上養活不了大量的牛羊,沒有牛羊肉吃的牧民自然人數也不會太多!

其次,這裡海拔很高。蒙古高原平均海拔超過1580米,這是什麼概念呢?根據山地垂直氣候分佈規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溫度下降0.6℃。而1580米就最起碼是9℃。

緯度高加上海拔高,導致蒙古高原成為同緯度地區最寒冷的地區,每到冬季,蒙古高原內部就會形成蒙古高壓區,這是我們喝的西北風的主要原產地。

而且因為海拔高,來自海洋的水汽無法到達這裡,使得這裡氣候乾燥。

多個因素的作用,導致這裡形成夏季溼潤炎熱,冬季寒冷乾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所以中原王朝想要管理這裡,就要接受這樣的現實,然後將大量的人口遷到這裡屯墾,鞏固蒙古高原。

而為了保證人口的生存,需要從中原地區調集大量的糧食支援這裡。

這絕對不是沉重的負擔幾個字可以概括的。畢竟塞罕壩可以種出防護林,但是蒙古高原不會因為中原王朝的辛勤屯墾就變成江南水鄉。所以只要中原王朝想要統治這裡,就要不斷地燒錢,這是真正的無底洞!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以衛所制度不斷向蒙古高原延伸。企圖通過這樣的堡壘壓縮蒙古的勢力範圍,達到直接統治高原的目的。

但是朱元璋駕崩後,後繼者無能,長城以北的衛所比如開平衛、東勝衛、大寧衛等被紛紛放棄,明朝退到了長城一帶!

相比之下,長城絕對是抵禦遊牧民族的良心之作!磚石雖然是冷冰冰的,但是卻抵擋了遊牧民族的熱血,保衛了中原文明。而且,相比於不斷地北伐征討以及花大力氣經營蒙古高原,長城絕對是小成本大製作!

2、遊牧民族是無法根除的

如何消滅黑社會?答案是所有人都成了黑社會!

如何消滅遊牧民族,答案是所有人都變成遊牧民族!這一點,只有清朝做到了!所以清朝成為唯一一個徹底解決蒙古問題的王朝。

在清朝之前,幾乎所有的王朝,特別是漢家王朝,都沒有找到有效解決遊牧民族的手段。

直白點說,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不是蒙古高原以及那些牧草,而是生活在上面的遊牧民族!只要搞定了這些人,也就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但是,遊牧民族是消滅不完的!

從秦朝以來,遊牧民族肆虐北方,等到匈奴被漢朝趕走,鮮卑成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等到鮮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柔然又成為北方的霸主;而當柔然因為征戰走向衰落時,柔然麾下的打鐵奴突厥趁勢崛起,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等到突厥被唐朝消滅後,回紇成為新的草原之狼。

回紇是草原上的強大力量,但是絕不是最後一支力量,其後契丹佔據了蒙古高原,直到蒙古成為這裡的主人,直到今天!

蒙古高原雖然不適合種地,但是卻適合遊牧民族放羊,這注定了這片區域不會被撂荒。所以,即使中原王朝消滅了小匈,還會有小柔,消滅了小突,還會有小契。

這真是比打地鼠還令人抓狂的存在!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消滅這些遊牧民族比佔領他們的土地更為重要。但是但凡中原王朝北伐,有著快馬的他們會在遭遇中原王朝之前,快速向北逃竄。中原王朝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軍隊,需要充足的後勤補給,所以離中原王朝越遠,後勤補給就越困難!

而因為農耕文明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農作,因此這決定了中原王朝對外征戰一般都會選擇農忙時節,比如冬季,比如春季。但是蒙古高原氣溫低,緯度高,這決定了中原王朝無法長期和遊牧民族在高原上兜圈子玩消耗戰。

所以,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原王朝征戰遊牧民族時,不可能無限制地追逐下去,因為是假不等人,霍去病畢竟是少數派。大部分軍隊還是需要在秋季到來前撤兵,這決定了遊牧民族不用跑到西伯利亞,就可以擺脫中原王朝的追擊!

敵進我退,而且我退敵還追不上,這才是最令人惱火的!

