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有家有愛有WiFi1


2013年,趙本山宣佈將不再參加之後的春晚。一個時代拉下帷幕,帷幕後面是他們那一代的全體小品演員!

朱時茂、陳佩斯、蔡明、姜昆、郭達、黃宏、趙麗蓉、鞏漢林、潘長江、郭冬臨、範偉、趙本山、高秀敏······還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1983年是中國的第一個春晚,誰也不曾想到,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小品會是老百姓最喜歡看的春晚節目!

回頭再看他們的小品,依然經典。有歡笑、有諷刺、有思考、有感觸~但在那個物質生活不太充足的年代裡,歡笑仍然是他們小品的主要目的。

現在的小品,演到最後總是要讓觀眾落淚!說起來倒也諷刺,以前窮的時候,小品讓我們笑。現在富裕起來了,小品卻讓我們哭!

1984年,朱時茂和陳佩斯的小品《吃麵條》登上春晚,現在在百度百科上,關於這個小品的描述是:“該小品是央視春晚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而當時《吃麵條》差點被斃掉,大年三十的下午還沒有決定上不上,其背後的原因是這個小品太好笑了!

1984年—1998年,他們為觀眾帶來了許多經典的小品。如《胡椒麵》、《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姐夫與小舅子》等。但在1999年,由於和央視之間的版權糾紛,使得他們從此告別了春晚舞臺!

儘管他們在當時常駐春晚,但同期也誕生了許多其他優秀的小品演員。1986年,除了朱時茂和陳佩斯的小品《羊肉串》外,還有李婉芬和周國治表演的小品《送禮》。前兩年小品只有一個名額,但在86年增加了一個,說明小品這類節目很受老百姓喜愛!

1987年的春晚,誕生了另一位小品常駐選手:郭達。而當年的小品數也增加到了4個,除了傳統小品外,還有戲曲小品(表演者是濟公遊本昌)、動物小品和相聲小品。1988年,趙麗蓉老師首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和遊本昌合作表演了小品《急診》。

1989年,小品格外熱鬧,除了老牌選手外,又出現了兩個小品大神:黃宏和宋丹丹!而宋丹丹也憑藉《懶漢相親》一炮而紅,婦孺皆知。在第二年,即1990年,趙本山、鞏漢林也登山了春晚。到這個時候,我們比較常見的小品演員基本都露面了。與其說那時一個神仙打架的時代,不如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1992年,潘長江上春晚,第二年,郭冬臨也上了春晚。儘管也有一些新面孔,但最後長期留在春晚小品舞臺上的,也就只有那麼幾個人!差點忘了一個重要的人,範偉,他是1996年上的春晚,之後一直是趙本山的CP對象。這個時間段,在春晚舞臺上逐漸出現了固定的CP,比如趙麗蓉老師和鞏漢林、郭達和蔡明等。

小品,即為小的藝術品,而喜劇只是其中之一。自春晚開播以來,小品承載了多少中國人的歡樂。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守在電視機面前等著趙本山的小品出來,他們的表演成了我們春晚最期待的事。

但慢慢的,這些小品演員逐漸的退出了春晚舞臺。我們也覺得春晚越來越沒意思了,沒笑點,鬧騰不起來了。而最後一次讓我們笑出眼淚的春晚小品大概是2009年的《不差錢》,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小品當時讓很多人是笑趴了!

在此之後,春晚的小品逐漸在走下坡路。可以說趙本山是大家對春晚最後的寄託,也是對他們那一代小品演員的懷念。大家都在想,今後由誰來扛起春晚小品的大旗?2014年,開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好像給了我們一絲希望,但終究還是難以掩蓋前人的光輝!

這幾年的小品,我們看的太多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說現在的小品沒意思,不好笑!儘管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小品演員,但他們依然沒能緩解當前小品的疲憊。很多小品無非是網絡段子的合輯,看起來既無聊又尷尬!

難道小品已經死了嗎?

