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近日,2020年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公布,电影《少年的你》以12项提名领跑,成为本届金像奖的大热门,又一次引发了热议。

回望去年,这部电影在上映27天后,票房成绩突破15亿元,已经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距离6月遭遇的临时撤档,中间已有不少时日,观众多变的胃口未必经得起如此漫长的等待。而与高票房齐头并进的,还有良好的口碑——其关注的话题、塑造的人物,以及两位主演的表演,不仅获得了专业影评人的肯定,也在基本由普通观众评分的“豆瓣”网上拿到8.4的高分,这在国产青春片中实属少见。

抛开易烊千玺、周冬雨两位主演的“流量号召力”,《少年的你》聚焦校园霸凌题材,且故事中少见那些曾充斥青春片的狗血桥段。当然,有不少日剧、日影迷在观影之后,称此作在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告白》《第三度嫌疑人》《嫌疑人X的现身》等几部作品之上进行“融梗”——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成为犯罪共同体,以及在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弱势群体报团取暖,最终不惜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搭救对方,这样的故事设计确实多见于日本文学、影视作品中,但如果因噎废食,过度关注“融梗”而忽略了《少年的你》在题材挖掘、人物塑造与拍摄手法上的独到之处,未免也“因噎废食”。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白夜行》小说封面


《少年的你》是香港导演曾国祥继《七月与安生》后的又一部青春题材电影,其故事并不复杂:高考前夕,某中学高三女生陈念(周冬雨饰)被同班同学魏莱等人暴力欺凌,遇到辍学混社会的男孩儿小北(易烊千玺饰),两人相互依靠。最终小北为实现“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誓言,企图替失手导致魏莱死亡的陈念顶罪,真相大白后他们各自接受了法律的制裁,生活归于平静。

在影片中,曾国祥对校园霸凌的处理并不求新奇。像座椅上被洒满红墨水的恶作剧,体育课上被孤立、被排球砸,下楼时被人推下楼梯,凡此种种不算新鲜,甚至相当日常的画面,不仅没有冲淡戏剧性,反而,让坐在黑暗中目睹这一切的观众脊背发凉——这样的日常,时刻伴随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有意或无意地,曾经扮演过被害者、加害者或旁观者的角色。而《少年的你》的戏剧性,正是在这三方的相互作用下层层叠加。与传统的校园暴力不同,网络时代的霸凌更有一份别样的冷酷与不真实感,也让身处校园、原本纯真的孩子们更早、更快、更无意识地踏入了成人世界。影片开始时,当性格内向的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欺凌而从教学楼纵身一跃,无数学生从各自的教室涌出,他们面对这样一个如花般青春、美丽的生命逝去,所做的是拿出手机拍摄,在社交媒体的群组里以表情符号完成所有的对话;当陈念从羊群一般拥挤的人潮中走出,只为用自己的校服盖住胡小蝶的身体,还逝者最后的一点尊严,她旋即被“推举”成集体所孤立、所欺凌的“下一个”。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


在前作《七月与安生》中,七月与安生以互为镜像的方式经历伤痛与成长;此番曾国祥也沿用,并深化了这种方式的人物塑造。首先是陈念与胡小蝶,在胡小蝶逝世后,陈念迅速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甚至因为她的成绩节节攀升,而遭遇了围攻殴打、剪头发、拍裸照等更为极端的报复。如果陈念不起身反抗,她的命运难免与胡小蝶如出一辙。其次,是陈念与霸凌的始作俑者魏莱,作为被害者与施暴者,两者的位置看似对立,实则却彼此交织、互为镜像;而陈念与小北,一个是学校的优等生,一个是社会上的小混混,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因为暴力而相识,到相互取暖、抚慰。两个人的关系,以陈念在流氓们的逼迫下,胆怯地吻了小北为始,又以小北为替陈念顶罪而伪造性侵现场、吻了陈念为终,完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回环”结构。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电影剧照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同时也出现在电影海报中的台词,既象是爱人之间的承诺,又带着少年的懵懂与稚气。如果说曾国祥在《七月与安生》时还沿用了一些青春题材的套路,那此番他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对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处理上——他们的惺惺相惜,并不是爱情。这一点,身为制片人的许月珍曾经指出,她在拍摄前就很明确地向演员提示“不是爱情,别乱演”——摒弃爱情的主题,反而收获了更宽广、立体的探索空间,更还以少年情感原初的澄澈。无论陈念还是小北,对彼此最初的出手相助都只是源自他们心中的良善,不忍看到他人受苦。“为什么要保护少年?因为少年是我们的希望,不去保护他们,又何谈保护世界?这是我们创作时的反思。”曾国祥谈到。

将故事设置在高考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是《少年的你》另一独到之处。它不仅展现了高考在各个层面形成的巨大影响和压力,也为这个校园霸凌的故事提供了更为残酷的背景。有高考作为无形的“倒计时”,所有事情被看似最正当的理由——“孩子马上要高考”而无限度的扭曲,也由此折射出多重更深层的社会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影片中班主任的这句话被反复提及,它也是多少年、多少人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前提。陈念一心要考到北京,就是希望借此与母亲一起摆脱贫困;但结果真能如她所愿吗?“高考改变命运”——让一个孩子来解决原本应由父母与社会共同担负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导致高考不断被“神话”的症结所在。

《少年的你》新在哪里?

电影《少年的你》也展示出了“高考生”的群像


高考并非遗世独立、不受干扰的,坐在同一个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各自父母的另一种“镜像”。魏莱生活在阔绰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对前来调查胡小蝶死因的警察说出的每一个字,无不透着利己的冷酷,和财富傍身的优越感;陈念的母亲因贩卖假货而欠债,她四处躲避,把女儿留在家中,独自面对不断上门的债主;小北的母亲,更是因要改嫁就抛弃了他,让孩子混迹在街头,成为一个根本被学校、被高考排除在外的“流浪儿”。影片中,陈念曾对警察说过的一句话道破了这些家长的自私、残忍与不负责任,“没有一堂课,教我们成为大人”——很显然,那些已为人父母的,也未必都懂得如何做一个“大人”。

在影片结尾的处理上,曾国祥坦言,他对是否给出一个“光明的尾巴”进行了反复考量。“其实,我们准备好了两个结尾。因为聊剧本的时候就一直有人说,如果用现在的结尾——多年后,重获自由的两人最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很假,没人信’;但我还是觉得,拍电影就是要让观众相信一点什么。不单单是为了给大家温暖,也带着我们不妥协的态度:这个世界原本应该让善良的人获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