直到沙俄佔領了西伯利亞,讓蒙古徹底失去了退路,才給了清朝徹底解決遊牧民族的有利時機!

所以,控制蒙古高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王朝在草原上設置的都護府,本質上是一種羈縻機構,距離直接控制還有十萬九千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對於這個概念的認識,應該是以宋朝為正統的。

其實中國古代有控制北方草原的時候。

傳統史書認為,中國是農耕民族,這個觀點基本錯誤。自從漢文帝馬復令之後,中國就是農耕與畜牧結合民族。

在中國,種地人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草原統治者是大汗。這個習俗從北魏開始,明白這個,就好解釋了。

在隋唐,皇帝都有天可汗的名義,所以在那個時期,中國是控制草原的。

在遼國,皇帝和可汗就是一個人。具體負責管遊牧民族的叫做北院大王,管種地民族的叫做南院大王。

類似的還有清朝。清朝管著外蒙古。很長時間北方遊牧民族聽清朝的,俄羅斯能控制北方不到三百年。

宋朝是控制種地和航海的民族,說白了就是種地和打漁結合。繼承宋朝的是明朝,所以明朝偉大。今天人們提中國疆土幾乎重點都在陸地,忘了海洋。其實海洋很重要,明朝控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全是海疆!

只是中國沒開發一個海洋帝王的名字。這個名字在歐洲,叫做日不落帝國國家元首。


夢香寒冰


無力控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清王朝時期,北部少數民族從來都是一大威脅,而中原政權從來沒有真正控制過草原,直到清朝,才解決掉蒙古這個麻煩,而清朝滅亡了,還丟了個一半。

金國時期,金國事實上是管轄蒙古的,蒙古各部按理說是聽命於金國皇帝的,甚至金國皇帝將脫斡鄰汗封王。而還是沒能真正控制住蒙古草原,最後還被滅了。金熙宗時期,金國仍是國力強盛,蒙古表面臣服,背地裡還是有自己的算盤,與金國互相利用。金國國力強盛時,鐵木真不敢造次,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金國國力衰退,蒙古便大舉南下。



想控制蒙古就要考慮一個問題,拿什麼控制?

想控制蒙古,就要有強大的軍隊,而中原王朝多數時期軍隊都是濫竽充數居多,明朝強盛也僅限於開國。朱元璋朱棣在蒙古設立的衛所也許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後來的皇帝無能,加上主要經營的是中原,明朝的勢力便退到了長城一代。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明軍主動攻擊,而是蒙古兵進犯。明軍只有防守之力,卻沒有反擊的資本。

想統治蒙古,幾乎不可能,那時的蒙古有多大,土地面積幾乎和整個中原差不多,古代任何政權都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去統治這一塊。首先就是軍隊組建的問題,需要的錢無數,其次就是管理,消耗更大。

古代治國和現代治國完全是兩個概念

清朝控制了蒙古,原因多方面。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時,多次迎娶蒙古高層女子為妻,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自己與蒙古的親緣關係。努爾哈赤的這些親戚都不會和自己親戚過不去的。

在蒙古,人們都信喇嘛,而康熙皇帝在國內大興喇嘛,用來穩住蒙古。清朝不斷提升喇嘛的地位,以至於後來喇嘛的領袖要比貴族地位還高。而這些喇嘛,是皇帝的人。經過幾百年時間,蒙古徹底臣服。以至於清朝覆滅,外蒙分裂,也有這其中之一的原因。據說,外蒙人說,只要不廢除大清皇帝,我們就不走。


軍武文齋


首先,就農耕民族而言,蒙古高原不適合耕種,雖然面積很大,但並不適應農耕民族居住,由於氣候關係,其不適應中原及南方的農耕作物培育,而適合利用廣闊草原更大面積的牧馬。而就控制蒙古草原而言,歷史上曾有農耕民族的中原王朝嘗試過控制,而最後多以失敗告終,強盛時候,依靠強大的國力和軍隊強行控制,而弱勢時候,遊牧民族便可南下,襲擾中原王朝,甚至取而代之。就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漢民族王朝,漢唐而言,前者因漢這個朝代而給中國的主要民族命名,雖然兩漢時候,強盛時候也有衛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的開創或者陳湯的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豪邁,更有竇憲燕然勒石的之舉,一舉而拿下匈奴,更有《漢書》作者班固作為執筆,為之謳歌,但一旦衰弱,北方的遊牧民族必然南下牧馬。

