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近日,2020年香港金像獎提名名單公佈,電影《少年的你》以12項提名領跑,成為本屆金像獎的大熱門,又一次引發了熱議。

回望去年,這部電影在上映27天后,票房成績突破15億元,已經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畢竟距離6月遭遇的臨時撤檔,中間已有不少時日,觀眾多變的胃口未必經得起如此漫長的等待。而與高票房齊頭並進的,還有良好的口碑——其關注的話題、塑造的人物,以及兩位主演的表演,不僅獲得了專業影評人的肯定,也在基本由普通觀眾評分的“豆瓣”網上拿到8.4的高分,這在國產青春片中實屬少見。

拋開易烊千璽、周冬雨兩位主演的“流量號召力”,《少年的你》聚焦校園霸凌題材,且故事中少見那些曾充斥青春片的狗血橋段。當然,有不少日劇、日影迷在觀影之後,稱此作在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告白》《第三度嫌疑人》《嫌疑人X的現身》等幾部作品之上進行“融梗”——年輕的男女主人公在極端環境下成為犯罪共同體,以及在社會中處於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報團取暖,最終不惜以犧牲自己的方式搭救對方,這樣的故事設計確實多見於日本文學、影視作品中,但如果因噎廢食,過度關注“融梗”而忽略了《少年的你》在題材挖掘、人物塑造與拍攝手法上的獨到之處,未免也“因噎廢食”。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白夜行》小說封面


《少年的你》是香港導演曾國祥繼《七月與安生》後的又一部青春題材電影,其故事並不複雜:高考前夕,某中學高三女生陳念(周冬雨飾)被同班同學魏萊等人暴力欺凌,遇到輟學混社會的男孩兒小北(易烊千璽飾),兩人相互依靠。最終小北為實現“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誓言,企圖替失手導致魏萊死亡的陳念頂罪,真相大白後他們各自接受了法律的制裁,生活歸於平靜。

在影片中,曾國祥對校園霸凌的處理並不求新奇。像座椅上被灑滿紅墨水的惡作劇,體育課上被孤立、被排球砸,下樓時被人推下樓梯,凡此種種不算新鮮,甚至相當日常的畫面,不僅沒有沖淡戲劇性,反而,讓坐在黑暗中目睹這一切的觀眾脊背發涼——這樣的日常,時刻伴隨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也有意或無意地,曾經扮演過被害者、加害者或旁觀者的角色。而《少年的你》的戲劇性,正是在這三方的相互作用下層層疊加。與傳統的校園暴力不同,網絡時代的霸凌更有一份別樣的冷酷與不真實感,也讓身處校園、原本純真的孩子們更早、更快、更無意識地踏入了成人世界。影片開始時,當性格內向的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欺凌而從教學樓縱身一躍,無數學生從各自的教室湧出,他們面對這樣一個如花般青春、美麗的生命逝去,所做的是拿出手機拍攝,在社交媒體的群組裡以表情符號完成所有的對話;當陳念從羊群一般擁擠的人潮中走出,只為用自己的校服蓋住胡小蝶的身體,還逝者最後的一點尊嚴,她旋即被“推舉”成集體所孤立、所欺凌的“下一個”。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


在前作《七月與安生》中,七月與安生以互為鏡像的方式經歷傷痛與成長;此番曾國祥也沿用,並深化了這種方式的人物塑造。首先是陳念與胡小蝶,在胡小蝶逝世後,陳念迅速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甚至因為她的成績節節攀升,而遭遇了圍攻毆打、剪頭髮、拍裸照等更為極端的報復。如果陳念不起身反抗,她的命運難免與胡小蝶如出一轍。其次,是陳念與霸凌的始作俑者魏萊,作為被害者與施暴者,兩者的位置看似對立,實則卻彼此交織、互為鏡像;而陳念與小北,一個是學校的優等生,一個是社會上的小混混,看似毫無交集的兩人,因為暴力而相識,到相互取暖、撫慰。兩個人的關係,以陳念在流氓們的逼迫下,膽怯地吻了小北為始,又以小北為替陳念頂罪而偽造性侵現場、吻了陳念為終,完成了一個嚴絲合縫的“迴環”結構。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電影劇照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同時也出現在電影海報中的臺詞,既象是愛人之間的承諾,又帶著少年的懵懂與稚氣。如果說曾國祥在《七月與安生》時還沿用了一些青春題材的套路,那此番他最大的突破就在於對兩位主人公的情感處理上——他們的惺惺相惜,並不是愛情。這一點,身為製片人的許月珍曾經指出,她在拍攝前就很明確地向演員提示“不是愛情,別亂演”——摒棄愛情的主題,反而收穫了更寬廣、立體的探索空間,更還以少年情感原初的澄澈。無論陳念還是小北,對彼此最初的出手相助都只是源自他們心中的良善,不忍看到他人受苦。“為什麼要保護少年?因為少年是我們的希望,不去保護他們,又何談保護世界?這是我們創作時的反思。”曾國祥談到。

將故事設置在高考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是《少年的你》另一獨到之處。它不僅展現了高考在各個層面形成的巨大影響和壓力,也為這個校園霸凌的故事提供了更為殘酷的背景。有高考作為無形的“倒計時”,所有事情被看似最正當的理由——“孩子馬上要高考”而無限度的扭曲,也由此折射出多重更深層的社會問題。“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影片中班主任的這句話被反覆提及,它也是多少年、多少人渴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前提。陳念一心要考到北京,就是希望藉此與母親一起擺脫貧困;但結果真能如她所願嗎?“高考改變命運”——讓一個孩子來解決原本應由父母與社會共同擔負的問題,又何嘗不是導致高考不斷被“神話”的癥結所在。

《少年的你》新在哪裡?

電影《少年的你》也展示出了“高考生”的群像


高考並非遺世獨立、不受干擾的,坐在同一個課堂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各自父母的另一種“鏡像”。魏萊生活在闊綽的家庭中,她的母親對前來調查胡小蝶死因的警察說出的每一個字,無不透著利己的冷酷,和財富傍身的優越感;陳唸的母親因販賣假貨而欠債,她四處躲避,把女兒留在家中,獨自面對不斷上門的債主;小北的母親,更是因要改嫁就拋棄了他,讓孩子混跡在街頭,成為一個根本被學校、被高考排除在外的“流浪兒”。影片中,陳念曾對警察說過的一句話道破了這些家長的自私、殘忍與不負責任,“沒有一堂課,教我們成為大人”——很顯然,那些已為人父母的,也未必都懂得如何做一個“大人”。

在影片結尾的處理上,曾國祥坦言,他對是否給出一個“光明的尾巴”進行了反覆考量。“其實,我們準備好了兩個結尾。因為聊劇本的時候就一直有人說,如果用現在的結尾——多年後,重獲自由的兩人最終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很假,沒人信’;但我還是覺得,拍電影就是要讓觀眾相信一點什麼。不單單是為了給大家溫暖,也帶著我們不妥協的態度:這個世界原本應該讓善良的人獲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