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神宗的廟號“神”是褒義還是貶義?

邪惡小羊羊


宋神宗是一位“改革皇帝”,他在位期間一直在推動著改革,前期有“熙寧變法”,後期有“元豐改制”,但人們提到他時往往只會想到“王安石變法”。這說明,他在那場改革中所發揮的實際作用顯然被低估了。

元豐八年(1085年)初宋神宗病危到了,這一年3月,年僅38歲的宋神宗趙頊駕崩,9歲的兒子趙煦繼位,這就是宋哲宗,山上於年紀太小,所以由高太后臨時執政。

高太后是宋神宗的生母,他一向反對變法,當初一些保守官員不斷對改革進行攻擊,在他們“導演”下,有位名叫鄭俠的基層官員向朝廷呈上了一幅所謂的《流民圖》,圖上描繪的是變法實施以來各地災荒不斷、百姓四散逃亡的景象,高太后看到《流民圖》後驚呼“安石亂天下”。

但宋神宗對高太后格外敬重,高太后臨朝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外地召回了反對改革的司馬光等人,隨著一批保守派重返權力核心,宋神宗、王安石等推行的大部分改革措施都遭到了否定。

古代帝王死後都有一個諡號,對其一生功過進行評價,宋神宗的諡號是“神”,據《諡法》,“神”的意思是“民無能名”,孔子對此解釋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極高的讚美之辭,意思是恩德太廣博,老百姓不知道怎麼稱讚好了。但也有人認為,宋神宗的這個諡號是在高太后主持下、保守派大臣們所選定的,用意是“明褒實貶”,想突出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也就是說,這裡面其實蘊含著一定的貶意。

後世對宋神宗的評價也普遍不太高,雖然承認他的改革精神和對改革的支持,但也批評他在關鍵時刻向保守勢力妥協,沒有支持王安石把改革進行到底,有人甚至認為,當改革觸及到更深層利益時,宋神宗對改革由支持反而變成了反對,正是他態度的動搖導致了改革的失敗。

但是,仔細考察歷史會發現宋神宗的改革渴望一直是強烈的,他最能切身感受到改革的緊迫性和危機感,他的動搖、遊移更多是出於無奈,保守勢力是如此強大,他身為“萬人之上”的帝王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宋神宗雖然不是一名“盛世明主”或“中興之主”,但他銳意改革的精神還是值得稱道的,如果沒有他,北宋的國祚也許會更短,因為在當時問題叢生、各方面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即便沒有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僅內部矛盾和經濟困境就足以將王朝擊跨。

所以,宋神宗得的這個諡號,對他來說是不太公平的。


南門太守


作為皇帝,宋神宗這個“神”字的諡號,在當時是褒義。《逸周書·諡法解》雲:“民無能名曰神。”意思是其赫赫功績,億兆百姓無法用言語去形容。

那麼,對於宋神宗,為什麼又會有褒、貶之問呢?這是因為,歷代以來,無論官方也好,學者也好,民間坊裡之間也好,對於宋神宗這個皇帝,是頗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怪論”去推動變法,這是不宗聖人之教、不宗祖宗成法、不顧斯文臉面的蠻幹,無異於離經叛道。

於是,一些厭惡王安石和宋神宗的人,便曲解諡法,老百姓既然沒法來給他稱號,那麼可能是極好的稱號,也可能是極壞的稱號,既可好得不能名,也可壞得不能名,所以,痛恨者便選擇後者,說宋神宗這個皇帝啊,呵呵,壞到老百姓都不知如何給他取諡號了!如同父母對不爭氣的孩子的責罵:叫我怎麼說你呢?!

然而,在歷史上,宋神宗真是這麼一個壞皇帝嗎?其實不然。首先,宋神宗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北宋自太祖至神宗,經歷了百多年的發展,雖然有過一度繁榮,但由於朝廷機構臃腫,外部遼國、西夏不斷侵擾,軍費開支驟增,同時花錢買和平,每年要向遼、西夏支付歲幣,導致國家財政空虛,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走投無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暴發在這一時期。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之下,年輕的宋神宗為了擺脫困局,重振趙宋雄風,便起用王安石,推行了“熙寧變法”。