看了這幾年舉辦的一些喜劇節目,不得不吐槽的是現在小品總是在走煽情路線,先讓觀眾笑,再讓觀眾哭,儼然成為了主流。相比之下,我還是更懷念像趙麗蓉老師《如此包裝》這樣既好笑又讓人引發思考的小品。

或許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笑點,人們對小品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差別。對於90後及之前的人來說,我們是經歷了兩個時代的人,難免會對此產生對比。上一代的小品演員必然成為了我們衡量現在這一代小品演員的標準,儘管現在都在說“搞笑我們是認真的”,但真的希望他們是在搞笑,不是把我們搞哭!


語言橋人工在線翻譯


拿過全國曲藝創作的二等獎 ,那次是跟寫《不差錢》尹琪同場。在獲獎作者的座談會上,尹琪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拿了一等獎,給老媽打了個電話,這下結婚不差錢了。”

為什麼現在小品小品的創作日漸式微,小品明顯幹不過(郭德綱的)相聲,我認為這與小品創作者的收入付出不成比例有很大的關係。小品《不差錢》讓小瀋陽、丫蛋大紅大紫,他們從此過上了“不差錢”的日子,而尹琪拿到的稿酬只是區區幾千元,還要為結婚的花費犯愁。小品創作費時費力,好的小品需要兩三分鐘就一個笑點,這裡面的艱苦不為外人知。

收入付出不成比例,大多數小品創作者離開了這個領域,原創作品極度匱乏,小品演員開始自己寫作品,他們的創作功力不能說不夠,而是他們的時間不夠,一個優秀的小品需要多長時間的創作週期呢?我的答案是至少三五個月。大量的演出走穴,讓他們很難沉下心來去仔細揣摩,精心打造,於是一些快餐作品就出來了,笑點少,很生硬。

發覺不能逗笑觀眾之後,許多小品開始“另闢蹊徑”,煽情!業內有一句挺悲哀的話:搞不笑你,我就把你搞哭。這是事實,小品一開始是以喜劇面貌出現的,苦情的小品是處女地,創作起來相對容易的多,於是小品加煽情漸成了一個模式,這是創作枯竭之後無可奈何的一個自殺性的選擇,就像當年的相聲,逗不樂觀眾之後,開始在相聲中頻繁使用“貫口”。有次曲協開會,有個老先生說:“作品演出效果不好,你們就加貫口,一個貫口下來,觀眾至少得給你們一陣掌聲”。

相聲的復甦靠的是郭德綱,小品的復甦靠誰呢?未來之星還未見,江郎才盡,但願江郎還未盡。


老耿雜談


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相聲作品裡已經說過很多次:體制內的某些人總希望藝術作品要附加很多其他功能,比如正能量、主旋律、社會責任等。

把本該是法制部門、教育部門、宣傳部門、紀委黨校該乾的事情都強加到一部作品裡,卻忽略了相聲小品本身就是娛樂的。觀眾是來開心的不是來上課的。“如果相聲都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我們創作


小品到了低潮期,作品、演員都青黃不接。只能通過誇張的表演和煽情來湊戲了。

小品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趙本山的退休,導致小品界群龍無首


誰都無法否認,趙本山在中國小品界的影響力。每年春晚看趙本山,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期盼。從1990年開始,趙本山推出了《相親》、《我想有個家》、《牛大叔提幹》、《紅高粱模特隊》、《昨天今天明天》、《賣柺》、《賣車》、《功夫》等經典小品。讓大家在歡笑中度過除夕夜。

在他的影響下,小品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喜劇形式。一批東北笑星活躍在各大電視臺。甚至於東北話都開始流行,“咋整”、“必需的”成為東北以外的流行詞。

但自從2013年,趙本山宣佈退出春節聯歡晚會後,小品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小品界群龍無首,雖然還有趙本山的徒弟們、賈玲團隊、蔡明團隊在苦苦支撐,但小品的繁榮期已經過去。

二.電視的衰落,導致觀眾的流失

成也蕭何,敗蕭何。電視的普及是小品打敗相聲的功臣。

1994年侯耀文很鬱悶,他和黃宏參演了春晚小品《打撲克》。黃宏的臺詞:“相聲明顯幹不過小品”。現場一片會意的笑聲,作為相聲大師的公子、鐵路文工團團長。他那時的尷尬與無奈只有自己知道。

