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人傑地靈看常德

走訪文人故居

從北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湖南常德時,已是早上八點多。路邊吃過早點,我們便在站前的一個賓館住下了。辦入住手續的是姐妹倆,旁邊坐著一個年輕男子,我們進來時,三人聊得正投機,開始以為是店裡人,後來才知道他是鄰居,一個汽車司機,姓王。

我們很快和他們混熟了,交談中,得知我們是來旅遊的,小王告訴我們,常德市有個臨澧縣,該縣有林伯渠和丁玲的故居。

我瞭解丁玲,知道她是著名作家,很早就參加革命,在延安時,毛主席稱她是“女將軍”,就文學上的一些問題常與之探討。丁玲的代表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我讀了幾遍,深為她的寫作才華所折服,如今來到這兒,她的故居是一定要去的。林伯渠是老一輩革命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我喜歡他的詩集,有些經典句子甚至還常掛在嘴邊,所以也一定得去瞻仰。

我們先去了林伯渠故居,聽說那裡景色好,裝修時間早,服務設施也全。當我們進入故居景區時,林家老年間的幾間房屋還在裝修,屋門雖大開,但裝修工人不在,我們不便進屋,便在院內轉了轉。我在林老手植的大樹前照了幾張相片。在上山的路上,我們欣賞了林先生的詩詞碑林,還在山頂瞻仰了他的銅像。

丁玲的故居在大山裡,幾經打聽,又走了一段坎坷不平的路才在一個山坳裡找到。房屋很大,也很新,幾進幾齣的院落,高大的圍牆,氣派十足,顯然是按原樣裝修過的。由於是中午休息時間,大門緊閉,我們沒能進去。不一會兒圍上來幾個上了年紀的老鄉,自稱是丁氏家族的老鄰居。他們說:“丁家原來的院落比這大多了。”又指著遠處一段土牆說:“你們看,那才是丁家的舊圍牆。”

老牆挺立在故居的東北角,隱在樹叢中,露出老舊斑駁的面孔。我朝它走去,跨過長滿野草的田埂,撥開腳下的荊棘,前行幾步,與老牆合影。此時思緒紛飛,我想起了《懷念丁玲》中的一些章節,“衰草掩映著你的荒原小道,野花潔白,葉片青綠,一隻蝴蝶停在一堵殘牆的牆基上。翅膀輕輕扇動著這個午後的濃蔭,在直射的陽光裡。一個灰色老人在沉默,他僅此的恍惚,轉眼就交給了青山背後烈烈的秋風”。

從丁玲故居出來,在返回的路上,小王說時間還早,便帶我們去看楓樹花海。花海的門口,有一條用水泥搭就的走廊,上面綴著鮮花。

沿著走廊前行,到了一個村落,其中前一排房屋尤為醒目,房屋規模很大,房頂上密麻麻的黑瓦略顯陳舊。小王說,那是翦伯贊先生的故居。我又驚又喜,想不到在這裡見到翦先生的故居。

翦老是北京大學副校長,又是歷史學家,參加革命早,和田漢、郭沫若是同時代的人。現在,他的故居已成了博物館,其中詳細介紹了翦老的成長、革命經歷以及他在歷史研究上的貢獻。懷著崇敬的心情,我仔細參觀了博物館中的每一件文物,聯想到丁玲、林伯渠和粟裕等人物也同樣出於常德,不禁感慨常德市人傑地靈。

探訪“世外桃源”

除了臨澧縣,常德市還有個桃園縣。桃園縣的桃花源鎮因《桃花源記》名聲鵲起,成了當地寶貴的旅遊資源。常德古稱武陵,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到的武陵吻合。不管陶淵明此文是針對社會現狀憧憬出來的理想世界,還是以自己的避世思想所臆造的世外桃源,又或許是他真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但文中的主人公是武陵人,僅此一筆,可以想見陶淵明是因武陵有感而發。後人要解桃花源之謎,追尋陶公的思緒,就要到他嚮往的地方。這也是我這次來常德並於此小住的理由之一。

桃花源古鎮實際上是一條街,大約一公里長,腳下青石鋪路,路兩邊是古色古香、大大小小的店鋪,賣食品的、服裝的、古玩的,應有盡有。因為不是節假日,店鋪門前都比較冷清。街上有各種雕塑,模仿歷史人物和事件或社會上業已消失的古老行業,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一群年輕人正在“剃頭挑子”塑像前擺姿勢留影,嘻嘻哈哈地笑個不停。

緬懷抗戰先烈

常德有多位名人,有令天下人嚮往的美景,另外,由於地理位置獨特,它還是一個抗戰名城。1943年11月,日軍集結16萬兵力進攻常德,試圖佔領長沙、洞庭一帶。著名的常德保衛戰就發生於此,打得十分慘烈。在常德保衛戰的烈士墓前,墓誌銘上記載了英雄們在數倍於己的敵人面前如何堅守陣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如何以巷戰拒敵的過程。我讀了一遍又一遍,不禁潸然淚下。這些軍人都是民族的英烈,是頂天立地的好漢,值得永遠紀念。

我在常德呆了三天,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返程北上。回來之後,憶湖南之行,久久在腦中顯現是常德的人傑地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