其次,宋神宗用人不疑。熙寧三年(1070)春,翰林學士司馬光給謀求館職的一班朝臣擬了一道“策問”題,內容就是王安石所說的“三不足”狂言,希望他們辯駁一下這一 “怪論”。當這道題報到宋神宗案頭時,宋神宗讓司馬光另出題目。第二天,宋神宗召來王安石,問起他的“三不足”之說,君臣二人為此作了一番長談。這次長談後不久,宋神宗即起用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全權領導全國的改革事宜。此時的宋朝,機構雍仲、財政薄弱、開支龐大、邊事緊張,官僚大地主大肆兼併土地,減少了稅收,阻礙了生產,可謂積弊叢生。王安石從這些問題入手改革,頒佈推行了一系列破除弊端、發展生產、增加稅收的政策,也是對症下藥。然而,士大夫中大地主很多,打擊土地兼併就是抽空他們的錢袋子,就是觸犯他們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向宋神宗告御狀,尤其拿他的“三不足”說事,欲將王安石置於死地。面對言者洶洶,群情激憤,宋神宗不但沒有責怪王安石,反而讓改革繼續如火如荼地在全國推行。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也確實對積貧積弱的北宋作了很大改變。通過新法的實施,政府財政收入成倍增長,據統計,宋神宗時期的國庫積蓄可為朝廷提供二十年財政支出,一舉改變了北宋“積貧”的局面。新法抑制了豪強的土地兼併,減少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人民負擔得到減輕。農田水利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新法在加強軍備、訓練士卒、加強邊防、減少政府的軍費開支、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成效,改變了積弱的狀況。


帝國的臉譜



古代帝王在死後一般都有相應的廟號,什麼漢高祖,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廟號代表著後繼子孫對自己祖先的美譽,君王死後會在太廟中供奉。而“神”這個字,在廟號幾乎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呢。畢竟中國古代人對於“神”是有信仰的,人們相信神的力量,一般神這個字很少出現在人的字號之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趙頊,要用神宗這個廟號呢?

對於神宗這個廟號,當時的官員解釋道,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神宗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 、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對於神宗,還有人解釋道,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選的諡號,守成派本來就不贊成神宗的變法,但是皇帝剛剛去死,他們不敢批評。就想了“神”這個廟號,明褒實貶的字來做起廟號。周公諡法第一句就是,民無能名曰神。也就是說大臣也不知道選什麼廟號好,就選個神字吧,顯得霸氣。

實際上,同一個字在諡號和廟號中,含義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最明顯的例子,莫如”文“”武“二字,諡號中,用到其中之一的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但如果用在廟號中,你查查歷朝歷代的”文宗“”武宗“(注意不是文帝、武帝!)是什麼人就知道了

回到本題目,”神“字用在廟號中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這個含義,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啟動熙寧變法,最後卻只能草草了事,雄心勃勃,意欲征服西夏,卻幾遭慘敗。如此而言,以”神“字為其廟號,可以說是很恰當的。

補充說明,除了宋神宗選用神以外,另外還有一個皇帝也用了神宗,那就是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明神宗。好笑的是明神宗朱翊鈞是一位什麼也不管的皇帝,但是自有 臣子張居正進行變法,使得頹廢的明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而宋神宗是一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皇帝,但是其結果卻遠沒有什麼也不管的萬曆皇帝的結局來的好。不得不說 ,這樣對比來看,很具有諷刺意味。

民間有句老話,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實際上僅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想來哪個領域裡有了新的統治者,都會大刀闊斧實行自己的政策。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神宗趙頊新君上任,自然會大力推行自己的執政政策。而他的三把火則是熙寧變法、元豐改制、進攻西夏。

熙寧變法,又叫王安石變法。宋神宗上位之後,為了越發疲弱的國家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於是重用倡導改革的王安石,讓其全權負責變法事宜,從社會國家的各個方面尋求 突破,提高大宋國力,改變如今積弊的格局。

元豐改制,是在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宋神宗進行的另一個專門針對政治官僚的變革。從宋朝建立初期起,官員體制就極為複雜冗多,不僅沒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平白 花費國家錢財,算是國家財政的拖累。這項變法,比之王安石變法結果要好的多,至少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

進攻西夏,宋神宗上臺之後,一改以往繼位君主對於外族的妥協態度,採用強硬的手段,希望能獲得國家地位的提升。他親自主持進攻西夏,雖然在初期得到了成果,但是 到了後期卻有了極大的慘敗,不僅沒有提升國家實力,還成了拖累。此後宋神宗再也無心對外作戰,老老實實的進奉歲貢。

