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工,佛山市出臺了“人才新政23條”,政府加大力度吸引人才。近段時間,北京、天津、深圳、南京、長沙等地相繼出臺了各式各樣人才新政,人才爭奪戰成為焦點。過去一段時間,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發展,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招商引資”活動。本文從人才爭奪戰與“招商引資”對比視角,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人才爭奪戰。
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
過去,GDP增速是中國經濟的最核心的政策目標,一切圍繞GDP轉。現在,發展理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強調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之中,必然伴隨著科研要求的提升,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
最近中興事鐵件,大家對自主研發芯片關注度極高,進而拓展到對國內各種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的大討論。實現這些核心技術以及其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等方面都離不開高層次人才。
人才爭奪戰與過往的招商引資
觀察各地人才新政,主要是從安家費、人才商品房、科研經費等經濟手段入手,吸引人才。從短期來看,這些政策能起到虹吸人才的作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目標下,地方以GDP為綱,招商引資成為重要的一環,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而採用“低成本或者零成本用地”等優惠措施。現在轉變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增長成為要求,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也便自然而然,人才爭奪戰也便可以理解。下面,就招商引資與各種類型的人才新政兩個方面,作一些對比分析。
轉移成本不同。採用招商引資的方式,背後有一個隱含的條件:企業一旦投入到本地區,其“轉移成本”會比較高,即企業一旦決定到一個地方,它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若要轉移到別的地方去,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而人才流動時,除了主要考慮配偶就業或者小孩讀書需要相對熟悉的環境之外、以及自己的工作環境熟悉情況等之外,流動起來“包袱”較小,對人才來講“轉移成本”較低。因此,人才新政對於人才的約束程度,遠不及招商引資中固定資產投入對企業的約束程度。
意圖類似。地方政府吸引企業的招商引資,很多地方希望引入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來帶動上下游產業,形成類似於“產業城”,發揮產業鏈的整體協同作用,最大效益地發揮招商引資作用。人才新政,對於領軍人物的吸引,也隱含著由他們帶領一個隊伍,實現本領域在本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或者突破式發展的意圖。
評價機制不同。招商引資中所引入的是企業。越是競爭充分的市場,企業的競爭力越是受到市場的檢驗,引入企業的時候其評價指標是經過市場檢驗的,真實性可靠性比較高。人才引進則會面臨著不一樣的困難。從很多地方的人才新政來看,很多是以人才的學歷、資歷來作評價。實際上,由於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以及國際上通行的同行互評在國內較難執行等原因,高學歷並不等同於高能力,研究人員混資歷的也並不是什麼稀有的事。以此作為人才引進的標準,容易降低人才的“含金量”。
總而言之,招商引資的評價比較容易進行,市場的充分競爭使得招商引資中“招什麼商”比較不容易產生“尋租”行為,意思是不大容易能招“好商”的時候,卻故意招一些“爛商”進來。人才引進的時候,由於評價體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引入人才的操盤者,為了方便操作,更多地採用唯資歷、學歷論來執行,從而使得出現“所招非才”情況的發生。
總結
經濟學上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踮著腳尖看電影”,意思是一群人站著看電影,如果前面的人踮起腳尖了,後面的人也必須跟著踮腳尖。一旦一些城市使用了這些人才優惠政策之後,其他城市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可能都會需要適當跟進,特別是產業同質化的城市。過去,招商引資的確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人才新政,能產生多大的效用,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人才新政,只能起到短期的作用,更長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發揮自身作用的,還要看地方的產業狀況、居住環境等。如果說人才新政是解決了足球隊員的“轉會費”問題,那麼足球隊的自身的狀況、內部文化,才是留住明星隊員的關鍵。
閱讀更多 孔維宏的理想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