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我國社會治理40年變革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加快了社會全面發展,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時代,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就要堅持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政治優勢,正確把握社會運行和變革規律,妥善處理和協調各方面關係,有領導有秩序地把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變革發展不斷推向前進。

我國社會治理40年變革的歷史進程

40年來社會治理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改革開放開啟了當代中國社會革命的歷史新時期。4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鉅變,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也極大地推動和加快了社會全面發展,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縱觀40年的歷史進程,中國社會治理領域變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主要是衝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放鬆社會領域管控,釋放社會活力,讓全社會活躍起來。這一階段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標誌是: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國家的基本制度、根本任務、治理結構和主要原則都作出了新的規定,包括法治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也包括改變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推進鄉村政權建設。這些年通過改革生產流通體制、勞動人事制度,放鬆城市“單位制”“街居制”管理,擴大企業、地方和城市管理權限,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流動,特別是人口在城鄉之間、農村之間、城市之間以及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流動。與此同時,國家從宏觀上重視社會建設。1980年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計劃時,將前五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從1982年實行國家第六個五年計劃起,專門增加了社會發展的內容,對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勞動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發展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福利事業,穩定社會秩序等,都作出了具體安排部署。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國家發展“三步走”戰略中,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些表明,伴隨改革開放大潮興起的社會治理變革巨輪開始啟動前行。

第二階段,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主要是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治理基本框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新路子,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開始致力於社會和諧發展。這一階段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標誌是: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面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繼續促進社會經濟活躍發展;同時,重視社會和諧進步。2002年,黨的十六大及以後的中央全會,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出,並系統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要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建設服務型政府,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推進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著力加強公共服務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公共安全體系以及社會組織體系建設,在城鄉社區普遍推行網格化、網絡化、精細化管理。這一階段,社會治理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變革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第三階段,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現在,主要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化社會治理變革,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運行。這一階段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標誌是: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作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部署,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大力推動社會治理領域改革創新,取得了歷史性新進展新成效。其中包括,全面加強和改善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從嚴治黨、懲治腐敗,以黨風帶政風、民風、社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更加緊密結合起來;著力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集中力量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持續推進教育、醫療、人口、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構建國家安全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政法領域改革取得多方面新進展。這一階段,開拓了中國傳統社會治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的新境界。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社會治理領域變革取得歷史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創新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深入展開。40年來,社會治理領域深刻變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最為重要和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始終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從而有力保障和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不僅集中體現在改革開放40年來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國人民由40年前難以過上溫飽生活轉變到即將享受全面小康生活,收入水平和消費質量顯著提升,全體社會成員逐步朝著共同富裕方向邁進,而且突出體現在和諧社會建設、平安社會建設、信用社會建設、法治社會建設、健康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的社會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國際上看,在加快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轉型極為艱難,相對應的社會體制、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的演變往往曲折複雜,充滿矛盾和變數。而我國在長達40年急速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始終保持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40年來社會治理變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40年來,我國社會治理變革不僅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以下七個方面尤為寶貴。

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推動社會治理理論創新。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進展,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從鄧小平同志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到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治理變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也都得益於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推進黨的社會治理理論創新,特別是擺脫了許多不合時宜的傳統思想和理念的禁錮,包括不斷糾正以往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建設“一手軟”的問題;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和進行社會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社會治理相關理論經歷了逐步深化和推進的過程,即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我們黨堅持用新理論、新思路、新辦法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努力使社會治理變革體現時代性、符合規律性、富有創新性。這是最根本性的經驗。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開拓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改革朝著什麼方向前進,關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乎國家命運、人民幸福。舉什麼旗幟,就決定了要朝著什麼方向前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國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守正出新,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以寬廣胸懷研究與借鑑外國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一切有益的做法,但絕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主張的影響,確保社會治理變革發展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群眾創新社會治理。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變革的動力源泉。人民群眾既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也是進行社會治理變革的主體。改革開放40年來,之所以能取得社會治理變革一系列成就,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同時,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堅持走群眾路線,社會治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只有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真正地實現有效社會治理。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於不斷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開放40年以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工作,就是緊緊抓住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這個“牛鼻子”。包括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基層自治制度,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發展各類社會組織,發揮市場、社會力量的作用,不斷推進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制度改革創新。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進政府社會管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通過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優化事業單位構成,強化公益類事業單位基本公共服務屬性;通過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撬動和激活了公共服務市場。只有通過不斷深化社會領域體制改革,才能更好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堅持運用多種手段,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由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並用轉變。特別是在信息時代,複雜性、風險性前所未有,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完全預料,這使得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必須高度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把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專業化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把體制機制變革與現代科技應用深度融合起來,有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的質量、效率和效能。

