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美軍以及多國部隊嗎?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呢?

信念與奇蹟


薩達姆被認為是中東強人的代表,他當年是非常狂妄的,甚至敢於直接和美國當面叫板。但是即使狂妄如他,也沒有認為伊拉克的軍隊可以擊敗美國及多國部隊。薩達姆的想法還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伊拉克軍隊或許不能在戰場上獲勝,但是隻要給美軍造成難以忍受的重大傷亡,就算達成了目的。

結合美國的實際情況,薩達姆的這種願望並非是異想天開。美國軍隊在技術上是相當強悍的,但是要說起弱點也並非沒有,其實最大的弱點就在美國的國內。美軍雖然非常的強悍,但是美國人民不能忍受軍隊出現重大的傷亡。就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例,美國如果傾全國之力投入必定能夠打贏,但是如果戰爭造成太大的代價,美國民眾是不會同意的。更何況美軍需要維持全球性軍事存在,絕不能在一個地方陷入遭受太過嚴重的損失,以致影響全球的軍力部署。薩達姆的希望只是伊拉克在海灣的軍隊能夠對美軍及盟友造成嚴重的損傷,這樣一來就能夠在美國國內掀起反戰聲浪,迫使美國政府選擇撤軍言和。據悉,當年薩達姆的估計是伊拉克軍隊最多應該能夠拼殺掉美軍上萬人的部隊,使得美軍傷亡過五萬。

從伊拉克的軍力來說,似乎有可能能夠達成這一目標,當年伊拉克號稱是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其軍事力量確實不弱。伊拉克軍隊擁有以米格29為代表的700多架戰鬥機,以T72坦克為代表的5000多輛主戰坦克,進口蘇聯的防空導彈武器也有超過600部。伊拉克在進行大規模增兵之後,可以使用的陸軍總兵力超過77個師,如此大量的軍隊雲集,薩達姆覺得怎麼著也能拼殺掉美國一定數量的部隊。

當然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那就是美國為首的國際聯軍輕鬆的擊敗了伊拉克軍隊,在經歷了42天的連續空襲之後,100個小時地面戰鬥就把伊拉克軍隊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現在大家都覺得機械化軍隊沒有辦法和信息化軍隊進行抗衡,由於武器裝備存在代差以及整體軍事作戰體系的巨大差距,以至於戰爭演變成了屠殺。

不過站在後人的角度,事後諸葛亮般的評論薩達姆愚蠢確實是有些不公平的,就當年的情況看,能夠預料到美軍會以如此懸殊的戰損比擊敗伊拉克的人實在不多,甚至有一些分析認為美國將會陷入第二個越南。事實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大批國家當時仍然停留在火力至上論上,認為機械化裝備足夠多、火力夠兇猛就可以打贏現代戰爭,正是美軍的戰鬥才給世界各國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理論課。薩達姆只不過是運氣不好,剛好撞在了美軍軍事改革的刀刃上,以至於依賴原來的軍事常識作出的判斷全部失誤。


科羅廖夫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海灣戰爭之前,老薩認為自己能和美軍打成平手,至少能守住科威特,給美軍造成大量傷亡,最後希望能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把美國拖入傷亡的泥潭,最後在國內輿論壓力下撤軍,從而實現自己佔領科威特的既成事實。

海灣戰爭爆發原因,老薩沒錢了

老薩是在1979年上臺成為伊拉克的領導人的,他剛上臺的時候,由於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當時的伊拉克人均收入達到了5500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行列。

可老薩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心要實現阿拉伯復興的夢想。

有野心有時候是好事,但關鍵在於他所在國家的實力、自身的能力以及客觀條件,如果這些都不允許的話,很多時候還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當國家領導人更好,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作為穆斯林遜尼派的國家領導人,他上任不久就對穆斯林什葉派的伊朗發動了戰爭,史稱“兩伊戰爭”,持續了8年,最後打成了然並卵,傷亡了40多萬人,結果是開始是怎樣,結局也是怎樣,雙方誰都沒贏。

8年的戰爭直接把老薩打窮了,窮的連內褲都要當掉了。

戰前,伊拉克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還欠了700億美元。

因為錢,老薩急了,他找了其他阿拉伯兄弟國家,希望大家能夠慷慨解囊,可大家基本都不鳥老薩。老薩找了科威特,認為是伊拉克出兵打伊朗才保證了他們的安全,所以科威特應該表示一下,科威特沒有表示。

