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元璋修建陵墓為何不移開孫權墓?


明孝陵位於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南巒,是南京城著名的景點之一。這裡埋葬的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孝陵進口的官道旁有著另外一座陵墓。這邊是三國時期東吳雄主孫權的陵墓。



人們常言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北京城郊的明皇陵卻只埋葬了13位皇帝。這就說明明朝有三位皇帝並沒有埋藏在北京城郊的明皇陵裡。第一位便是大明王朝的創立者,大明王朝的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大明王朝建國之初便將首都設立在了南京城。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便為自己選擇了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南巒作為自己的死後陵寢。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並不在北京城郊的明十三陵之中。


第二位沒有葬在北京城郊明皇陵的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惠文皇帝朱允文。朱允炆因其父親朱標去世較早而被其爺爺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指定為了皇位繼承人。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時,朱允炆剛剛二十歲出頭。朱允炆繼位之後便聽信文官之言草率撤藩。結果招致燕王朱棣的舉兵叛逆討伐。這邊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經過數年艱苦卓絕的軍事鬥爭之後,朱棣的大軍攻破了南京城,惠文皇帝下落不明。因此惠文皇帝朱允文死後也沒有安葬在北京城郊的明皇陵裡。


第3位沒有葬在北京城郊,明皇陵的便是明景帝朱祁鈺。明景帝朱祁鈺原本就與皇位無關,但因其兄長朱祁鎮不顧文武百官的勸阻御駕親征,不幸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之後。朱祁鈺臨危受命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但是在其兄長朱祁鎮回到明朝首都北京之後並沒有還位與其兄長,而是尊其為太上皇后軟禁於南宮之中。結果朱祁鈺體弱多病,臥床不起期間。朱祁鎮在武官的支持下發動南宮政變。重新登上大明王朝的皇位,將臥床不起的朱祁鈺重新貶為藩王。因此朱祁鈺去世之後以藩王之禮下葬,無權進入明皇陵之中。


當然,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南京城郊的明孝陵為何能夠與孫權的陵墓共存了幾百年?為何當年朱元璋在修建自己死後的陵寢時沒有將孫權的陵墓遷移至他處?其背後有著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

相傳朱元璋在建立並登上大明王朝的皇位之後。便開始在南京城郊為自己選擇死後的陵墓。最終經過不斷挑選和對比將自己的皇陵定在了紫金山南巒。因此朱元璋便著手組織相關官員負責修建其死後陵墓。

修建大明王朝第一座皇帝陵墓自然馬虎不得。相關官員和民工首先對紫金山南巒皇陵附近的土地進行清理。首先就是要將該處的墳墓全部遷走。然而在清理附近墳墓時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墳墓。這便是三國時期東吳雄主孫權的陵墓。負責的相關官員不敢擅自做主,於是便上報朱元璋請皇帝親自定奪。

朱元璋在得知自己選定的皇陵附近發現了孫權的陵墓之後笑道:“咱想那東吳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在亂世之中經營著東吳大地。就讓他在那裡為咱守門吧!”正是由於朱元璋這一段話,孫權的陵墓便很好的保存了下來,才有了明孝陵外與東吳孫權的陵墓共存了近600年的歷史和佳話。



其實從朱元璋的這一段話中也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對於東吳雄主孫權的評價和肯定。同時也可以看得出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自己的歷史評價和傲氣。曾經雄霸天下一方的東吳大帝孫權,在朱元璋眼裡也不過僅僅是一條好漢可以為自己看門護院而已。可見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後,對自己的歷史評價十分自信。


珞珈山的貓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就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叫明孝陵,據史書記載,此墓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修建此墓時,朱元璋遷走了開善寺寶公塔,但是唯獨把孫權墓給保留了下來,非常相信風水山地的朱元璋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朱元璋陵寢,明孝陵建造在寶善寺寶公塔(梁武帝為寶誌和尚所建),這裡可是塊風水寶地,這裡陽光充足,和風冉冉,生機勃勃。再者,山勢平緩,地基堅實,易於施工。為了營造朱元璋的孝陵,寶公塔被遷往紫金山東麓。

