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30歲前,我們將走出可愛的校園、離開眷戀的父母、告別兒時的夥伴,踏上人生的漫漫長路,向著未來出發。此時,我們應該對自身有一個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自己,也看清別人。這樣,我們才能主動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並與周圍的人、事、物和諧共處。

1.認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古希臘的智慧神廟阿波羅神殿大門上寫著:“認識你自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阿波羅格言”。同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人者智”、“取長補短”等,這些俗話哲言都揭示,為人處世要學會正確看待自我、認識別人並取長補短。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在一條繁華的大街上,兩個殘疾人有說有笑地走著。其中一個是盲人,而另一個只有一條腿,兩人相互依靠,臉上沒有半點憂傷,有的只是來自對對方的依戀和感激。有個小孩覺得好奇,走到他們跟前,好奇地問:“你們怎麼不自己走啊?你們看我一個人多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你們都這麼大了,還要扶著走!”只有一條腿的殘疾人停下腳步,對小孩說:“我們也很自由啊!我當他的眼睛,他當我的柺杖,想到哪兒就到哪兒,你說呢?”小孩略有所思,蹦蹦跳跳地走了。

是啊!正是有了這種“我當他的眼睛,他當我的柺杖”的取長補短,他們才生活得快樂,才在人來人往中顯得無比自信。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丹麥天文學者第谷有出色的觀察能力,他花了很長時間觀測行星的位置,但是他不擅長理論研究,結果得出了許多錯誤的結論。後來,第谷請了德國天文學者開普勒做助手,開普勒觀察技術不如第谷,但有理論研究才華。結果開普勒在第谷精密觀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深刻的理論研究,終於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顯然,離開了開普勒,第谷觀察材料或許派不上用場,而少了第谷,開普勒也不會有這樣偉大的發現。正是兩位學者的取長補短,天文學領域才出現了兩位傑出的科學家。

兩位殘疾人的結合,走出了自信和快樂;兩位學者的結合取得了舉世屬目的成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我們生活和諧,工作進步,並取得更大的成就。

宋朝詩人盧梅坡在他的《雪梅》詩中這樣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雪爭春,究竟哪個美?其實是無法加以評論的。紛紛揚揚,自天而降的雪,潔白而無瑕,“凌寒獨自開”的梅,淡雅而清香,它們以各自的特長共同裝點了冬季的靚麗景色。

自然界如此,現實生活亦然。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名人志士,無不在取長補短上下足功夫。體壇名將鄧亞萍雖然鑄就了乒壇輝煌,但她最初卻連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為此,退役後的她不是貪圖安逸,滿足現狀,而是以“補短”的決心和毅力,來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最終取得了英國劍橋博士學位。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價值認同,都期盼事業取得成功,但這需要全面而過硬的素質作支撐,也需要最大限度地壓縮自身薄弱空間。世界上的人、事、物都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長又各有其短,因此,唯有互補,才會相得益彰,各顯千秋。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聖人崇尚的“思齊”、“自省”指的正是借鑑學習,這與取長補短有異曲同工之妙。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其實,取長補短是一種廉價的“拿來主義”,30歲之前誰也不敢說自己只有長處,沒有“短板”,相反,長處和短處每個人都有,關鍵在於如何看待,怎樣“拿來”。如果一個人總是以自己的長處自詡,而對別人的長處不屑一顧甚至妄加嘲笑,結果往往既害了自己又苦了別人。

人們常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躺在安逸的溫床上自鳴得意地放大自身長處,更不要忽視別人的優點,生活和工作如此,人際交往也一樣,只有知人所長,補己所短,並把這種智慧融入我們的成長過程,才能改變自己、不斷進步。

2.每個人從生下來起就在推銷自己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30歲之前的年輕人,求職時,以精美的簡歷來吸引企業的眼球;工作後,又以各種證書來博得別人的賞識。以為有了這些就能技高一籌,從此獲得想要的一切。其實不然!現在企業最注重的是你的實際工作能力,而非富麗堂皇的外在包裝。因此,對缺乏實際經驗的人來說,練好企業青睞的本領、技能,才是關鍵所在。

