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王國維評“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為何?

一綠浮芳


世人皆知,蘇東坡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其詞意境開闊、豪放曠達。詩、詞、賦俱佳的蘇軾,自然風格也是多變,不拘泥於豪放曠達這一個風格。蘇軾也有不少婉約之作,深情婉轉,令人動容。這首《水龍吟》,即蘇軾婉約詞風的代表之作。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從題目《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可以看出,這是蘇軾為唱和自己的好友章楶所著的楊花詞而作。以楊花為詠歎對象,將隨風漂泊的楊花比喻成一個萬里尋郎的思婦,把楊花的形神姿態與女子的柔腸百轉結合起來,是一首深情婉轉的閨怨傷春之詞。

構思如此新穎獨特,巧妙地把詠頌楊花與刻畫人情融合在一起,詞風深情婉轉、纏綿多變。所以後人對這首詞給予了高度評價,王國維不僅讚譽“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而且讚歎“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

詞的上闋以楊花喻思婦,以思婦嘆楊花,詠物與擬人相互融合,渾然天成。首句“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即準確地抓住了楊花的特點,塑造了一個無人憐惜的可憐形象,沒有奼紫嫣紅的豔麗,也無沁人心脾的芬芳,只能任由雨打風吹去。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則進一步描繪了楊花被風雨吹落的悲慘之狀,還有背後蘊藏的深情。楊花離開了枝頭,不是表面上的無情,而是心底藏有別樣的柔情。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樣的柔情,使得楊花在漂泊之中損壞了柔腸,迷離了嬌眼,似睡還醒,似聚又散,滿是離情。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此刻春夢乍起,在夢裡隨著十里春風辛苦漂泊,千萬裡追尋,只為尋覓到那日夜惦記的情郎。可惜,風吹楊花散,鶯啼夢難圓。

詞的下闕曲筆傳幽情,藉由對楊花的憐惜,抒發傷春惜花之情、懷人閨怨之恨。“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以滿園落英堆積,反襯自己對楊花的憐惜之情。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對楊花遺蹤的進一步追問,婉轉地傳達出離人的春恨。楊花飄落在水中,化為一池無根的浮萍。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奇妙的想象和大膽的開張,表達了離人的傷春惜花之情。倘若天下春色分三份,其中兩份化為了塵土,一份消散在水中,了無痕跡。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以神來之筆,將傷春惜花之情與懷人閨怨之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細細看來,那何曾是楊花朵朵,而是點點離人淚啊。
楊花本就是隨風漂泊的無根之物,似浮萍,似柳絮,但卻在蘇軾的筆下,比擬成點點離人之淚,不可不謂之新奇與獨特。千萬裡尋郎,日夜裡思夫,詠物如此深情婉轉,自然無愧於王國維“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的評價。


此箋


原因有兩點,一是《水龍吟》形神兼備,二是有所寄託。

王國維評:"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詩人蘇軾,對楊花描繪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筆借"風""雨",一氣流轉,把楊花當作容器,裝進去主觀的想象,顯露出對人生的理念,格調更為高雅。這裡"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與物景處在有意無意之間,因此,讀詠此詞,有一唱三嘆,尋味無窮的感覺和效果。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寫得好的詠物詩。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前兩聯點明因蟬聲而觸發的滿腹憂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屢遭困厄,今又陷於冤獄,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這寒蟬的哀鳴!頸聯即切合秋蟬的處境,又是詩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尾聯"高潔"二字,是"居高食潔"的蟬性的濃縮。這兩句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中通過描寫柳樹的風姿,歌頌春風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詩人對春光的熱愛之情。詠物詩具體可分為:表現時代和社會狀況的,如詩經中的《碩鼠》;抒發愁情幽憤的,如杜牧的《早雁》;寫仕途及個人節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達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來諷喻的,如羅隱的《金錢花》。 詠物詩的常用意象是比較多的,比如梅蘭竹菊、蟬、草、丁香花等等,但詩的押韻畢竟一、三、五是從寬的,它還可以首句不入韻,在填詞的詞牌中,許多詞牌的限制非常大。據說,"水龍吟"最早是南北朝時北齊的一組古琴曲,據《北齊書》卷二十九"鄭述祖傳":"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雲嘗夢人彈琴,寤而寫得。當時以為絕妙。"同時,漢馬融《長笛賦》雲:"近世羌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人們也以龍吟喻笛聲,如南朝梁劉孝先《詠竹詩》:"誰能制長笛,當為吐龍吟。"南北朝詩人庾信《對酒詩》:"惟有龍吟笛,桓伊能獨吹。"

