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山上遠眺楠溪江與甌江 兩江交匯


前年,初識永嘉名士高遠,就聽他念叨永嘉華嚴硯,並對此心馳神往。而我則未置可否,覺得永嘉的岩層地質,似難出好硯。高兄很執著,總想說服我,並列舉了王羲之和米芾等名家都曾用過華嚴硯的史實。後來每次見面,都要提一提華嚴硯的事,並幾次約我實地考察傳說中的華嚴硯礦坑(硐)。永嘉到底有沒有華嚴硯,華嚴硯和華嚴硯的故事能否成為永嘉旅遊業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倍受王羲之、米芾推崇的華嚴硯


“浪言貞石志千載,不及永和漥硯在”。宋末錢塘詩人白珽

(1248--1328)《題王大令保母帖》中的這兩句詩,還真得了應驗。


去年,溫州市考古所、永嘉縣文物館聯合對甌北丁山數十座古墓進

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從東晉鹹康二年(336)的M37號墓中破天荒地出土了一方灰黑色的“永和漥硯”:長方型的硯臺,近圓形的淺淺的窪形硯池。這塊晉硯,就是華嚴硯嗎?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甌北晉墓中出土的“永和漥硯”


永嘉太守王羲之(303-361)曾在《法帖》中記錄:“近得華嚴石硯,頗佳”。可見,早在東晉時期,永嘉華嚴硯就深得書聖青睞。南朝宋鄭緝之(420-479)曾編纂了永嘉最早的方誌《永嘉郡記》,原書雖佚,但經晚清鄉賢孫詒讓重編輯錄,發現書中有兩處提及王羲之。一是到樂清尋訪高士張薦,二是到古陶尋覓合五石散的紫石英(螢石)。比鄭緝之稍早的謝靈運(385-433)在永嘉任上有《與弟書》雲:王右軍遊此惡道(甌江上游之惡溪道),嘆其奇絕,遂書“突星瀨”於石。就此推論,王羲之是完全有可能得到永嘉華嚴硯的。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民間流傳的華嚴硯(高遠攝)


北宋書畫大家米芾(1051-1107),是資深的硯石鑑賞家,其所著《硯史》一書,“中紀諸硯,自玉硯至蔡州白硯,凡二十六種……自謂皆曾目擊經用者,非此則不録,其用意殊為矜慎。”根據“發墨為上”的排序,永嘉華嚴硯排在玉硯和方城硯之後,端硯之前,位列第三。“溫州華嚴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視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熱,無泡,發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豔不滲,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磨墨處。比方城差慢,難嶄而易磨。亦有白點,點處有玉性,扣之聲平無韻。校理石揚休所購王羲之硯者,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硯,間有此石,形合晉畫,約見四五枚矣”。方城石,是河南南陽方城縣所出的一種硯石和工藝雕刻用石,至今仍有開採。“芾本工書法,凡石之良楛,皆出親試”。米芾曾見過或用過華嚴硯,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還記錄了蘇東坡的眉山前輩、《宋史》有傳的秘閣校理石揚休(995-1057,)購藏王羲之華嚴硯的軼事。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永嘉民間的疑似“華嚴硯


成書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的《雲林石譜》,是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作者是平生好石的紹興人杜綰。“溫州華嚴石出川水中,一種色黃,一種黃而斑黑,一種色紫。石理有橫紋,微粗,扣之無聲,稍潤。土人鐫治為方圓器。紫者亦堪為研,頗發墨。”杜綰對華嚴石的描述,雖不及米芾詳盡,但也相當精細,方城石與之相似:“潤而微軟,一澹綠,一深紫,一灰白色。石質不甚細膩,扣之無聲。堪治為方斛器皿,紫者亦堪作研,頗精緻發墨。”杜綰和米芾一樣,都列舉了華嚴石和方城石諸多的共同點,如顏色多樣,尤以紫色者堪為硯(研);石質不甚細膩,扣之無聲;可雕琢等。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石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石中奇特的褶曲構造(王波攝)


