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在5月11日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数字出版企业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推出“数字报刊亭”。

据介绍,“数字报刊亭”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AR场景等五大核心技术,实现文化生活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管理全程数字化,是“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三终端四平台的一部分。

如果要说2018年的风口,估计非区块链莫属。现在区块链交流沙龙、峰会几乎天天都有,一场比一场获得的关注度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陆续入场。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国内某经济媒体通过观察梳理并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到,目前在区块链技术研究领域有几大“门派”:以央行系为代表的国家队;以蚂蚁金服、腾讯、百度、京东、网易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阵营;区块链新贵如和数软件、万向区块链;此外还有以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金融机构,以及学术机构如浙江大学等。

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工业基础设施的进步,区块链技术可能推动企业进入“工业4.0”连接和可互操作机器的范例,信息透明度,连接供应链等等。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作为一项多方参与的加密分布式记账技术,因为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可以降低参与各方的信任成本。

区块链可以解决一些传统业务痛点的可能使得机构客户对区块链的兴趣更大。以房产交易为例,传统情况下需要用户在税务局、银行、政务管理中心等几个部门去开具相关证明,而如果在区块链系统上,用户在一个部门的证明既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认定,保证各部门信息相对独立的同时进行信息交换,提高效率。

目前一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游戏小程序和硬件产品向个人用户推出试水。一位用户花费3.19元将与家人约定的出游计划写在区块链系统上,不能更改,不一定实用,但也算是增进个人用户的感知。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让原本可以修改、复制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一样可信,并且基于可信数据、智能合约让参与方高效协同。在一些具体应用上,去年年底,蚂蚁金服和茅台达成合作,用区块链技术帮助茅台做正品溯源,目前正在内测调试中。此外,应用在公益方面使得每笔善款都有迹可循、洋奶粉溯源保真等应用也均已落地。

作为P2P网络、密码学、智能合约等多项技术的集成,区块链技术概念诞生已有十年,但仍未有大规模落地应用。

当企业考虑采用区块链技术时,将面临几个挑战和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基本的区块链技术尚未准备就绪,未经过大规模商业实施测试。除了交易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外,公司还面临着获得内部区块链知识和开发人才的挑战。

假设技术上的挑战被克服了,公司必须评估一些重要的方案:尽管区块链和分散式技术使数据稳健和完整,并允许中间人和第三方从数据库和流程中解脱出来,但它们的交易处理时间更慢,数据隐私更低集中的数据库和系统。

接下来,公司必须重新定位在价值链上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合作。许多区块链使用案例涉及与这些的连接和共享数据库的流程。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提出价值主张并说服这些方面共同合作使用新技术。

深圳首现“数字报刊亭” 采用区块链技术

公司还需要管理监管和声誉的风险:由于严格的监管规则,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必须认真对待区块链的采用,各行业的保守公司都不愿意与去年的ICO和加密货币热潮形成负面关联。

此外,在许多企业用例中,数据输入以及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初始连接都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目前尚未解决信任和准确性的问题。如果数据不正确,那么区块链将代表错误的信息,并且其插入数据完整性的能力和“信任”将会进入的系统是毫无意义的。

区块链本身有许多待解决和突破的技术短板,如分布式账本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多链平台间的互通,广域网部署中的性能问题等。此外,让链圈的多方参与并达成共识是更大的挑战。目前区块链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大规模落地应用还很漫长,即使是最适用的金融、农业、食品追溯场景,探索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目前的研究格局中,小公司更偏向于做场景,而大机构更关注基础设施。

央行系的机构在区块链技术储备方面走在前列。今年2月,上海票交所上线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即上海票交所会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组织中钞信用卡公司和四家商业银行开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