《水龍吟》是一首次韻詞,又叫做步韻,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很快章質夫寫得也很不錯,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牴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並御賜姓楊,故後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形神兼備這一點體現在"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楊花雖然以花為名,但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樣。它細小無華,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實在很難真的被當成花來看待。所以作者說它好像是花,卻又不像花。詞以摹寫楊花的形態開篇,並非直接描寫,卻非常傳神。它寫出了楊花的獨特物性,同時又不僅限於此,作者彷彿在設身處地體驗楊花的命運和際遇。意味深長,空靈飄忽,奠定了全詞的風格基調。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這就是形似,神似體現在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那纖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縈",愁思縈迴。"柔腸",柳枝柔細,故取以為喻。"嬌眼",柳葉初生時,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稱柳眼。用比喻的手法,既攝思婦之魂,又傳楊花之神。

二是有寄託,這一點體現在"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不必遺憾楊花飛盡,嘆只嘆西園裡百花凋零,難以連綴。蘇軾筆鋒一轉,由楊花的情態轉而為人的惜春傷逝之感。青春不在了,飛逝了,歲月流逝了。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用一分二分三分來形容,這種手法也不是蘇軾最先使用,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但蘇軾在這裡的使用,使得情感更加表露無遺。"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歲月流逝,功業未成,實際上寄託了人生坎坷的幽怨之情。

全詞意象朦朧,明詠楊花,暗詠思婦,離形取神,從虛處摹寫,筆致輕靈飛動,抒情幽怨纏綿。此詞一出,超出當時章質夫已經名聲頗大的原作。

若是描摹楊花物態的精妙,其實章詞的地位仍然難以動搖,但是蘇詞妙就妙在另開一境,蘇軾寫楊花是情感驅動的,所以這首詞給人的印象不僅僅在於描摹意象的對象形神兼備,更在於隨著物象的變化而引發的情感變化,在若即若離、不即不離中,把詞寫得空靈飄忽,是蘇軾的另一種風格。

蘇軾寫這首詞,用極了才力,不僅音律精細,情感幽約,而且緊著題目,融化不澀,堪稱典藏。

參考文獻:《唐宋詞舉要》彭玉平

附: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章質夫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⑽,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一往文學


相比於“大江東去”的豪放壯闊,這是蘇軾最好的婉約詞了。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次韻:和他人詩詞依照原韻。

章質夫:蘇軾同僚,有詠楊花詞《水龍吟》,傳誦一時,蘇軾亦和詞一首,卻遠超章詞。

楊花:柳絮。

大約作於1087年,蘇軾與章質夫同在汴京為官。詠物詞:要詠物之形,又另有所寄,在不即不離間,委婉含蓄中,深意若有所現。

這首詞詠楊花,又寄託什麼呢?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像花又不像花,無人憐惜任憑其凋零墜地。

化用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似寫意,點出柳絮的命運:是花,也不是花,暮春與群芳一起凋落,但落花有人疼惜,柳絮無人憐憫。

飽含無限同情意。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欲開還閉”,

離枝墜地,看似無情,卻有愁思。像那思婦離愁百轉,柔腸百結,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思婦夢中尋郎萬里,卻又被鶯啼喚起。

杜甫有詩《白絲行》“落絮遊絲亦有情。”

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楊花飄落看似無情,卻有愁思,如同那棄婦,無情卻被有情惱。

擬人手法,柳䋈盈盈之態,欲開還閉,恰如思婦春困慵懶,眼兒欲睜還閉的嬌羞。

楊花紛紛墜落又隨風上揚,飄舞不定的姿態,又如思婦欲夢隨郎君千萬裡,卻被鶯啼呼起,只剩空虛悵惘的失落孤寂。

楊花之魂,思婦之神,融二為一,寫此意彼,出神入化。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不恨楊花飄盡,只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拾起。

群芳落盡,無限幽恨,而楊紅也是花,委塵成泥,也是恨事,楊花也當如落紅,花落形魂,魂亡無跡。

詞人再為楊花凋零無人惜而抱屈。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碎萍”,

早晨,風雨後,又去哪裡尋找楊花的蹤跡,已化作一池翠萍。

民間有傳,楊花落水會化水上浮萍。

這一句頗有新意,落紅不再“化作春泥更護花”。

而是落盡之後作了一池的浮萍,雖有跡可尋,卻還是擺脫不了漂泊,無人憐愛的命運。

同情之意更進一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春姿若三分,二分化作了塵土,一分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這一句最為巧妙,絕唱。