明清時期,仍頗多永嘉華嚴硯的記述,如明《弘治溫州府志》不但記述了王羲之出守永嘉的歷史,而且還提及華嚴硯:永嘉“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清康熙元年來溫州避禍的詩詞大家、金石名家朱彝尊(1629-1709)撰有《華嚴山》詩:“聞昔華嚴寺,頻經逸少過。洮河流石研,未若此中多。”認定書聖王羲之(逸少)常去華嚴山(寺),而且華嚴硯的數量之多,遠超洮河硯。清末溫州名士周衣德也有兩首詩專論華嚴硯,其一:“華嚴石磈已無多,逸少風流尚不磨。研壽不如書壽長,煙雲一片墨池波”(《華嚴山》)。其二:“硯林巧琢華嚴硯,紙作新裁蠲府箋。安得襄陽好書手,鼠須煤麝化雲煙”(《永嘉雜詩九十首之八十三》)。詩中分別強調了華嚴硯與王羲之、米芾的淵源。清光緒《永嘉縣誌》載:“華嚴山,在城北八里,永寧支,有華嚴洞……有石可為硯”。古人對華嚴硯的記述是言之鑿鑿,但華嚴硯到底長什麼樣子的,其石質如何,卻難有物之鑿鑿。網上雖不時有華嚴古硯出現,且“圖文並茂”,但卻難以判斷真偽。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石

甌北晉墓出土了華嚴硯嗎?


甌北古墓中首次現身的東晉石硯,毫無疑問,屬於“永和漥硯”,但會不會就是已有1600多年輝煌歷史的華嚴硯呢?如何判定它就是華嚴硯,這可是一個“革命”的首要問題。得知甌北晉墓中出土石硯後,我即聯繫高遠,“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如果這塊晉硯的石質與華嚴山的岩石相似,就有可能是倍受王羲之、米芾推崇的華嚴硯,否則,它就不是華嚴硯,華嚴硯的真相,仍是一個待解之謎。好事多磨,直到今年4月份,在高遠兄的“斡旋”下,終於在永嘉文物館簡陋狹小的庫房裡,見到了這方向往已久的、碎成多塊的晉代古硯臺。很遺憾,經放大鏡下觀察,這塊晉硯的材質屬於輕微變質的灰黑色板岩類,與永嘉當地有可能成為硯材的火山凝灰岩不是“同類項”,倒有點類同於方城石,因為後者的巖性就屬於粉砂質綠泥絹雲板巖。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結論是無情的:甌北六朝墓葬中出土的石硯,是詩人筆下的“永和漥硯”,但不是書聖和“米癲”筆下的永嘉華嚴硯。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永嘉本土的硯臺

永嘉本土的硯臺是華嚴硯嗎?


離開永嘉文保館,高遠雖若有所失,但也在意料之中。與我們同行的老邵,是一位鄉土書家,收藏了上百方本土的硯臺,高遠兄邀我一起到他家看看,看看有沒有華嚴硯。我只是粗通硯材,擔心有眼不識金鑲玉,漏過好硯古硯,在前往邵宅的路上,特地給溫州文史群2.0群主、書法家和硯臺收藏家潘秀益發了條微信,讓他趕緊開車趕到永嘉,一起看看老邵的藏硯。老邵的書桌上,擺放著多方硯臺,而且在櫃子裡和書櫃底下,還有好多硯臺。我粗粗一看,確信多是永嘉本土出的硯臺,因為此前曾在妙果寺古玩市場的地攤上見到過類似的石硯,甚至還有超大的雙聯雙池硯臺,一側用墨,一側用硃砂,據說是祠堂裡的專用硯臺,當時覺得好奇,還特意買下送給溫州書法家和硯臺收藏家胡中原老師。老邵家的硯臺,石質除偶有火山晶屑凝灰岩外,大部分都是岩漿岩類(輝綠岩、輝長岩),儘管有的年代已到清代乃至更老,甚至有宋式抄手硯殘件,但石質卻比較粗糙,有的斑晶醒目,明顯有別於細膩光滑的淺變質岩類的端硯、歙硯。這些硯臺,都是老邵走村串鄉,從當地村民家裡收購過來的,這反映了永嘉有著悠久的制硯傳統。流存流落於民間的古硯臺數量不在少數,永嘉的耕讀傳家,名至實歸,而且歷史久遠,“研壽不如書壽長”。很無奈,老邵收藏的這一大堆地方硯臺中,究竟有沒有華嚴硯,難以下結論,似乎有異於米芾和杜綰筆下的華嚴硯。到底什麼是華嚴硯,在沒有確信無疑的物證和標準件的情況下,只有找到當地開採硯石的古老的礦硐,才能驗證千年之前古人的論斷。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山上的華嚴石露頭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5月3日尋石(硯)之旅,同行的阿碧是此行的唯一女性


