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看待照片「高考加油別學醫」刷屏?

王宗林


“別學醫”說的有道理,但是不太對。

為什麼有道理呢?主要是因為太累太難。

1.學習累。醫學生的書很多,而且比較厚,內外科大概有1000頁。人體構造很複雜,醫學的知識點非常多,很多東西都需要背,要想做一個好醫生,基本上你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會。醫學的學習非常枯燥。這麼多書,這麼多的理論,就要求你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課程表基本上是滿滿的,我上學的時候,除了週末之外,每週大概只有某一天的兩節是沒有課的,跟高中差不多的感覺。別的學校別的專業可能大四的時候就沒有課了,我們這個專業還是,要一直學到畢業,而且即使工作了,也要不斷的學習。



2.就業難。大部分的醫學生首要的目標還是醫院,現在醫院的缺口已經不是太大,學醫的非常多。我是山東人,山東設有醫學的高校有山東大學、青島大學、濟南大學,省中醫藥大學,還有濟寧、泰山、濰坊、濱州四大醫學院,還有很多的專科醫學院,所以就業競爭就非常大了,還不錯的醫院的一個名額可能有幾十到數百人報考。

3.考試多,考試難。醫學生的考試非常多,就業要考試,資格證要考試,職稱要考試,工作之後在醫院裡有“三基”考試,還有各種技能比賽、知識比賽。

4.工作難。因為面對的是人,所以醫療工作就必須得精、細、面面俱到,醫療制度就非常多,醫生要書寫病歷,護士要每天的跑腿,給病人輸液,要三查九對。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每天的醫院的就診量也是非常大的,醫生護士工作量非常大。

5.心裡難。醫療問題能總會被社會無限的放大,我國目前的社會醫療環境也不是太健康,生病了病人和家屬往往也比較著急,醫患矛盾,醫患糾紛非常容易發生。醫療工作人員們,大多數都是每天在提心吊膽的工作,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

為什麼不太對呢?

醫療工作雖然很累,但是在醫院工作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1.首先是自己的家人如果生了病,自己能處理,能照顧,我是一個兒科醫生,親戚朋友的孩子生了病的話,很多還是會諮詢我的。2.醫生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還是比較受人尊敬的。我之所以能娶到媳婦,就是因為我是醫生嘛。3.醫生的治病救人,自己作為一個醫生,非常自豪,又有榮譽感。4.醫療工作能賺錢,基本上醫院的醫生收入在當地應該是中等以上的了,護士的工資可能要少一點。

社會需要醫生,醫療需要新鮮血液,我們應該正能量的去鼓勵大家高考,把利弊都告訴我們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抉擇,才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兒科醫生孔凱


看看學醫和沒學醫的人,各個年齡都在幹什麼,剩下的自己體會。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如果你學醫,假設25歲畢業。

畢業3年後,28歲,你的同學都已經在行業中獨當一面了,教育行業的同學開始監考;而你可能還在讀研讀博,參加各種考試。

畢業5年,30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做管理崗位,或者小部門的領導了;你可能還在卻還沒有完成規範化培訓。

畢業8年,33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已經能從工作中騰出時間照顧家庭了;而你卻在當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等等,基本上回不了家。

畢業10年,35歲,你的同學都開始攢下一筆錢做投資了;你雖然剛剛開始告別沒日沒夜的值班,但是賬面上才剛剛開始有盈餘。

畢業15年,40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不要為工作操心了,你卻開始真正的主刀,帶治療組,開會,教學;你的事業真正開始,並沒有比之前更輕鬆,職稱、課題等等,挑戰才剛剛開始,更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

畢業20年,45歲,你的同學基本上已經享受生活了,當然也有些同學開始可能事業停滯不前了,開始轉向愛好了,比如書法、攝影、旅遊;而你卻正事業黃金期,雖然收入改善了點,但根本無暇顧及家人和愛好。

畢業30年,55歲,你的同學要不然已經身居高位,要不然在半退休狀態了;但你卻拼了命才剛剛當上主任,有一點權力和能力。苦於自己身體和年齡的限制,曾今的包袱無法發揮,最大的念頭就是自己當主任的時候一切平安,不要出大事。

