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淺談日本南北朝的形成

中國進入元朝後的65年後,日本由鎌倉幕府進入了短暫的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南北朝,存在時間為1336年至1392年,存續時間56年。

日本南北朝始於天皇繼承問題,96代後醍醐天皇(1288年-1339年)因哥哥後二條天皇暴病而亡,得以繼承皇位,但是其父也

就是退位的後宇多法皇更偏愛後二條天皇,愛屋及烏,在後伏見天皇的強烈要求和活動下,後醍醐天皇只能被迫將侄子邦良親王立為皇太子,而自己的兒子降為親王。

淺談日本南北朝的形成

後醍醐天皇自然心生不滿,越想越膈應,因此與後宇多法皇矛盾漸多,雖說後醍醐天皇已經即位,但實權基本上掌握在他老子的政院手裡。後醍醐天皇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豈能甘心淪為傀儡,所以他加強了與鎌倉幕府的聯繫。鎌倉幕府那時候對後宇多法皇退位後還干政的行為也多有不滿,所以在鎌倉幕府的支持下,於1321年廢止了後宇多法皇的政院,讓後醍醐天皇親政。

然而後醍醐天皇不僅僅是要奪回父親那裡的權力,他對幕府的權力也同樣充滿了渴慕,所以藉著朝野上下對鎌倉幕府越來越不滿的形勢,後醍醐天皇開始了倒幕計劃。不幸的是,1324年,鎌倉幕府察覺了後醍醐天皇的計劃,因此,嚴厲處理了後醍醐天皇倚賴的重臣,同時加強了對天皇的監控。

在處理後醍醐天皇的意見上,鎌倉幕府陷入了爭執,後醍醐天皇逃過一劫。經歷此變,後醍醐天皇更加深了倒幕的決心,他四處拉攏貴族,但是效果甚微,兩大皇室系統中大覺寺統的皇親貴胄大多支持邦良皇太子,持明寺統則支持幕府。後醍醐天皇陷入孤立。

邦良親王去世後,鎌倉幕府覺得後醍醐天皇是個隱患,下決心廢掉後醍醐天皇,換作持明寺統的量仁親王繼承天皇之位。

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計劃倒幕,被身邊人告發,後醍醐天皇只能攜帶代表天皇統治的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叡山為據點,起兵討幕。舉兵的結果自然顯而易見,幕府仍然佔據著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後醍醐天皇城破被逮。押回京都後,後醍醐天皇被廢,

幕府立量仁親王為光嚴天皇,後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隱岐島。

後醍醐天皇雖說倒幕失敗,但是幕府的腐敗無能也導致了不少親王大名效忠天皇.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被流放兩年後,逃離隱岐島,伯耆國船上山舉兵倒幕。鎌倉幕府派出將軍足利高氏(足利尊氏),也就是後來建立室町幕府的創始人,足利高氏同樣不滿鎌倉幕府已久,在征討途中順勢宣佈脫離幕府,倒向後醍醐天皇。足利高氏率部攻入京都,鎌倉幕後不久後滅亡,後醍醐天皇復位,將光嚴天皇尊為上皇,足利高氏為足利尊氏。後醍醐天皇廢除了幕府,大權獨攬,施行建武新政。

然而其激進的改革、恩賞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最終導致了新政的失敗。1335年,足利尊氏鎮壓中先代之亂成功,成功後大肆封賞有功之將,儼然另一個幕府。後醍醐天皇威嚴受到踐踏,派將領前去征討,結果大敗。足利尊氏逼近京都,在後醍醐天皇的忠臣楠木正成、北畠顯家領導下,足利尊氏敗走九州島。1336年,足利尊氏在九州島站穩腳跟,在光嚴上皇的旨意下,再次組織兵力壓迫京都。楠木正成建議同足利尊氏和談,被後醍醐天皇拒絕,結果一番大戰,楠木正臣戰死。

淺談日本南北朝的形成

足利軍入京後,後醍醐天皇逃往比叡山抵抗。足利尊氏以後醍醐天皇交出三神器為和解條件,後醍醐天皇屈服。足利尊氏讓光嚴上皇開設院政,並由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光嚴天皇親弟)即位,制定建武式目,開設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被幽禁於花山院。

後來,後醍醐天皇從花山院逃出,號稱交給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贗品,他逃到了大和國的吉野(今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開設南朝朝廷。自此,日本國的南北朝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