所以,老薩就出兵佔領了科威特,畢竟打了多年的戰爭,戰前伊拉克軍隊是24萬人,戰後到了120萬人,打了8年,很多兵都從新兵打成了老兵,打起仗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佔領了科威特,老薩的經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然而,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佔領科威特是能解決經濟問題,但也帶來了戰爭問題。

老薩的自信

畢竟,海灣戰爭是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在海灣戰爭之前沒有過隱形轟炸機、精確制導、電子信息戰這些概念,這些戰術第一次應用還是在海灣戰爭的時候。

在哪之前,美帝在世界上接連遇挫。朝鮮戰場上沒打贏,後來在越南戰場上打了好幾年,傷亡了十多萬人,最後還是撤出了越南。

而老薩當時的軍力比起越南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120萬經過了戰火洗禮的軍隊,有4280輛坦克,2800門火炮,裝甲運輸車2800輛,其中大量的蘇制T72坦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另共有飛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能遂行防空任務的為365架,包括米格19/殲6飛機30架,米格21/殲7飛機170架,米格25飛機25架,米格29飛機40架,幻影Fl飛機100架。

有了這些,老薩的計劃就是守住科威特,美軍一開始會發動空襲,掌握制空權,這點伊拉克軍隊沒法和美國抗衡。但是美軍突入科威特後,會和他在科威特部署的地面部隊打起巷戰,他想把美軍地面部隊拖入巷戰,然後美軍傷亡就會直線上升,最後美國傷亡大了,自然就不會再和伊拉克打了。

老薩對此自信滿滿。當然,為了防守住本土,他把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佈置在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境地區,並沒有直接壓在最前線,也是想如果戰局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就派出這支生力軍前去支援。

戰前,老薩自稱為“戰爭之母”,他堅信伊拉克軍隊能在科威特擋住美軍。

戰爭進程

戰爭開始後,老薩傻眼了,如果他知道戰爭是這樣打的,那打死他也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美國改變了以往的戰術打發,不再是二戰時期的主流戰術:先空襲,然後出動坦克部隊發動鉗形攻勢,包圍敵軍都進行地面進攻。

而是先出動了隱形轟炸機炸掉了伊拉克所有的雷達設施,伊拉克軍隊瞬間變成了瞎子。然後出動空軍對伊拉克的軍事設施實施精確打擊。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不管在哪,美國人的導彈都能精準命中目標。

所以在前期的空襲之後,伊拉克軍隊基本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等到地面戰爭開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已經無力抵抗,一觸即潰,紛紛敗逃。

老薩期盼的巷戰、激烈的地面戰鬥始終沒有發生,只有伊拉克軍隊傷亡的直線上升,而美軍的戰機就跟上下班一樣,要打哪裡就打哪裡。

美軍很快就攻佔了科威特,從科威特出逃的伊拉克軍隊和去科威特淘金的伊拉克人擁擠在了80號公路上,遭到了美軍空軍的無情打擊,一路上到處都是屍體殘骸的慘狀。

老薩最後不得已出動了王牌部隊,共和國衛隊,但也無力迴天,基本和美國為首的聯軍打了沒幾下就被打殘了。

所有的牌都打完了,老薩還是無能為力,不得不坐下來談判,宣佈無條件撤出科威特,海灣戰爭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老薩發動海灣戰爭,一是因為他在兩伊戰爭中打窮了,沒錢了,要佔領科威特解決經濟問題;二是他的戰術觀念還停留在二戰時期,還停留在美國的朝鮮和越戰時期,認定會和美軍發生激烈的地面衝突,製造美軍的大量傷亡,把戰爭拖入消耗戰,從而使美國國內輿論發生變化,最終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最終美軍撤出戰爭。但實際情況和他預計的完全不同,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變化;三是他對自己的軍隊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打了8年,也鍛煉出了隊伍,裝備也非常地好。


老威觀史


老布什打海灣戰爭的時候,我還小。等到小布什打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已經參加工作了。就在美軍正式開打的當天,我恰巧跟一個說不得身份的人聊天,我就問他:咋沒看直播呢?老美能不能打贏。他說不用看,老美打誰都贏。