退休了之後,別人都開始旅遊、帶孫子、種花養草;你卻成為了老專家,不僅被醫院返聘繼續上班,經常有機會發揮餘熱,到處講學、會診,比退休前還忙了。但與之匹配的是,你甚至65歲-70歲,每天晚上還要看書,學習,甚至做PPT。


這就是醫生在不同年齡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你期待的生活。如果你想錢多,有輕鬆,當醫生絕對是錯誤的選擇。即使最牛的主任,做個手術掙2萬,但是他每天能做的手術也十分有限,還得要他時刻保持手術的狀態,承受巨大的壓力,還得承擔高難度手術的風險。

和一個統一卓越的國企老總、私企老闆、上市公司高管、政府官員比起來,掙錢太累了。


如果你想一輩子的面臨挑戰、不知疲倦、身體很好、樂於忙碌、熱衷熬夜、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大的追求,愛人和孩子也支持你每天不著家。你發自內心的覺得能治病救人、解除別人的痛苦,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精神追求,去學醫吧!

你是一個好苗子!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DrX健康科普


又到一年高考季,馬銜環,車禁鳴。

往常一樣,高考剛過,已經有親朋好友打電話來問我關於報考的事情,主要是那些個想報考醫學院校的苦命的孩子們。

想起自己當年從高二開始就選擇了生物化學兩科,篤定要走學醫這條路,唏噓不已。

你說,當時怎麼就沒個好心人勸勸我呢?

前幾天一個高中時候成績差不多的小夥伴帶老媽找我看膝蓋

遙想當年一起頂著大太陽踢球、一起逃晚自習打遊戲

說好了好兄弟講義氣,說好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結果現在一個在美帝的投行裡月入十萬,一個在老家的醫院裡全年無休。

又想起了大學那些同學們,從男生第一個宿舍到女生最後一個宿舍,從學號1號的老班到學號31號的雙雙妹子,每個人的笑貌、聲音、動作都在眼前一一浮現。

想起剛開始軍訓時候累的不行,躺在下鋪床上,腳搭在爬到上鋪的梯子上,和宿舍的兄弟們哀嚎,媽的大學七年什麼時候才能過完?

沒想一轉眼,

七年僅一夢。

還想起大學裡有一個隔壁班的很奇怪的同學,每天去上課路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都要引吭高歌,驚為天人。

上到大三自己退學了(成績非常好),重新考了X大的數學系。

當時大家笑說,果然神經病...

後來聽他們班的人說,到了X大後他現在每週只有16節課,而我們在宿舍門上貼著的課程表裡數了數,艹,我們一週46節課!

現在人在X大當了數學老師,朝九晚五,寒暑兩假。

突然腦子裡冒出一句話“你才神經病。”

結婚前裝修房子,老婆堅持要裝歐式,我說我不管你是要歐式還是美式還是肯尼亞式,我就一個願望,把書房那給我放一個一整面牆的書櫃!

到時候擺滿經史子集、天文地理,再來點宏觀經濟學、德川家康什麼的,沒啥,不為看,就圖個知識氛圍!

每天下班後一推開書房門,深吸兩口混雜著文學、金融、經濟、數理、歷史、天文的濃郁的知識氣息,把醫院裡那些什麼亂七八糟的藥名、爛腿、手術圖譜都忘得一乾二淨,想想都神清氣爽。

書櫃弄好了,四排12個橫隔間,那叫一個大氣。

結果,我和我媳婦大學時候的課本、現在的專業書還有英語學習材料往上一擺,佔掉了10個...剩下倆媳婦還說一定要放結婚照...

每天呼吸不到知識的空氣,一抬眼就看到好像能聞到手術室消毒水味的書架,這些,就是我們學醫人的命。

昨天二院的師弟微信我,休婚假,人在華山了,問我以前去華山有沒有寫遊記。

你說你一個學醫的,爬山回來還不抓緊時間寫寫病歷想想手術怎麼開,還有時間寫遊記?