隨著電視的普及,相聲表演形式單調(服裝道具單一),視覺刺激不足的缺點顯現出來。而小品的表演形式正好符合電視的傳播。他有道具、有服裝、演員有大幅的肢體動作,演員細微的表情都可以被鏡頭捕捉到,而且他短小精悍,易於傳播。

所以,小品藉助電視的傳播,攻城略地。把相聲打得一敗塗地。

但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電視收視率直線下降。小品的展示陣地被抽走了。它的衰落就不奇怪了。

三.相聲重新崛起、網絡短視頻的流行分流了觀眾

風水輪流轉,現在郭德綱領銜的德雲社一路躥紅,炙手可熱。郭德綱憑著自己的執著,為師傅為相聲掙回了面子。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郭德綱藉助網絡短視頻、網絡音頻。把相聲免費分發,產生了雪崩式的傳播效果。吸引了大批粉絲,客觀上擠壓了小品的生存空間。

網絡短視頻更加短小精悍,而且更加異彩紛呈。相比較,小品顯得尾大不掉,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四.小品人才的青黃不接,導致小品質量下降

陳佩斯、趙麗萍、趙本山、範偉、宋丹丹、黃宏、高秀敏這批優秀的小品演員都遠離了小品舞臺。趙本山的徒弟們、賈玲團隊、蔡明團隊雖然還在表演,但明顯力不從心。電視的預算在縮減,小品從業人員的收入應該也不會太理想。導致創作、表演都缺乏動力。


總之,小品的衰落在所難免,目前還沒有看到很好的解決方法。

本文為作者原創,我是混沌指紋,關注娛樂動態。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混沌指紋。


混沌指紋


結尾煽情就像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都會追求一個美滿的結局一樣。



一方面是因為觀眾需要,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符合大眾的審美才會有好的反響嘛。如果只是哈哈一笑,那就真的是一笑而過不會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如果再來點煽情就是走心了,那就容易被記住了。

另一方面小品結合一些現在的社會現象,發展趨勢什麼的。如果喜劇小品只為了搞笑而存在,就會變得很沒意義,小品沒有昇華的話應該會很空洞,那小品表演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一個沒意義的東西,我想應該也是沒什麼人願意看的吧。


內蒙古的文科生


老實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看春晚了。過去的春晚是當年最優秀文藝作品的集合,央視第一次春晚轟動全國和全世界華人華僑。從此,大家習慣吃過年夜飯就開始侯在電視前,期待著各種驚喜。春晚也成為央視綜藝節目的收視高峰。

說到小品,早年的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鞏漢臨、趙本山丶宋丹丹等等,極盡嘻笑怒罵,諷刺幽默功能,用市井小人物反映社會問題。那時候的春晚,小品不僅是節目穿插的調味品,而且很多還成為壓軸大戲,演員演得認真,觀眾看得開心。過後雖然重複觀看,也不覺得厭煩。

到後來,春晚舞臺越來越華麗,燈光也更加眩目,可漸漸的看得人少了,過去那種卡時間等春晚,連上廁所都捨不得去的狀況再也沒有了。現在大年夜,電視還會開起來,但沒人認真觀看,只是放個圖像聲音圖個熱鬧。

再說到現在的小品,經過層層把關,除了演員表演更誇張了,幽默諷刺的東西少了,或者不接地氣,與老百姓生活相脫節,所以不大受歡迎。


華哥雜談


小品和相聲,由於都是語言形式,最終走向都是讓觀眾“笑”,所以難免各佔風頭,這些年的大勢就是“風水輪流轉,今朝到我家”

我看小品這些年有點式微,有點幹不過相聲的架勢。

小品為什麼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首先,並沒有能挑起小品大梁的高手出現。

小品頂級高手,是陳佩斯,宋丹丹,趙麗蓉等人。表演既自然妥帖又是科班出身,把控局面的能力超強。他們常常不是演,他們往往就是劇中人。


而隨著這一代人離開舞臺,說實在的,小品現存的演員們,差的還是太遠。

其次,不知從何時起,感覺小品成了“話劇”,還非得搞出來個“教育意義”“感人肺腑的一幕”