這是共識。包括最開始,在海灣侵略科威特的薩達姆。

薩達姆還沒瘋狂到認為他的部隊能打敗50萬美軍、60萬聯軍的程度。

薩達姆自己也清楚,跟美軍打,他是必輸的。但他算了另外一筆賬,而就是這筆賬,他算錯了:他以為他的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的傷亡,譬如打死1萬人,負傷5萬人。

而且不獨薩達姆,估計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專家,也都是這麼算的。大家都以為美軍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

結果,大家全錯了。別人算錯了好辦,大不了到現在還被人偶爾調侃一下。但薩達姆算錯就麻煩了,把命都丟了。

伊拉克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即便是打不過。

這是薩達姆所有軍事行動基礎。他的判斷來自於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美軍遭到重大傷亡,然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士兵厭戰,最後政府無奈退出戰爭。他以為歷史會在伊拉克重演。

薩達姆以為美國人的賬也是這麼算的,打仗會死很多人,於是美國政府壓根就不敢管,不敢出兵。結果美國直接出兵了,而且美國全國上下齊心,老百姓上街遊行,支持政府打仗。第一步,算錯了。

薩達姆的算盤是美國政府怕死人,不敢管,這是最理想狀態。但等到美國真出兵了,那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真打起來,死的人多,美國半路退出,這個可能就比較低了。不過這時候,薩達姆還是有一些底氣的,畢竟手裡有120萬的大軍。也是兩伊戰爭8年戰火中錘鍊出來的部隊。裝備也還可以,1991年伊拉克軍隊的裝備最起碼不比咱們差(除了核武器)。所以薩達姆想消滅1萬美軍的小目標,看著還比較現實。

但等到一動手,才發現錯大了。

你根本就看不見敵人。兩支軍隊有了代差,仗根本就沒法打。伊軍是菜,美軍是廚師。把你擺在案板上,想在切割就咋切割,想咋烹製就咋烹製。伊軍連美軍的面都看不見,然後就是天天的挨炸,天上不知道啥時候就掉下來炸彈、導彈。

美軍根本就沒給他還手,造成傷亡的機會。

最終,美軍只陣亡了100多人,這裡面友軍的誤傷還佔了很大比例。然後美軍自己還很不滿意:俺追求零傷亡。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幸災樂禍的等著看美軍死傷慘重的景象,結果都是大跌眼鏡。之後就是後背冒冷汗:萬幸,老薩當了這小白鼠。

其實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在黑白電視前看海灣戰爭的情景。巴格達上空跟煙花似的,密密麻麻的炮彈、導彈往天上射,那是相當壯觀。把我們也激動夠嗆,都煩美國嘛,還為伊拉克喝彩呢:這,有兩下子,挺厲害。等美國宣佈地面進攻的時候,我們都十分期待,美國人要倒黴了。結果沒兩天,伊拉克宣佈停火了。搞的大家一頭霧水。過了好幾年才知道,伊拉克放的煙花還真就是煙花,根本就打不到人。

銳度何老師


以下都是真正的原版伊軍檔案,你會發現伊拉克軍事情報總局對多國部隊作戰計劃的預判基本都是胡亂猜測的,,老薩基本處於被蒙狀態

伊軍在1990年11月研判的多國部隊部署及戰鬥序列狀況。

2月15日的伊軍部隊部署態勢報告。可以看到美七軍和美十八軍的標註位置還在1月17日之前的狀態上。

事實上美七軍和美十八軍都己進至左勾拳位置

伊軍繪製的海夫吉戰鬥決心草圖

伊拉克方面繪製的共和國衛隊在保衛南伊拉克期間的防禦作戰

薩達姆親筆簽發的命令

根據美軍繳獲的伊拉克軍隊的戰後經驗教訓檢討上說

政治訓練較差,部隊有畏懼和思想混亂現象;缺乏關於敵方的情報;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補給;司令部吹噓部隊武器先進,和現實不符,反而引起士兵疑慮;多國部隊空襲飛機的架次多於伊軍預料;伊關鍵目標被命中率:57%;伊拉克的防空系統遭受嚴重損失;撤出科威特缺乏良好撤退計劃,對涉及部隊的具體位置也沒有良好掌握;各級管理軟弱;指揮層對敵方武器的瞭解完全不基於現實。士兵臨陣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薩達姆防禦計劃中主要寄希望於防禦工事,伊軍花很大力氣去修築所謂的薩達姆防線”。薩達姆認為,僅靠3道防線、機械化部隊和共和國衛隊,就可以拖住多因部隊,達到持久戰目的。這樣的軍隊和戰略及戰術,裝備了外星科技一樣打不過,