那華山遊記不就是令狐少俠的思過崖,不就是衝靈劍法和林平之,不就是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嗎?

發完信息,想到大學時候看金庸,看笑傲,看令狐沖風清揚獨孤九劍。想著有天自己也能仗劍走天涯,靠一招孤獨九劍獨步江湖,行俠仗義。

沒想到,畢業後,到了醫院,發給你一本辟邪劍譜,自己學去吧,“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宮掉的,是自己的業餘生活、愛好,是陪家人的時間,是天南海北的環遊之夢,是書架上,原本應該有的經史子集、天文地理...

都說十年磨一劍,可是這都十幾年了,卻磨不好一刀。

這把刀,叫手術刀。

每一個外科醫生,需要經過五年本、八年碩、甚至十一年博、十三年博後的千錘百煉,才能拿到一本名為《柳葉刀法》的秘笈,開練。

再經過三年住院、五年主治、五年副高的磨礪,方能初有所成,才算敢入江湖。

江湖上,北有協和、301,南有中山、湘雅,東有瑞金、鼓樓,西有華西、西京,名門正派林立,豪傑各霸一方,群雄逐鹿,百家爭鳴。

而我等,帶著二成功力,想想還是算了,安心回家練功吧。練一輩子,爭取在家門口的小山溝裡當個小鑽風,每天去巡巡山,就這樣了。

前幾天手術檯上,器械護士說,聽說廣西一個病人在量完血壓之後衝著實習小護士就是一刀,直插頸部,割斷了頸靜脈。氣得我拎著手術刀就想衝過去鳴不平,主任叫住了我:“冷靜,你那把刀是救人的,不是殺人的。”

救人的..有點意思。

想起了大四剛到鼓樓醫院見習的第一天晚上,在紫峰門口,一個女子被車撞飛,全身抽搐,呼吸微弱。我剛好目睹,衝過去用還沒實踐過的急救知識,組織現場搬運、按壓,直到救護車來,120司機給我豎了個拇指,那算是第一次,體會了把救死扶傷的感覺。

想起了大五實習的第三個月,一聲悶響,邁皋橋加油站爆炸。

一小時後,去食堂吃飯路過急診的我被蜂窩般湧入醫院的傷員震驚,反身跑回科室,套上白大衣投身到救治中。

一名院領導在全院廣播裡喊到“全院緊急通知,所有科室!每個科室至少派三名醫生十分鐘內到急診科參與搶救,不得延誤!立刻馬上!”

那是我第一次縫合、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等待救助的面孔、第一次看到生離死別、第一次看到災難下生命的脆弱,也是第一次,感到光榮,感到責任,感到無比的欣慰。

想起了研究生期間,導師安排了幾個病房裡的老爛腿給我,讓我每天換藥。

我知道是導師信任我、考驗我。

可是這腿..也太爛了..

有小腿直爛到骨頭,沒有皮肉,自嘲要想長好相當於石頭上長草的老畢

有大腿三次手術,骨髓炎,遷延不愈的老謝

有踝關節爛個大窟窿,到處流膿的老餘

還有刺龍畫虎,骨筋膜室綜合徵切開整個小腿減壓,每次換藥都疼的哭爹喊孃的老任。

那一年,春節沒回家,每天換幾個人的藥要換將近2小時。

是那一次次刮掉的膿苔,一張張蓋在傷口上的紗布,一天一天長起來的肉芽和一點一點變小的傷口,教會了我什麼是醫生應該有的細心和耐心,讓我看到了用心可以換來的奇蹟,還有隻要你用心了,即使你做不到,病人依然和你推心置腹患難見情的感動。

老畢四個月後石頭上長滿了喜人的草

老謝四個月後出院時讓我一定要到他家鄉去釣魚

老任1個多月出院時瘦了二十多斤,身上的紋身都變醜了

而老餘,9個月,12次清創手術,沒好,後來轉院到了其他地方。後來還偷偷給我拿來了別的醫院的治療方案細節,那幾張滿滿的歪歪扭扭寫著各種治療細節的小紙,我到現在還留著。

