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從中興事件還原中國通信真實:不堪一擊還是成績斐然?

中興遭美七年禁令事件再次觸及中國“缺芯之痛”。一篇《一段關於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在朋友圈廣泛轉發,引起業界對中國信息通信業發展道路、創新模式和產業生態的探討,各種褒貶聲音充斥其中。

但是,我國信息通信業真的一無所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採訪是表示,不能由此全盤否定我國通信行業技術創新的成就。ICT包含的產業非常廣泛, 通信所用芯片與半導體器件不是一個概念。

相反,在技術和標準受制於人的背景下,我國信息通信業頑強成長,時至今天已處在全球領先地位,不可撼動。

從幾乎空白的移動網絡到如今全球最大的4G網絡;從零星可數的移動用戶到如今14.7億的移動用戶;從幾乎空白的手機制造市場到如今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從幾乎空白的光纖製造到如今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從光纖預製棒深度依賴於國外到現在自給率達到80%。

與此同時,在捍衛標準話語權的道路上,我國已經走上國際舞臺,越來越多的標準開始說“中國話”,核心專利申請量逐年升高。

更重要的是,在通信主設備領域,四大設備商裡中國獨佔兩元,華為和中興通訊;在光通信領域,成長了長飛、亨通、中天科技等一批全球領先的光通信企業;在手機芯片製造領域,海思、展訊的實力也可以和高通、聯發科同臺PK。此外,我國還湧現了一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湧現了一批新興領域的“獨角獸”。

不可否認的是,在發展進程中,我國信息通信業也走過不少彎路,也經歷了野蠻擴張的陣痛,也存在不少短板,但是放眼全球,這是任何一個成功的人、企業和行業都會經歷的過程。

從TD-LTE到5G:移動世界流行“普通話”

時間被定格在2017年1月9日。人民大會堂,“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頒獎典禮正在進行,當宣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特等獎時,在座的通信人內心沸騰了。

這是我國通信領域首次獲得這一殊榮,是通信人砥礪前行多年創造的奇蹟。“TD-LTE是我國移動通信業沿著自主創新的TD-SCDMA十年奮鬥所開闢的移動通信技術新航線,乘風破浪達到的新高峰。”TD鐵人李進良由衷得感嘆道。

TD-LTE,是我國移動通信業實現從“1G空白、2G跟隨、3G突破”到“4G引領、5G領航”的轉折點和橋樑。自它2010年10月被接受為4G國際標準之日起,我國移動通信業的新紀元到來。

自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發放TD-LTE牌照,不到3年的時間裡,建成162萬座基站,相當於過去2G、3G時代10年的建站數,佔全球4G網絡規模的30%,TD-LTE用戶突破10億戶,佔全球LTE用戶的50%。

TD-LTE走出國門,成為一項被全球大T廣泛接受的國際標準。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00餘張TD-LTE商用網絡。

在TD-LTE佔據全球移動通信市場半壁江山的進程中,中國通信設備商完成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蛻變。

在這一歷程中,有幾件標誌性的事件值得標註。2013年,華為首次超越愛立信登頂通信設備商,這是中國通信設備商第一次位居通信設備商之頂;2014年6月,中興首提pre5G概念,這是中國通信設備商首次提出引領概念;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稱華為“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更加佐證了中國企業引領技術創新潮流。

TD-LTE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培養了我國成熟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應用,催生了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形成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我國在TD-LTE積累的話語權在5G領域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中興事件還原中國通信真實:不堪一擊還是成績斐然?

在3GPP標準組織中,中國人擔任關鍵職位30餘個,投票權超過23%,文稿數量佔總量30%,牽頭項目佔總數40%。中國移動在3GPP標準組織中擔任3個關鍵職位,牽頭8個重要項目,提交1000餘篇文稿,申請5G相關專利500餘項。中國電信在3GPP和ITU國際標準組織中共主導5G國際標準立項23項,提交國際標準文稿300多篇,獲得技術專利保護139項。

重要的是,中國通信企業牽頭制定5G核心網標準的制定。2016年11月,3GPP正式啟動5G系統架構項目(5GS),並提出由中國移動牽頭標準制定,中國移動研究院孫滔博士擔任該項目的唯一報告人。僅隔半年,2017年6月,3GPP決定中國移動主導的SBA架構作為未來5G核心網的統一基礎架構。