堅持統籌協調推進,構築社會治理創新堅實基礎。社會治理創新,離不開基本的社會條件、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等的支撐。從近些年來許多地方的實踐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必須具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只有推進經濟建設,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和物質條件,才能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正是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才使得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變革事業不斷深入發展。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整體性提升。而社會和諧穩定、主體多元、活力充沛,也會為其他方面治理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和保障。這就要求在推進社會治理變革中牢固樹立整體觀、系統觀、協同觀。

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和實踐雄辯地證明,在當代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也不可能把國家和社會治理好。社會治理改革是一項紛繁複雜、艱鉅繁重的歷史任務。要順利推進這一重大任務,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也決定了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同時,要始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自覺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並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這也是最為重要的經驗。

新時代社會治理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對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新部署。我國社會治理變革正在路上,仍處於攻堅期,既有許多良好機遇,也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社會治理各方面因素,在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變革需要著重解決以下七個方面的問題。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為重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之策,又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必須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目前,民生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一些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就要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需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採取有力舉措,包括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特別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構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為重點,不斷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也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我們在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各級社會治理部門存在職責不清,各自為戰,條塊分割,碎片化問題;社會事業和社會組織發展相對滯後,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也沒有形成合力;重管控、輕服務的情況還較為普遍。為此,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構建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政府和社會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動力和路徑。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強化各級政府抓好社會治理的責任制,履行好各級政府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職責。要更加重視引導、推動廣大群眾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以加強“自治法治德治”為重點,不斷構建社會治理支柱體系。自治、法治、德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支柱,必須發揮好這三者的特殊功能作用。基層社會實行自治制度,既是國家憲法規定的重要制度,又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和手段,全面推行法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重要標誌。德治是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引領社會治理的前進方向。“三治並舉”已經形成社會共識。目前,在“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基層群眾參與意識不夠強,積極性普遍不高;一些地方社區治理體系不健全。二是社會領域立法數量不足、系統性不夠;存在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的現象;全社會的法治觀念仍需加強。三是社會價值體系多元化,給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不少挑戰。進一步構建“三治並舉”支柱體系,就要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增強基層社會自治功能,擴大群眾參與治理的範圍和途徑,豐富自治內容和形式,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使之更好地適應和服務於社會治理創新的趨勢和要求;就要加快社會領域立法進程,深化執法、司法體制改革,更好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入開展法治社會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法律至上的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要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以促進事業單位改革為重點,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創新保障水平。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是包括社會治理在內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平臺與依託,這個領域的改革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多年來,各類事業單位改革做了不少工作,但定位不準、活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既制約著自身發展,也影響著其他領域的發展。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勢在必行。為此,一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去行政化”,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儘量由社會組織依法提供和管理。三要理順政事關係,實現政事分開。區分情況實施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理順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的關係,加快推進管辦分離,強化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要通過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合理、有效的基礎性制度保障,不斷增強社會治理的活力與動力。

以加強城鄉社區體系建設為重點,不斷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全部社會治理中地位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快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在農村,不少地方出現“空心村”現象,農村社會治理人才短缺、主體弱化,公共服務短缺。在城市,不少社區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居委會行政負擔過重、職能權責不清、自治能力不足。只有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才能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為此,一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發揮農村社區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基層自治體系建設、矛盾化解體系建設、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社會有效治理。二要完善社區綜合治理機制,加強社區規範化建設,強化社區職能;改革社區政務服務機構設置,探索推行“大部制”;優化社區規模和服務空間;完善社區工作運行機制,完善社區多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作用。三要加大社區治理的投入,建立良性合理的激勵機制,培養高素質的社區建設人才隊伍。四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傳承優秀特色文化,營造社區溫馨家園。五要總結推廣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經驗。要以“楓橋經驗”為樣本,與時俱進地創新社會治理內涵和模式,著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以提高“四化”水平為重點,不斷加強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治理必須依靠社會力量,“社會化”就要廣泛動員全體社會成員,激發出強大的社會參與和自主能動力量;法治是社會治理常態化、長效化的根本保障,“法治化”就要堅持以法律和法理為準繩,保障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智能治理是時代的重要特徵,“智能化”就要構建智能化社會治理平臺體系,實現精準、高效、便捷的新型社會治理;專業本領是社會治理本領的重要體現,“專業化”就要大力培養社會治理專業人才,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各種專業的服務。要推廣現代科技應用為動力,大力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突出加強社會安全治理、公共空間治理、網絡社會治理,特別要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提高快速、高效、精準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更加註重加強制度建設,提高社會治理“四化”水平。

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重點,不斷髮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並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重要部分,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要準確把握精髓,學以致用。要加強黨的政治領導,確保社會治理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要加強黨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要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持之以恆正風肅紀,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一定會不斷取得新成效,在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魏禮群,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局主席,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