真心是可以換來真心的,從此我堅信不疑。

工作之後,各種事情經歷了更多,早已習以為常,很多甚至不專門去想,都想不起來了,當初仗劍走天涯的夢想,也一點點被日復一日的病歷、換藥、門診、手術抹平,越來越安心做一個小醫生,用力所之能及,來佑吾之所及。

去年代表醫院去參加市裡的急救比賽,準備考試期間,看了很多關於汶川、玉樹等災難救治現場的視頻和講解,那叫一個慘,那叫一個觸目驚心。那天晚上,媳婦問我,如果以後某天,哪哪再大地震了,需要你去,你去嗎?

“當然去!不枉學醫一場。”

“可是,去了可能會死。”

“嗯..那也得去..小心點”

“那我也去,和你一起。”

在和死神病魔閻王爺的較量上,

到處都是江湖。

這裡不以成敗論英雄,

只以一顆醫者仁心。

都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但是,白衣加身的使命感,又豈是其他行業能夠體會的?

你不來此一遭,你不會知道你的家人朋友老同學可以這麼需要你;

你不來此一遭,你不會如此清晰的洞悉人性,看透生死,明辨是非;

你不來此一遭,你看不到那些充滿渴望的滿帶淚水的眼神,聽不到那些發自內心最深處的感謝。

更無法明白,自己,原來可以這麼被素不相識的別人,需要、信任、託以生命。

你掌握著生死之火,

手捧著即碎之心,

肩扛著別人全家的希望,

心暖著,自己這輩子的枯燥與忙碌。

你不可能成為富豪,

別管外人怎麼說醫生賺多少錢,

聽我的,和你那些當年同樣成績同樣努力的同學沒法比;

你也不可能環遊世界,

除了婚假,下一次長假就在你退休後;

你更不可能天天和家人孩子泡在一起,

甚至全家都在為你一人的時間服務;

你還將逐漸失去健康、體態、博學之識、八方之友;

但是,

人生,只有錯過一些風景,才會遇到另外一些風景。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這是一條不歸路,山路崎嶇,飛沙走石,峭壁斷崖,險象環生。但是相信我,

這一路風景絕美,

值一生回首品味。

“夥計你這一個人在美帝大把大把賺錢,一年回一次家,爹孃也照顧不上,有得有失啊”

“我就擔心爹孃的身體健康,不過兄弟有你在醫院,我安心多了。”

你可能只看得到金錢的萬能,卻看不到它的無奈;

你可能只看得到手術刀的冰冷,卻不知它的溫柔。

算了,天打雷劈就雷劈吧,

反正,我是科學工作者,我不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40, "file_sign": "ce0281ee6a705d8c7c8a289fbdb2536c\

骨往筋來


醫生,是個對生命負責的職業,不談網絡上風靡的多少年才能掙錢顧家實現自我價值,但從職業性質上看,當醫生走上職業崗位上時,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與生命打交道,註定他們不可能短時間成就。

而現代的中國社會是經濟社會,大學生已走出校門,或者是還沒有走出校門,就開始攀比自身的掙錢能力,與20年前,甚至10年前不同,現在孩子在說到未來想做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不再是“醫生、科學家、軍人”等對社會有貢獻的職業,而是“網紅、明星、演員、歌手”等來錢快的職業。

價值觀的改變、整個經濟社會對“醫生”這個職業的重視的比重降低、醫生這個職業的收入不可觀、以及醫生職業的生命危險性,是【高考加油別學醫】這一帖子最終能夠戳到人內心,而風靡全網的最終原因。

