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認為中國農業是該保護還是開放?為什麼?

hczsh6050


中國農業肯定是需要保護的,應該說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農業是完全開放的,但在當今國際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下,保護本國農業不是狹隘的保護,而是在保護的基礎上,促進本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滿足和豐富本國人民的農業資源需求。

首先,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是必須要保護的。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民佔絕大多數,儘管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但農民農業農村問題仍是一項長期工作。

我國的農業基礎比較脆弱,相比於農業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旦放開,雖然可能會到促進,但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糧食問題永遠是擺在前端的問題,所以保護國內農業,也是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的必要。

我國農業和農民的收入相對比較低,特別是種糧收入,近幾年來並不理想,部分地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和低價進口糧食有著很大關係。

凡此種種吧,對於我國這麼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消費大國來說,農業的基礎地位很長時間內仍會繼續保持,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的土地耕種也面臨著嚴峻的轉型期,這個時期更要立足於國內,穩定農業生產發展。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農業資源是非常短缺的,耕地也好,水資源也好,甚至於包括土壤的流失、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的土地可持續產出下降等等,在龐大的消費需求要求下,對於國際農業資源的利用是必須的。比如最近成為焦點的大豆進口,很多人覺得為什麼國內不生產,國內滿足不了嗎?實事求是的說,我國每年消費的1.1億噸左右的大豆(豆油是一部分需求,更大的有關大豆的需求是來自於飼料養殖的原料需求——豆粕),靠國內的耕地,可以簡單算個帳,按照300-400斤一畝的單產,需要多少耕地!按照官方數據,我們現在正在種植著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每年也就不到17億畝。

再比如,棕櫚油、可可豆等等,很多國內並不生產,但需求卻是越來越多,也必須要通過進口來解決。所以說,農業的保護是一定的,但歷史的教訓和人們的實際需求,也決定了合理的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是必須的。


糧小咖


辯證看待保護與開放,社會發展是在實踐中找出差據更好的完善政治理念,保護的最終是要平穩中穩定政策的指導用各種誰唯物思維創新搞活,讓貧富間的分配更加合理顯現於民,縮小差別減少矛盾和幸福值滿意度,保護的最終是農民僅有的土地承包利益和宅地的使用自主權,如開發移佔並屯都要考慮農民的生存基本不要搞極左政績,思想的轉變是社會的附加值不斷提高入不付出造成的陰影,如何運作政策指導要看經濟發展以現有的自然村鄉為基礎,更不能花大錢要政績搞形象面子去放衛星,歷史觀總在狂燥的口號中失去歲月,但不能讓普通的民生往反途勞要體查民意自覺承包政策才是保護的真啼,開放是在有資源和引進加工成器的基礎上去實施,千萬不能上項目花政錢變冷項有初駛無方向的導航,傷民心也亂政策,從歸劃到佈局要找眼對項為基本構件,從整體樹民心,從大意理國策,讓民穩疆策迎來新的佈政大道才是硬實力。


艾紹江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農業的保護和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黨和政府歷來將農業的保護髮展作為頭等大事抓,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農業的糧食生產連續實現了6年大豐收,且近三年產量巳達一萬億斤以上,我國在世界土地面積僅為百分之15%,卻養活全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20%、不論從哪方面講,我國都是世界的五分之一,這實在是中國的偉大之處,同時也是國家發展中的難處。

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保護,主要體現對現有耕地的劃紅線保護,必須按照規劃審批佔地建設,對違規違法建設予以堅決的打擊制止。同時對農業生產實行糧食保護價格,政策不斷加大農業的投入,加大對種糧的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儘管糧食連續三年獲得了較好收成,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人平均糧食佔有量不容樂觀,一旦出現旱澇等自然災害,國際糧價就會卡我國的脖子,就會見風使舵,抬高糧價,所以糧食安全問題是百業之首,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戰略決策,同時農業的保護性政策會越逐步加大力度,我國的主糧一定程度上看是不會放開的,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戰略應常備不懈!








林海雪原185164327


你認為中國農業應該保護還是應該改革,你認為應該怎麼辦?比較明確的回答,中國的農業就應該保護。

一是,中國農業,耕地少,人口眾多,並且農業人口也絕對過多,要想在這個基礎上與外國農業進行競爭,我們的競爭力還很差,所以我們要保護。

二是,中國農業現代化是個很長的慢長過程,需要把農業人口有條不紊的轉移到非農業行業去,把農業人口控制在一個理想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要保護。

三是,基本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按國家要求是到2035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現行農業實行保護措施。

四是,我國雖然是產糧大國,但是也是糧食銷費大國,涉及國家的戰略安全問題,我們每年不但產出6.57億T糧食,而且還要進口1億多T的糧食,所以,我們必須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

總之,農業問題是我們的根本問題,糧食問題又關乎到我們的安全戰略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對農業實施保護措施。