宋神宗是宋英宗與宣仁聖烈皇后高氏之長子,初名趙仲鋮,後改名趙頊,治平四年繼位登基,成為北宋的第六位皇帝。頊即位後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 稱王安石變法。元豐八年去世,在位18年,享年38歲,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

關於宋神宗此人,需得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好的和壞的,宋神宗皆有涉及。

總體來說,宋神宗是一個有宏達的政治理想的皇帝。也許是因為他登基之時,年僅十九歲,虛歲二十,所以他具有年輕人的慣有的衝勁。當他面對國家的一系列問題的時候,沒 有像一些年老的皇帝,踟躕不前,不能下定決心卻進行改變。

趙頊早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對變法極為贊同,當他繼位登基之後,立即便開始著手變法。他重用王安石,讓王安石負責變法的各項事宜,以期君臣同心,共謀國家之富庶 強大。

只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趙頊並不是一個毫無作為的皇帝,他毅然決然發動變法的勇氣是需要我們讚揚的。但是隨著變法的進行,神宗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

王安石變法的各項改革制度,因為涉及到了勢力龐大的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變法的一開始就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其中反對派甚至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 宗皇后的支持。宋神宗作為變法的最大支持者,本來應該堅定的為變法的執行者王安石排除這些困難,但是面對著各大勢力的反撲,宋神宗竟然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以至於不 僅沒有幫助王安石排除反對派的威脅,甚至對王安石的某些措施還予以反對。對於宋神宗的這種表現,王才忠的看法極為正確,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 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

除了王安石變法表現出來的弱點外,宋神宗在接下來的兩次大動作中,也表現出了缺點。在元豐改制中,面對陳舊而問題極多的官僚體制,宋神宗雖然期望進行改革獲得更好的 發展,但是他的改革態度卻不堅定,以至於雖然有了好處,但卻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

還有就是對西夏用兵,宋神宗大概想要通過軍事上的勝利,改變宋朝面對外族的尷尬地位。但是在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之後,宋神宗沒有看清當時的軍事狀況,貿貿然的派兵深入 敵境,遭到了西夏軍隊的強勢反撲,以慘敗告終。王夫之:夷考宋政之亂,自神宗始。神宗之以興怨於天下,貽譏於後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 已煩爾。

《宋史》評宋神宗: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 不事遊幸,厲精圖治,將大有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 、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


金山萬丈


神宗廟號明褒暗貶,”神“字用在廟號中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除舊佈新,意欲勵精圖治富國強民,結果碰上士大夫為首的守舊派牴觸,就猶猶豫豫沒有將變法支持到底,最終半途而廢,對外幾次想平西夏之亂結果都是草草了事,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最後上廟號“神宗”。
補充一下,廟號中的神字與諡號中的神字是兩種不同的意思,大家切勿以諡號中的神字意思定位神宗廟號。


宋安之



宋時是褒,如今是貶。

廟號“神宗”當然是褒義,並且超級褒義。在當時的角度去看,宋朝政府給趙頊上廟號“神宗”肯定是為了讚美宋神宗,只是我們現在看宋神宗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政績,所以配不上“神”字罷了。當然,廟號作為皇帝歷史功過的評價,宋朝的政府官員肯定會美化宋神宗,歌頌宋神宗即是歌頌自己,同時他們作為趙家的員工,他們可不敢明面上給趙家的皇帝不痛快。

何謂“神”?

《逸周書·諡法解》:“民無能名曰神。”關於“民無能名”這四個字孔子在《論語》裡說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帝堯可以與天並論,百姓甚至不能用語言去形容帝堯的功績。

《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神是什麼?是創造萬物的存在,嘶!我忍不住吸冷氣了。

你看看,以“神宗”為廟號夠牛吧!


宋神宗的歷史功績可當“神”否?