春色無形,卻一分為三,將抽象的春意化為具體可感,可看可數可感,卻又兩分為塵,一分為水,春光多匆匆,消失無影蹤,惜春嘆春,更嘆命運之朝夕。

陸龜蒙:“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其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

紛紛飄零的楊花,又像極了思婦點點清淚。

比喻,楊花不是花,自然無人憐惜,楊花一春,匆匆飄零,便作漫天無根的飛䋈,任風吹拂,命運飄搖,那分明是思婦,離愁正起,情感無依而流下的眼淚。物與人,情與景,渾化無跡。

王實甫:“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異曲同工。

蘇軾嘆惜楊花,暮春滿天飛舞,歸泥歸塵的命運,卻將詩詞常見思婦離愁融入其中,寫花亦寫人,寫人暗合花,使花有了魂,人有了神,形神兼備,幽怨纏綿,輕靈飛動。重要的是,明顯也在感慨自己的命運,隱然寄託了自己身世坎坷淪落,漂泊無著的寂寞幽怨。

詠物詞大多隻是一味吟詠而已,讚歎某種精神,寄託某種意志,比如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思婦詩大多表現相思愁,或者曲折表達某種際遇苦,比如李白“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而蘇軾這首詞吟詠楊花是借物,思婦離愁是手法,寄託身世苦才是目的。

如此曲筆,用心良苦,文字空靈,巧妙絕倫。

如此婉約與幽怨,可與李清照的詞相媲美,卻無李清照詞的悽苦,而多了幾分深刻。


一綠浮芳


“自XX,XX為最工”這種句式充斥著各種詩詞話中,就比如《人間詞話》中的這一句:“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之類的,但是東坡這首《水龍吟》雖然“和作似原唱”,卻並非達到了“最工”的層次,甚至在《東坡樂府》中也非最好的。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楊花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如果非要確切的說,水龍吟這首詞,就但在“工穩”這一層級上,甚至並沒有就完全碾壓原作了: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水龍吟》與原作均是絕唱,不容妄為軒輊。宋·魏慶之《詩人玉屑》: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晃叔用以為東坡如毛牆西施,淨洗腳面,與天下婦人鬥好,質夫豈可比,是則然矣。餘以為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耳。

我們說詠物,大體有三個層級:

1.狀物入微。

第一層就是在用技法在文字中“復活”所詠“物”,其中代表就是史達祖《雙雙燕》、以及原作《水龍吟丨楊花》,如前人提出來的“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都異常貼物,單從這一點上,章詞並不比蘇詞差。


2.遺貌取神

所謂遺貌取神,就是僅僅提出“物”最普遍的特點,並用比、興的手法表現出來,蘇軾的《水龍吟》就是這個層級的,他將楊花(柳絮)“漂泊”、“離別”等特點提取出來,僅用楊花這條線,去串聯、去訴說一個故事。蘇軾這首詞比原唱確實是好,然則好處並非寫的細膩,而是勝在蘇軾的“高屋建瓴”。


3.物我合一而超脫

詠物第三層就比較玄虛了,是要上升到思想高度去認知的,雖然大家百度能知道:

“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但真正能體會到這一層級,是需要聯繫作者平生、經歷、社會背景來宏觀的看待,從這層上來看“最工”,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雖然完整曲折的講了一個離別的故事,但並沒有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辨。


如果讓我選,蘇軾唯一一首能達到這個層級的詠物詞只有一首,即《卜算子》,貼出來大家可以自行對比一下: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跨越三個層級,而能達到詠物詞的巔峰,也是蘇軾最高水準的代表作之一。



無聊到巔峰


張炎曾評價過東坡這首巜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稱“後段愈出奇,真是壓倒古今。”可見此詠物抒情之詞達巔峰之態而得此盛譽。王國維贊此詞為工當屬情理之中。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篇詠物,便引詞入夢,一惜一墜情起思量,原是無情有思,以擬人手法將楊花比做怨婦,情景交融,魂牽妙筆生花。如墜夢中般,情絲又隨風飄向遠方,似尋郎居蹤跡,可是鶯叫之聲之將人從夢中驚醒轉而心碎。東坡筆鋒一轉又以″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接著用“池萍碎”暗喻怨婦心碎之態,一池萍碎恰如眼前之楊花之態,那三分春色,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便前後呼應畫意叢生。

詞中虛實有度,相互交融自成情趣,讀之令人回味無窮。詞如下,君可細賞之。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最後一句便是點晴之筆,細看那楊花,浮萍之上,那點點的水珠兒卻是棄婦傷心的淚。那份離愁躍然紙上,怎不令人讚歎東坡筆力之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