網絡轉型:中國開源力量是先鋒

在通信網絡轉型的進程中,中國開源力量進一步增長。

2017年2月,中國移動與AT&T共同發起成立ONAP開源社區。這是首次由全球最大運營商主導的開源社區,也是首次中國主導、自主掌握的第一個國際網絡開源社區。

開源社區的價值不言而喻,其推動了SDN/NFV兩大未來網絡核心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前者從2006年首次誕生於斯坦福大學的學術研究項目中算起,已進入第11個發展年頭,同時,誕生於2012年的NFV,則在ICT大潮中與SDN逐步融合,成為網絡“軟件定義與虛擬化”趨勢的兩大基石。

目前,ONAP擁有30多個技術項目,1400多名社區工作會員,囊括了 60多家包括全球主流電信運營商、設備和IT廠商在內的成員,並服務全球60%以上的移動用戶。

2018年,ONAP即將發佈的第二個版本北京將包括“S3P”(規模、穩定性、安全性和性能)增強功能、支持當今服務供應商需求的更多用例、關鍵5G特性以及雲間連接。

而縱觀這場通向未來網絡的演進大潮,ONAP只是中國企業揚帆弄潮的縮影之一。不管是運營商還是設備商,都將中國印跡深深地烙刻進了這場影響全球的網絡革命征程中。

2017年8月,中國電信成為全球首家完成vBRAS三層解耦的運營商。隨後,中國電信再次率先完成全球首家面向vBRAS統一編排管理的NFV全解耦測試。同時,中國電信也在進行基於vIMS的VoLTE試驗,這意味著中國向NFV三層解耦架構+MANO的目標架構又近了一步。

而另一家中國運營商巨頭中國移動則牽頭啟動了面向電信應用的開放IT基礎設施項目OTII。作為三層解耦的NFV架構最底層的通用硬件,OTII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性能直接決定了NFV系統架構的相關特性。如若實施,也將極大助益於中國乃至全球運營商在2018年進一步向三層解耦邁進。

設備商也同樣未落人後。以華為為例,已在全球獲得350多個NFV雲化商用網絡合同,其中就包括170多個CloudEdge商用合同。

而另一巨頭中興通訊在SDN/NFV領域也同樣頭角崢嶸,截至目前,中興通訊在全球累計部署240+虛擬化商用/PoC項目,其中包括70+商用項目。此外,IDC評價ZTE為NFV商用領導者和助力CSP數字化轉型的使能者。

光通信:棒纖纜全產業鏈領先

1976年,中國第一根光纖在武漢誕生。40年間,光纖網絡遍佈全球,我國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製造國,年產量佔全球產量50%以上。

據CRU數據分析,2007-2016年,中國光纖需求總量增長了6.5倍,達到了2.43億芯公里,全球佔有率由27.8%增長到57.3%,市場佔有率增長一倍,市場規模佔據全球半壁江山。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光纖產業被詬病“只大不強”。2014年,中國迎來4G元年,國內光纖光纜企業迎來良機,砥礪前行,潛心鑽研先進的光纖拉絲技術,自主研發光纖預製棒,力圖扭轉這一局面,真正走向光纖製造強國。

國內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以及與國外企業合資或合作等方式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新設備、擴充產能,使得近年來我國國內光纖預製棒的產能、產量持續增長,國產光纖預製棒的供給佔國內總需求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2010年,中國光纖預製棒的自給率僅為31.6%,意味著我國光纖光纜行業中70%左右的企業完全依賴進口光纖預製棒;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光纖預製棒的自給率逐年提升,到2016年底已經接近了80%。隨著更多中國廠商的光棒項目擴產和投產,預計2018年國產光棒自給率將超過85%。

用三個“第一”來強調我國在光纖預製棒市場的實力。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光棒產量達到1.6萬噸,其中中國光棒產量達8100噸,佔比達51%。隨著國內幾大光棒廠商繼續提升產能,到2018年底,中國光棒產能將高達9400噸,穩居全球第一。

目前,國內已有長飛、亨通、烽火、富通、中天科技、通鼎、法爾勝、中利8家企業具備光纖預製棒的生產能力,這一數字也是全球第一,而長飛的光棒市佔率同樣達到全球第一。

從中興事件還原中國通信真實:不堪一擊還是成績斐然?