英莫問667


關於中國農業是該保護還是開放的問題,桂農通想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中國當前農業處於弱勢地位來看,應該給予支持保護。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一是中國地大物博,但東西南北差異很大需要保護。中國是人口大國,共有十幾億人口之多,其中農村生活農民佔了七、八億。同時,中國地域遼闊,農業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總體來說東部比西部地區發達,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發達。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可能農業已經不需要保護了。但是在一些老少邊山窮的地區,農業還是一個弱勢產業,必須給予保護支持

二是中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夠高,對農業的支撐不強需要保護。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實現工業反哺農業,想用強大的經濟槓桿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還不太現實。就算是美國那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那麼高的國家,對農業也仍然需要鉅額的補貼來支持。

三是中國人口多農產品需求量巨大,象糧食、食糖、大豆等,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說必須保護。中國人口巨多,不管哪一種食物食品,需求量都非常巨大。

中央提出,中國人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就是強調要大力支持和保護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目前我國的油料原料大豆,需要大量進口才能維持,保障安全已到了非常緊要的關頭。如果不進行保護,給予扶持補貼,將很難維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

從今後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來看,開放又是必須、必然的。桂農通也有三點解釋:

第一,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要求中國農業也要走全球化道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如果哪一個國家還在固步自封,就必將被歷史所拋棄。中國農業也是一樣。

第二,中國農業必須走出去才能佔領更大的市場。中國在世界上雖然不是農業強國,但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很多農產品、農業新品種,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比如中國的水稻生產,品種、面積和種植技術都是世界領先的。袁隆平院士,就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明了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但如果不開放,我們的很多農業品種技術就無法走出去,我們很多好的農產品就無法佔領更大的市場。國家提出來利用兩種(國內國外)資源,開發(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中國農業必須開放,才能吸收外國的先進品種和先進技術。國外農業方面有很多先進的品種和技術,非常值得我國學習借鑑。

比如以色列國家的節水灌溉農業技術及其水果新品種,河南的溫室大棚生產技術及其西紅柿新品種,就一直是我國農業請進來的先進國。

還有,臺灣地區的休閒農業開發經驗,以及各種瓜果蔗等農業新品種,一直為大陸各地區所引進推廣之中。

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國農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通過吸收借鑑,才會讓我們的農業少走彎路,加快發展的步伐。

桂農通認為,當前階段下,我國農業有對相關涉及安全的產業要有所保護支持,等到時機成熟後仍然是要逐步放開,對外開放交流合作。


桂農通


農業保護了這麼多年,農民致富了嗎?就問這一句。

”保護“和”開放“的概念我看還是有些狹隘,大家一致認為的”保護“是和國外相比較,比如少進口,或者不進口就是”保護“。

而我想說的是,只是進口出口的思維,難怪農業一直起不來。

要我說,敢不敢讓資本進入農業領域?

以前農業一致卡在國家手裡,歸集體所管,不溫不火,不報不餓,追不上快速奔跑的物價上漲。

如果農業對資本家本開放,不知道會掀起多大的浪來,這個我還真不確定。

資本進入房地產,房子高上天際;資本進入租房,房租蹭蹭蹭漲;資本進入自行車,從此騎車都沒花錢。真是走到哪兒,顛覆到哪兒。

保護農業,說起來好像是保護農民,其實只是保障農民能餬口,為什麼不膽子大一點,興趣有真的突破口呢。

假如資本可以在農業的大地上自由燃燒,但是前提是帶著農民一起致富,是不是也有希望?


傅一聲


保護也好,開放也好,也沒什麼大妨礙。

農民現在種的糧食根本吃不完,而且很多人不種。

拿我們這裡來說,學生下學就必定出去打工或者家裡有生意做生意,或者有手藝跟著做技術。

20歲的小夥子或者姑娘現在出去打工月薪都在5000以上,當然在農村上班的也就是1500.在縣城或者區市上班的大概就是2500。

所以,現在根本沒有年輕人種地,因為一般一個人的田地大概就是1.5畝左右,一畝地不說投入也就是產1000斤小麥還有1000斤玉米。一畝地毛利潤大概就是2000塊,除去化肥種子大概需要600。剩下也就是1400。農民隨便打工一個月也比這個多。所以很多人不種地。

那麼地誰種了呢?有專門包地的,一畝地大概一年600——800。包地的不說種水果或者別的產品,單論麥子和玉米,刨除包地和基礎化肥種子,一畝地一年大概能賺500-800。包上200畝也是10多萬的收入。

所以,現在還是單獨種地很不划算,也就是包地幾百畝才比較合適。


踢踢貓666


中國的農業是保護還是放開,這話題沉重又繞不開,中國曆屆政府重視農業,把農業放在戰略優先位置,多少年來,不管世界風雲變幻,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端在自己手裡,令世界矚目。

