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海軍軍銜為何在袖子上?

Norahs


海軍的軍銜並非都在袖子上,海軍也有肩章,海軍的禮服與陸軍、空軍都是一樣的,軍銜都是顯示在肩章上,不過海軍的冬季和春秋季常服並沒有肩章,而是使用袖章,軍銜全部體現在袖章之上

“袖章”是指軍人佩帶在軍衣衣袖上的標誌,主要用於表示其軍銜、是何軍種兵種、執行何種勤務等等。

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一個軍人,如果想要知道他的軍銜,就去看他的肩章,不同軍銜佩戴不同的肩章,例如海軍肩章。(海軍肩章,從上將到列兵)

不過在海軍的冬季和春秋季常服中是不戴肩章的,而是戴袖章。

(解放軍禮服中,陸海空三大軍種都是有肩章的)

(在春秋常服中,海軍的是沒有肩章,只有袖章)

海軍之所以使用袖章,是由於在以前的海戰中,海軍將領要在軍艦上親自指揮戰鬥。但海軍的作戰情況比較特殊,通常是許多軍官密集的待在一艘戰艦的甲板上,由於肩章實在太小了,從遠處根本看不清楚,在一堆人中很難分辨,誰的軍銜更高,誰是長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就是用袖章表示軍銜,袖章的面積要比肩章大很多,也更加醒目,方便士兵去分辨各級長官,便於長官去指揮戰鬥。

以上這個說法是出自近代,但袖章這個東西很早就出現,目前一般公認是英國人最先發明的,然後被各國海軍所效仿。

如今海軍軍服上的袖章已經沒有了實際意義,完成成為一種文化傳承。

袖章在我軍的軍服歷史中出現的時間很晚,我軍直到07式軍服才開始使用袖章,在此之前50式、55式、65式、71式、78式、85式、87式、97式軍裝上都沒有袖章。

而65式軍服甚至連肩章都取消了,當時為了提倡官兵平等一體,經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解放軍正式取消了軍銜制度,肩章也就一併取消了。同時取消的還有男士大簷帽和女士無簷帽,全軍一律佩戴解放帽。之後的71式軍服、74式軍服和78式軍服都屬於65式軍服的改進型。

這一型軍服使用了長達20年時間,直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沒有軍銜的情況使得軍隊內部的調度和運轉非常不便,士兵們經常分不清到底誰是指揮員。而且隨著改革開放,我軍與外軍,尤其是西方國家軍隊的交流日益頻繁,沒有軍銜給接待工作造成很大麻煩。

假如一個外軍一位中將來訪,由於沒有軍銜,我軍也不知道該安排什麼級別的將領去接待。於是我軍開始考慮恢復軍銜制度,隨之肩章也重新出現在87式軍服中。

到07式軍服時,為了與國際服飾禮儀進行接軌,袖章正式出現在海軍的軍服上。

不過除了禮服以外,海軍的夏裝和文職官員也是戴肩章的。

(07式軍服的海陸空三軍夏裝,三軍都是戴肩章,畢竟夏裝沒有袖子,袖章總不能紋在胳膊上吧)


千佛山車神


海軍是絕對的貴族兵種,它也是全球性武裝力量。像歐洲很多王室成員服役,大多都在海軍,閱兵時海軍都排在第一個,所以讓他有一種超然的地位。

也許很多人只知道海軍軍服是白色的,士兵穿上立馬高大帥氣。其實海軍軍服有兩種顏色,以07式軍裝為例,還有一種藏藍色。

這並不是海軍搞特殊,只是工作環境的需要。

前面說了,海軍是全球性武裝力量。所以他們經常要出航遠洋執行任務。不像陸軍空軍只在固定的部隊服役。在低緯度溫度較高的地域,穿白色軍服比較舒服。而在高緯度溫度低的地域,穿深色軍服比較保暖。

大家可能注意到海軍軍銜標誌與其他兵種不同。海軍軍銜在袖子上以醒目的槓來標識。

但要說明的是海軍禮服上是有肩章的。而這種在袖子上來標識的只是常服。

那海軍常服上為何把軍銜標識在袖子上?

