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1945年4月中旬,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得以向西推進至奧得河(Oder)東岸。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把沿著奧得河部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集結到塞洛高地(Seelow)前,在南方,伊萬·科涅夫元帥把烏克蘭第1方面軍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3個蘇聯方面軍共有250萬人(78,556人屬於波蘭第1集團軍);6,250輛坦克、7,500架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41,600挺榴彈炮、加農炮和迫擊炮,準備對法西斯的老巢-柏林發動最後一擊。

而此時曾雄兵百萬,金戈鐵馬的德軍已經派不出他們的全部精銳力量,僅剩下一些由正規軍、五花八門的外國志願者、希特勒青年團和老弱病殘的國民突擊隊拼湊而成的守軍,來面對蘇軍的滾滾洪流,此次通過幾張彩繪,來窺探這些末日部隊的形象: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邊(1)黨衛隊第502重裝甲營的列兵,身穿裝甲兵制服和野戰帽

右邊(2)第184突擊炮旅的一名自行火炮兵,身穿突擊炮兵制服,他剛被授予了二級鐵十字勳章,除了這枚以外,胸前還戴著步兵突擊勳章和黑色戰傷勳章,佩戴9毫米瓦爾特P.38手槍。1945年4月,”維斯瓦“集團軍群,奧德河前線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1945年3月27日,黨衛隊第502裝甲營發動了旨在奪回柏林東面門戶城市屈斯特林的反擊戰,這輛該營3連的321號虎王在屈斯特林西南大約4公里處的基茨(Kietz)壓到了一枚地雷失去行動能力,它隨即開火打掉了兩輛蘇軍坦克,次日清晨被蘇軍用一枚繳獲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擊毀,整個車組僅有炮手逃生。注意321號車裝的不是虎王的88毫米KwK43/71型坦克炮,而是豹式坦克的75毫米口徑KwK42型坦克炮,原因不明,可能是原裝主炮受損,當時只能用可用的炮來換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面(3)是一名黨衛隊第23”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的黨衛隊突擊隊員(SS-Sturmann),相當於陸軍上等兵,手持7.92毫米StG-44突擊步槍。身著42式連帽風雪衣。

右面(4)是黨衛隊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11.SS-Freiwilligen-Panzer-Division "Nordland")的一名高級突擊中隊長(SS-Hauptsturmführer),相當於陸軍上尉。其身著裝甲兵制服和棉服。

這兩個部隊都屬於黨衛隊中的外籍志願兵部隊,夾雜了大量荷蘭、丹麥、挪威和瑞典人,參加了最後的柏林巷戰。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面(5)德國國防軍中的日本志願兵,身著陸軍M42式野戰服,裝備Kar98K步槍。袖子上有日本志願軍的標識,1945年4月,柏林

右面(6)黨衛隊印度志願軍團(Indisches-Freiwilligen-Legion der SS)柏林要塞特別衛戍連的印度志願兵,身穿國防軍大衣和熱帶中筒靴,他的裹頭布說明此人是錫克教徒。配備MP-40衝鋒槍。在他大衣的袖子上可以看到印度志願者的袖章,1945年4月,柏林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黨衛隊中各志願兵的國別袖章,這些部隊的成員均投入了最終的柏林戰役:

  1. 黨衛隊第23“挪威”裝甲擲彈兵團
  2. 黨衛隊第24“丹麥”裝甲擲彈兵團
  3. 黨衛隊第15武裝武裝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1
  4. 黨衛隊第23“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荷蘭人)
  5. 黨衛隊第33“查理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法國人)
  6. 黨衛隊第28“華隆”武裝擲彈兵師(比利時的法語區人)
  7. 黨衛隊第101西班牙人連(西班牙人)
  8. 黨衛隊印度志願軍團(印度人)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黨衛隊第503重裝甲營1連的102號車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上面三圖為該車原型,實車戰術編號因為100,攝於柏林波茨坦火車站(Potsdamer Platz)地鐵站入口處,車長為黨衛隊下級分隊長卡爾.海因茨.圖爾克(SS-Unterscharführer Turk),柏林戰役時共有10輛虎王坦克參加了巷戰。4月28日,圖爾克奉命從波茨坦廣場向東南幾個街區外的安哈爾特火車站(Bahnhof Anhalter)進攻,他與蘇軍的T-34和IS-2坦克打了整整一天,最終因兵力懸殊退回了波茨坦站。4月30日他的坐車右前方中彈,被打掉了履帶,主驅動鏈輪和主減速器也被打壞。5月1日,一個排的蘇聯步兵突然從一個下水道入口,無法移動的100號車在彈藥耗盡後於當晚被棄車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黨衛隊第11“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第11偵察營第3連的一輛sd.kfz.250後期型裝甲運兵車(Leichter Schutzenpanzerwagen Sd.Kfz.250 "Neue"),車牌號SS-900915,戰術編號339,可見車頭處的北歐師師徽和偵察營戰術標識,1945年4月,柏林市區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上面為該車原型,這也是柏林戰役裡非常著名的一張照片,幾乎所有講述該次戰役的書籍中都會出現,令人意外的是乘員並不是德國人,該車的車長正是第3連連長,瑞典人漢斯-約斯塔.佩爾森黨衛隊高級突擊中隊長,大部分的瑞典志願兵均在該連第4火力支援排服役,所以這個排又叫瑞典排(Schwedenzug)。佩爾森率部在5月1日-2日企圖從市中心突圍,但在腓特烈大街107號附近被蘇軍炮火擊中。佩爾森負傷,僥倖逃脫,但他的駕駛員,同樣也是他的瑞典老鄉,黨衛隊下級分隊長朗納.奧洛夫.約翰森(Ragnar Olof "Giraffen" Johansson)被手榴彈炸死,圖中右邊地上的即是約翰森的屍體。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該車車體內還發現有一具女性屍體,部分史料中稱其為一名黨衛隊輔助人員,而另外的則稱她是挪威女護士。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2004年德國電影《帝國的陷落》中還原了這一場景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面(7)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團的娃娃兵,,身著1938式希特勒青年團冬季制服,袖子上1933式三角袖章裡面寫明瞭他所屬的青年團地區-柏林地區(Gebiet Berlin),肩章上的數字3為所屬團的番號,一根白條說明其級別為青年團班長(Rottenführer),相當於陸軍一等兵或代理下士,制服上別有“銅質希特勒青年團優異表現證章”(Leistungsabzeichen der Hitler Jugend,獲得條件是在希特勒青年團入團時的田徑、野外訓練和政治知識三個考試中均取得好成績)和“希特勒青年團射擊獎章”(Hitler Jugend Schiessauszeichnungen,射擊成績優秀者)

