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這個話題在我腦子裡翻騰很久了,有時候甚至攪得我夜不安眠。

這個話題源於我對中職教育現狀的一個基本判斷:我總覺得,當下的中職教育面對中職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良、自覺性自律性較差等現狀有些過於遷就了。

“過於遷就”主要表現在學業沒有標準及畢業沒有門檻這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個方面:學業沒有標準,畢業當然不會有門檻,反之,如果無論學習成績如何學生都能畢業,任課教師自然不會和學生過不去。

中職教育對於中職生的“過於遷就”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痛苦不堪的過程。中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的下滑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其背景是教育結構的調整、高校的擴招直接導致了重點高中的持續升溫和中職生源的減少以及文化基礎水平的下滑。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世紀之交,中職學校不得不面對招生困難、生源素質下降、管理難度加大等一系列困難。面對突然到來的這一局面,中職學校的管理人員及教師顯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的教學理念以及精神狀態還停留在“大中專”受用人單位歡迎、“小中專”的錄取分數還略高於(或持平)重點高中的美好時光裡。隨著“一屆不如一屆”的學生入校,中職學校終於警醒過來:不能再做白日夢了,無論生源狀況如何,只有招到學生,學校才能生存下去。於是,招生成了學校的頭等大事(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把學生招進來以後,如何嚴格管理,不讓學生出事,也就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在這時,中職學校的教師們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沒法教了!用盡了所有辦法,學生依然不願意學習,如之奈何?

中職教育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領導和專家們出來說話了。他們的基本觀點是:職業教育不是應試教育,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會一技之長,能順利就業,就是中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語數外學不好,不要怪學生,只要他們和自己的過去比有所進步就足夠了,不能按照普高的標準要求學生。有的領導、專家甚至說:“過去學生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現在認識了,會讀了,這不就是進步嗎?”與此相伴隨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技能同樣可以成就人生”,“重視職業教育,就是重視經濟發展”,“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在這樣的辦學氛圍中,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可謂節節敗退,以致於退到了現在的“沒有標準”、“沒有門檻”。

公平地說,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增強其吸引力,各級政府不僅投入了鉅額資金,還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措施,諸如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強勢推行課程改革、舉辦技能大賽、遴選“國示範”、評選示範專業、品牌特色專業等,但所有這些舉措一旦到了教師和課堂這個層面就難以落地生根了。教師們被動地接受新理念、制定新課標、編寫新教材,但一回到課堂上,面對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便感到無所適從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職學校的發展實踐表明,“技能成就人生”、“技能至上”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沒有標準”、“沒有門檻”的中職教育培養不出“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企業單位明確表示:我們需要的是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員工,哪怕技能方面差一些,通過企業短期培訓,完全可以適應崗位需要,但反過來,如果綜合素質不好,就是多花幾倍的時間也是無法彌補的。與此同時,校企合作中中職學校的被動、“一頭熱”,也驗證了學校辦學理念與企業用人觀的激烈衝突。於是,近幾年,中職校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注人的發展這個話題,終於浮出了水面。

上面插播了一段背景材料,現在回到本文的話題。我想表達幾個看法:

第一,用應試教育的那一套辦法顯然不適用於中職教育。這個無須多說。

第二,無論何種教育,總得有個標準。沒有標準,任何教育都是辦不好的。

第三,教育說複雜,的確複雜,但說簡單也的確簡單。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覺得教育就是激發、弘揚人的向善的一面,抑制、控制人的向惡的一面。這就說到本文要說的話題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未成年人的中職生了。因此,當學業沒有標準、畢業沒有門檻的時候,當我們一再降低要求以為是適應中職生髮展需求的時候,當我們單方面地想讓他們擁有高技能從而成就精彩人生的時候,中職教育失敗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於是,當下的中職學校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狀態:

1.課堂教學中的低容量、無難度、教師沒有激情、學生沒有壓力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滿堂灌”、“死記硬背”、“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撕筆記”等話語,是我們常常用來批評傳統教育的。在今天的中職學校裡,就連這些遭人唾棄的做法也遠遠沒有做到。教師“灌”滿一堂課了嗎?學生積極記憶、背誦了嗎?現在還有學生記筆記嗎?考試前還有熬夜背筆記的學生嗎?“考證課”的情況可能稍好一點,畢竟和學生今後的“飯碗”有關。但就是“考證課”也存在著“要我考”而不是“我要考”的嚴重問題。為了提高考證的通過率,學校想了很多辦法,諸如增加課時、將考證內容融入課程、考前加班輔導、加大練習量等。但學生回到宿舍以後的情況如何呢?有個學生在考證前的一個晚上給我發信息說:“劉校,回到宿舍後,竟然沒有一個看書複習的,我真不明白她們為什麼會這樣?”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2.課後業餘時間,教師忙於其他非教學事務,而且忙得團團轉,學生則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因為課後沒有作業,即使有作業,不做也沒多大關係。學生管理人員(包括班主任等)神經緊繃,嚴加看管,唯恐出事。俗話說無事生非,學生愈是無事,生出的事端就越多。以晚自習為例,幾千人的學校真正看書學習的學生比例很低,如果去掉對口單招等升學班,幾乎就沒有學生自覺學習了。晚自習後,學生們如出了籠子的小鳥,立刻活躍起來:談戀愛的、打牌賭博的、抽菸喝酒的、翻牆頭去網吧包夜的、尋釁打架的、高聲喧譁的……應有盡有,就是鮮有讀書學習的。依我現在的年齡,我當然可以說,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下,只要自己想學習也是完全能做得到的。但我們都曾年輕過,如果讓我回到十六七歲的年齡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我能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玩我獨學嗎?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3.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德育工作提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文明守紀、規劃人生等一系列要求,經常性地開展一些主題班會、各類競賽、文體活動等,其方向是正確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方法是多元的,但效果呢?德育效果不能盡如人意,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德育的低效甚至是無效?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我想,“學業沒有標準及畢業沒有門檻”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無疑是導致德育低效或無效的重要原因。

毛澤東說“學生以學為主”,這是至理名言。當學生對學業都採取應付乃至放棄態度的時候,遑論德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然,把學習和德育的關係比作“皮”和“毛”的關係未必恰當,德育的根本目的或許就是為了解決學生人生方向和學習動力問題,但假如我們對一個個體作一番仔細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個體失去了前行動力的時候,“思想工作”是很難做得進去的。正如對一個不珍惜崗位甚至準備跳槽的人大談什麼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道理,豈非對牛彈琴?

4.綜上所述,我想,我們必須告訴學生一個常識性的道理: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話雖然很老套,但確是真理,有必要重複講。

這些年,成功一詞頗受人詬病。通常情況下,談成功好像就意味著功利,而功利之心是違背教育本質的。對這樣的語境、這樣的推論我不敢苟同。

我堅信,鼓勵、激勵學生成功不僅沒有錯,其本身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受人詬病的成功是把成功簡單地和職務、金錢掛起鉤來,職務高的、賺錢多的就是成功,職務低的、賺錢少的就是不成功。這是對成功的詮釋錯誤,不是成功本來的科學含義。但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談論成功也不必刻意迴避職位、財富、名次。刻意迴避是經不起推敲和追問的。奧運精神不是也提倡更快、更高、更強嗎?但凡參賽的運動員哪有奔著失敗而去的?西方的總統競選,我國的公推公選幹部,乃至公務員、工作人員招聘面試筆試,不是都有成功失敗之分別嗎?商場如戰場,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哪個企業不想做大做強,哪個企業不想利潤最大化?不妨設想:如果總統競選人公開宣佈自己是不在乎這個職位的,如果參加公推公選的候選人當眾說自己之所以參加就是為了落選,如果參加面試的人員對主考官說我來參加面試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得到你們的拒絕,如果一個企業家辦企業就是為了虧本賠錢,這些“如果”豈非傳為笑談?

因此,激勵學生,追求卓越,追求成功,應該成為中職德育的重要內容。與德育工作相配套,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應該對學生提出起碼的標準,也應該設立起碼的門檻。職業教育不是選拔性的精英教育,因此,“標準”也好,“門檻”也好,不是為了淘汰學生,而是為了激勵學生。換言之,三年的中職生涯,學生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不付出努力就達不到“標準”,就過不去“門檻”。我們不希望有學生被“標準”和“門檻”所淘汰,但如果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也只能說明:不是中職教育淘汰了學生,而是學生放棄了接受中職教育。與此同時,我們要對學生講清楚:一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成功的範式、途徑、標誌也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二是成功不是來源於同他人的比較,而是從不斷挑戰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中產生的。三是成功與職務、財富、名次沒有必然的聯繫。梭羅跑到瓦爾登湖畔,搭建小屋,過起隱逸生活,同時思考社會的民主政治問題,倡導廢奴,抨擊政府強權,寫出了《瓦爾登湖》。論職位、財富、名次,他一樣都不佔,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個成功者,因為他的見解不僅影響了托爾斯泰、聖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也同時影響了幾代人。孔子既沒有錢,也沒做過大官,更沒有拿到過“茅盾文學獎”、獲得過“人民教育家”稱號,但不影響他被譽為東方的耶穌。如果說這些都是大人物,離中職生太遠的話,那麼在眾多“小人物”也出現過很多成功者,五六十年代的時傳祥、張秉貴、李素麗等都是普通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了精彩的人生。如果這些全國勞模都是名人也不算的話,那麼我認為,無論是誰,無論是多麼普通的崗位,只要盡到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只要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只要享受著工作過程,就都是成功者。我堅信,這不是大道理,這是真道理、硬道理。四是所有意義上的成功者無不是付出了艱苦努力的,對此我深信不疑。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根本舉不過來,實際上也無須舉例說明。