這主要與當時海軍戰艦的設計有關。由於艦橋高聳,甲板上或戰位上的基層官兵根本無法看到艦橋內軍官是誰,這就造成了很多指揮上的問題。

為了避免因軍銜識別不清,而在海戰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就有人提議取消常服上的肩章。

海軍是非常注重禮節和內部等級的。為了更好地區分軍官和士兵,就在袖子上設置了不同的槓,來表示等級和軍銜。


這樣在甲板上的官兵,抬起頭來時,就能看到艦橋上官兵袖子上的槓槓,從而很快識別軍銜等級,避免了以前看不到官兵肩章軍銜的弊端,有利於艦橋上的官兵和甲板上官兵在戰時配合默契。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設計,當然,大艦巨炮時代已經遠去,但這個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這種簡潔的設置,在平時的訓練和工作中一目瞭然,非常方便。而禮服只在出席隆重場合時穿,所以不受影響,它的軍銜還是以肩章的形式出現。


說史聽濤


海軍只有一套冬常服的軍銜是在袖子上,其他全部為肩章和領章。

我把原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著裝整理了一下 ,先上圖:

從上面圖片中可以看出,海軍大部分著裝是肩章和領章軍銜。那麼我再看一下冬常服的軍銜位置:

也就是說只有冬常服的軍銜是在袖頭上。那麼為什麼呢??很多人認為因為方便指揮時被下面的海軍戰士看到,這種說法我是不同意的。現在指揮員指揮作戰都是在專門的作戰室,海軍戰士身上都有通信工具,根本不需要用眼睛去看,等用眼睛看到時,可能仗都打完了。

那麼具體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國際慣例。我國海軍07式服裝為了跟國際接軌,也採用了冬常服軍銜放在袖章的國際慣例。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際慣例呢?我國在近代時期,海軍是非常落後的,或者根本就稱不上海軍,軍隊的軍銜制度都是學習的蘇聯和西方國家。而西方國家的海軍發源比較早,早期的西方海軍肯定是沒有現在的通信發達便利。那時候為了指揮方便,全靠站在高處吆喝指揮,戰士們只能通過眼睛來尋找指揮員的位置。於是西方國家就把這個傳統保留了下來。2007年我們新式軍服列裝,也就跟國際上來了個接軌,就採用了這種方式,這完全就是慣例而已。

那麼袖章裡面藏有什麼秘密呢?我國海軍的軍銜袖章包括袖章飾帶和五星,通過飾帶的條數和寬窄區分軍銜,通過五星的質地分別尉官、校官以及將官。其中將官綴釘金綃繡五星,飾帶一寬三窄(窄飾帶17MM)為上將,一寬兩窄為中將,一寬一窄為少將;校官綴釘沙面金屬五星,大校到少校分別為4到1條窄飾帶(17MM);尉官綴釘光面金屬五星,上、中、少尉分別有3、2、1條窄飾帶(12MM);生長幹部學員不綴五星,僅有一條12MM飾帶,飾帶的寬度後續又有所改動。


東方貝雷


由於海軍艦艇甲板上的人,不容易看清楚艦橋上人員的軍銜,也即艦艇上海軍官兵佩戴肩上的軍銜標誌不易識別,為了避免因為軍銜識別不便,而導致在海戰場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所以就有人提出來在常服上取消肩章。

但為了更好地區分軍官和士兵,同時也為了保持禮節和海軍內部的等級,就用袖子上設置的槓,來表示官兵的等級和軍銜。

將海軍官兵的軍銜標誌設置在袖子上,在甲板上的官兵,抬起頭來時,就能看到艦橋上官兵袖子上的槓槓,從而很快識別軍銜等級,從而避免了以前看不到官兵肩章軍銜的弊端,有利於艦橋上的官兵和甲板上官兵在戰時配合默契。

18世紀中末期和19世紀的海軍艦艇,沒有當下艦艇的現代化,當時艦橋處於高度位置,是艦艇的作戰指揮所,甲板上的官兵基本上都處於火炮和魚雷發射的戰位,與艦橋的配合非常重要,所以肩章識別的軍銜標誌,顯然不適合戰時的海軍。