30歲之前,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尚處在事業的起步階段,無論是大企業的工薪族,還是小企業的“三班倒”,可以說都是打工者。俗話講得好:打工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既然是打工者,就應該掌握真才實學,做到“內功”深厚,技藝精湛。這樣,說話才有分量,辦事才有底氣,我們的未來才充滿希望。

那麼,到底該如何練好“內功”,精通技能,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呢?還是先來看看劉峰的故事。

5年前,劉峰以優異成績從南方某著名高校畢業,和許多同學一樣,畢業後他裝訂了厚厚的簡歷,帶上了英語六級證、會計合格證、崗位培訓資格證等大大小小八九個證書,滿懷對理想的憧憬邁出校門,踏上了求職之路。

劉峰先後輾轉了多個城市,終於應聘到上海一家不起眼的小企業做市場策劃工作。但兩年下來,不僅所學專業沒派上用場,而且職位依舊。看著與自己一起畢業的同學一個個風光地穿梭於高樓大廈、優越地談笑於高檔會所,而自己卻拿著低廉的工資,還風裡來雨裡去地跑,劉峰一下子就沒了“脾氣”,心也“拔涼拔涼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劉峰終於明白,現代社會,有學歷、有證書的人遍地都是。而談到真正的技術,自己卻實在是太缺乏,更別說精益求精了。於是,工作之餘,他認真向同事們請教、及時瞭解策劃前沿知識,還為企業開創性地設計出急需的策劃軟件。

一年的時間悄然而過,劉峰成了企業策劃方面的行家裡手。因為工作成績優秀,領導對他信賴有加。很快,劉峰被任命為企劃部的主管。一年半後,由於企業的發展壯大及其良好的技能水平,劉峰又受命負責華南區企劃部長,成為行業內小有名氣的中層管理者,這一年,劉峰28歲。

從劉峰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人,要想在30歲之前體現更高的人生價值,就一定要練好內功。

而“練功”最現實的途徑莫過於立足本職、認識自我、努力學習、精通技能,這樣才有機會成長和進步。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說:“糾正自己的行為,認清自己,從零開始,你將重新走上職場坦途。”

現如今,各行各業不到30歲的年輕人已成為職場經濟的主體,每年從各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中專生,還有海歸、社會青年等稱得上陣容龐大。然而這些同齡人所面臨的環境卻並不樂觀:工作苦、待遇低、條件差。不少30歲之前的人,在這種既不穩定、也不富裕的苦日子中渾渾噩噩地浪費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現實往往就是這樣,如果一個人總是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不練“內功”,而一味地承受這些苦差,那麼,這樣的艱難歲月將會遙遙無期!而30歲前不努力,30歲後徒悲傷的結果也將毫不留情地擺在我們面前。

有鑑於此,作為30歲不到的人,我們沒有理由滿足當前、只求安逸。都說年輕就是財富,這財富就應該包含良好的技能和超人的職業素養。尤其在社會對我們還存有偏見,保持懷疑的情況下,這些內在的東西更顯珍貴。

有道是,時世造英雄。很多時候,在逆境中更能磨鍊一個人的心智。因此,現實越是懷疑我們,我們就越要勤修內功,由學識不足變成學識淵博,儘快把自己煉成精品,用真功彰顯實力,用實力證明自己。

3.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30歲前,是人生的一個坎兒。無論你畢業於哪所名校,也不管自己怎樣的滿腹經綸,你都不能忘記自知、自省,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生活中,人往往就是這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瞭解自己的確比了解別人更難,持此觀點者,古往今來,不勝枚舉。

貞觀十六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對司空房玄齡等大臣說:“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困難。比如說一位君主,每天都要處理成千上萬件國家大事,情況又非常錯綜複雜。人非聖賢,心智能力又有限,怎能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這樣說來,君主只有依靠匡正諫諍的臣子來直言不諱指出他的過錯,才能補救過失。由這件事我常思念魏徵,他忠誠耿直,遇到問題時能隨時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就是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醜都會看得一清二楚。”