早在2013年初,高遠就與徐逸龍等幾位有志於傳播永嘉文化歷史的學人和《今日永嘉》報記者,開啟了華嚴硯礦硐的尋訪之旅,幾經周折,他們終於在離楠溪江大橋引橋不遠的拐彎處、原化工廠邊上的公路橋橋墩旁,發現了一處礦硐,採石鑿痕明顯,疑為開採華嚴石之窟,可惜大半被橋墩“侵佔”,且為土石淤塞,不得而進。據說,該礦硐很深,直透楠溪江底,為水所淹。功虧一簣,高遠兄自是耿耿於懷,於是,便有了今年五一期間的第二次華嚴石探尋之旅。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5月3日的尋石(硯)之旅(漢書下酒攝)


5月3日上午,風和日麗,高遠召集的十數位硯石愛好者,在老礦工王波先生的帶領下,從千石村祭祀抗金名將王允初祖孫的三忠祠出發,直奔華嚴山而去。同行的奇石愛好者、杜綰的老鄉@漢書下酒老孫還特地買了一把地質錘帶上。地質三大件,我除了放大鏡,羅盤和錘子早就扔了。老孫的有心之舉,令我頓生親切感。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尋石之旅(漢書下酒攝)


華嚴山,永寧山之支脈,位於甌江北岸、楠溪江西岸。登高遠眺,兩江交匯,一覽無餘。此地歷史上有華嚴寺、華嚴洞,如南宋葉適《自羅浮行田宿華嚴寺》:浮山昔飛至,與羅合其巔……收身臥荒剎,朗月前夜圓。華嚴寺早已傾圯,華嚴洞也因歲月變遷而湮沒。王波老先生輕車熟路,徑直將我們帶到當年採掘華嚴石的礦硐附近,這個礦硐,在上世紀80年代停採,洞口早已不復存在,但礦硐附近的岩石,卻依然顯示出與眾不同之處,與周圍白堊紀火山凝灰岩相比,這裡的岩層明顯處於構造斷裂帶之內,蝕變強烈,尤以葉臘石化最為顯著,以往採石散落的巖塊,顏色豐富多彩,有黃、有紅、有黑、有紫,紋理清楚,石質細膩,硬度相較原巖已大大軟化、潤化,類似於青田石,堪為工藝雕琢之石材。王老現身說法,用鐵錘一劃,若能劃出白花花的道道來,即為可用之石,否則,即為廢石。這其實是對岩石是否曾經葉臘石化的一個直觀檢測。他說,當年的千石石雕廠,就是挖掘華嚴山的石頭,加工雕琢成花瓶、山水、動物等工藝品,出口海外,尼克松訪華後,生意最為紅火,偶爾也製成硯臺出售。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喜得華嚴石


這些可用於雕刻的石頭,應該就是古人所稱之華嚴石,巖性屬於層狀葉臘石化火山凝灰岩或沉凝灰岩。米芾所稱“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磨墨處”,色赤,是因為華嚴山周圍的火山岩本身就是以紅褐色為主,反映了一種氧化、乾燥的成巖環境;而白沙點,則是凝灰岩中白色的長石晶屑,因相較基質的凝灰物質為硬,難以吃墨,故宜避之。對照前面《雲林石譜》對華嚴石的描述,這裡的石頭,顏色確實很豐富,因為沁染和蝕變所致,以黃色或黃綠色葉臘石化為主的岩石中,時而會出現深褐色斑狀色塊(“斑黑”)。作為沉凝灰岩或層狀凝灰岩,紋理(石理有橫紋)的存在也是普遍現象;相較常見的變質成因的硯材,火山岩自然顯得粗糙一些,質地“微粗”,扣之自然無聲或發“木”;“稍潤”,應該理解為葉臘石化造就的潤化或滑潤之感。由此可見,米芾和杜綰對華嚴石的描述是真實可信的,完全可以與現實中的華嚴石相互印證。同行者見到這些色彩斑斕、細膩潤化,人見人愛的石頭,心中大喜,紛紛撿拾沖洗,收入囊中。探尋華嚴石之旅,第一站就大有收穫,實不虛此行也。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尋石之旅