因此,才有了將軍銜標誌設置在了袖口位置,這個傳統自西方海軍開始,傳播到了全球海軍,現在,海軍軍銜標識也大都設置在袖口,可以說保留了海軍的傳統。

即便現代化的海軍,在平時的訓練和工作時,袖子上有條條槓槓,還是非常實用的,比在肩膀上設置軍銜標誌,既簡潔又方便,所以海軍的這個傳統就一直繼承下來了。

當然,必須指出海軍的禮服上,還是有肩章軍銜標誌的,袖子標識軍銜,最主要的是常服,適合在艦艇上穿著,艦艇上身著禮服不方便工作,而禮服更適合某些莊重譬如外事等場合。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繡在袖子上的軍銜叫做袖口軍銜,適用於海軍軍官制服,海軍士兵以及其他軍種官兵均沒有袖口軍銜。軍銜是用綴在肩章、臂章、領章等處的符號,用於表示軍人在軍隊裡的等級,同時標明軍人社會地位和軍事級別的稱號。軍銜等級制度還擁有很高的實戰意義,甚至可以說軍銜就是戰爭的產物,在戰場上士兵們可以通過軍銜來識別指揮官,從而達到有效控制軍隊的效果。軍銜還有一個很重要意義,即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軍人的職務、軍事素養和業務素養、資歷貢獻以及軍兵種或勤務區分,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是軍人的終身榮譽。有些國家甚至允許那些做出特殊貢獻的退役軍人在公開場合穿戴具有表達榮譽的軍銜符號的軍裝。因此軍銜通常都設置在軍裝最顯眼、最醒目的位置,比如雙肩上的肩章。海軍的軍官軍銜同樣是基於上述考慮才將軍銜設置在袖口上的。下圖為遼寧艦上的中俄兩國海軍將領和隨行軍官,不僅中俄兩家的袖口軍銜樣式基本一致,全世界的海軍軍官袖口軍銜基本都是一個樣式。

海軍軍官袖口軍銜的實戰意義

對於古代甚至近代海軍來說,袖口軍銜則具有十分重要的實戰意義,比如當雙方在一定距離上使用肉眼相互觀察時可根據衣服袖口上醒目的軍銜來識別指揮官,同時也便於艦上的水兵們識別出軍官;直到望遠鏡被運用於海戰時這樣的識別功能的重要性尤顯突出,當雙方手舉望遠鏡相互觀察時舉起的雙手剛好遮蔽住面部和肩部,而袖口軍銜則始終處於最明顯的位置,從望遠鏡裡就可以準確地地識別觀察對象是敵是友;是上級還是下屬,並根據身份使用通訊手段進行指揮或接受指令,比如煙霧、信號彈、旗語等,到了近代還可以使用無線電進行溝通。海軍的作戰距離相比陸軍還遠得多,如果不在袖口上設置軍銜,而是向陸軍那樣設置在雙肩,那麼當遠距離觀察時就無法準確地識別出對方身份,戰鬥有可能會因此陷入混亂,最後會導致作戰失利甚至戰敗。下圖為17世紀的英國海軍上將傑里科,它的軍裝設置有袖口軍銜加肩章軍銜,其中肩章軍銜的作用是顯示榮譽,而袖口軍銜則在戰時起到實戰意義。

