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人民幣硬幣“鋼鏰兒”快60歲啦,至今共發行了四套,真是“四代同堂”。“鋼鏰兒”的誕生要經歷模具設計與製作、製造生產兩大環節,共十多道工序。“鋼鏰兒”退休後也將被稱重回收。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揭秘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據媒體報道,英國近來的新舊1鎊硬幣過渡讓不少民眾措手不及。因所剩兌換時間不多,在過去幾個月,英國人瘋狂花費舊版硬幣,平均每星期使用6000萬枚。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而我國的硬幣更替是怎樣的呢?欲知詳情,得從硬幣的誕生開始說。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大家好,我是人民幣硬幣,小名叫鋼鏰兒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我們鋼鏰兒家族從1957年誕生至今,已經是四代同堂。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我們的誕生,要經歷模具設計與製作、製造生產兩大環節,共十多道工序。

在模具設計與製作環節,首先得有圖稿設計。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設計稿完成後,就要製作各種模,包括油土模、翻制石膏模、電鑄銅型、雕刻原模、翻制工作模等,過程很是艱辛。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就拿我來說吧,我的原模雕刻者——上海造幣有限公司設計雕刻師餘敏表示,因為我是首次採用的“鎳包鋼”新材料,我的立體浮雕的高度要控制在一毫米的百分之十(10絲),他為此在油土模、石膏模上反覆修改,前後花了兩三年呢。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模具製作完成後,就進入製造生產環節啦。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此時的我們只是一堆“鎳包鋼”的坯餅,進入坯餅壓印機後,機器會在我們身上進行壓印。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隨後,我們被送進在線機檢設備,測試“健康情況”,合格的話,就進入自動封包線進行包卷、塑封、裝箱。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我有一些兄弟姐妹,在檢測時被發現存在圖案不夠清晰飽滿、正背模沒有對正等問題,不幸難產了。

出廠後,我們就開始了流通的一生。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等到了該退休的年紀,我們會被商業銀行稱重回收,送入清分車間倒入清分機。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機器會根據我們的直徑、厚薄以及電阻等情況,分類處理,合格的就繼續履行使命進入市場;不合格的就移交給人民銀行銷燬。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我們的需求量在減少,所以回籠量大於投放量。積壓在老百姓手中的同伴還真不少,那該怎麼辦呢?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還好央行媽媽已經著手推進硬幣自循環,要求各商業銀行加快硬幣自循環,在投放、回籠環節加大機具投放力度,包括硬幣兌換機、清分機、打卷設備等,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兌換,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發行:四套硬幣

見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我國總共發行過四套人民幣硬幣。1957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其中硬幣為我國首次發行,包括壹分、貳分、伍分三種面額,材質為鋁鎂合金。這套硬幣又稱為“硬分幣”,是我國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硬幣,目前仍在發行流通。

這套硬幣的設計與製造是在國家經濟實力比較薄弱,造幣技術、設備、材料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開展的。現在人們生活中基本不再使用分幣,但鋁製分幣的鑄造與發行是人民幣發行的重要印記,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

硬幣中的“四世同堂”,你還有印象?

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中的硬幣於1980年4月15日發行,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面額,壹圓硬幣背面採用長城圖案,因此又被稱為“長城幣”。該套硬幣於2000年7月1日停止在市場流通,這是目前我國唯一停止流通的硬幣。“長城幣”生產數量少,流通時間短。其中有些年份沒有公開發行過流通幣,僅存在裝幀冊中。正是因為稀少,“長城幣”受到收藏愛好者追捧,市場價格較高。

隨著國民經濟增長,鋁分幣在市場上的流通職能逐年下降,“長城幣”多沉澱於收藏領域,市場急需一組新的“圓、角硬幣”緩解貨幣需求的壓力。我國於1992年6月1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中的硬幣,在設計上首次採用了花卉圖案,1角、5角、1元背面主景圖案分別為菊花、梅花和牡丹花,業內俗稱“老三花”。其中1元硬幣採用“鋼芯鍍鎳”材料,開啟了我國大規模使用鋼芯鍍鎳材料製造硬幣的歷史。

▲“新三花”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現金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自動化技術和精細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自動售貨系統的普及等都對流通硬幣的質和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第五套人民幣中的硬幣於2000年10月16日起陸續發行,正面首次採用“中國人民銀行”行名,1角、5角、1元背面圖案主景分別為蘭花、荷花和菊花,這套硬幣也被稱為“新三花”

一枚硬幣,方寸之間,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縮影與見證,也是凝結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