說到這裡,唐太宗舉起杯子,向房玄齡等幾位大臣敬酒,勉勵他們也應該這樣做。

“自知者明。”是道家鼻祖老子的一句話,明,是心靈之明。“自知者”,明於道。這裡的“明”就是指省己知己,認識自我。可以說“自知者明”蘊含的智慧,需要人們終生修煉。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這裡,他把吹捧者的內心揭示無餘。

一般來說,可怕的自我陶醉往往比公開的挑戰更危險。自高必危,自滿必溢;勝時自己就認為完美無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聲高便貪圖安逸……這些都是30歲前的年輕人極易犯的錯誤。所以,不管你有多能耐,都要明白“自以為是者不足,自以為明者不明”的道理。流星一旦在燦爛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時,也就結束了自己的一切。自明,然後能明人才是我們的正確選項。

有醫學專家說,一個人在剛出生時並沒有自我意識,直到兩歲左右才會照鏡子,並通過鏡子,把表情與當時的心情體驗聯繫起來,同時由此發展出一種能力:以他人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逐漸形成監管自己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能力。

可見,醫學專家說得沒錯,人非生而知之,這就決定了人都是從愚笨最後走向成熟的。基本的自知力是心智健全的標準,如果一個人不“自知”,輕則招人反感,重則渾渾噩噩,一敗塗地。

要真正瞭解自我,就必須換一個角度看自己。

首先,要“察己”。客觀地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完善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因此,善於總結自己優缺的人是聰明的。現今很多年輕人手上,都有一部iPhone手機,它有一個很好的自拍功能,調整一下正反鍵就能將自己的圖像拍下來,好的保存,不好的刪除掉。做人也應該這樣,要學會認識自我、“省己”、“察己”,好的優點加以保留,不好的東西及時清除。

4.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價值觀取向,是指一個人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衝突、關係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人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家庭、朋友、群體乃至組織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取向。人的價值觀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學習和經歷的產物,因此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取向。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

胡波,25歲,本科畢業一年了,也曾做過兩份工作,一份是統一飲料銷售,一份是網站佈線,後來由於看到別人不上班照樣吃喝玩樂,沒有錢還開著寶馬,感到自己很失敗,所以先後辭職,人生定位十分模糊,不知如何才好。半年後,胡波整日鬱鬱寡歡,終於抑鬱成疾。

生活中,像胡波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這都是價值取向缺失造成的。他們中有的生活在過去,把自己當作小孩,害怕離開父母;有的冷眼看世界,批判一切,仇視一切;還有的事不關己,沉迷網絡,參加各種團體,結果走上犯罪的道路。

價值觀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30歲之前的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走向。而端正態度,明確價值觀取向將有助於弄清自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發展潛質。

我們處在一個價值取向多元化時代,每個人都面臨太多的選擇。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崇尚什麼,反對什麼,各自都可以根據需要、興趣、情感等作出價值判斷。此外,社會價值取向的評價標準功利化、世俗化,也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帶來更加複雜的挑戰和考驗。

我們還不到30歲,生逢社會轉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最美”與“最醜”並存,“最好”與“最壞”交織。因此,我們應該知道,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逃避不是理由,墮落更是不該,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在泥沙俱下之中擦亮雙眼,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取向,守護自己的價值底線。

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意義,其實也就是是否有價值。因此,30歲之前,我們應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裡,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在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調控中獲得信心。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羈絆、挫折與誘惑,但只要我們心地純正、方向明確就好。

30歲之前,風華正茂,能生活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是我們的福分,因此,大家不應該在利益的加減法中迷失方向,也沒有必要不加分析和思考地“懷疑一切”或者“一切不疑”。而應該排除外部干擾,堅定維護自己的正確價值觀,滿懷信心地為美好明天而努力!

