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十二月作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春節,作為中國人傳統的三大節中最為隆重的一節,而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裡有著豐富的內容。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在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

臘月二十三

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有"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之說。漢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漢族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神,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一般在二十三深夜,供灶君的供品有羹湯灶飯,糖瓜糖餅(嘴上摸糖,上天說好話),飼神馬的有香糟炒豆和清水盂(吃飽喝足,送灶王爺上天述職)。全家男子羅拜,全家祭畢,將神像揭下,同神馬、千張元寶等一起焚之,即"灶王爺上天了"。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臘月二十四

又稱"掃塵日"。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漢族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臘月二十五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點:"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隨著春節的臨近人們開始作購置年貨等春節前的準備,這天因各地民族和風俗傳統不同,所以各自的慶祝活動和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像中國民間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傳統活動。(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家做豆腐,可惜現在再也不做了。)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臘月二十六

民諺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主要指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這一天家家"燉大肉",農村家家戶戶有土炕,從上午開始洗豬下貨,下午下鍋煮(家鄉特別出名的燒肉),講究要吃紅燒肉,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即使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豬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這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著吃著,年味也漸漸濃了。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臘月二十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過年的前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遠遠望去,滿滿的年味。臘月二十八

民諺稱"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一天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二十七、二十八這兩天也是整理個人衛生的時間,這時澡堂人山人海,為的是除去一年的晦氣,好迎接來年的新春。當然了不要忘了理髮,老家那稱正月理髮去舊不吉利。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臘月二十九

民諺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二十九 ,蒸饅頭"。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除夕,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二十八做好了發麵,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象,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現在條件好了,麵食都是當天做好,所以二十九很少在需要做麵食。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年三十兒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貼掛千、擺設天地供桌、迎祖、接神、辭歲、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當然了還有兒時最愛的壓歲錢,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臘月到,年味濃,過小年,迎新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