我微頭條上有大把原版美國機密文件複印件,不少關於伊拉克的,包括薩達姆被捕後在2004年2月7日第一次接受審訊的紀錄,關注後就能看見


萬乘之尊


海灣戰爭是因為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引發,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後,美國警告薩達姆撤軍,薩達姆不同意,隨後多國部隊出兵,並且在戰爭打響之前,給予最後通牒,薩達姆還是不撤兵,隨後海灣戰爭打響,伊拉克軍隊一敗塗地,

薩達姆之所以如此固執是因為對國際形勢,軍事技術,戰爭模式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海灣戰爭之前的多次中東戰爭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會袖手旁觀,都會對某一方做些什麼,而且美蘇雙方自身都不會參與戰爭,只是通過武器和資源支持去間接參與,這個情況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兩伊戰爭得到體現,因此薩達姆判斷美國不會直接出兵,蘇聯也不會無所作為,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反對佔領科威特,多國部隊迅速出兵,蘇聯外交部長明確跟薩達姆表態不會支持伊拉克,

美軍在經歷了越南戰爭之後深刻反思,隨後對軍事技術和戰爭模式作出了根本的改變,非接觸戰爭,空中打擊,巡航導彈,電子壓制等一系列新科技,新模式大量湧現,這些也超出薩達姆的預料,薩達姆還停留在越南戰爭的打地面戰印象中,以為伊拉克軍隊也會跟美軍纏鬥一番,其實海灣戰爭也震驚了中國,

因此,海灣戰爭的發生根源還是薩達姆思維固化,對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這一點在第二次海灣戰爭又被驗證,薩達姆說伊拉克軍隊只要有麵包和ak47就可以與美軍對抗,從這方面來說,薩達姆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結局,怨不得別人,



萬事皆空70


薩達姆不是認為自己能打贏戰爭,而是覺得自己對美國有利用價值,美國應該不會打自己。當時的伊拉克跟美國是盟友關係,科威特也是美國盟友,對於美國來說不過是自家的狗咬自家的狗而已。但是薩達姆估計錯了形式,科威特是小哈巴狗,美國人的寵物。伊拉克是美國的雪橇犬,美國人的工具。這雪橇犬咬了哈巴狗,美國人就糾結了一幫狐朋狗友圍爐架火燉狗肉吃。

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薩達姆本來是美國扶持的。1979年,伊朗爆發了革命,革命黨推翻了親美國的伊朗國王,併成立了反美政府。當時的美國為了打擊伊朗革命派就近扶持了薩達姆並幫助他上位,薩達姆上位後便發動了兩伊戰爭,所以不要奇怪薩達姆為啥會有大量美製武器,甚至連指揮系統都是美國提供的,因為美國就是幕後操控者。

不過呢,8年的兩伊戰爭直接打窮了伊拉克,這時候薩達姆大呼上當了,他覺得兩伊戰爭伊拉克吃虧了,想要美國補償自己,補償的東西就是討要科威特,美國不答應,伊拉克就強著來。結果伊拉克想錯了,美國對薩達姆不感興趣,他只是對他屁股下的黑金感興趣,這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源動力。


優己


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確實很狂,但沒有狂到“認為能打敗美國”的地步。

薩達姆雖然很狂,但卻不傻。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打這一仗呢?

因為薩達姆錯誤地估計了形勢。

薩達姆高估了伊拉克的戰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事很厲害,認為妥妥的排在第三位,前面兩位,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

八年的兩伊戰爭,讓薩達姆有些清醒了,發現伊拉克並不是絕對的中東大哥,因為連伊朗都幹不倒。伊朗是幹不倒,但對於科威特,伊拉克還是有那個自信收拾的。

於是,伊拉克打著“維護統一”的名義侵入了科威特,因為,薩達姆縱觀伊拉克歷史,發現科威特歷史上曾經是屬於伊拉克的。

收穫一個富得流油的科威特,薩達姆非常樂意做這事。當薩達姆被慾望衝昏了頭腦的時候,美國來電了,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伊拉克號稱第三軍事強國,怎會輕易撤退?在薩達姆政府看來,第一打第三,又豈會那般順利?如果只是因為美國幾句話,伊拉克就撤出了,其它國家怎麼看呢?二十多年前,美國在越戰堅持八年,還不是灰溜溜地走了?朝鮮戰爭,美國和多國部隊,不是一樣沒占上便宜?