其次,應該說馬鐙的發明促進了遊牧民族的南下,之前的匈奴並沒有實現入主中原的想法,但之後的鮮卑的北魏和唐後的契丹、金、西夏、元乃至滿清先後成功入主中原,近而統一中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南北朝時候馬鐙的發明,解放了騎手的雙手,而就那些馬上民族來說,由於有了馬鐙,徹底使雙手可以握持重武器,而不僅限於弓箭,而藉助馬匹的力量,其對步兵的攻擊無疑是相當厲害的。儘管有甲冑的保護,但一般甲冑很難抵擋馬力加人力和長矛的聯合攻擊,抑或是奔馳的馬匹上的騎士,用馬刀進行的劈砍,都是中原王朝士兵無法承受的,而此時,農耕民族也只能以數量來換取局部上優勢。而正因為馬鐙的發明,而出現西晉之後五胡亂華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勢之舉。而就秦漢之後的強盛漢族王朝,如隋唐兩朝而言,其也是北魏鮮卑化漢族的延續,某種程度上說,其可以算漢胡雜居後胡化的漢人王朝而已。可以說隋唐是依託北方的鮮卑族而崛起的。

再者,北方草原由於天氣惡劣,並不適合人類大面積生存,而遊牧民族在如此惡劣情況下,其生存率相對也較低,繁衍後代也較少,只有最強盛的種族才能在戰爭和惡劣的天氣環境中生存下來,而高昂的人口淘汰率和高蛋白的食物和乳酪類飲品,也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天生體質就比南方農耕民族強悍,因而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作戰時候相對比較強勢,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從某種程度而言,秦代甚至更近點的明代長城,其初始目的是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而設立的,但它從根本上沒有擋住遊牧民族的入侵,而如果更往北則是更廣闊的大漠和草原,其也不適合南方人和中原農耕民族居住和定居,因而中原農耕民族根本無法在蒙古草原定居,而大漠草原的廣闊天地,一馬平川則更適合遊牧民族的高機動作戰,縱橫馳騁,可以說在蒙古草原,遊牧民族如魚得水。就歷史上看,農耕民族的每次北伐,都是勞民傷財之舉,因為在遼闊的蒙古草原和大漠,遊牧民族可以逐水草而居,隨牛馬羊群隨時遷移,而定居農耕民族卻做不到這點,可以說在蒙古草原,遊牧民族是真正的主場,可以稱為一代天驕,而農耕民族卻做不到這點,而面對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卻又無可奈何,可以說就古代來說,遊牧民族是最高超的機動兵力,從小就培養騎馬,人人都是騎兵,其機動能力好比熱兵器時代的坦克及裝甲車輛,而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思想,也是騎兵思想在工業化之後的最好體現。而就當時的農耕民族來說,要養一個騎兵,需要相當數量的自耕農的供養,顯然中原王朝培養騎兵是十分吃力的。而就蒙古草原的馬種來說,其多屬於蒙古馬,其耐力較強,可以長途跋涉,雖然馬匹不大,也不如後來的阿拉伯馬和西方的純血馬,更不如西域的烏孫馬、大宛良馬乃至於汗血馬,但其獨特優點,也是起源於蒙古草原的騎兵得以橫掃歐亞大陸的奧秘所在吧!而就中原王朝來說,在冷兵器時代,特別是出現了馬鐙以後,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一直是其無法擺脫的夢魘吧!而進入近現代,長城內外的中華各民族因為有了共同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而聚集在一起,因此而構成了56個民族是一家的中華大家庭,昔日長城內外爭鬥的手足兄弟,終於團結在一起,成就了今日偉大的中國!而蒙古草原也不再是地限南北的區隔,成為了人類可以共享的共同資源!End!