現代海軍軍官禮服袖口軍銜的意義

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海戰已經不再單獨依靠肉眼和望遠鏡來觀察戰況了,袖口軍銜也就失去了當初的實戰意義,因此現代海軍軍官的常服、作訓服不再設置袖口軍銜,而是迴歸到陸軍樣式的雙肩肩章軍銜或者臂章軍銜,只有在軍官禮服上保留袖口軍銜,以彰顯對海軍傳統的傳承,這便是現代海軍軍官禮服上袖口軍銜的意義。西方列強擁有自己悠久的軍隊歷史文化,服裝的樣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但是傳承的元素基本不變,除了軍官的袖口軍銜以外,士兵披肩同樣只是傳統傳承的體現,在古代和近代列強的海軍當中,士兵在軍艦上需要從事搬運彈藥和燃料(煤)等粗重的體力活,在肩上披一塊披肩布能防止重物磨損或汙染軍裝,久而久之披肩便成為海軍士兵的傳承。相同的例子還有陸軍和空軍軍官禮服上的綏帶,在古代時期綏帶是炮兵參謀右肩纏著的計量工具,用於在地圖上計算炮擊參數,久而久之參左肩纏繩子便成為參謀軍官的傳承,俗稱“參謀帶”,因為具備較高的觀賞性,以至於時至今日不管是不是參謀軍官,甚至不管是不是軍人都要在左肩或者右肩掛一條帶子(比如警察禮服),美其名曰“綏帶”。綜合來講,海軍軍官的袖口軍銜與士兵的披肩、參謀軍官的參謀帶在現代世界裡已經淪為“裝飾”,我想這應該是海軍軍官禮服袖口軍銜的另一個意義。下圖為訪問我國海軍長白山艦的英國防務大臣,他的袖口軍銜為一個很粗的黃槓加三個較細的黃槓,說明他的軍銜為上將;而陪同的我軍軍官袖口軍銜為一個很粗的黃槓加一個較細的黃槓,說明他的軍銜為少將;海軍的袖口軍銜是唯一一種世界各國樣式基本一致軍銜符號。

雖然我國並沒有像西方列強那樣悠久的海軍歷史文化,但是自07式軍服列裝以後海軍軍官禮服也開始使用袖口軍銜,體現了我軍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思想。幾千年以來我國身處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在地大物博的發展環境中各朝各代均不重視海外擴張,因此也就沒有發展出西方列強那樣強大的航海力量;而且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之下,幾千年來人們歷來重文輕武,“武夫”甚至是一種貶義。所以我國曆史上不但沒有海軍的軍隊文化傳承(理由是古代的水師還一種臨時性的水上武裝力量組織),連天下第一的陸軍也沒有,縱觀華夏曆史,恐怕除了強大的秦代軍隊曾擁有過軍銜制度以外,其他各朝各代都只有職務而無軍銜,這也許正是我們華夏民族不愛擴張和侵略的仁者品質最直接的體現吧。下圖為按照實物1:1比列復原的彩繪兵馬俑,秦軍軍銜的表示方式非常特別,將級軍官使用胸前的結釦表示等級,結釦越多表示級別越高;而校級和尉級軍官則用髮型表示,下圖這座兵馬俑胸前有三個結釦,說明他的軍銜相當於現在的上將,這種顯目的軍銜符號比西方列強海軍的袖口軍銜早了2000年,只可惜沒能傳承下來。


兵器知識譜


由於海軍艦艇甲板上的人,不容易看清艦橋上人員的軍銜,艦艇上的海軍官兵佩戴的肩章不易識別,為了避免軍銜識別不便,導致戰場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混亂,18世紀的中後期,歐洲主要海軍強國的海軍艦船,艦橋位置較高,作為艦艇的作戰指揮所,甲板上作戰的官兵與艦橋的配合非常重要,肩章識別軍銜,非常不適合海戰的指揮,1830年開始,最初的袖標軍銜開始應用,起初只是簡單的袖套,當時軍官等級也不多,只要幾條就夠了。1856年,海軍袖標軍銜正式在英國海軍中使用,同時用的還有金代上面的“領導環”,這個環還有個動人的名字——埃利奧特之眼,起源於戰爭中負傷的埃利奧特上校固定手臂的金環。英國海軍首先出現了將軍銜標誌在袖口位置,以方便海戰時,識別,這個海軍傳統慢慢由,強盛時的大英帝國帶到了全地球,到現在袖標的海軍軍銜基本上一統天下。海軍使用袖標軍銜也影響了他們的拍照pos,在標準照上,陸軍一般使用半身照,而海軍用坐姿半身照,雙臂放在桌子上,這樣就能彰顯主人公的軍銜。下面是我軍07式海軍軍裝軍銜標誌