為什麼日本的匠人精神會讓中國人身為驚歎,因為在中國,有這樣匠人精神的人太少了。

就算是從事醫生行業,西醫也遠遠比中醫吃香。

西醫的畢業生一畢業尚且能夠進入醫院實習、學習、工作,拿著能養活自己的收入;而中醫,整個社會的認知就是40歲以下都不是好中醫,成就年輕中醫的路子太少了,40歲之前收入微博的可憐,別說是養家,養活自己都成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自本科畢業之後進醫院無門,只能在企業、私營中醫館工作,一線城市每個月不足5000的工資,除非走管理崗,想要從事坐診大夫的職位,只能熬年齡。從事中醫行業的都知道,純中醫(非中西)大夫醫術高明與否,與自身天賦、學習能力最為相關,學歷只是其次,但在要求學歷的社會中,我這朋友也只能一邊懸樑刺股考研,一邊跟師勤奮學習。

這就是現狀。

令人感到無比安慰的是,我周邊還是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中醫苗子,耐得住清貧,忍得了學習之苦,受得住旁人的不解,堅持學習中醫,並用學習到的真本事治病救人。也許只能在知天命之年才能掙到他人而立之年就能掙到的工資,但是就人生價值與對人類貢獻的價值而言,他們遠遠勝出。

我們在垂髫之年都學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祖訓,都曾動過心頭血,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為民生、為社會做有價值的貢獻,然而這一點熱血,總會被如今資本無情抹去一點,被生活重壓抹去一點,被生活叵測抹去一點,到最後,默默地,為五斗米折了腰,好像再也站不起來了......


中國醫學之美


當一個人、兩個人跟你說別學醫,你可以當作是一家之言。

當基本上所有醫療體制內的人跟你說別學醫,那你就真的要三思而後行。

學醫苦在哪裡:

1.別人一輩子就一次高考,學醫的一輩子都在高考。

2.學醫的學歷門檻高:本科多如狗,碩士滿街走,博士不稀有。

3.別人家的本科讀四年,醫學的本科要五年,更要命是,碩士三年年,規培又三年……

三年又三年!三年後又三年!!這不是《無間道》,當同齡人已經登上人生巔峰,你只是個剛領證的初哥。

4.工作了,假期不會有,按時下班不會有,傳說中的高收入不會有,有的只是無休止的夜班和不斷撤退的髮際線。

5.捱罵了你別哭,比起那些挨刀子的、猝死的,實在幸運太多。

6.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因為看病貴和看病難而噴你,別回噴,沒用。同情醫生的,只存在於自己的朋友圈。也別覺得委屈,因為我們有個外號:背鍋俠。

……

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高考加油別學醫”這張照片真不是在矯情。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目前醫生這個職業的從業狀況已經到達歷史最低谷(真的不能更糟糕了),怎麼也應該觸底反彈了。可以預見,十年後將有一個強有力的反彈!現在高考報考醫學,剛好能趕上最好的時光。選擇一個行業千萬別一窩蜂,而應該在大家不看好的時候進入,好比買股票在股災時買入那你就是巴菲特,如果在牛市時才進場,後果會很悲催。

醫學是一個永遠沒有夕陽的行業,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

人才!尤其是醫學人才。

中國醫生的地位和待遇,在市場的調節下,只能慢慢向西方國家看齊靠攏,這是歷史潮流,是誰也不能一直壓制的。

其次,在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任何職業都岌岌可危,醫生卻是最難被替代的職業之一。

懂的人自然懂。

我是“懸壺小兒科”,用平白易懂的文字講述你感興趣的醫學科普。如果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轉發、點贊、留言。


懸壺小兒科


我也看了這張照片,我的大學班級群裡也有這張照片,我醫生同事朋友圈裡也有這張照片,可是你想不大吧,底下竟然沒有一條評論。沒有一個醫生同學,同事吐槽這張照片,也就是說這張照片在醫療圈子裡沒有產生共鳴。但是這種照片對外界確產生了極大的視覺衝擊。



為什麼醫療圈對這個照片沒有太多反應呢?在今天全國高考的第一天,給考生們加油是很正常。別學醫不是對醫療行業的否定,而是對醫療行業的一種期待。醫療行業有其自身特點,比如成材慢,學習週期長,工作壓力大,工作強度高,手術相對不高等特點。但是醫療行業勞動價值大,成就感強,更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可。所以我的醫療圈子完全不屑評價這張照片,因為它不是整個醫療界的寫照。它忽略了醫學最優秀的基因,只是把醫學髒累等特點膚淺的表達出來。