利刃觀察眼


中國古代王朝,除了少數幾個以外,幾乎都受到了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困擾。匈奴屢屢為漢朝邊患;隋唐時期的突厥,回鶻也曾強盛一時,與中原王朝相抗衡。明朝時期的蒙古,更是成為了明帝國的夢魘,土木之變,庚戍之變,都使得大明王朝陷於極度危急之時刻。似乎在清朝之前,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一直是搞不定的。那麼,中原王朝為何不直接派兵,控制蒙古草原,杜絕後患?

實際上,這個想法也只能想想,根本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至少在清朝之前,它是不切實際的。

中原王朝,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大一統王朝。在農業社會時期,由於農業為自然經濟,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故而王朝的財政是很薄弱的,雖然也經常出現大規模的盈餘,但這只是相對太平時期而言,一旦遇到大規模的天災人禍,如蝗災,水旱災害和瘟疫,這點盈餘頃刻之間便會煙消雲散。所以,歷朝歷代,其財政收入大多之是能勉強維持基本軍費和內政開支(官員俸祿,某些大型工程和局部賑災)。

北部的草原地區,其不具備天然的,可供軍事使用的堡壘和城池,一旦駐軍,那麼必然要增加財政開支,去修築一個個成體系的堡壘和軍事城鎮。廣闊的草原上,需要修築的城池數量極多,耗費的開支也必然是一筆大的數目。這筆錢對於王朝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即使修築城池,實際上用途也並不大。因為遊牧民族一般都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居所。修築固定的城池,對其地方實現佔領,也無法避免其突然的騷擾,其強大的機動性,僅僅憑藉軍事佔領,是難以做到徹底消弭隱患的。同時,由於蒙古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並不適合種植業,所以如果駐軍,軍餉必然需要完全從內地運輸,在古代社會,陸路運輸的成本高,效率低,這樣一來,王朝的開支便更加巨大。

綜合來說,在草原地區實行軍事佔領,王朝難以徵收到稅,反而需要自己貼一大筆錢和物資進去,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徹底杜絕遊牧民族的侵襲,這樣一來,傻子都能做出成本收益分析,這簡直是完全賠本的買賣,歷朝歷代無論是君主還是大臣,都能算得清楚這筆賬。

實際上,歷朝歷代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策略多種多樣,並不一定非要用軍事手段。最為直接的辦法便是堅壁清野,經濟封鎖。遊牧民族一般情況下並不善於攻城,所以當遊牧民族到來時候,邊關守將只需要將城外百姓驅入城內,物資也全部集中在城裡,然後緊閉城門不去出戰,這樣一來,一般性的侵擾是無可奈何的。再者,遊牧民族的遊牧經濟比之農耕經濟,更加脆弱,所以很多時候其補給是依靠與中原王朝交換的,只要中原王朝暫時停止貿易,進行經濟制裁,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除了經濟制裁之外,中原王朝還通過分化遊牧民族內部的辦法,來使之內耗,以減少其整體的實力。最典型的便是漢朝扶植南匈奴,明朝初期朱棣利用韃靼和瓦剌的矛盾,煽風點火使之內耗。

總之,中原大一統的王朝,在綜合國力上,對遊牧民族有著絕對的優勢,但凡中原王朝策略運用得當,不需要用軍事手段,便能使邊境安穩。至於直接跑到蒙古高原去駐軍,這是最愚蠢的方法。


庭州行者


多謝題主。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強漢盛唐擊潰了草原上的民族,但卻無法征服茫茫草原。為何?一是中原地區面積龐大,足夠農耕文明繁衍生息,北上的慾望並不強烈;二是草原地區縱深廣闊,足夠遊牧民族受創之後繁衍生息,捲土重來。中原農耕,草原遊牧,這是文明進化的兩條分支,自然之道。


讓我們來看看,中原政權歷朝歷代面對的北方民族主要勢力。

大多數人對北方民族的印象是,古時戰力彪悍,今時載歌載舞,結構鬆散,沒有中央集權。其實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一樣,多個氏族向上追溯,同根同源。政權交替時聚時散,民族反覆融合,並不是一盤散沙。自商周與中原政權持續摩擦,在政治、文化、經濟、生產上,與中原地區始終保持著同一水平線。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上,遊牧民族總會出現強大的政權,使草原勢力處於短暫共識的局面。


