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脫貧路上我們一步一個腳印

脫貧路上我們一步一個腳印

行走在昔日的貧困村,一排排新建的農家院落乾淨整齊,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穿村而過,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美麗的新農村畫卷;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句句對新生活充滿希望的話語,見證著“精準扶貧”給石家莊帶來的鉅變。

近年來,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對脫貧工作的安排部署,把脫貧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好的發展機遇、最重的民生工程,全方位啟動,大力度推進,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吹響了全市向貧困宣戰的嘹亮號角。

2012年至2018年底,我市扶貧成效碩果累累,全市貧困村由585個減少到18個,貧困人口由42.9萬人減少到2.1萬人,貧困人口6年下降了95.1%,貧困發生率降為0.35%。截至今年5月5日,隨著贊皇、行唐、靈壽三個貧困縣脫貧,我市四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我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18個貧困村出列和2.1萬貧困人口脫貧工作10月底也將迎來驗收,石家莊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將成為歷史。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贊皇核桃產業助力農民脫貧。

高位推動 構建扶貧“大格局”

2019年,面對新的脫貧攻堅形勢,我市著眼全局,提前謀劃,制定了《石家莊市落實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9年任務分解和責任目標》,明確了全年的攻堅任務目標。“今年我們提出了以穩定脫貧成效為載體,以防返貧工作為重點,努力實現‘一出列,兩預防,三提升’的工作目標。”市扶貧辦主任趙永利介紹說,一出列,就是緊盯三個縣脫貧摘帽,18個貧困村出列和2.1萬貧困人口脫貧;兩預防,就是緊盯預防返貧和預防腐敗作風問題;三提升,就是緊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提升產業扶貧的質量,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貧困群眾精神風貌。目前,行唐、靈壽、贊皇均已脫貧摘帽,18個貧困村出列和2.1萬貧困人口脫貧工作10月底將迎來驗收,為開啟美麗富裕石家莊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平山縣平山鎮北東黃泥村是石家莊市首個“國家光伏扶貧試點村”,目前,該村所發電為村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在全市各級領導幹部以及駐村幫扶幹部中開展扶貧政策大學習活動,編輯了《扶貧政策360問》,下發到幹部手中。從市領導開始,進行扶貧政策考試,通過以學促用,以考促學,讓每一位領導幹部成為扶貧政策明白人、指導脫貧工作的行家裡手。

此外,我市不斷完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強化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共享使用,拓展扶貧數據系統服務功能。加強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和農村貧困統計監測數據銜接,逐步形成指標統一、項目規範的貧困監測體系,明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在石家莊市贊皇縣貧困村鮑家灘村農業綜合治理項目區,施工人員正在鋪設節水灌溉管線。

產業造血 練就脫貧“真功夫”

10月14日,記者在平山縣李家莊村探訪旅遊產業扶貧。三面環水的李家莊背靠青山,遠處青山隱翠,近處波光粼粼,頗具太行風情的農家小院散落在村莊各處。“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讓俺們村都過上了好日子。”63歲的谷文朝動情地說。

前幾年,李家莊還是一個“灰頭土臉”的窮山村,被崗南水庫三面環繞,交通不便,土地基本都是山坡地,糧食勉強自給,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如今,外出打工的古建剛回村做起了燒酒生意。雖然辛苦了些,但收益更豐厚。“燒酒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10000多元,一年賺個六七萬元,不成問題。明年再開個農家院,俺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啦!”

李家莊村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傳統農業順利實現轉型。今年以來李家莊村1月至9月遊客數量高達43萬人次,國慶黃金週期間僅中央統戰部舊址展館,就有2萬餘人參觀。據瞭解,2018年李家莊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業,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80萬元。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慄蘑又豐收,靈壽縣北莊村的鄉親樂得合不攏嘴 劉尊拴 攝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2019年4月27日,山東商會在石家莊日報社駐平山灣子村扶貧工作組的組織下,為該村捐贈豬崽、雞苗。

近年來,我市將產業扶貧作為“重頭戲”“主戰場”,制定了脫貧產業發展規劃,依託扶貧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種養業、家庭手工業,一大批貧困群眾通過產業幫扶,實現脫了貧、摘了帽。2018年,全市貧困戶(含脫貧享受政策戶)產業扶貧覆蓋率達到188%(戶均參與1.88個產業)。扶貧產業收益穩定增加,全市產業帶動人均增收729元。

同時,我市還特別重視扶貧模式的創新,探索形成了以行唐大山兄弟、贊皇利通商貿、平山潤眾、靈壽冀樂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以平山縣李家莊、贊皇縣土門鎮秦家莊村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村委會+貧困戶”扶貧模式;以行唐縣“雙創園”、東安太莊扶貧微工廠、贊皇縣原村土布為代表的“企業+微工廠(家庭手工業扶貧點)+村委會+貧困戶”扶貧模式等。通過帶動貧困戶全面融入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使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穩定脫貧。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行唐殘疾人雙創園正在工作的殘疾人。郭憲芳 攝

健全機制 築牢返貧“防護堤”

深秋,冬小麥剛剛種下,在行唐縣上碑鎮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國忠便到麥地裡查看土壤墒情等情況。“不僅要照管自家的5畝地,我還是附近300多畝小麥的管理員。”李國忠告訴記者,去年開始,他將自家的5畝地託管到行唐縣金豐公社農業服務公司,自己再到公司裡打工,土地收益不少,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雙收入。

“所有貧困戶通過土地託管,使得農業種植能夠降低成本,增加產量,保證固定收益,再加上外出務工等收入,可有效防止貧困戶脫貧後返貧。”公司總經理郭戰奎說,通過從種到收的統一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生產出更適合市場的產品,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目前,公司已完成土地託管面積2萬餘畝,涉及行唐縣5個鄉鎮60個村,輻射帶動6000個農戶、3萬餘人,其中貧困戶205戶。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行唐縣黃龍港村建成40多座種植大棚。

目前,我市四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可如何實現穩定脫貧,確保以後不返貧呢?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脫貧攻堅期內,國家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即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具體而言,要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產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繼續抓好“七個一批”和“七大工程”各項工作,繼續鞏固脫貧成果。

按照《市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落實精準防貧機制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我市將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著力補短強弱,確保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資金、解決有限的問題、完成有限的目標,著力構建貧困預警監測、醫療特別救助、教育特別救助、產業就業扶持、防貧補充保險、政策兜底“六道”防貧屏障,築牢返貧隔離帶。

脱贫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平山縣的農業專家走入莊溝村為農民講解黑木耳的種植技術。

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大美石家莊的發展畫卷已徐徐展開。石家莊的明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記者│嶽金宏 劉立芳

攝影│首席記者 張震 記者 張曉峰

審核│劉寶芝 馮金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