為什麼這照片能引起社會共鳴,因為這張照片也反應了一個現實問題,最近10幾年沒有一個省級狀元選擇醫學院校,也是醫療行業的自我嘲笑。當一個社會輕視醫學時,的確需要重視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年輕一代可能還不瞭解醫療的本身,容易被網絡,社會傳言誤導,所以對學醫有一點恐懼。醫學生的學習任務的確更重,畢業後的前期收入和社會認同感的確要差一些,年輕時很難出類拔萃,跟同齡人相比的確顯得矮矬窮。但是如果你想獻身醫學,你就會發現你選擇了一條無比正確的路,你會為你的職業感到自豪。



我相信大多數醫生朋友都不後悔選擇了醫學,反而可能感到驕傲。拋開這照片吧,優秀的學生朋友們,快來加入我們吧,我們需要年輕新鮮的血液。拯救別人生命的人就是你。


麻醉醫生小康


護士姐姐們含淚傾訴“高考加油別學醫”發佈到網絡後,老鐵們雙擊著“六六六”,高叫著“坐穩了送你上去”,怒吼著“老太太都不服,就服你!”,怒贊刷屏,輿論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這些小姐姐,鮮有提出反對意見的聲音。您有什麼看法呢?恩銘覺得看熱鬧的那位童鞋,可以趕緊報考醫學院校了。看這趨勢,今年醫學院校絕對降分錄取,各項優惠政策多多,無需貨到付款,直接包郵的節奏。

當全社會的人都覺得學醫沒有前途的時候,社會是不是會做出一些改變呢?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應該是這個道理吧?醫學生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已然成為定論,一味的和大家講情懷,說高尚是無效的。畢竟我們這些升斗小民需要靠知識去換取五斗米,來養家餬口。凡夫俗子怎麼能和聖人一樣,為了一個信念而生活下去呢?無數的醫務人員轉行,選擇了放棄。這是為什麼呢?被這個社會寒了心啊。

希波克拉底誓詞也因為中國醫師所面臨的困境而發生了修訂:我將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準的醫療。可能大家沒有去統計多少醫務工作者因過度勞累而犧牲在了崗位上,有多少醫務人員被職業醫鬧屠殺,有多少醫務人員為了養家餬口另謀出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祖國的醫務工作者受人尊敬,收入可觀,後繼有人。


兒科恩銘


醫生圈流行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我今天就冒著天打雷劈的風險,給大家分析一下學醫的好處吧。

1 維護家人的健康。

無休無止的加班、熬夜,自己的健康算是毀了,但是家人是確確實實受益的。有點小毛病自己就能在家裡給解決了,自己搞不定的,一個電話可以打給同學、同事諮詢。確實需要去醫院看的,也能夠精準選擇專家,少走彎路,節約了時間和精力。

2 收入穩定

想靠學醫發財那是不可能的。收入最頂尖的那一小撮專家,最多也就是實現了中產而已(還是靠走穴等工資外收入)。大多數醫生的收入絕對比你想像的低,而且這是在無休止的加班的基礎上實現的。(強調一下,除了節日,沒有加班費。)但是醫學卻是打不破的橡皮飯碗,醫生收入一般很穩定,在大多數地區都不會低於當地平均收入。下崗、失業的風險不大。即使是醫院倒閉,靠一技之長在診所也足以混口飯吃。

3 越老越吃香

很多行業都要吃青春飯,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就要靠邊站。醫生卻是越老經驗越豐富,越受患者歡迎。但是要注意有個前提,就是要終身學習。無休無止的培訓,年復一年的考試,才有可能刷出經驗值。如果你想偷懶,升級也是不可能的。


學醫苦、學醫累、學醫時間長、學醫收入低......這些已經有很多人在吐槽了,我就不多說了。同樣的付出和努力,從獲得的回報看,醫學確實是最沒有性價比的一個專業。但是如果你確實熱愛這門學科,對它有強烈的興趣,我還是非常歡迎你加入到我們這個行業裡來。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的驅動,才有助於你在這個行業做出更大的成就。

誰能料到,再過十年二十年,醫生的環境會不會慢慢地變好呢?等我老了,我也希望,都是最優秀的人才成為了醫生,在給我看病。


鄭醫生百嗑


——高考加油!別學醫!這是多麼痛的領悟,才能如此發自肺腑!