鮮卑的崛起

取一個歷史切片。西漢將匈奴打成了南北兩部,東漢與南匈及烏桓鮮卑合力,將北匈驅逐至中亞東歐。在這個過程中,南匈南下,北匈西遷,直至烏桓滅國,內蒙至漠北的權力真空,匈奴及烏桓的殘部,迅速被鮮卑消化吸收。同時,在漢有意的扶植下,鮮卑與烏桓得到了大量的軍餉、先進的文化、技術傳輸,這也為鮮卑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差異

為什麼同一時期中原政權無法接收並控制草原,主要原因在於文化差異。遊牧民族深諧草原生存之道,遊牧文化的精髓,順應天地,驅使犬馬。草原上強大的勢力收服弱小的實力,供其驅使,對雙方來講,是可以接受的。匈奴驅使東胡之後烏桓鮮卑,鮮卑驅使柔然,柔然驅使突厥,契丹驅使女真……由於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容乃大是文明的共性),使得草原的主要勢力消亡後,在短時間內,其附屬勢力總能迅速填充權力的真空期,無縫對接,快速發展為草原上的新霸主。由於戰爭的損耗和草原廣闊的空間,中原政權只能聽之任之。


曾幾何時,草原,遊牧民族的天堂,歐亞大陸的夢魘。今天,中華民族大融合,實乃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木正戰國



為什麼古代各王朝政權,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不控制大漠草原?

成本太大了,財力無法負擔!

大漠草原,地廣人稀,遊牧民族忽東忽西,南北流動,不駐防大量軍隊,無法遏制,大量軍隊駐防,大漠草原不產糧食,後勤給養要由內地,源源不斷的輸送,太大的成本,財力根本無法承擔。

要知道,古代木有現代的交通運輸工具,主要伕役肩扛背運,軍隊後勤給養運輸最先進的工具,就是原始的馬匹、駱駝、木輪車而已。

歷史上,幾次大規模出征大漠,保證後勤給養供應的兵員、伕役數量,遠遠多於出征將士的員額,如此大的後勤補給團隊,自身的給養就是個不小數量!

大明帝國就是因為,財政無力負擔交通運輸線驛站的開支,裁撤驛站驛卒。

身為驛卒的李自成失業,奮起造反,縱橫馳騁中華大地,殺進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大明帝國最後亡於自己曾經的驛卒“闖王”李自成。

可笑嗎?李自成的驛卒身份,相當於今日郵政局郵遞員,滿大街跑的快遞員!

大明帝國竟然亡於快遞員之手,快遞員李自成竟然也做了大順皇帝,雖然為時不長!

呵呵,呵呵呵!

只有滿清,大家認為最懦弱、最無能的王朝,將強悍“馬背民族”蒙古族,“大棒+胡蘿蔔”,武力征服,外加聯姻和親懷柔政策,控制了大漠草原。

當然,征服之初,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是,控制以後,“以夷制夷”,自己無需派駐大量軍隊,就木有成本了!


z山海


我們古代的大一統王朝,曾多次打敗遊牧民族,但從來沒有直接控制過蒙古草原。這是因為氣候乾旱、遊牧民不固定、外族軍不可控。



氣候乾旱

蒙古草原在古代的稱為漠北草原。此地之所以形成草原,就是因為氣候乾旱。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之下,是不適合屯田養軍的。

若是直接從中原供應糧草,成本實在太高。任何朝廷都養不起這樣一支大軍。這是第一個原因。



遊牧民不固定

遊牧民族部落為了生存,在草原上都是飄來飄去的狀態。管理非常困難。

其若是和西域諸國一樣能屯田、能定居的話,我想中原王朝一定會直接控制的。這是第二個原因。



外族不可控

這個說的是:在不能用本族大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若是派異族大軍前往,就會導致虎被滅狼就出世了。這是第三個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古代面對遊牧民族的威脅,不直接控制蒙古草原的原因是:氣候幹早、遊牧民不固定、外族不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