戴著的“德國國防軍國民突擊隊”( "Deutscher Volkssturm Wehrmacht")袖套表明他已經編入了民兵組織-國民突擊隊。他裝備了一具88毫米口徑RPZ.B54/1“坦克殺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schreck)。1945年4月,柏林市區。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國民突擊隊袖套


右面(8)是一名國民突擊隊的國民突擊隊員,身著納粹衝鋒隊(Sturmabteilung)的M43式制服,在制服的右袖口可以看到“國民突擊隊”字樣的袖標,戴著表示衝鋒隊身份的卐字袖套,胸前佩戴了一枚衝鋒隊體育獎章(SA-Sportabzeichen,)。注意衝鋒隊是納粹黨的老牌準軍事化政治組織,而國民突擊隊是戰爭後期成立的民兵組織,他裝備了9毫米MPE衝鋒槍和一具坦克殺手火箭筒。1945年4月,柏林市區

國民突擊隊的職級很簡單,以領章區別:

純黑光板為突擊隊員((Volksturmman)

一顆鑽石為班長(Gruppenführer)

兩顆鑽石為排長(Zugführer)

三顆鑽石為連長(Kompanieführer)

四顆鑽石為營長(Bataillonsführer)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面(9)是帝國勞動團第2“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步兵師(2.lnfanterie-Division RAD "Friedrich Ludwig Jahn")的一名士兵,身著帝國勞動團制服,大衣的袖標代表是下薩克森的第185營第1連。裝備98K步槍和一枚反坦克地雷,身上還掛著幾枚1939式手雷。該師成立1945年3月31日,是德軍在二戰中動員的第35波次,也是最後一批部隊,從西普魯士撤出的第251步兵師,及來自納粹黨官方勞工組織“帝國勞動團”(Reichsarbeitsdienst)的7500名成員組成,以德國曆史上的政治體育的創始人,德國“體操之父”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為名。4月全師在柏林以南與蘇軍展開激戰,後從波茨坦口袋突圍,加入第12集團軍第20向西坐著呢,殘部最後於5月在易北河向美軍投降,但隨即轉移給蘇軍關押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該圖原型,勃蘭登堡門前的一名帝國勞動團第185營士兵


右面(10)一名國民突擊隊隊員,鋼盔上的“03/13”代表第3區(柏林)第13營,大衣外罩了一件陸軍迷彩帳篷,裝備一把結構簡單的7.92毫米VG-45型國民突擊步槍(Volkssturmgewehr 45)和一枚30型鐵拳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 30M)。1945年4月,柏林中心區勃蘭登堡門前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左邊(11)是第547國民擲彈兵師的一名步兵,該師在2月的東普魯士戰役中被重創。他身著一件大衣,外面套了件陸軍“沼澤迷彩"(Sumpftarnmuster)罩服

右面(12)是一名“腓特烈大帝”反坦克殲擊旅(Panzerjagd-Brigade Friedrich der Große)的步兵,這個番號古怪的單位隸屬於第9集團軍的“維斯瓦”反坦克殲擊師(Panzerjagd-Division Weichsel),該師是根據陸軍總司令部裝甲兵總監處的命令於1945年3月成立的,主要負責指揮維斯瓦集團軍群內直屬的各個反坦克部隊,這些單位以反坦克火箭筒和手榴彈等單兵武器對付蘇軍坦克。他身著M44式制服,右臂上的3個單兵反坦克繡章說明他是一名老兵了。裝備了98K步槍和一具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第三帝國末日群像(二) 兵臨城下-1945年柏林戰役中的德軍

該圖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