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和平:疫情已是一劫,假復工更要不得

【按】本篇文章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發表在《環球時報》上的重要文章。

隨著復工潮的拉開,一些企業和基層公務人員反映,部分地方存在著復工數據造假現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已經是一次嚴重的外部衝擊,一旦這種復工不復產的弄虛作假成為一種風氣,將對我們的經濟產生更加致命的影響。

由於疫情的影響,慣用的統計指標無法完成,現在基層多用企業用電額度加總和街道用電抄表總量相對照的方法來統計當地滿員復工情況,這在特殊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統計途徑。然而,一些企業在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公共部門催促復工和提供復工激勵的刺激下,雖然開了門但不生產,用辦公室開空調和車間開設備空轉的方式衝電量指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騙取政府提供的復工補貼。


曹和平:疫情已是一劫,假復工更要不得

經濟增長的韌性最忌外部性不期變量的連續性打擊。按照新冠疫情將會對中國造成0.2%-0.5%的增速損失估計,加上去年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的0.2%-0.4%的增速損失在今年仍然有影響,二者合起來的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傷害可能要達到0.5%-0.8%之間。這將會使中國經濟在去年6.1%的增速上預期下滑為5.3%。要是再加上覆工後企業和部分地方為了獲得激勵而形成的假復工損失,參考0.2%-0.4%的損失額度,那中國經濟在2020年,不管餘下月份如何努力,經濟增長都有放緩到5%或者以下這種自1993年以來的最低增長數字的可能。假復工做法實在要不得。

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不僅在於它是一個產業全覆蓋的經濟體,而且還在於中國千千萬萬個廠商實體,更在於千千萬萬個新時期建設者的誠實努力。目前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儘快遏制這種假復工的行為:

首先,發展多元化指標,使復工統計落到實處。基層幹部和相關企業管理部門的人員,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復工復產統計數據的用電伏功率和總功率對照邏輯基礎上,參考企業用電量、用氣量、銀行流動性票據結算頻率,以及物流動態遙感指數等,結合多維度的數據信息作為復工的補貼激勵參考,從機會成本和邊際收益對等的方向上讓激勵達到最優。

其次,加強對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等的監督。一方面,我們國家處在骨幹行業裡邊的龍頭企業,處在產業鏈上下道工序上的核心企業,處在創新領域尋找技術轉型升級的前沿企業千萬不要成為假復工的同行者或者盲眼人,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監督,保證我們的重要環節不出現假復工的現象。另一方面,也要發揮這些企業平臺性作用,對與他們相關的企業進行復工倒逼和監督。


曹和平:疫情已是一劫,假復工更要不得

最後,藉機清除“殭屍企業”,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在假復工的企業中,也不乏一些本身就經營不善、效率低下,藉機騙補貼的“殭屍企業”,對於這樣的企業一經發現要重罰,清除頑疾。中國經濟在去年人均GDP越過了1萬美元,用發展經濟學統計區間來度量,已經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且兩隻腳邁進了發達經濟的門檻線,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完全不一樣了,如何實現質的提升,政府和企業如何共同合作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成為我們國家在新成長階段的新任務。這次疫情也是對我們企業誠信體系的一次考驗,誠信復工也應該被納入到我們的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中。

除此之外,一些相關部門和基層幹部也要克服復工中的形式主義,對於企業復工過程中的困難要有切實的瞭解和針對性的解決,對於復工後可能出現的問題要科學問責,免除企業復工的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