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數百個帝王,他們當中有的是不凡明君,更多的則是昏庸無道,即便是為人稱道的明君,在後世也或多或少的有其負面評價的地方,像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大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一大天驕成吉思汗、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等等,雖然他們都有過輝煌,在他們的後期都有其昏庸的一面,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的後周世宗柴榮,就是歷史上少有的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從小在其姑父家長大,深受姑父郭威的喜愛,郭威無子,就收養聰明伶俐的柴榮為養子,柴榮因此也稱郭榮,柴榮年輕時為貼補家用,在江陵一帶以販茶為生,史書記載柴榮“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柴榮在做生意期間,學習騎射,練就一身的武藝,又熟讀大量的史書,及長大,便棄商從戎,跟隨姑父郭威南征北戰。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後漢建立後,郭威被授予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柴榮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天雄牙內指揮使、貴州刺史等職,後漢天佑三年(公元950年),後漢隱帝聽信讒言,將郭威和柴榮留居在開封的親屬全部殺死,郭威被逼起兵造反,以清君側為名殺向開封,柴榮受命留守鄴城,郭威隨即推翻後漢,建立後周政權,柴榮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原郡侯,廣順三年加封晉王。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年富力強的柴榮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遺願,幹出一番事業,當他向左諫議大夫王樸問:“朕當得幾年?”時,深知預測術的王樸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高興,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也!”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之南與北漢軍遭遇,柴榮冒死督戰,殺死北漢驍將張元徽,嚇得劉崇單騎逃走,契丹退卻,他趁機整飭軍紀,殺掉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趙匡胤等給予重賞,此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元年十月,柴榮汲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整頓軍隊,以兵不在多、精銳者為上軍的宗旨,建立起一支威震鄰國的強大軍隊,並廣招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任命趙匡胤為總管,並晉升他為殿前都虞侯,大將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並斬殺了“挾私斷殺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賜死以“監納厚取耗餘”之罪的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穩固了朝堂,安撫了百姓。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柴榮下旨,委派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帶領士兵,徵發民夫疏通深州和翼州之間的胡盧河,並在李晏口修建城壘,派重兵防守,又派德州刺史張臧英招募邊境驍勇之士組成一支強悍的邊防軍,以鞏固邊防,使得邊民得以安居樂業。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七月,派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收復秦、風、成、階四州,顯德三年一月,柴榮親征南唐,李谷、李重進、趙匡胤等大將隨軍出征,大敗唐軍,收復滁、揚、秦、光、舒、蘄六州,十一月,柴榮第三次南征,所向無不披靡,遂收復濠州、漣水、亳州等地,顯德五年,滅南唐。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四月,柴榮御駕親征北伐遼國,至寧州,刺史王洪以不戰請降,之後至益津關,契丹守將佟延輝出城投降,此次出征,僅僅四十二天,柴榮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正準備乘勝攻取幽州時,柴榮病倒,只好班師回朝,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榮駕崩,其子柴宗訓繼位,年方7歲,後被趙匡胤奪得政權,建立北宋。

歷史上,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在位僅短短5年的時間,他清吏治、選人才、修曆法,做出許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一生精明能幹,在當時那個中原紛雜的形勢下,後來的北宋政權能僅用20年的時間便完成了統一,這固然有趙匡胤的文治武功,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他所接手的後周政權,是當時中國最為強大的政權,統一之勢已是不可阻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