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治沁縣大雲院怎麼樣,值得去麼?

聿楓


作為一個長治人,對於大雲院略知一二。沁縣的大雲院,全名應為大雲禪院,2001年6月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雲院位於長治市沁縣郭村,距離沁縣縣城約13公里。據碑碣與沁州志記載,這處建築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在北宋時候,歷經重建,至金時(公元1180年)重修,此後元明清又經多次修復。建築整體坐北向南,共有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殿、後殿,兩側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築。現僅存前殿、後殿等主體建築。從民國至今,歷經多次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處1500多歲的寺院,在歲月中衰敗。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目前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大院的歷史價值,正在對建築進行修葺,相信用不了多久,它就能重新煥發昔日的光彩。

  需要說明的是,沁縣是山西目前僅有的幾個尚未通高速的縣,遊客可從長治或太原坐前往沁縣的長途車,或者乘火車到達,然後從縣城打車前往。無門票,景點單一,約一個小時可參觀完畢。此外,有“北方水城”之稱的沁縣縣城,也有一些可以休閒參觀的景點,遊客可順道參觀遊覽。說起大雲院,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大雲院,它地處長治市平順縣城西北的實會村龍耳山中,距離縣城約23公里。相比較沁縣的大雲院,這個大雲院的名氣似乎更大一些,比沁縣大雲院年輕一些,早在1988年即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寺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公園938年),原名仙岩寺,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園983年)奉敕改名為大雲禪院,寺中現有天禧四年《雙峰山大雲院十方碑》及鹹平二年敕賜院額名碑,記述了興建寺廟及改名的事。千百年來,此寺數次修建,目前絕大多數建築都是明清重建,只有正殿大佛殿是國寶級的五代時建築結構。.

深山藏古寺,平順的大雲院同樣交通不便,遊客同樣需要乘坐出租車或自駕前往。票價20元。

需要著重說一下這個實會村,這裡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們遊覽觀光的好地方。有首詩歌讚美說:“實會村、三里長,一里一個觀音堂。七十二個連環洞,七堂八廟九獅蹲。九龍戲珠大雲院,山中古景醉醉死人。”如今,三個觀音堂已隨歲月流逝,坍塌無存。七十二個連環洞,相傳是三國時馬超避兵的地方,遺蹟依稀可見。至於天梯、天蹬、七堂、八廟、九獅也隨著滄桑鉅變,大都損壞。唯有龍耳山下的大雲院,仍較好地保存下來。


太原晚報


長治沁縣大雲院指的是位於位於沁縣城西13公里的郭村村外的大雲院,是當地有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正在修繕中,目前該院僅存前殿和後殿,其中正殿左右有三間房大小,前後寬度在三米左右,單簷為懸山頂,樑架規整,大木構架為宋代技法所做,具有明顯的宋金建築特點。


據記載,長治沁縣的大雲禪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北宋重建,金大定十二年題名為大雲禪院,經過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的修繕得以保存至今。現在的寺院座北向南,分兩進院落,寺內現存修寺碑及金代敕賜寺碑,表明了該寺在金大定十二年(1180)重修,金崇慶元年(1212)正式敕用,元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院南北長38米,東西寬24.4米,佔地面積927.2平方米。


大雲院院內建築形制較殊、結構華麗、技法純熟,極具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東西山牆頂端殘存40多平方米壁畫,圖案精美,格調高雅,已被近人白灰塗沫,幾乎無法辨認。屋面坡度較為和緩,出簷較深,簷出微微向上,具有柔和飄逸之美感。正脊垂脊琉璃鴟吻、吞口,脊剎垂獸,色質渾厚,圖案精美。


除了主體建築,大雲禪院的大殿前還有兩個重修碑及金代敕賜寺的石碑,內容主要記載了金代時期,祟慶元年重修寺院的經過以及被敕賜為大雲寺名字的詳情。此外大雲禪寺所在的郭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村內有很多的古民居,形式豐富,時間跨度大,造型精美,十分值得一去,大家有閒暇可前往鑑賞。


山西新聞網


俗話說的好,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山西真的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省份。光是古文物建築就是中國最多的省份。每一個山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內涵,每一個山西的古文物建築裡,就是山西的一段歷史,就是山西的靈魂。南有鸛雀樓,黃河大鐵牛,北有懸空寺,雲岡石窟,山西真的是一個風水寶地。

而這個長治平順的大雲院也不過是這個這顆璀璨的歷史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長治平順大雲院始建於五代十國時候,至今也已經有了好幾千年。雖然歷盡不少磨難,但是一直保存到了現在,在每一個朝代也有修繕。所以現在的大雲院也是一個風格非常獨特的地方。
大雲院坐落非常的幽靜,建築也非常的大氣,而其中最為美麗的地方就是大雲院的壁畫了。每一個人都栩栩如生,壁畫精美無比,歷盡世事滄桑到了如今任然是沒有辦法超越的美麗,真的是單反是看過的人都歎為觀止。


這個地方還是很值得去看的,一家人去祈祈福,靜靜的欣賞壁畫不也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