沒有努力過的人生,何談幸福!——對中職教育現狀的反思

第四,最後我要說說教育理念了。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鮮的教育理念像潮水般沖刷著教育的堤岸。對中職教育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多元智能理論”“自主學習”和“賞識教育”了。理念本身的先進性是一回事,拿到中職教育領域是否適合、能否正確運用是另一回事。就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理念來說,在職業教育領域都是值得探究的。

不可否認的是,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領域的發揮學生智能優勢、開發學生潛能、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等多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但是我感到,中職教育領域在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時候往往是簡單化、概念化、甚至是自說自話了,許多文章及觀點,提及一點,不計其餘。我懷疑,他們在使用這個概念時根本就沒有系統、完整、準確地理解它。

自主學習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活動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該理論從根本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要創造性地學習,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所有這些,“看上去很美”,能實現當然更“美”,但問題是我們能簡單地拿來就用嗎?做教師的有幾個不希望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性地學習呢?我們的學生能做到嗎?

自主學習理論與主導主體論有關,與建構主義等理論有關,不下一番功夫研究,不進行一番實踐探索,拿來就用,焉有不失敗之理?以主導主體論為例,教育界就有多種說法,長期爭論不休。從“單主體說”發展到“主導主體說”,又發展到“師生雙主體說”,以及我所敬佩的教育學者程紅兵提出的“相互主體漸變說”,每前進一步,每提出一個新的觀點,無不伴隨著大量的探究、爭論和實踐。我以為,這才是正常的現象,這才是科學審慎的態度。當前中職教育領域推行自主學習理論遠沒有達到這一點。

賞識教育是我非常欣賞的一種教育理念,但我覺得,這種理論更適合在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推廣,到了中學階段乃至中職或高中階段,學生逐漸開始走向獨立,這個階段如果單純使用賞識教育就顯得單薄了,需要把賞識教育與其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加以整合。

實際上就學生的個體差異而言,越是到了高年級,差異就越明顯,單一的教育理念也就越是很難奏效。就今天的中職學生來說,有的需要“賞識”,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有的需要約束,以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習慣;有的需要刺激鞭策,以激勵他們找回人生方向,鼓起理想的風帆;有的需要寬容、等待和期待,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自省自覺;對少數優秀的學生,則要不斷提出更高的目標,讓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何讓優秀的學生走得更好、更遠?我想起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說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卡特年輕時就讀於一所海軍學校,他從海軍學院畢業後,遇到了海軍上將科.弗裡將軍,將軍讓他說幾件比較滿意的事。卡特洋洋得意地說起他在海軍學院畢業時的成績:“在全校820名畢業生中,我名列58名。”他以為將軍全誇獎他,誰知將軍卻責問道:“你為什麼不是第一名?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嗎?”這句話使卡特十分驚詫,他答不上來。從此後卡特牢牢記住了將軍的話,並將其作為座右銘,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最終他以堅忍不撥的毅力和永遠進取的精神,成了美國第39任總統。另一個故事是說帕瓦羅蒂的。在父親的鼓勵下,帕瓦羅蒂選擇了唱歌。每當自己有所進步時,帕瓦羅蒂都會問他父親的意見,父親總是說,孩子,還差那麼一點。終於有一天,父親說:現在可以了。那時,帕瓦羅蒂已是享譽世界的男高音了。

是的,“你為什麼不是最好的?”、“還差那麼一點”,這兩句話應該成為每個中職學生的座右銘。如果做不到,起碼我們應該對優秀的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其實不只是對學生,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無論我們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不也應該捫心自問“我為什麼不是最好的?”,不也應該時常警醒“還差那麼一點”嗎?

2018年8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