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成都第二批拔尖創新人才基地校名單出爐,快看哪些學校上榜了

6月21日,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召開了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作推進會,以進一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成都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校名单出炉,快看哪些学校上榜了

其中,為深化教育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市教育局在總結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點的基礎上,會同市科技局、市科協啟動實施了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將在全市建立一批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教育載體,構建以培養學校、創新實踐基地、基礎創新學習中心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基礎培養鏈,構建跨區域、跨部門、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的協同培養的工作體系,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模式。

同時,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還確定了包括成都七中等27所中學在內的學校,為成都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確定成都石室中學機器人設計實驗室等13個實驗室,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基礎創新學習中心;確定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重點實驗室等12個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和四川川大智勝軟件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科技企業,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聘請了四川大學教授李光憲、姚進,成都七中特級教師文宗等20名專家,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首批導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建立“在科學家身邊成長”機制。

推進會上,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代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發出倡議,全市27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將成立“成都市普通高中創新教育聯盟”,以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為依託,以聯盟為平臺,推動成員學校之間在課程、師資、實驗室、科研等方面資源共建共享,共同推進育人方式轉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也將組織專家組,對基地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工作進行專業指導和評估。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張瑾 見習記者 應鑫

附: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名單

第一批: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樹德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

第二批(2018年新認定):成都市華陽中學、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成都市玉林中學、成都市中和中學、電子科大實驗中學、川師附中、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成都二十中、成都市七中萬達學校、川大附中、成都市華西中學、成都市列五中學、龍泉中學、新都一中、雙流中學、棠湖中學、簡陽中學、金堂中學、溫江中學、大彎中學、郫都一中、彭州中學。

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基礎創新學習中心(創新實驗室)名單:

1.成都石室中學—機器人設計實驗室(文廟校區);

2.成都七中(林蔭街校區)—生命科學實驗中心;

3. 成都七中(高新校區)科技創新孵化室;

4.成都樹德中學—生物創新實驗室(寧夏街校區);

5.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人工智能學習實踐中心;

6.成都市玉林中學—創客中心;

7.成都電子科大實驗中學—機器人創新實驗室;

8.成都市華陽中學—創客工坊;

9.成都樹德協進中學—STEM教室;

10.成都二十中—“北斗”科普教室;

11.成都華西中學—基礎創新實驗室;

12.成都列五中學—生化創新實驗室;

13.成都棠湖中學—創新實驗室。

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名單:

1.四川大學工程實踐訓練中心;

2.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3.四川大學食品科學科普教育中心;

4.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重點實驗室;

5.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普基地;

6.西華大學新能源與微電網科普基地;

7.西南石油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展示體驗中心;

8.成都大學數字動漫體驗中心;

9.成都工業學院機械博物館;

10.華西醫院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11.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12.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13.四川川大智勝軟件有限公司圖像識別與飛行模擬展示中心;

14.成都準星雲學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體驗館;

15.成都航利航空工程職業教育公司航空發動機博覽館;

16.成都九洲電子信息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物聯網技術應用展示中心;

17.四川省電力公司智能電網科普基地;

18.成都3D打印創意設計體驗中心;

19.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科普教育中心;

20.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無人機及飛行控制體驗館。

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首批導師名單:

1.李光憲,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分子材料。

2.姚進,四川大學制造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工程和科創。

3.舒紅平,中國科學院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工程。

4.王萬林,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山洪、泥石流災害預警和預報。

5.張蕊,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

6.郭慶功,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無線電物理和微波技術應用。

7.邱小平,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智能信息處理在交通物流領域的應用。

8.馬尚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地面氣象觀測儀器、信息獲取與處理和混雜動態系統理論。

9.雷濘菲,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生物工程。

10.李權,四川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理論與計算化學、新材料設計與理論模擬。

11.丁海濤,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電氣自動化。

12.秦永紅,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世界經濟、社會保障和生涯規劃。

13.蔣鷹,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高級工程師、副教授,量子通信專業。

14.李航,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博士,機器人工程。

15.文宗,成都七中,中學正高級教師,生物。

16.唐俊峰,成都市科教協會,副理事長、科學特級教師,科創。

17.熊衝,成都市石室中學,中學一級,機器人設計與製造。

18.劉宇,樹德中學,中學一級,生物與科創。

19.熊安國,成都外國語學校,中學高級教師,中學物理競賽。

20.李大勤,新都一中,中學高級、省特級教師,化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