這張照片是醫護人員在給高考考生加油,卻戲謔讓考生們別學醫。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反映了目前學醫、從醫的艱難與困苦。


有句話說,你上大學留下多少汗,就是當年填報志願腦子進了多少水。

學醫?腦子裡可能進了個游泳池……

當其他專業的小夥伴們在搞社團活動時,學醫的在教室看書;當別人打遊戲時,學醫的在宿舍看書;當別人談戀愛遊山玩水時,學醫的(和女朋友一起)在圖書館看書……

其他專業的課程,平時不看,期末考試前突擊複習一下也能考個不錯的分數。學醫的呢?平時敢不看書?分分鐘掛掉這門課教你做人!

同樣是熬了幾年青春時光在大學,金融專業的畢了業去了銀行、證券等企業,便開啟了年薪蹭蹭上漲的時代。學醫的呢?本科畢業之後……

要去讀研……做實驗,寫論文,上手術,畢業了呢?

要去讀博……做實驗,寫論文,上手術,畢業了呢?

要讀博後……做實驗,寫論文,上手術,畢業了呢?

“喂,媽,我馬上就畢業要工作啦!”

“隔壁家李二狗的二胎都可以去打醬油了……”

同樣是三十多歲,人家專業的都開始領百萬年薪了。學醫的呢?有人連婚都不敢結,因為上了這麼多年學,哪有錢啊?窮到吃土。雖說學醫、從醫是個高尚的職業,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還拿什麼去奉獻?醫生也是人,也會生病、也有七情六慾、也需要養家餬口……

此外,現在的醫患矛盾,讓很多人不敢學醫。一件件暴力傷醫、殺醫事件依舊曆歷在目。如果不能嚴懲醫鬧、保護醫生,給醫護人員一個安穩的從醫環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放棄選擇學醫。到那時,可就不是一張照片這樣哈哈一笑就能解決的了!


許超醫生


“不要學醫”這句話從一開始的吐槽、調侃變成一件很嚴肅認真的事件,甚至成為了一種輿論導向,我覺得這樣真的很不好。

你可以告訴學生學醫的苦與累,讓他們瞭解到醫生這個職業的艱苦與不易,但也請各位總結一下醫學之路的優勢,不然這就是在無的放矢,這就是不負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位醫學生,今年剛好畢業,作為一個正在找工作的本科醫學生,醫學之路的苦和難我深有體會,但我也是在醫院實習過一年的實習生,醫生的生活我也算是體會過。

在我看來醫生這個職業並沒有大家說得那麼不堪,學醫也不是一條不歸路,新鮮感、滿足感和挑戰性是這個職業最大的特色,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這就是醫生的新鮮感,當病人平穩的走出醫院這就是滿足感,與病魔做鬥爭這就是挑戰性。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辭職率那麼高?還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這樣一層不變的的工作和生活,他們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領略更多的精彩,他們所追求是新鮮是滿足,而不是舒適是高薪,從這個方面看,醫生這個職業真的很符合現在年輕人對於職業的標準。

至於學醫,就是一個對人體和疾病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前半段枯燥無味,後半段引人入勝,在若是能夠全身心的參與某位患者的治療,你會發現這簡直就是一部推理小說,你的老師、科室的主任通過都是活生生的福爾摩斯,每經歷過一次,你就會越嚮往這樣的生活。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辛酸史,醫生的辛酸也許更甚之吧,但一個行業想要得到好的發展,就需要引進更多優秀的年輕的人才,不然整個環境只會越來越壞。

特別是醫學,他關係著我們所有人的將來,所以我們不要去過分神化它,也不要過分的惡魔化,讓人們自願的選擇,而不是被逼無奈,選擇學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