因此,薩達姆和其團隊決定死扛,也相信能扛得住。

薩達姆高估了伊拉克的戰力,以為可以堅持住,沒想到,後來美國摧枯拉朽般地收拾了伊拉克軍隊。

薩達姆低估了美國參戰的決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美國早已不是越戰時的美國了,他們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最重要的是,美國軍事人才的培養做得非常好,軍事訓練也很到位。


薩達姆侵入科威特前,薩達姆是做過判斷的,在他看來,美國不會干涉,因為兩家前面還是盟友,美國還使勁支持伊拉克打伊朗。另外,印度佔領“錫金”,美國和聯合國不也沒幹涉嗎?

很明顯,薩達姆判斷錯了,他低估了美國。美國支持伊拉克打伊朗,是因為伊朗一直反美,這個國家不是美國的朋友。而伊拉克侵佔了科威特,伊拉克就成了中東石油一哥了,會對美國控制中東石油,產生影響。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出手了,沒有支持老朋友薩達姆,而是支持了科威特,派了聯合軍隊,前來攻打伊拉克,這就是海灣戰爭。

美國的戰法讓世界耳目一新,美國的電子技術也廣泛應用到了戰爭當中,美國精確打擊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很快被幹敗,就此,灰溜溜撤出了科威特。從此之後,伊拉克和美國成了仇人,美國開始經濟封鎖伊拉克,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這對完全依賴石油的伊拉克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有些時候,判斷錯一些事情,會致命,就像薩達姆判斷錯了美國參戰的決心。

薩達姆高估了蘇聯的支持度

其實,和伊拉克關係更好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伊拉克用大量的蘇式武器裝備了自己。

按蘇聯以前的風格,那是會支持伊拉克的,就如同,朝鮮戰爭中,蘇聯支持中朝聯軍;越南戰爭中,蘇聯支持北越。

薩達姆最壞的打算,就是自己堅持住,在蘇聯的支持下,兩方最後經過談判解決問題。

但是,薩達姆完全錯了,因為此時的蘇聯,面臨嚴峻的形勢,面臨分崩離析,哪裡有時間管伊拉克的事情?

蘇聯對於海灣戰爭的不干預,讓薩達姆的自信徹底消失了,美國和聯軍輕鬆擊潰了伊拉克軍隊。看來,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

薩達姆在海灣戰爭前,並沒有自信認為能打過美國,而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高估了伊拉克軍隊的戰力,低估了美國參戰的決心,也高估了蘇聯的支持度。


藍風破曉


海灣戰爭是1991年聯軍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戰爭,不是後來的推翻薩達姆的那次,那次一般被稱為伊拉克戰爭。

其實,我相信從頭到尾,薩達姆都從來沒覺得自己會打敗美軍,但他為什麼要打呢?海灣戰爭的起因是入侵科威特,其原因大家都分析過了,就不重複了。我覺得薩達姆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低估了美國,第二高估了自己。

入侵之前,薩達姆應該沒想到美國和西方的反應會那麼強烈,他以為美國人不會為科威特人真的來打仗,西方會主要以經濟制裁為主,自己慢慢拖下去,再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即使不被承認也會成為既成事實。我們知道,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和西方國家,主要是美,法都是盟友關係,之前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就是伊軍戰機誤擊美軍軍艦,造成人員傷亡,後來道歉賠錢了事。所以他這次也是這麼認為,西方和科威特只是利益關係,如果他入侵科威特後,照樣給美國及西方同樣或者更多的利益,那美國人也會不了了之,就像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他完全想錯了,西方人對價值觀的認可是大於一切的,美國人是不願意打仗,但當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侵犯時,會毫不猶豫的走上戰場。