宋神宗有什麼歷史功績?我想來想去,好像也只有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了。可是宋神宗又因為守舊派的反對,最終妥協,王安石變法只好宣告破產。然後宋神宗又不甘心變法破產,心想你們這些守舊派不給朕面子,朕也不能讓你們痛快,於是宋神宗自己加了場“元豐改制”的戲,改革官制,想著踢點人以解決冗官的問題,玩玩效率行政,但是可惜的是並沒有什麼用。在元豐年間,西夏發生內亂,宋神宗喲嚯一聲,機會來了!於是派兵攻打西夏,然後兵敗。宋神宗還是不甘心,又派兵攻夏,然後又失敗。然後的然後,沒過幾年,宋神宗嗚呼哀哉了。

當然宋神宗確實是可以希望變法圖強的,《宋史》言曰:“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咳咳,趙頊不怎麼好女色,只要夠用便好,也不好遊玩,在御花園賞賞花喝喝茶即可,他如此勵精圖治,將來肯定會成功的!然而很可惜的是,趙頊終究沒有“大有為”。

試問這樣的宋神宗比得了帝堯?當然比不了啊!

因此,在今天看來,以趙頊的歷史功績來評價的話,趙頊肯定是配不上“神宗”這個廟號的,所以是偏貶義的。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沒有醜女人,只有不會用美顏相機的女人”,所以我們也應該理解宋朝政府用美顏相機給趙頊拍照然後上傳的行為,我們只要知道“神宗不神”便可。


寧糊塗


其實就是神經病的意思。國家沒亡,繼任者仍是死去皇帝的子息,所以煬、末、哀等廟號是不能用的,用了個隱晦的貶意詞。

宋神家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今天的人多是讚揚和褒獎的,但古代社會,比較講“祖宗之法不可易",首先沒有傳統的輿論作基礎;再者王安石用人不當,變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舊的弊端沒改掉,又出現了新的一大堆問題;再次,宋神宗這個人比較急燥,開始大力支持王安石,出現問題後,馬上心灰意冷,沒有保住變法中所得無幾的成果。司馬光執政後,神宗對政事基本不再過問,陳年積弊與新法矛盾並沒有緩和,北宋國力開始下降。

給他一個“神經病"作廟號,還是準確的。


潤佳


廟號一般是指古代皇帝死後的號,為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每一個君主都有廟號,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 是一代代累積下來就會變多,於是會將家廟毀去,並於太廟之中祭祀。而其中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神“這個字,一般很少會出現在廟號諡號之中,因為畢竟古代人對於”神“是有信仰的。人們相信田地之中會有鬼神存在,他們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想象的,是不可得罪的,所 以”神“一般很少出現在個人的字號中。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皇帝趙頊,他的廟號就叫”神宗“,他的廟號為什麼會上”神“一字呢?

  對於宋神宗的廟號,當時的官員解釋道:”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 、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對於用神來形容宋神宗,有的人解釋說,當時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為其選定諡號。雖然守成派的大臣並不贊成宋神宗的變法革新,但是人剛剛去世,你不可能大肆批評, 這就顯得你為臣不忠。所以就想了”神“這麼一個明褒實貶的字作為其廟號。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想來宋神宗的”神“之一字應為”民無能名曰神“。也就是說當時為宋神宗上號的大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選了宋神宗。

  補充說明,除了宋神宗選用”神“以外,另外還有一個皇帝也用了”神宗“,那就是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明神宗。好笑的是明神宗朱翊鈞是一位什麼也不管的皇帝,但是自有 臣子張居正進行變法,使得頹廢的明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而宋神宗是一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皇帝,但是其結果卻遠沒有什麼也不管的萬曆皇帝的結局來的好。不得不說 ,這樣對比來看,很具有諷刺意味。

 


清朝那些事


“神”這個廟號總體算平諡,但偏向貶意多一點,所以要用起來基本上可以認為是貶意的。《逸周書·諡法解》說:“民無能名曰神。”意思就是說對這個皇帝,老百姓不知道該說啥好,你說他殘暴不仁禍國殃民吧,並沒有,說他清正仁愛是個治國小能手吧,也壓根談不上,而且老愛做一些莫名其妙讓人不省心的事,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他,只好叫他“神”了。

所以用上“神”這個字,基本就是說這皇帝不靠譜了。但這實際上是當時掌權的保守派官場文人對宋神宗的惡意抹黑,宋神宗在位時,限制宗室,開邊河湟,改革經濟制度,增加政府收入,雖然他的舉措很多虎頭蛇尾,沒能善始善終,但是他作出的努力是不能否認的,神宗的失敗,在於他後期的剛愎自用疏遠王安石,以及王安石改革派內部的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