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廣東交通集團今日(6日)發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在落實防控疫情的同時抓緊復工復產,通過實行“網格化”聯防聯控,充分發揮智能建造優勢,提高產業效能,搶回施工時間,精準有效紮實實現項目全面復工。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1+21+351”網格化聯防聯控

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預製廠地處伶仃洋牛頭島,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戴著口罩操作自如,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防疫抗疫、復工復產的關鍵之際,這座“孤島”是如何“生存”的?深中通道的黨總支書記、建設期黨委書記崖崗擲地有聲:“防疫是頭等大事,復工是當務之急。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廠的順利復工,一方面依靠黨組織加強統籌,黨員同志們帶頭衝鋒,一方面有賴於智能建造、產業升級,也就是依託我們的智慧‘夢工廠’。”

“非常之疫”還需“非常之舉”。深中通道建設期黨委制定“1+21+351”網格化聯防聯控措施,即“1個聯合黨總支部+21個參建基層黨組織+351名建設者黨員”,建立起疫情防控管理體系,確保疫情防控無死角。組建以黨員骨幹為核心的疫情防控突擊隊,深入項目各合同標段、各施工現場,為返崗復工創造安全可靠的環境,確保深中通道項目0感染。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智能“智”造,助力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提速復工


智能澆築系統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在巨大的沉管底板上,智能澆築系統正在精準的對倉隔進行著混凝土澆築工作。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一邊盯著“數字化”控制系統,一邊不時的查看實時記錄的統計數據。現場業主代表楊福林說:“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澆築系統,比傳統的澆築效率高、風險低、穩定性高,更重要的是傳統澆築一條生產線需要1000多工人,智能澆築只需要300多工人。”

多個智能系統的澆築聲在底板上交錯響起。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斷面寬度達到46米至55.46米,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寬8米多。單孔跨度超過18米,沉放最大水深達40米,沉管結構受力複雜。從結構、工效、技術、工藝、方案等多個方面考慮,傳統制造已難以滿足項目要求。

為此,深中通道對沉管預製工廠進行了智能建造和產業升級,生產線改造、核心裝備研發等均實現傳統工廠向信息化智慧工廠的巨大跨越,完成了移動終端信息化集成、智能澆築檢測、施工監控監測、信息管理等系統的建設,築就沉管預製“夢工廠”。

“防疫、復工兩手抓,我們的復工是比較順利的。除了全面實行‘網格化’和封閉管理,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儘量減少現場操作人員,我們充分發揮智能建造的優勢,大幅減少現場人員需求,把交叉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同時,現代化手段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搶回時間創造了條件。”深中通道項目總工程師宋神友介紹說:“現在人員已到崗了90%,二次舾裝和沉管澆築工作面都已展開,實現全面復工。”


10項智能技術提高產業效能

將目光移到珠江口馬鞍島上深中通道的智慧梁廠,依然是一片繁忙有序。布料、振搗、張拉等,每一道工序都在工人們的操控下“翩翩起舞”。

“我們是全面復工較早的一個點,因為我們通過對鋼筋BIM建模自動下料加工、智能控制模板走行調整、混凝土智能生產、智能泵送、智能布料、智能振搗、智能養生、智能張拉、智能壓漿、全過程信息化管控等10多項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將智能建造技術覆蓋混凝土箱梁預製工藝的每一環節。”項目工程師沈大為說:“我們的箱梁質量穩定可靠,預製工效從傳統的10天/片提高到7天/片,所需工人數量與相同規模的傳統梁廠相比減少30%以上。人員減少了,防疫舉措沒有減少,但是困難就少了很多。”

產業升級、智能建造是向交通強國和科技強國邁進的重要基石。一年來,深中通道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大力推行智慧建造,著力建世界一流可持續跨海通道,創珠江口百年門戶工程。

在智能智造的助力下,深中通道已全線全面復工。項目全線到崗6000餘人,佔返崗總人數的9成,隨著作業面的展開,近期還會陸續增加。

目前,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地連牆施工、西人工島島頭施工、專用航道疏浚、伶仃洋大橋西主塔及西錨碇、沉管隧道鋼殼製造等工點已復工,伶仃洋大橋西錨碇地連牆順利開槽,西人工島鋼圓筒水下切割已完成。預計年內實現沉管隧道E1管節浮運沉放、橋樑工程索塔承臺施工等,項目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

廣州交通電臺記者曉輝、通訊員粵交集宣 、嶽路建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