沿著同一條礦脈,王波帶我們朝山下走去,穿林攀壁,尋找當年開採水平(面)較低的黑巖、紅巖礦硐。很遺憾,幾十年的風雨變遷,早已物非境遷,難復再見,不過採礦採石的遺蹟還是很鮮明的。興致勃勃的老孫,還找到了一處疑似紅巖礦硐的硐口,周邊散落的石塊,確實鮮紅似血,頗有點汞化的意思,而且硐口的岩石也是別有“意境”,色彩特別鮮豔。2013年初,高遠和徐逸龍等曾經探訪過的104國道公路橋墩下面的礦硐,我們也去了,礦硐的舊模樣,歷歷在目。這一個上午,我們證實了永嘉華嚴山上確實有華嚴石,只是未能見到礦硐的真容而已,但王波覺得,再多花點時間,礦硐應該是能夠找到的。回到千石村,見到了王波當年用華嚴石加工雕琢的石獅工藝品,雖然只是未拋光的半成品,但華嚴石的風采依舊在。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石雕半成品


華嚴石(葉臘石化火山凝灰岩),類似於青田石,雕刻沒有問題,但作為硯石還是有點勉強。我將山上撿的華嚴石讓書法家潘秀益磨製後試了一下,發現質地偏軟,容易滲水,下墨較慢。相對來說,紫紅色部位稍硬一些。由此推測,能夠成為華嚴硯的應該是華嚴石中硅化程度較高或較緻密的岩石種類,比如處於斷裂帶中心部位的岩層。王波先生介紹的黑巖礦硐,顧名思義,其中的礦石,也許更適宜作硯臺。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疑似華嚴石礦硐 (漢書下酒攝)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104國道橋墩下的老礦硐硐口(漢書下酒攝)


華嚴硯,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華嚴硯,能夠得到書聖王羲之和大書畫家米芾的青睞和推崇,並位列端硯、歙硯之上,這份殊榮,難能可貴。永嘉的有識之士,一直在不斷的探秘和鼓吹。前幾年,永嘉千石年近九旬的林慶法老人,就曾向徐逸龍等介紹了其先人探尋華嚴洞、華嚴石的經歷。30年前,永嘉學人周文玉也曾在村民指領下,探訪被稱為“水仙洞”的華嚴洞,洞口位於水坑邊的巖壁底下,巖壁上有水流掛下,故名。無獨有偶,在華嚴山南面毗鄰楠溪江的羅浮山(又名合山),由龜、蛇二峰組成,其中龜山南有硯臺巖,可謂華嚴石硯的天然形象廣告。明代“廉正善撫”的溫州知府衛承芳可能也曾有過華嚴硯的仿古之行,故在此留下篆書“硯臺巖”三個大字,落款為“萬曆甲申(1584)孟夏,同潘司理過訪華源林大夫,遊此,巴東淇竹衛承芳題。”民初溫州分府都督徐定超《合山詩鈔序》:“羅浮臨甌江之北,別名合山,東有硯臺巖,邑之名勝也”。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明代溫州知府衛承芳題寫於龜山的“硯臺巖”(高遠攝)


一方小小的華嚴硯,不但涉及華嚴山、華嚴寺、華嚴洞、華嚴石、硯臺巖等自成系列的地理景物,而且還將王羲之、鄭緝之、謝靈運、石揚休、米芾、杜綰、衛承芳、朱彝尊、周衣德、孫詒讓、徐定超等歷代與永嘉有關聯的文化名人串聯在一起,更登錄《法帖》、《硯史》、《雲林石譜》、《永嘉郡記》、明《溫州府志》、清《永嘉縣誌》、《周衣德集》等文脈相襲的歷史文獻。足見有關華嚴硯的人文歷史,內涵十分豐富,若將華嚴硯和圍繞華嚴硯的故事史實規劃策劃成永嘉的一張千古文化名片,譜寫演繹成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旅遊新篇章,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華嚴古硯 永嘉千年風流的文化名片

本文於2019年6月14日發表於《今日永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