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王東祥,甘肅省成縣人,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西狹頌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隴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華夏祖脈文化研究促進會負責人,主編《西狹頌文化叢書·學術論文選》,出版散文集《青山夜語》《生命家園》《旅途之歌》《夢想成長的季節》等。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是貧困地區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旅遊資源有三大類型:一是大自然留下的自然資源;二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資源;三是當代人建設的包括吃、住、行在內的服務資源。三者結合起來就是最好的資源。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成縣的《西狹頌》是隴南人的文化名片,是聞名世界的文化瑰寶,是1800多年前隴南就進入文明社會的文化標誌。《西狹頌》與陝西《石門頌》《郙閣頌》合稱“漢三頌”,是漢代摩崖頌碑的代表,也是隸書“八分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西狹頌圖文並茂,是至今唯一保存在原址的漢代石刻。它是研究隴南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交通物產、民族關係的實物,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1995年,甘肅西狹頌文化促進會的前身,“隴南西狹頌書畫研究會”在武都成立,在各方人士的關注和呼籲之下,2001年6月,西狹頌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甘肅西狹頌文化促進會”在蘭州成立,登記機關是甘肅省民政廳,主管單位是甘肅省文化廳,10多年來促進會堅持以“西狹頌”為主的歷史文化研究,創辦雜誌,繼承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組織學者研究發表了大量學術文章,出版了一些書籍和畫冊。2017年9月和10月,由“甘肅西狹頌文化促進會”組織編輯的《西狹頌文化叢書》分別在蘭州和成縣舉辦首發式。標誌西狹頌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由西狹頌研究引發的對隴南歷史文化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比如西狹頌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什麼?西狹頌的作者受教育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說隴南是氐羌民族的發祥地?氐羌民族與華夏民族的關係是什麼?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必然會聯繫到對祖脈文化的研究。《西狹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之中。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無獨有偶。除了西狹頌會員們對祖脈文化的關注,近年來還有其他各界社會人士對祖脈文化的研究,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18年3月11日,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全國兩會上做客中央臺,在介紹甘肅歷史文化時向觀眾講:“甘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們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就是在我們天水的附近。現在每年海峽兩岸都要在同一個時點來共同祭祀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 林書記講伏羲的誕生地就在天水的附近,而成縣到天水的直線距離不足100公里。

“大禹治水”是古代社會農耕文明的重要特徵,這個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是一些學者認為這只是上古的傳說。近年來,在成縣發現了大禹治水的歷史文物.2016年,一箇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佈,他們在中國黃河上游發現了古代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證明了“大禹治水”的真實性。同時也為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們國家對夏商周的歷史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創造了夏商周文明的那些族群是從哪裡來的?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就像秦朝統一了中國,但是秦人的早期發祥地在哪裡?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人西垂陵園被發現之前,誰也不會相信我們隴南西漢水流域就是秦人的發祥地。1996年,甘肅省臨洮縣成立了一個民間專業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社團:“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2003年,這個民間研究會升格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他們以甘、青地區分佈的馬家窯彩陶為研究基礎,把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個領域,從民族學、民俗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挖掘,以期找到人類關注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的文化源頭。

人類歷史有自己的發展邏輯。一萬多年以前,人類的生產技術和工具還相當落後,長江流域森林茂密,野獸成群,人類還沒有徵服它們的能力;黃河下游也是湖泊縱橫,不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只有黃河和長江上游,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接壤地帶,渭河與西漢水流域等地帶,才是遠古人類的適宜生存區,秦人先祖的歷史就是證明。

8000年前,西秦嶺的大地灣(秦安縣五營鄉原始社會遺址)人,就以黍為食物,證明了農耕文明在這裡初現。2000年後,農耕的炊煙才在陝西灞河半坡人的土地上升起。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百平認為:文明是自然的最高表現。文明的產生離不開一個民族滋生與繁衍的地理環境。他說:“秦巴山地及其河谷地帶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萌發、定型和發展的主要舞臺。”

《史記·夏本記》記載:夏朝的開創者啟是黃帝的後代。《史記·秦本記》說:秦的先祖也是黃帝的後代。這就把秦先祖與黃帝族直接連在了一起,證明了秦人的先祖就是黃帝族的後代。

尋根問祖,是每個人的願望。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斗轉星移,陵谷變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近的一朵浪花,這段歷史的前一天和上前一天又發生了什麼?因為沒有記載,我們不知道。不過,歷史除了文獻資料,還有其他的證據,比如出土的文物,泥土中的化石,還有人類生活的邏輯。大地灣遺址,證明了甘肅東南部是中華文明早期的發祥地,中華文明由西向東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2012年6月,天水學者章月琴女士在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揭秘三皇五帝都》,論證三皇五帝都就在甘肅成縣。還有原籍陝西、現居徽縣的企業家吳隴鑫先生也著文論證《黃帝故里在成縣考辯》,今年91歲高齡的成縣離休幹部張炯之用30多年的時間調查考證,撰文說成縣就是黃帝故里。還有更多的學術著作和文章不斷表明地處西秦嶺南坡、西漢水流域的徽成盆地,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在眾多學人的鼓勵支持下,華夏祖脈文化研究促進會即將成立,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育蠻夷,以屬華夏。炎黃子孫薪火相傳,自強不息,繼承祖先的創業精神,頑強奮鬥,把炎黃精神發揚光大,才能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祖脈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隴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成縣以“西狹頌”為代表的文化和自然風景區,近年來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環境不斷改善,高速公路和飛機場相繼建成,投資項目陸續到位。“西狹頌”等風景區獨居歷史文化優勢,從宋代以來,在交通極其艱難的環境下,都吸引了許多的文化名人前來瞻仰臨摹,留下許多歷史悠久的摩崖刻石。現在,把歷史文化與現代養生文化相結合,必將形成旅遊產業新的發展模式,使文化遊、生態遊、健康遊深度融合,形成養生旅遊新品牌。

文化旅遊和養生旅遊都是高端旅遊,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提升人口素質,創造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物質財富。因此發展文化旅遊和養生旅遊需要配套良好的生活設施及文化服務,配套完善的養生文化體系,採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把發展計劃、產品開發、項目經營、服務管理、市場營銷等各方面進行一體化運作。要根據現代人的身心健康特點來開發設計文化養生路線和內容,從生活飲食、身體運動到睡眠休閒以及快樂的情緒體驗,滿足遊人吃、住、行、遊、購、娛的基本需要。特別是飲食,一定要結合當地條件,形成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地方特色,根據隴南良好的光熱條件,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開發市場急需的微量元素保健食品;健康運動項目可以開發爬山、走棧道、森林吸氧、唱歌跳舞等等。隴南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北方少有的茶園,油橄欖,高山,森林,河流,泉水,有多條遠古時代就連接大西北與大西南的茶馬古道遺蹟,有許多古寺院,古道觀,古碑刻,有從秦漢時代就遺存下來的古村,古鎮,古縣城遺址,有許多遠古文化傳說和歷史遺蹟等,這些都是人類珍貴的精神遺產,是開發文化旅遊與養生旅遊的稀缺資源。關鍵是要引進高品位的開發商去運作,而低層次,低品位的開發,是對稀缺資源的破壞。只有高品位的開發,才能使文化旅遊與養生旅遊達到遊人提高文化素質,調節健康,愉悅心情,企業和農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目標。充分挖掘隴南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就一定能把隴南打造成國際旅遊大景區。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成縣王東祥:從西狹頌與祖脈文化看隴南旅遊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