不僅如此,中國光纖光纜研發實力亦不容小覷,在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光纖、OM5多模光纖、海纜領域逐步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光纖領域,截至目前,中國光通信企業已經在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光纖領域取得突破,併發布了適用於100G/400G骨幹網的產品,搶奪高端的骨幹網光纜市場。同時發佈了OM5多模光纖產品,滿足未來數據中心網絡速度正向100Gbps,乃至400Gbps方向發展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市場地位的不斷鞏固,中國廠商在全球光通信領域話語權不斷提升,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2013年,中國移動主導並擔任編輯的分組傳送網(PTN)標準G.8113.1正式獲得通過,成為國際標準,這是光通信領域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主導的技術成為國際標準。

不僅如此,長飛、烽火、亨通等中國重要光通信廠商還在世界電信標準組織光通信領域多個小組擔任主席或重要職務,參與下一代光通信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提交的技術文稿數量遙遙領先,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光通信產業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話語權。

芯片:與時間賽跑

相對於美國而言,當下中國在IC領域由於人才積累不足、技術封鎖等手段限制,的確是處於落後狀態,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了核心技術,在一定時間內扼住了喉嚨。但更需要看到的是,中國在這個領域事實上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競爭力。

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認為,事件發生後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批評的聲音,但事實上,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增速最快、最為活躍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市場,中國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產業需求與份額仍在持續增長。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進步,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公佈的2017年國內十大集成電路設計/製造行業的最新排名報告顯示,在國內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當中,華為海思半導體以361億元銷售額排名第一;清華紫光展銳以110億元排名第二;中興微電子以76億元排名第三。隨後的還有華大半導體、智芯微電子、匯頂科技、士蘭微電子、敦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格科微電子和中星微電子。

其中,華為海思半導體正是我國IC領域的領軍者,其產品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字媒體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成功應用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數字媒體領域,已推出SoC網絡監控芯片及解決方案、可視電話芯片及解決方案、DVB芯片及解決方案和IPTV芯片及解決方案。

華為海思的產品在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等多個業務線都有應用,而普通消費者更多是因為華為手機搭載的麒麟處理器而所熟識,目前華為雙旗艦Mate系列、P系列及榮耀手機均有搭載。

紫光展銳則是紫光集團響應國家的集成電路發展戰略,而通過資本運作、企業佈局等方式大力發展的代表性企業之一。

作為紫光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紫光展銳致力於移動通信和物聯網領域核心芯片的自主研發及設計,產品涵蓋2G/3G/4G移動通信基帶芯片、射頻芯片、無線連接芯片、安全芯片、電視芯片、圖像傳感器芯片。

目前,紫光展銳已發展成為全球前三的手機基帶芯片設計企業,中國最大的泛芯片供應商,中國領先的5G通信芯片企業。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還對《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我國在新興領域例如人工智能芯片方面收穫頗豐,正在實現走向芯片強國的彎道超車。

在AI芯片方面,我國企業雖市場份額不如國外巨頭,但正處在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狀態。

國內的AI芯片企業諸多,寒武紀、地平線、深鑑科技、百度、比特大陸、耐能、西井科技等獨角獸企業潛力十足,且每家公司的產品都各有千秋,也各自在爭奪不同的應用領域。

標準與專利:積極穩健的領導者

儘管TD-LTE使得中國通信業跟上了世界的步伐,但不可忽視的事實卻是,其中的核心長碼編碼Turbo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卻不是中國原創的技術。

“編碼和調製是無線通信最核心的技術,被譽為通信技術的皇冠,體現著一個國家通信科學基礎理論的整體實力。”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

這一天花板在2016年11月17日被打破。在當天舉行的3GPP RAN1 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萬分殘酷的競爭,中國軍團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Polar碼的勝利標誌著中國通信標準從追隨、持平到引領的跨越。”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

在捍衛核心標準的同時,我國通信設備企業專利申請量逐年上升。

中興通訊目前擁有3萬研發人員,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公開信息,2017年,中興通訊以2965件PCT國際專利申請佔據PCT國際專利申請人第二名的位置,並連續8年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前三,是中國唯一連續8年獲此殊榮的企業。

多年以來,華為一如既往地加大研發投入。報告顯示,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截至目前,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總編輯辛鵬駿指出,中國的通信產業,無論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生態,都成為全球產業重要力量,在一些領域領導全球,一些領域創新走在前列甚至步入“無人區”。

應該自信地講,中國通信產業並非那麼不堪,相反的,中國通信產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無論從行業標準制定、技術產品研發、應用方案能力、市場影響力和領軍企業世界排名、隱形冠軍產業分佈,中國通信產業都是全球業界的重要力量。

但與此同時,同各國產業及各行業競爭一樣,中國通信也存在短板,比如一些核心關鍵器件、高端芯片處理器和決定生態的基礎軟件,還受制於人,對國際供給存在依賴。

長期以來,中國通信產業在奔跑中著力“補課”,在完全開放的紅海市場“拼殺”中強身健體,注重技術研發和專利積累。在近幾年的全球ICT專利榜中,中國通信企業都佔前列。

“未來,中國通信企業在大力集成創新的同時,更要繼續夯實基礎研發根基,特別是關鍵、高端、基礎領域,必須形成自己能力或配套能力。”辛鵬駿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