靜夜小蟲00


1.海軍的軍銜並不都是在袖子上的,海軍一共有兩套常服,一套是白色的,一套是藏藍色的。

2.當著白色常服的時候,那麼肩章是顯示著軍銜的。只有著藏藍色的時候,軍銜才通過袖子上的道紋和星星來體現。

3.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在軍艦上的時候,往往有好幾層,當下面往上看的時候,經常是難以看到對方軍銜的,而戴在袖子上,就比較便於下層甲板的人員來識別,其實來由就是這麼簡單。

4.不過當海軍的好處,就是這是唯一一個有兩種顏色常服的軍種,其他都是沒有的。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起步一二一


說起海軍常服,許多人可能會注意到一點,與陸軍空軍不一樣,為什麼海軍常服的軍銜在袖子上呢?一般的軍隊常服上的軍銜都是在衣服正前方或者胸口處。這個設計可是大有開頭的。以前海軍是最講究禮性的,而且在大炮鉅艦時代,通訊不暢,海軍軍官在艦橋上工作的時候,甲板上的士兵根本不知道誰是誰,於是軍官把軍銜繡在袖子上就一目瞭然了,而且遇到友軍軍艦上的官兵只需要通過望遠鏡看一看,便可以知道對方是什麼級別的長官,可以說既實用又好看。

海軍常服軍銜到現在依然是在袖子上,比一般的軍隊看起來雖然不同,但是顯得格外醒目莊重,可能本身海軍在以前就屬於特種軍隊。地位也比較高,所以設計方面也有所特殊之處,給人的印象也比較深刻。以前在國外的時候,海軍屬於軍隊裡的“貴族”,許多外國皇室家族都會備一套海軍常服,美軍海軍更被稱為一等人,可見海軍地位的不同。

無論是海軍空軍還是陸軍,無論他們衣服的服飾有多麼不同,但是歸根究柢,他們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保護人民安全。他們都是我們最值得敬佩的一線工作者!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像他們致敬!


關河南望


說起海軍,這可是一個有相當漫長曆史的軍種。據資料顯示,公元前2000年時就已經有海軍存在了。

當時設備還很簡陋,作戰方式還以駕駛槳船撞擊敵軍為主。海軍在世界歷史上的繁榮期應該是18世紀後半期,那時候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的鬥爭加速了海軍的發展,當時的英國,荷蘭等國家擁有世界上一流的海軍。

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演變,海軍在自我完善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和其他兵種的差異。老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身為普通人的我們無法從戰略戰術層面分析海軍與其他兵種的不同,只能在表面上看一看。

而從表面看,海軍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軍銜在軍服上的位置了。其他兵種都是設置在肩膀上。

但海軍卻是在衣服袖子上,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首先,細心的朋友肯定會發現,海軍的軍銜是在袖子上,用不同的槓來表示軍銜大小。

這樣做的原因還要追溯到上世紀初之時,那個時候全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海軍戰艦基本成型,戰艦特點大體相同,都具有排水量大,裝載武器多等特點。

而且戰艦內部結構十分複雜,因此,由於戰艦的特殊設計,在戰鬥中負責指揮的軍官都是在艦橋內進行指揮,因為艦橋是戰艦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艦橋被稱為是軍艦的大腦,主要負責操縱艦艇和指揮作戰。由指揮室,駕駛室等部分組成。而且艦橋位置特殊,一般位於橋樓頂部的前端。


位置很高,離底下的基層官兵很遠。這就引起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作戰時,因為艦橋離得遠,下面的士兵很難看清指揮軍官是誰,進而就無法判斷對方的軍銜。