而當多國部隊組成後,薩達姆又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當然他的估計也是有根據的,當時伊軍有很多先進裝備,歷經8年兩伊戰爭作戰經驗豐富,從裝備上講可以說是世界第三,雖然沒想過打贏,但薩達姆認為,只要扛過聯軍的空中打擊,會在之後的地面戰中給聯軍造成很大的傷亡,一旦有大量傷亡,美國國內反戰的呼聲會佔上風,就像越戰一樣就會撤軍。如果他迫於聯軍的壓力就這麼撤軍了,國內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會很丟面子,而如果造成聯軍一定傷亡,最後和談停火,雖然自己死的人會更多,但在國內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就可以有資本以勝利者自居。結果沒想到的是,開始近一個月的空中打擊就損失慘重,快撐不住了,而好不容易盼來的地面戰,更是一邊倒的結果,再不撤軍在科威特的主力就要全軍覆沒了,所以地面戰僅僅開始100小時,就宣佈撤出科威特,結果聯軍以非常微小的代價,就擊敗了伊軍並把薩達姆的精銳打殘。

順便說一下,91年美國打海灣戰爭的目的是恢復科威特,並不是推翻薩達姆,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目的才是推翻薩達姆,03年的那場戰爭,薩達姆是真心不想打,可以說只要保住他的統治地位,他可以接受任何條件,所以在開戰前,薩達姆還在銷燬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導彈,造成完全遵守聯合國決議的態勢。但美國人這次是要他下臺,這點薩達姆肯定無法接受所以這次是沒有辦法不得不打,03年的伊拉克戰爭,別說想著打贏了,只能說是薩達姆臨死前的本能的掙扎。


翡翠鑑賞風


實事求是說,就是換蘇軍去進攻在科威特的薩達姆防線都不會輕鬆。伊拉克軍隊在當時還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武器裝備,還是戰鬥經驗,都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畢竟

在兩伊戰爭,伊拉克軍隊導致彪悍的伊朗軍隊陣亡35萬人,負傷70萬人,擊落150架戰機,摧毀1500輛坦克和1200門大炮。

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軍隊120萬大軍,絕大部分都具備戰鬥經驗。光是坦克就有5500輛,不光有蘇聯武器,還有法國幻影戰機,羅蘭防空導彈,巴西裝甲車和各種德國修建的防禦工事。

伊拉克部署的薩達姆防線,由大面積地雷場,鐵絲網,防坦克壕溝,還有注有石油的壕溝組成。而且在第一道防線,還有大量連級火力點。在20公里外的第2道防線,部署有更多的地雷,鐵絲網和壕溝,以及旅一級的各個防禦支撐點。

到了3道防線,則是伊拉克主力軍團,他們將執行反擊任務。根據兩伊戰爭的經驗,這樣的防禦工事,至少也能殺傷對手數萬人的規模。而且,這次的薩達姆防線比在兩伊戰爭部署的陣地,還要嚴密,火力還要更大得多。那時的美軍,人們對他們的印象,還是越戰失敗的美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伊拉克認為這樣的陣地,足以讓美軍陣亡1萬人,這樣的傷亡足以讓美國國內產生嚴重的反戰情緒。進而,美軍會簽訂條約,如同撤離南越一樣撤軍。但是,在海灣美軍打了一場完全不同的戰爭,100小時地面戰,讓當時全世界各國軍隊都大開眼界。


深度軍事



薩達姆明知打不過美國,但他別無選擇。在伊拉克戰爭前,小布什曾發表過一個電視講話,要求薩達姆父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這其實就是逼薩達姆流亡海外。這自然不是因為美國人善心氾濫,而是美國的一貫作風。美國是個“國家利益至上主義”者,也可以說是個“超現實主義國家”。所以,它追求的是在自己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說,如果薩達姆當時離開了伊拉克,他是可以保住身家性命的。美國人自然也樂意。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美國的希望和戰略追求。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讓他離開伊拉克“和平交權”的要求。有人因此將薩達姆此舉視為民族氣節,實際上,也可能確實有點民族氣節的因素,這個不能否認,因為,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會有這種民族情節。不過,作為薩達姆來說,他拒絕小布什的要求絕沒有那麼簡單!除了天然的民族氣節外,面子和權力才是薩達姆沒有離開伊拉克的根本原因。像薩達姆和卡扎菲這樣的人在其國內都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獨裁者往往只在意兩件事。一是面子,二是權力。他們對權力的追求已經“上癮”,如果讓他們“放下權力”,那一定比要他命還難受。而對於獨裁者來說,他們將面子看成了權力的“外包裝”,追求的自然是精緻和沒有瑕疵。所以,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要求他離開伊拉克的要求。