這裡大家可能心中都有個疑問,既然寶公塔都遷走了,對面的孫權墓為什麼要保留呢,明孝陵的風水寶地為什麼還要孫權墓地共同佔用,這個似乎不符合朱元璋的邏輯。



其實,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預謀之中,寶公塔風水寶地之處,必遷。而位於孝陵南邊正對孝陵大門的孫權墓,朱元璋認為正好可以是自己陵寢的拱衛,他大度地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

不單單如此,朱元璋還將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等人統統“賜葬”他們於“鐘山之陰”,即今紫金山北麓蔣王廟一帶,也是作為一種對明孝陵的拱衛,這樣一來,正面,側面,對明孝陵成拱衛之勢,朱元璋的原意就是,世世代代替他看家護院,這才是沒有遷走孫權墓的原因,你想,古寺包公塔朱元璋都敢遷,一大摞的開國功臣都敢殺,區區孫權墓沒有好處利益,朱元璋會不遷嗎?


唯戀無名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

孝陵原是開善寺寶公塔遺址。開善寺是南朝梁武帝為寶誌禪師所建。

寶誌法師就是濟公的原型。 獨龍阜是個風水極好的地點。

當年為了建造孝陵,寶公塔被移走,塔內寶誌法師的金身端坐在一口缸內,“指爪繞身數匝”,多少人都搬不動。

朱元璋親自焚香禱告,許建靈谷寺安放大師金身,方得以開工。

朱元璋是比較重視死後陵墓的選址和建設的。他當年家裡窮,父母死後都是草草安葬的。

據《翦勝野聞》中記載:

“父母兄弟相繼死,貧不能具棺,與仲兄謀草葬山中……忽風雨,天大晦,比明視之,則土裂屍陷,已成墳。”

他當上皇帝后,對自己葬在老家的父母的墳墓大加修建,才形成了現在鳳陽明皇陵的規模。

朱元璋給自己修陵的時候,發現三國孫權的陵墓就在不遠處。




手下人建議朱元璋,將孫權的墳遷走。朱元璋卻說:

“孫權也是人傑,讓他在這裡給我看門守墓吧”。

朱元璋真的是禮讓為先的“仁人孝君”嗎?當然不是。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好的墳墓風水應該是前有案山,後有祖山,孫陵正是這個風水局中的“案山”。

如果移走孫權墓,案山的風水也就破了。孝陵整個陵區暗合呈北斗星狀,孫權墓正在斗杓內,斗柄正是朱元璋的孝陵。



這個風水局明顯是朱元璋精心設計的,他不可能去破壞它。

明孝陵為了尊重“陰陽五行”的說法,認為“明”是陽,然而陵寢是墓地,是“陰”,所以當時就在“明孝陵”的“明”字上加了一橫,變成“眀”,這樣就不違背風水了。


就朱元璋本人來說,他對孫權也還是有好感的。這可能是孫權墓得以保留下來的另一個原因。

老朱在和謀士朱升聊天時聊到過這位東吳大帝,他說:

“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

意思就是孫權和大臣們沒有上下之分,沒有帝王的尊嚴,推動了君臣之禮,這是孫權的短處。但老朱借用王恭之的話說:

“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

意思是要論起知人善任,劉備不如孫權。所以朱元璋沒當皇帝之前,自封為“吳王”,就是想和孫權一樣。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把張士誠和陳友諒當成曹劉一樣的對手,提醒自己大業未成,仍須努力。