5.跑好人生的“龍套”

“跑龍套”,原指戲曲中拿著旗子做兵卒的角色,由於龍套的功用主要是為了陪襯主角或應故事發展之用,所以,一般稱其為“跑龍套”。在現代電視劇或電影屏幕上,他們或許一閃而過。

但是,對於很多知名演藝界人士而言,角色雖小,但依然不可或缺。他們認為,沒有“跑龍套”的幫襯和配合,也就不會有主角的精彩表現,更不會產生讓觀眾喜歡的作品。

在1976年的電影《紅樓夢》中,周潤發給伍衛國“跑龍套”;在1980年的電視劇《上海灘》中,黃日華給周潤發“跑龍套”;1983年,又一個“跑龍套”的人——周星馳出現了,在電影《喜劇之王》中,周星馳被人說成是個“死跑龍套的”!對此,他的解釋只有一句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結果,這些“跑龍套的”後來都成了角兒,成了大腕兒。可見,“龍套”跑得好,一樣能成功。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30歲前的年輕人,往往會陷入這樣的誤區,他們認為,既然想成功,那做的就應該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事業上就應該演主角,不應該大材小用地去“跑龍套”,在他們的眼裡,似乎只有做主角,演“大戲”,方能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遠大抱負。

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而成,小事不願做,所謂的大事就只能成為空話、大話。

不可否認,在這個張揚個性,名利紛爭的浮華時代,不少人眼高手低,貪圖享樂,心浮氣躁,不屑於“跑龍套”,認為天生我材就是成就大事的,對身邊的瑣碎小事過於認真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可他們卻忘了,這正是磨鍊意志,積累經驗,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0歲之前,我們也許剛剛走出校門、也許初涉職場。不說“跑龍套”,就是想跑也不知道如何“跑”法,工作沒有方向,事情無從下手——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實踐經驗。此時,我們就要清晰地意識到,在一個公司和企業裡,有總裁、總經理、部長、科長等領導,他們都是主角,因為企業的發展需要他們決策,許多“大戲”需要他們去主演。但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跑龍套”者,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是一個“跑龍套的”,就無足輕重。要明白,即使是主角,也是從基層做起,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才擁有今日的榮耀。

所以,我們應先學會做個合格的“跑龍套”者!即使職位卑微,也要謙恭學習,勤奮工作,放下虛榮和安逸,把“跑龍套”作為一種歷練,用100%的熱情去做1%的事情。只有從平凡而細緻的事情做起,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機遇才會垂青於你。

6.讀懂你的性格密碼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勤勞或懶惰、誠實或虛偽、勇敢或怯懦等都是性格特徵。性格一旦形成,將左右人的思維及行為方式。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直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風貌,當然是有好壞之分的。因此,一個人要想成為受人歡迎的人,就要想方設法克服性格上的缺陷,發揚性格上的優點,做一個性格完善的人。

美國曆史上享有盛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和音樂家本傑明·富蘭克林,二十幾歲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克服一切壞的性格傾向、習慣或夥伴的引誘。為此,他給自己制訂了一項包括13個項目在內的性格修養計劃:節制、靜默、守秩序、儉約、果斷、勤勉、公平、真誠、穩健、整潔、寧靜、堅貞、謙遜。同時,為了監督自己逐條執行這些項目,他把這13項內容記錄在小本子上,畫出7行空格,每晚都做一番自省:如果白天犯了某一種過失,就在相應的空格上記下一個黑點,並持之以恆。

就這樣,富蘭克林通過長年累月的自我反省和探索,終於讓這些代表性格缺陷的黑點符號全部消失。直到晚年在撰寫自傳時,富蘭克林也不忘提起這段經歷,認為自己的成功應歸功於年輕時對性格完善的努力。

我們知道,自然狀態的鐵礦石根本毫無用處,但是,如果把它放進熔爐鑄造,然後進一步提純,再加以錘鍊和鍛冶,最後,它就可以製成優良的器具。正是這種烈火焚燒、反覆錘鍊的過程,才賦予了鐵礦石實用的價值。

古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的性格也一樣,不經過認真的打磨,就不可能達到高尚的境界。

培養良好的性格,對自己、對集體都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有自制力、主動、果斷、堅毅的人,一般都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夠正視現實、克服困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那麼30歲之前,我們應如何來優化自己的性格呢?