老祖宗你祖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只要能在吃的方面不求人,其他都在次要地位。

現在糧食,農業決不能放開,一旦國內產糧崩潰,或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堯有七年之水患,舜有九年之旱災,中國人口基數巨大,一旦糧食需求出現缺口,窮世界的流通糧食,也難足中華之需,到那時,有錢何用,總不能煮錢充飢吧。

也許我們多慮了,惟願擔心是多餘的。




驟雨瀟湘


鍾情三農以為,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市場都是保護和開放並存,即保護口糧自給,開放油料進口。

展望未來,整個市場依舊還會延續以保護口糧為主,開放油料為輔的態勢。畢竟我國的農業農業生產現狀太奇葩,太尷尬了。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國家保護許久。


我國目前的農業市場處於國家保護和國外衝擊的雙重壓力,三大主糧國家一直在保護,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否則國家的飯碗都有可能被外人把控。

目前,我國玉米,稻穀和小麥三大主糧每年的總產量之和超過5億噸,穩居世界第一,而且滿足國內將近百分之97的市場需求,這絕對不是僅僅因為有那麼好的產量,要知道,我國的三大主糧市場價格都是明顯高於世界糧食貿易價格的。具體來看,

國內小麥價格不及美國和俄羅斯小麥價格便宜。

國內稻穀價格遠遠高出泰國,印度等國的出口大米。

國內玉米生產成本更是將近美國玉米生產成本價格的兩倍。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三大主糧自給率還能夠達到百分之97,留給進口糧食不足百分之3的市場空間,不得不寄託於國家保護。

看一看我國至今仍在實行的三大主糧進口配額制度就能夠的看的出來,外國糧食雖便宜,但就是不會讓那些企業進口太多,一旦超額,立馬加錚鉅額關稅,讓進口糧食喪失價格優勢。


我國的油料作物已經放開進口。


目前,我國油脂消費中,大家最常見且所佔比例最高的兩種油脂分別是大豆油和菜籽油,兩者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60,是國內植物性油脂消費中絕對的主力。

但是這麼龐大的消費量,進口油料及油脂所佔比例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就拿大豆進口來說吧,2017年,總量為9600萬噸左右,同期,國產大豆產量僅為1500萬噸左右,與此同時,國內大豆消費量高達1.1億噸,也就是說,進口大豆佔據了國內大豆消費百分之87的份額。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近些年來,國內大豆需求量太高,主要還是大豆壓榨和豆粕的需求高舉不下,這兩樣東西是關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高低。

而國產大豆不管是種植面積還是平均畝產和又遲遲上不去,每年的總產量甚至不及進口總量的六分之一。

就這樣,大豆消費量降不下去,但國產供給量又上不來,於是出現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賴於進口。

三大主糧不管什麼時候,國家保護力度不會鬆懈,畢竟這事關國人的飯碗由誰來掌握,不可掉以輕心。

但是油料作物未來繼續不得不開放也是一個事實,比起飯碗的重要性,油瓶子可以暫時擱置一下。


鍾情三農


農業該保護嗎?該保護,關鍵看是怎麼保護,保護什麼。農業需要開放嗎?需要,非常需要,關鍵是開放的領域和範圍。保護和開放不是對立的,而應該相輔相成,才能解決我國農業的問題。

一、農業需要保護的原因

以農為本,這個道理不用多解釋了,除非科技發展到直接利用碳、氮等合成所有食物的時候。現在農業保護首先保護的是國家安全,確保口糧安全,要滿足人民對食物的基礎需求。其次要保護現有農民的利益,農民數量大,國內農業生產效率低,農產品價格高於國外市場價格,就需要保護,防止國外產品對農民的產生太大影響。第三這也各國都在做的,日本為何與美國牛肉打官司,甚至美國總統都要參與呢,都是在為本國農民、農業、國家安全等綜合考慮,並不僅僅是市場或價格單獨決定的。

二、農業需要更開放的原因

2018年農業一號文明確提出要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正是我國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的實際和現實中人民對飲食水平更高的要求,才需要要開放,只有通過開放,才能更好的引進技術、品種、機械、理念等,才能有助於調優國內農業結構和農產品質量。開放並非全面引進,而更要鼓勵國內優勢產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獲得更大市場,提高農民收入。

三、如何保護才是重點

企圖通過提高國內低端、低質農產品市場價格來保護農業生產是絕對錯誤的。農業同樣需要壓縮低產能。對農業生產的低質量產品就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引導等手段來進一步壓縮產量,通過市場價格等因素引導低端、低品質生產向中高端、高品質農副產品轉化。只有通過技術、品種、機械的引進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國農業生產。

我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解決需要積極、穩妥、紮實推進,杜絕開放中的冒進和保護中的停滯才是更為科學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