近年,有專家通過考證後得出結論,都埋在紫金山的孫權和孫中山,竟然是一家人。看樣子這裡真如朱元璋所選,是一塊有龍脈的風水寶地啊。


剛日讀史


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整個陵墓佔地面積達到了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歷史上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雖然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首屈一指,但卻並不是第一個建於南京的帝王陵。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這裡建都的分別為三國吳、東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齊、梁、陳。據史料記載,南京六朝帝后、王侯陵墓共計71座,現如今有遺蹟可考的也有31座,這其中第一個建造的帝王陵就是孫權墓。《三國志》記載:

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孫權去世一千多年之後,南京迎來了傳奇帝王朱元璋。相傳,洪武初年的時,朱元璋便開始為自己的陵墓選址。選來選去,朱元璋看中了紫金山,於是便開始著手施工。在施工的過程中,朱元璋下令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把這一地區內的陵墓全部遷往其他地方。

當時孫權的蔣陵也在規定區域內,於是李新上奏朱元璋,請示如何處理。朱元璋雖然看到孫權墓在自己陵墓的正前方,但卻對李新說;

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陶庵夢憶·鐘山》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他認為孫權也是個英雄豪傑,把他的墓留下來給自己看大門也挺好。



就這樣,在明孝陵修建的過程中,李新只是將孫權陵墓前的石麒麟移往了其他地方,而墓葬的整體卻整保留了下來,並沒有被破土遷走。

朱元璋這一舉動被認為是仁君善舉。與此類似的還有朱元璋在安徽修建祖先陵園時,不少當地百姓的墳塋被劃入陵園,需要遷走。此事上報給朱元璋後,朱元璋認為這些百姓都是自己家的老鄰居,不用遷走,他們也可以隨意進出安徽皇陵。



當然對於朱元璋不遷他人墳塋的舉動,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那就是古人非常迷信。

朱元璋的明孝陵虎踞龍盤,一些人認為他是以北斗七星佈局,如果動土挖開了孫權的蔣陵,很可能會破壞風水,所以才保全了孫權的墓葬。


我是越關


南京的紫金山南麓沉眠著歷史上的兩大帝王,一個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就是建立起了石頭城的孫權大帝。明孝陵和梅花山緊緊相連,就是到了現在你買一張明孝陵的票,順便就參觀了東吳大帝紀念館。那麼為什麼當初朱元璋在建立明孝陵的時候,單單保留了孫權的大墓,而不把它遷到另一個地方,讓自己獨佔一方風水呢?




朱元璋陵寢所在的地方叫做獨龍阜,是南京最具汽運的風水寶地,這個地方原來就是一個直徑約為300~400多米,高達70多米的一個臺平臺,十分適合修築帝王的陵墓。但是這裡原來本來就有一個墓穴,是南北朝時期寶誌和尚的陵墓。寶誌和尚就是南北朝時候濟公和尚的原型,據說他當時有許多預言都一一實現。受到了當時梁朝皇帝的尊敬,她死後梁朝皇帝就親自給她建立寺廟,將他的陵墓安在了獨龍阜。從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得出,這個地方只能建一個陵墓,見多了就會影響風水,由盛轉衰。



所以當時朱元璋就決定將寶誌和尚的陵墓遷到他處。據說當時在搬家的時候,寶誌和尚的靈魂壓著寺廟院裡大缸,士兵們搬都搬不動。後來還是朱元璋親自謝罪,並決定厚葬寶誌和尚,這樣才安安穩穩的遷走了寶誌和尚的墓給自己的明孝陵騰地方。當時就有人建議把相距不遠的東吳大帝的陵墓也給牽走,生怕另一位帝王的氣運也影響了明朝的風水。


朱元璋聽取了這位大臣的建議以後,思量片刻說了“孫權也是個好漢,就留著他為我們看門吧。”朱元璋的一句話保下了現在東吳大帝紀念堂。朱元璋是明朝的一代帝王,他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從貧苦出生最後打敗了一個個的競爭對手,登上了帝位。紫發碧眼的孫權在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的基業上面努力富強江東,最後建立了能夠與曹操,劉備分權的東吳政權。後人更是有言,“生子子當如孫仲謀。”兩人可以說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大帝王,有大氣魄者。