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薩達姆也已經去了“天堂”。歷史從來都沒有假設,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再也不可能回頭了!不過,假設一下倒也無妨,至少能給後人一個借鑑的機會。假如當初薩達姆真得離開了伊拉克,那麼,薩達姆和伊拉克又會得到和失去什麼呢?其實,薩達姆失去的只是他自己的面子,權力和家族利益。而伊拉克這個國家可能得到的是少了平民傷亡,少了動亂,少了被戰爭摧殘的慘景。當然,很多人會不同意這種假設。認為民族氣節最大。什麼平民百姓的生死,什麼國家的損失,通通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有幾個事實似乎又和薩達姆這種“民族氣節”相矛盾的。那就是,薩達姆畢竟只代表了佔伊拉克人口比例27%的遜尼派派,而佔比70%多的什葉派,庫爾德人以及其它族裔的人群都是反對薩達姆的。再者,薩達姆的抵抗意志也並沒有改變局勢的發展。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的流亡要求,也就是選擇了戰爭。這一點本也無可厚非。但是,薩達姆卻高估了自己軍隊的實力,一場海灣戰爭仍然沒有打醒他,他仍然沉浸在伊拉克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幻想中;高估了伊拉克人民對的他擁戴度,手下人對他的阿諛奉承蒙蔽了他的眼睛,堵塞了他的耳朵,他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伊拉克偉大的救世主了!結果是巴格達民眾夾道歡迎了美軍入城;他高估了追隨者對他的忠誠度。薩達姆的追隨者並不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利益。就在美軍進攻巴格達之前,號稱30萬精銳之師的伊拉克革命衛隊仍然在搞信誓旦旦的宣誓和效忠,但在美國進入巴格達時,這些每天都在高喊忠誠口號的既得利益者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才是薩達姆的最大悲哀!事實再一次證明,口號式的愛國和忠誠危害最大。


從伊拉克的戰爭進程來說,實際上沒有任何出彩之處。所謂的戰爭懸念,其實都是一些紙上談兵專家忽悠和製造出來的。單從伊拉克方面來分析,戰爭的進程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伊拉克的戰略戰術毫無操作性,也反應出了它們的茫然。說白了,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仗該如何打。而美英聯軍的戰略戰術卻很明確,那就是在摧毀伊拉克一切重武器的前提下,地面部隊穩紮穩打。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正式打響的,在地面進攻之前,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的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等城市發射了各種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500枚。基本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禦系統,癱瘓了伊拉克的偵察系統。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即使想還手,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這就是現代戰爭條件下帶來的“不對稱戰爭”的悲哀。


從抵抗意志來說,薩達姆一開始的時候還是信心滿滿的。從他拒絕小布什流亡要求的那一刻起,他就賭上了自己的一生。據薩達姆身邊的人在事後透露,薩達姆的原意是在戰爭中形成僵局,最不濟也會形成打游擊的局面。那樣的話,不僅可以拖住美國,採取小股襲擊的方式製造新的“不對稱戰爭”,使美國無法承受人員傷亡而厭戰。同時還可以增加談判的籌碼。然而,事與願違。薩達姆高估了自己,高估了伊拉克軍力,高估了追隨者的忠誠度,高估了民眾對他擁戴度。低估了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武器代差”對戰爭進程的決定性作用。所以,伊拉克戰爭的進程完全出乎了薩達姆的意料,也同時使他的抵抗意志變為了恐慌。所以,在美軍攻佔巴格達之前,薩達姆早已逃之夭夭。

在整個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組織的勉強稱得上戰役標準的就是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爭奪戰了!但在巴士拉被拿下後,伊拉克軍隊在實質上已經放棄了抵抗。這也不能完全怪它們,因為在巨大的“武器代差”情況下,它們彷彿就是“無頭蒼蠅”,對抗也是徒勞無益的。不管什麼說,伊拉克軍隊畢竟也經過兩伊戰爭的洗禮,也曾勢如破竹的攻陷過科威特。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伊拉克戰爭是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開始的,到4月8日,美軍就已經攻到了巴格達城下,4月15日,美軍宣佈在伊拉克的主要戰事已經結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號稱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軍事力量就這麼煙消雲散了!不否認有革命衛隊軍官被收買的因素,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薩達姆在伊拉克並非他自己認為的那樣得民心!也在某種意義說明了薩達姆命運的必然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