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北大教授: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制度,讓我想不通

清華社會學教授gyh在其個人公號中發表《一份耐人尋味的學術記錄》,陳述其所指導博士畢業論文遭遇了“單向匿名評審”的非學術因素,引起學界關注。而在十幾年前,她的同行、北大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教授王銘銘先生就發文質疑這一制度。王教授在文中說:

其實真正可怕的情況不是這個,而是:假使有個別人為了以非正常手段與他的同行競爭,那麼,在對手的學生學術水平還算過得去的情況下,他(或她)也很可能要想盡辦法“論證”其“非學術性”或“重大學術失誤”之顯著存在(意圖在於使之難以通過評審,從而使其指導教師丟人現眼)。

十幾年前王教授的擔心,正與g教授及其博士在2019年畢業季遭遇的現實相近!

王銘銘:質疑博士論文匿名評審


英美等西方國家存在嚴格的論著匿名評審制度。博士論文確也規定要評審,但據我所知,並不匿名。待出版的論著評審之所以是匿名的,是因為評審人與被評審著作的作者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和競爭的,若不匿名,可能導致不良學術競爭;博士論文的評審之所以不匿名,是因為博士生是評審人(考官)的晚輩,大學賦予作為考官的評審人對博士生加以公開批評的資格。我們若是真的想與國際接軌,那麼,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出版制度,便是必要的。但我們在模仿西方制度時常顛三倒四,比如,我們在論著出版評審沒有實行匿名制度的情況下,對博士論文已實行匿名評審。人們以為,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制度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實際上,就我所知,在世界上,實行這一制度的,只有中國大學。


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制度讓我想不通。不過,我卻也能理解其制度倡導者的心境。過去,我國博士論文的通過率幾乎是百分百,這個“完美的比例”背後,肯定有不少貓膩。實行匿名評審制度,旨在杜絕學術界“人情因素”,使教授能更加自由和客觀地判斷學位論文的真偽與水平高低。考慮到論文匿名評審制度有其益處,我一直懷著熱切的心情盼望著它作為“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而發揮其積極作用。

兩三年來,一些著名高校實行了這一新制度,一些實力相對差點的高校,則在名校的帶動下,在教育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開始推進這一制度。如今,教授們工作負擔越來越大了:他們不僅要指導自己的學生,而且還要在匿名的情況下,按規定認真審查同行的學生的論文(其實博士論文越來越多,多得很難認真閱讀)。工作負擔增加不是問題(如果這有助於新一代學者學術水平的提高的話)。問題是,制度上說評審人是匿名的,但實際上,不太笨的人都知道,到底是哪位高人在做此事。我們以為學術界“隔行如隔山”,學者們互不相識,其實不然。

當下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緻,一個行當無非也就是由那麼些相互熟悉的同行組成的,不瞭解同行是誰,等於是外行。對於同行在研究什麼,怎麼研究,對學問有什麼態度,大家相互是知道的。雖然制度的實行者可能還是能本著匿名和保守機密的原則拒絕讓人知道論文出自何人之手,但是,稍有學術常識的人,大抵也是能猜測到它是何許人之所為——否則就難說自己是“專家”了。教授專業知識越豐富,所謂“匿名”也就越難真正落實——真矛盾;加之,老師們都是善良的人,多數“與人為善”,更生怕對方知道自己是誰,今後對己方不利;於是,充當累人累己的“和事佬”,便再度成為當下學者的“時尚”。大家不要以為當“和事佬”絕對不好,其實真正可怕的情況不是這個,而是:假使有個別人為了以非正常手段與他的同行競爭,那麼,在對手的學生學術水平還算過得去的情況下,他(或她)也很可能要想盡辦法“論證”其“非學術性”或“重大學術失誤”之顯著存在(意圖在於使之難以通過評審,從而使其指導教師丟人現眼)。


匿名評審制度實行有一段時間了。經匿名評審的博士論文,水平比以前到底提高多少?

就我個人近期審讀過的一些論文來看,它們比以前並無實質提高,同時,就論文數量與質量的比例來看,好論文所佔比例恐怕是在急劇下降。究其背後原因,錯綜複雜,讓我想起中國設計師為名酒設計的極難仿造和開啟的酒瓶口。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置,設計宗旨是杜絕假酒;可不知為何,它實際所起的作用,除了讓急於喝酒的人感到難受之外,其預定作用發揮得並不好。將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制度的處境比之於名酒的酒瓶口,純屬個人想象,恐存在值得批判之處。不過,我總覺得二者之間的微妙相似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無論如何,在我看來,要提高博士論文的水平,避免魚目混珠,保護真正優秀的成果,我們亟待做的工作,興許不是別的,而依然還是賦予專家公開評論(包括批評以至否定)學位論文的權力,淨化學術空氣,使學術評論脫離“人事”的制約。(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