紅雨說歷史


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開創者,在歷史上眾多帝王當中有著一席之地。

但是,再厲害的人物也有一天會老去,會死掉,即便他是一個帝王,也逃脫不了。

所以,每一個帝王都很重視自己死後的陵寢。



朱元璋是一個很相信風水的人,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風水絕佳的地方來修建陵寢。

因為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陵寢自然也是要選在附近,不宜太遠。

最後,風水術士都認為紫金山獨龍阜風水是最好的。

朱元璋在親自查看過以後,認為確實不錯,符合自己的身份,決定在此修建。

話說這明孝陵的風水真是不錯,絕佳之地。



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因為南京多次作為帝都,人多王公大臣的陵墓也會在附近選擇,其中,這鐘山之陽,就有很多。

但是朱元璋認為自己也算一代傳奇了,劉邦還是一亭長,自己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一句話就解決了這件事,那就讓他們都搬走吧。

就這樣,遷走墳墓無數,甚至有一座寺廟也被請走了,就是為了給朱元璋騰地方。

這時候,在吉穴的案山梅花山上,還有一座陵墓,這個是東吳孫權大帝的。

經過查看以後,孫權的陵並不十分礙事,因為比較靠前,在案山處。所以朱元璋說了一句話:孫權也算一條好漢,就讓他為我守墓吧。

就這樣,孫權的陵墓留了下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孝陵的神道並不是直的。其實,這裡邊大有深意,這乃是著名的北斗七星葬法,非帝王不可用,也不能用。

結語:朱元璋能夠留下孫權的陵墓,主要原因是因為他並不礙事。還有一層深意就是他不能為了自己把另外一個帝王陵給毀了,反而要保護。如果後人有人效仿自己,也把自己的陵給毀了,或者毀壞別的帝王陵,自己的罪過不就大了嘛。


觀復一鑑


211年,已經從兄長孫策手中接過權力的孫權將江東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秣陵,並改名建業,從此開啟了南京做為六朝古都的歷史,孫權作為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皇帝,自然會選擇將自己的陵墓建在南京。至於建在何處,史籍中並不曾記載,《三國志》中僅僅有六個字“秋七月,葬蔣陵。”又南北朝時期的一些著作中提到蔣陵因山為名,而且孫陵岡就是蔣陵。

但大多數的記載都比較模糊,只能判斷蔣陵就在鐘山附近,這一帶算是風水寶地,自然會被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視為風水寶地,而孫權作為南京建都的第一個皇帝,他的陵墓自然選擇的是南京城中風水最好的地方。不過孫權去世已經一千七百多年,他的陵墓可不好找。

東吳政權之後,南北朝時期還有五個朝代以南京為都城,但從隋朝開始,南京失去了它的京師地位,一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大明朝開始。從孫權到朱元璋,這中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朱元璋建都南京,自然也在南京選擇自己的安寢之地。1381年,他選擇在鐘山南麓修建自己和馬皇后的陵墓。那麼,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皇帝孫權和最後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皇帝朱元璋,這兩個人的陵墓會不會有什麼交集呢?還真有,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朱元璋稱帝不久後就開始為自己尋找風水寶地,然後就相中了鐘山南麓這個地方,朱元璋決定在這個地方建一個巨大的陵墓,作為他和馬皇后的安寢之地,但有一個問題,即這個地方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陵墓,而且還是帝王陵墓,即孫權的蔣陵,這讓朱元璋犯了難,怎麼辦呢?是讓孫權走呢還是自己放棄呢?

