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高考後,最焦慮的不是考生,而是他們的父母

高考已塵埃落定,975萬份試卷,將在數日後公佈,書寫著不同的道路。那時他們的父母又是怎樣的心情?

前幾天,“高考房”刷爆了網絡,幾千塊一天的“高考房”供不應求,啥叫高考房呢,就是考場附近的普通酒店,一些家長怕孩子考試遲到,或者為了更好的條件,就讓孩子在高考前住進去。很多地方的“高考房”甚至在半年前就已經被考生家長所預定。

很明顯,在高考這件事上,父母顯得比他們的孩子更焦慮。

高考後,最焦慮的不是考生,而是他們的父母

1.成人的焦慮

還記得之前,一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火爆全網,很多人猛然驚覺,都是差不年紀的人,有的成了世界五百強高管,有的創業成功身價億萬。而自己,還是一個終日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以前,大家只和鄰居和同學比較,到了現在網絡時代,發現這個世界有那麼多讓人望塵莫及的“成功人士”。

高考後,最焦慮的不是考生,而是他們的父母

回頭一看自己的孩子,更是冷汗直流:電視上十幾歲少年叱吒賽場,為國爭光,節目裡年紀輕輕智商爆表,數獨、魔方無一不精。而你的孩子還拿著手機打王者榮耀,還很菜。

現在的網絡如此開放,全世界最優秀的人,都彷彿在我們身邊縈繞。

父母作為成年人,已經感受到被“拋下”的無奈,更加不願讓孩子重蹈覆轍,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家庭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習通過考試或者其他,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為此,父母可以在全力逼孩子的同時,犧牲自己。

2.不公平的起跑線

這樣的父母有句口頭禪:我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彷彿人生是一場100米短跑。可這起跑線在哪裡?有何意義?

有碗毒雞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

現在教育,也實際上是淪為物質條件比拼的戰場。

高考後,最焦慮的不是考生,而是他們的父母

幾百萬的學區房,一年好幾萬上十萬的私人幼兒園,每年幾次國外旅遊五一不是需要大量金錢才能實現的。這些東西比起來,有盡頭嗎?

其實比起這些物質上的起跑線,無形的精神起跑線,對孩子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理解是最好的精神起跑線,在愛和寬容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有更開闊的思維,有更強做選擇的勇氣和能力。

好的物質條件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第一步跑得更快,但是人生不是100米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父母給孩子的精神起跑線,才能讓孩子跑得更遠。

3.何為教育

人生不過匆匆百年,父母能陪孩子的,只不過一段路,好的父母,能領著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這個方向能讓孩子一生都不迷茫。

高考後,最焦慮的不是考生,而是他們的父母

這些指路的東西,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包容力、選擇力和開闊的思維力。

有包容力的孩子,他們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求同存異,有更加開闊的思維,和越走越開闊的路。

這樣的孩子,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早早擁有自主選擇權,自己把握人生。

那些為孩子焦慮不以的家長,其實就是他們一心掌握著孩子,而孩子達不到他們期望值的時候,那種無力感便化成了焦慮。

仍有這樣心態的父母,真的應該先審視自己,自己是否做到給孩子要求的那些東西,再思考一下,教育孩子是為了製造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玩具,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