小品,要的是既能逗人開懷一笑,又感覺小品的一語一行設計的那麼巧妙,讓人回味之時,又能笑了起來

現在不知怎麼搞的,最後非得加個尾巴,讓你回味時,“哭”一通。

好多小品變成了催淚彈,真討厭,好像不那麼演就顯不出她高大上來似得。

拜託,我們是看小品好不好,不是看教育片,所以,整體現在這波小品演員把劇情設計的有點“跑偏了”。他們做不到前面超級幽默,卻能做到後面“讓人掉淚,”所以,真的有點說不出來的滋味。



他們變得想家,想母親,關愛下一代關愛環境等等,有時候真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宋小寶總在標榜自己“援助貧困生”,小瀋陽在關心“環境”,賈玲在“想家”,真是,可膩歪人了

所以,整體感就是,小品整體演員,差火候啊!


Longsuixinyuan




現在的生活已經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信息時代,到處是鋪天蓋地的視頻,你以為你還是獨家經營?

要競爭,要像草臺班子掙飯錢那樣競爭。

你不能強迫觀眾笑。

你別拿自己當幹部!

沒有生活,就沒有笑點。

幾十歲了還不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盡演些幼兒園大班,一會哭一會笑,莫名其妙——這和老百姓有什麼關係?

再就是大喊大叫,大吵大鬧,你又不是在家裡撒嬌,你成年人了有教養一點好不好?

農民工也有教養的。

你怎麼就特殊,可以粗野吵鬧呢?

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是笑的源泉。

沒生活依據的情感戲就是學生腔,就是胡編亂造。

也許你從來沒有見識過人間真情,只會虛情假意,你怎麼演情感戲?

看你擠眉弄眼拼命表演,尷尬而不感動。


大悔憶智冰


好的不是沒有,是人家根本不讓上臺。為啥?內涵?我內你個把子,小品看開心了不就行了,以前看春晚就是看趙本山的小品,能給人笑死。從他老人家不幹了,我也就沒在看過了,真的尷尬,我的天,笑點?不存在的,一臉尷尬看演員演技,一臉尷尬看打感情牌。頭條裡偶爾能刷到趙本山以前的小品,每次都會看,不管看了多少遍,到丟包袱的地方還是會笑。


LowRoom


現在很少看電視了,不知道有哪些小品節目。

但是明顯能感覺現在小品大不如從前,原因無非是:1、前面的作品太優秀,後來的很難蓋過他們。以趙本山、馮鞏、宋丹丹、陳佩斯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經典的作品讓人記憶猶新,每年春晚大家最期待的就是老趙的出現。現在春晚你還期待哪個小品?2、小品人才斷代。過去小品演員一抓一大把,數都夠你數一陣的。現在你數一下,新生代有幾個,能數得上名號的有幾個?現在你要說哪位小品演員是高手,估計你自己都心虛,因為實在沒人能稱的上人才。3、收視節目多元化,大家選擇多。過去沒有互聯網,大家能看的渠道就是電視機,小品以其幽默、搞笑、通俗易懂等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通過春晚的加持自然火遍大江南北。今天在互聯網帶動下,各家媒體層出不窮,各種娛樂節目也是遍地開花,觀眾的選擇多元化,電視不再壟斷收視,春晚的影響也在下降。

至於加感情戲,這也是很多節目的通病。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的電視節目裡就會多一些搏感情的部分,不管是唱歌的、跳舞的、達人秀的到最後總要說點心酸的事,總之越慘越好,能讓看節目的人流眼淚、心生同情最佳。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說了這些或許能獲得評委的加分,也能獲得觀眾的同情。但是我們不能這樣提倡,應該適當降低這部分。畢竟觀眾是來看你的表演的,你的實力和才藝的高低才是關鍵,你把最好的才華展示給觀眾才是對觀眾最好的回報。

我們希望節目傳遞的是正能量,如果到處都是博感情的節目,就會千篇一律、無差異化,觀眾的審美會疲勞,時間久了也會反感,總之還是回到節目本身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