他自己是真的看中了這個地方,不願意放棄這個地方。當時就有官員建議將孫權墓遷出,遷到別的地方,空出來再修建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最後拒絕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孫權也是一個英雄,就讓他為我守靈吧。”後來明孝陵就建成了,其神道石刻很有特點,環繞蔣陵所在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好似北斗七星,而沒有向過去帝王陵墓中的神道那樣呈現直線型。

現今基本能夠確定梅花山的陵墓就是蔣陵,即孫權墓,只是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從地面上已經辨認不出這是一座帝王陵墓,而地下並沒有挖掘,只是大體勘測得出一個大概的結果。

那麼,朱元璋為何沒有將孫權墓牽走,自己獨佔這一方風水寶地呢?朱元璋之所以不遷移孫權墓,一方面是因為孫權和朱元璋一樣都是英雄,另一方面是因為遷移其他皇帝陵墓沒有先例,而朱元璋不願開這個先例,也是為了將來自己不被如此對待。

孫權是東吳的開國皇帝,在孫權的哥哥孫策去世後,孫權接管了孫策在江東的勢力。雖然孫權不是白手起家,但是東吳能夠在那樣的亂世中保全,並且實力不容小覷,與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主要都是孫權的功勞。在孫策去世之後,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避免了東吳被吞併的命運。後來孫權又從劉備手中奪回了荊州,擴大了東吳的疆域。

東吳雖然只是一個割據政權,並沒有統一天下,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能建立一個如此強悍的政權著實不易,在這方面,朱元璋是敬佩孫權的。所以他不可能去做遷走孫權陵墓的事情。

從孫權去世一直到朱元璋做皇帝,相距了1000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有很多皇帝再南京建陵墓,但沒有哪個皇帝曾經遷移過孫權墓。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掘,歷代王朝的皇帝在建立政權後,都不會亂動其他皇帝的墓葬,而且還會派人保護其他皇帝的墓葬。

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的容易理解,假如朱元璋將孫權陵墓遷移,未來如果有其他人想要葬在鐘山,也會效仿朱元璋,把朱元璋的陵墓遷移走。所以朱元璋不遷移孫權的陵墓,也就給未來的皇帝做了一個好榜樣,以後朱元璋的陵墓也不會遭到其他人的遷移。

皇帝是最理解皇帝的,生前能決定這個天下的所有事,但是一旦入土,很多事情就身不由己了,一個個帝陵被盜掘已經難以忍受了,如果再被牽走了,那樣就更加淒涼了。都說死者為大,一個正常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去動另一個皇帝的陵寢。而且那時候的人們很相信風水,如果將孫權墓牽走,會不會動了鐘山的風水呢?那樣豈不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放棄這個地方了。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最終沒有將蔣陵牽走。而如今,蔣陵就在明孝陵景區之內,讓我們能在瞻仰明孝陵中朱元璋風采的的時候也能懷念一下孫權。


尚宮女史


孫權是公元221年受曹丕封號為吳王,建都建業(現南京),享年71歲。朱元璋自公元1363年擊敗陳友諒,次年自立為吳王,建都應天(現南京)享年71歲。原因是不是兩位都是吳王,建都南京的巧合?朱元璋出殯時是十三座城門同時打開。出殯的十三口棺材是否預示明朝以後會有十三陵?


楊先生9827


接下來說說這個明孝陵,在建明孝陵的時候曾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影響到了建明孝陵的步伐,朱元璋在建自己墓葬的時候,因為比較看重風水的關係,所以官員在建造陵墓的時候很是謹慎小心,憂恐破壞了陵墓的風水,後來官員在劃定的陵墓範圍內發現了孫權的墓葬,官員因為知道孫權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也不敢輕易拆動孫權的墓葬,所以就奏請了朱元璋,問朱元璋的意思是拆還是留,詢問後官員在繼續建造陵墓,朱元璋在知道陵墓這件事後,因為覺得孫權是一個好漢,所以就讓管理建造的官員把孫權的墓葬存留在明孝陵內,這樣自己死後這孫權算是給自己的墓葬看門,真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然,我們會發現歷史上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孫權在稱帝前也是被曹丕封為吳王,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之後也是自立為吳王,孫權建都南京享年71歲,朱元璋也是建都南京享年71歲,所以其實這兩個人說起來還是很有淵源的,而且古代帝王選擇的地方肯定是不能貿然移動的,孫權雖然當時只是割據江東,但他也是一個皇帝,他的陵墓選址必定是經過高人勘探的,朱元璋貿然將他移開了他自己也怕,也會心裡發慌,只要是不影響自己睡的地方不影響明朝的風水,把神道拐個彎相信朱元璋這點胸襟還是有的,所以孫權的墓就留在了明孝陵裡了。