首先,要樂於交際,和諧相處。興趣廣、愛交際的人會學到許多知識,訓練出多種才能,這對好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其次,改正認知偏差。由於受不良環境影響,人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同人打交道,總是疑心重,處處設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要想改變這些,必須改變自己不正確的認知。

再者,努力探索,不斷完善。人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一切客觀的環境因素都要通過主觀的自我調節起作用,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著自我,包括塑造自己的性格。

隨著探索的相對成熟,其性格的發展也從被動的外部控制逐漸向自我控制轉化。如果一個人能意識到這一變化,就會自覺地確立性格鍛鍊及探索的目標並加以完善。

最後,適時調節。一個人偶爾心情不好,不至於影響性格,若長期心情不好,其性格就會出現偏差。如長年累月愛生氣、喜歡激動等,就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神經過敏、衝動、沮喪等特性。因此,要注意調節自己,學會樂觀生活。當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要從好的方面去想,這樣煩惱就會自然消失。有時,如果實在苦惱,可以找一個崇拜的長者或知心朋友溝通。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可見,性格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要改變自我,爭取鍛鍊機會,豐富各方面經歷,並在實踐中探索、完善,使自己的性格慢慢高尚起來。長此以往,別人就會信賴你、尊重你。

7.成功因興趣引路

30歲前,你要嘗試改變

相信在很多閱讀本書的朋友心裡,都有過這樣的想法:現代社會,藝多路廣,我還不到30歲,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好啊!不錯,誰都希望成為事業上的全才,工作中的多面手。但是,你是否想過,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只想著“全面開花”,卻往往忽視和放棄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人生是個漫長的過程,誰都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事業成功、快樂幸福。但現實往往不能盡如人意——不幸的人隨處可見,他們並非懶惰,相反,一生勤懇;他們有能力,甚至不缺乏遠見,然而到頭來卻美夢難圓,一件大事也沒做成。除了如身體、心理、環境等方面因素外,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放棄了自己的興趣點。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如此,上天給每個人平等的精力和時間,想取得成功就得學會集中精力和時間籌劃好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少人在30歲之前也為自己作過安排,憧憬過理想,謀劃過未來,有的還付諸行動:看見別人做生意賺了錢,自己也投身商海,於是,抓緊做,結果沒興趣了,只好放棄;又發現別人搞設計出了名,於是依葫蘆畫瓢,又沒興趣了,只好收手;最後聽說炒股來錢快,一拍腦袋,於是,再花一段時間……如此反覆,喜好不定,沒有固定目標,就像一頭盲目拉磨的驢子,轉了N圈睜開眼卻發現還在原處。

30歲之前,是大部分人選擇事業方向、獲得穩定收入的敏感期,這個階段的事業取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30歲後的成功與幸福。因此,我們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更不要忽略了自己的興趣,因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成功的概率往往更大。如果我們在擇業上、工作上隨意放棄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就會在陌生的領域和環境中無所適從,陷入眉毛鬍子一把抓的不良循環中。

水滴石穿大家都知道。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成功和輝煌在石頭的另一面,自己是水,精力和時間是一滴滴的水珠,水滴是有限的,要想穿越石頭,獲取成功和輝煌,你要怎麼做?很簡單,照著一個點連續滴下去。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長時間地滴下去彙集在一點上,再堅固的石頭也會被滴穿。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避免盲目亂幹,要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

古今中外,不放棄自己的興趣,並專注做好一件事,最終名垂青史的例子不勝枚舉。

李時珍,不放棄對醫學的興趣,閱讀了800多種醫學書籍,寫了上千萬字筆記,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單方,結合自身經驗,歷時27年編成中國醫藥學的輝煌鉅著《本草綱目》,令人敬佩。

袁隆平,不放棄對水稻的興趣,幾十年如一日,傾注畢生精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事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終於成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們用行動啟示我們:無論身在哪個領域,從事何種職業,想要有所作為,就不能放棄自己的興趣點。選準了目標,就要始終如一。誠如比爾·蓋茨所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就會掉到兩把椅子之間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我一生只選定了一把椅子。”

某電視欄目講述了一位老人40年如一日,把興趣放在寫日記上。一張張發黃的紙片,一段段見證生活的文字,記錄了老人的榮辱沉浮和時代變遷,讓人動容。這位老人的一句話,更是寓意深刻:“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結果。”樸實的話語道出這樣的真理: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興趣都能夠換來青史留名,但一個人對興趣的堅守卻一定會贏得尊重。

成功固然需要付出,但同樣需要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有目標,而目標是成功的路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