這樣就會導致指揮不便。因此,在發現這個問題後,很多國家就對海軍服裝進行了革新,將軍銜設置在袖子上。

這樣在指揮的時候,下面的士兵藉助望遠鏡就可以看清指揮官的軍銜,進而更好地執行命令。


後來雖然世界上主要的海軍軍艦類型進行了許多變革,但當初為了方便指揮而將軍銜設置在袖子上這一特點卻被原汁原味地繼承了下來,成為了海軍一個獨特的標誌。

不過,雖說這是海軍的一個特殊標誌,但其實海軍也是有其他類型的軍服的。而且在這裡面,就有我們印象中那種軍銜顯示在肩膀上的款式。

比如說在一些國家,它們海軍的禮服,就和其他兵種相同,用肩章來顯示軍銜。在英國和一些其他國家,還有看起來別具一格的單側肩章。

他們一般在右肩設置肩章,用來配合綬帶,左肩空置,在肩章下面還有綬帶上懸掛的軍功章。這樣看起來既美觀,又有一種十分獨特的感覺。


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棒的設計。我國海軍的白色常服也和其他兵種的軍服一樣,設置有肩章。而我國海軍的白色軍服個人感覺是海軍軍服中看起來最簡潔美觀的款式。

最後,想再聊一聊我國海軍的服裝。

我國海軍軍服分兩種,一種白色,一種藏青色。而設置兩種不同軍服是為因為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

比如說白色軍服就是為了適應低緯度海域的工作。因為低緯溫度較高,白色可以最小限度吸熱。而在秋冬季的時候,將士們就會換上藏青色的服裝,一來適應轉冷的天氣,二來也可以避免弄髒白色軍服。


不過在正式場合,我國海軍通常都身著白色軍服。身穿白色軍服的將士們,英姿颯爽,威武大氣,和碧藍的大海相互映襯。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能安心,安穩的生活。在此感謝海軍將士們對海防工作做出的巨大貢獻,也祝願我們國家的海軍越來越強。


策神歷史


的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海軍軍銜在袖子上,也包括我國07式海軍冬常服。目前我國海軍軍官服分為夏常服和冬常服,夏常服是白色,軍銜是肩章;冬常服是藏藍色,軍銜是袖章。除了這兩套軍裝之外,我國海軍官兵還有禮服和作訓服。禮服基本和常服類似,而作訓服則官兵一致,統一藍色海洋迷彩服,使用領章,也就是軍銜貼在領子上。


平時的訓練,海軍官兵一般都穿的是方便的作訓服,只有出席相對正式,或者非訓練時間才會著常服。據說,海軍袖章軍銜最開始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早期的軍艦艦橋高聳,通訊手段不發達,而各炮位和其他作戰崗位相對較低。指揮員一般站在露天艦橋指揮作戰,當士兵需要執行命令的時候,需要確認命令的來源,如果看不到指揮員軍銜容易造成混亂。而肩章的話,從下往上看根本看不到,所以才出現了更加方便士兵觀察的袖章軍銜。

這種說法是目前海軍袖章軍銜來由比較可靠的說法之一。除了這個說法之外,還有很多人調侃,其實袖章軍銜的作用就是在軍艦被擊沉之後,當官的落水後伸出手來求救,會得到營救人員的首先救援。這種說法有離間官兵感情的嫌疑,調侃一下就可以,當不得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早期海戰相關的影視劇。早期的海戰軍艦艦橋艦長的位置附近有一排喇叭狀的管子,這排管子的作用就是用於軍艦內部傳遞信息,艦長一般要向其他艙室下達命令的時候就要對著這個管子大喊大叫,以保證聲音沿著管道傳到相應的艙室。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展,現代軍艦上信息的傳遞已經不再使用這種原始的手段。

隨著高頻短波通訊技術的發展,現代海軍艦艇內部通訊手段已經非常發達!仔細看一下我國海軍的宣傳視頻就可以發現,主要戰位的海軍戰士都戴上了耳機,這是單兵電臺的交互機。除了無線通訊,為了戰時可靠性,相關戰位也已經配備了電話作為應急通訊設施。
現代通訊設施的出現,讓袖章軍銜這種為了方便目視觀察的軍銜標識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袖章軍銜成為了保留的一種傳統,比如我國海軍的07式軍服,用於作戰和訓練的迷彩服依然使用的領章,只保留了藏藍色的冬常服依然使用袖章,作為海軍的一種特徵。其實海軍是一個非常有禮節性的軍種,有著很多自己非常獨特的東西,比如特殊的旗語,最高禮儀軍艦掛滿旗,口哨禮,軍官上艦吹口哨等,袖章軍銜也是其中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