史料未及VL


歷朝歷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視兩件事,一件是自己登基的日期、儀式以及年號,而另一件便是他們在死後所安葬的陵寢。因為古人比較迷信,所以在這兩個日期的選擇和把握上很是重視,畢竟就古人看來,如果在這個時候錯過了黃道吉日,便是對自己大大的不利,很有可能破壞自己本來很是強大的“運氣”和“運勢”。

不論是因為迷信,而是因為其他的東西,古人在一些重大事情的決定上,大都會相信一些“玄學”,比如在喬遷、建造房屋以及做什麼大事的時候,都會“算上一卦”,然後再擇日、擇時進行。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陵寢,建造的最初時間是在明朝洪武十四年的時候,也就是在十四世紀八十年代初;而建造完成的時候是在明朝永樂三年,也就是在十五世紀初的時候。該陵寢現存在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風景區內,因為該地風水很好,所以在這裡有很多名人的陵墓在這裡,當中便有“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以及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

就明朝的孝陵來說,它不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建造的程度上以及工藝的成熟上,都具有著巨大的科考價值和研究價值,是南京市最大的皇帝陵寢、陵墓之一,在這裡埋葬著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馬氏。

就以明朝的孝陵為例,它的建築能夠較好的反應出,當時的木匠工藝、石刻技術以及設計理念,毫不客氣的說,孝陵的建造和出現,在直接和間接上影響了明自太祖皇帝以來,清自努爾哈赤以來,五百多年間的帝王陵墓建造設計,在歷史上堪稱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貢獻巨大的一頁。因為該陵墓的設計獨特且龐大,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明朝和清朝歷史上的第一皇陵。

東吳大帝孫權陵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對孫權這個人物陌生,他是三國鼎立之時東吳的帝王,有著巨大的抱負以及胸懷,在和魏國、蜀國角逐的過程中盡顯了一代帝王的霸氣和威嚴。

他在死後埋葬在了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區內,他的陵墓被稱為“東吳大帝孫權陵”。

他在是七十歲上下的年紀駕崩,被安葬在了鐘山內,因為埋葬的時間較早,所以他也是第一個埋入鐘山內的帝王。在吳大帝孫權陵墓中,還葬有他的婦人以及後妻,在後來宣明太子也葬在吳陵附近。正是因為孫權的葬入,使得在和後來的時候,很多帝王和偉人都會將這裡選為安生之所,葬身之地。

在最初的時候,孫權墓的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在後來因為戰火和時間的流逝,他的陵墓被嚴重的損毀和破壞,直到現在,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也只剩下了一個小型的墓冢。

為何不移開孫權的陵墓

據說在明太祖準備在鐘山建造陵寢的時候,知道了孫權墓也在此,面對下屬有關遷移其陵的請示,他先是呵呵直笑,然後說“孫仲謀也是一條好漢,讓他的陵墓給我的陵墓守門吧!”

正所謂英雄惜英雄,朱元璋依靠著自己的才能,依靠著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江山;孫權雖然是世襲得來的勢力、兵力以及權力,但是在三國那個時期,他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和頑強,是很多人所不能比擬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當時的朱元璋在知道了鐘山內有孫權的陵墓後,不僅沒有下令將其拆除,而是選擇將神道蜿蜒起來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