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第一山",因奇柏著稱於世

古人劉禹錫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今天所談的這座山,看起來倒也普通,它既沒有五嶽之尊泰山那樣雄偉壯觀,也沒有西嶽華山那樣奇特險峻……乍一看似乎有些貌不驚人,殊不知!名人背後有奇人,高山背後有險峰,可不是那麼簡單。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

在山西省交城縣就有這樣一座不一般的山,地處交城縣城北3公里處的這座山,山倒是不大,溝也不談上深,距山西省會太原50公里,這座山名字叫起來,就很特別,人稱卦山,又名爻峰,因群峰環列形同易學卦象而得名。滿山的松柏樹千姿百態,終年常青,有許多神秘的民間傳說,被道家視為天然道場,文化積蘊深厚。有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的天寧寺、鑄鐵碑、毗盧閣、唐槐等景點。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旅遊景點。由於這座山的奇特性,被宋代書畫家米芾所看重,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書題稱譽為“第一山”。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一,米芾這人不一般,書題很有分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最傑出的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之一,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太原,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都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他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造詣全面,主要體現在書法、繪畫與收藏三個方面。一生的他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米芾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鑽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別人眼裡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之所以對卦山情由獨鍾,主要是對家鄉山西的厚愛以及卦山特有的風貌決定的,就憑他的性格如果卦山沒有特別之處,他是不會題字,更不會讚譽的。據有關資料米芾的“第一山”遍佈全國,武當山、泰山、嵩山、廬山、終南山、杭州、福州、南通、盱眙、大邑等地都有相似面目的碑刻、摩崖、牌匾。網上能查到的,像是同一版本的翻刻,而卦山這一幅明顯不同,已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首肯。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
​二,卦山之柏很奇特,第一名不虛傳

卦山因山的形狀酷似八卦而得名。這裡八峰聳峙,層巒疊嶂,古柏參天。古柏為卦山的一大奇觀,其樹形怪異,趣味橫生,別有風韻。宋代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絕壁,鑽巖抱石,姿態各異,千姿百態,細心的人可以觀察到,古柏的扭曲全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這些古柏被譽為“卦山一絕”。其中古柏最有名的有:


​1.七星柏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主杆分5枝,好似舉手迎客,因主幹上有7個孔洞,所以稱“七星柏”。

2.虎頭柏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樹幹上有一個瘤球,形似虎頭俯瞰來往遊客,故名。

3.牛頭柏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根部樹圍1.07米,該樹西南裸露著樹根,形似牛頭,雙角彎曲有致,門面廣闊扁平,朗目微睜,其頭圓乎乎、胖墩墩、毛茸茸,悠然處得憨態可掬。

4.繡球柏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樹主幹7米處分3枝呈傘狀直上,主幹距地面2.1米處生繡球花似菌球,樹冠下有繡球怒放,繡球上有傘形樹冠,人稱“繡球柏”。

5.龍爪柏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因裸露根而得名,主幹距地面2米處,裸露著五條主根如巨龍之爪,牢牢地攀扶在地上。

6.鋼鞭柏

形似無皮槁木而未枯,頂端有枝尺餘,茂葉猶生。主:於禿兀,出地面即水平逆時針旋轉扭紋赫然,一扭到頂,形似鋼鞭,昂然挺立。

三,民間傳說很神奇,為古柏添魅力

在天寧寺東的山巔,有一處非常肅穆,幽靜之所,這裡墓塔林立,是卦山歷代高僧圓寂之後的安息之所。在此遠眺,整個卦山全貌一覽無餘,只見卦山漫山遍野的松柏,軀幹扭曲,樹身南傾,萬株皆同,為什麼這裡的松柏如此之多又如此神奇呢?這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卦山天寧寺的和尚養著一頭小毛驢,主要用來騎乘或馱運東西。因為驢要吃草,所以,每當夏秋兩季,監寺和尚就要派一名小和尚去割草餵驢,一天也不能脫空。小和尚每天上午掃院,唸經學習,下午割草,半夜還要起身給小毛驢加草料,十分辛苦。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

監寺和尚還規定說,不能老在草多草高的山溝溝裡割草,要每天換換地方。因為他擔心,如果把山溝裡的草割光了,既破壞了優美的風景,又會讓周圍村民會有意見。這一句話,雖是輕口而出,卻給小和尚們出了個大難題。因為除了溝溝裡、山坡上的草那是又少又低,每天要割一大捆草,實屬不易。再說小和尚對小毛驢可親著呢,如果小毛驢吃不飽、吃不好,小和尚也會因此而睡不好覺。這樣一來,小和尚為了割好草,每天不得不費勁地東山跑跑,西山找找,辛苦又無奈。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監寺和尚發現有個小和尚經常出去割草,不大一會功夫就回來了,而且割的那是草又嫩又高,小毛驢吃得卻是很香很香。監寺和尚尋思著、迷惑著,是不是這小和尚又在山溝溝裡割草了?心裡琢磨著應該去核查一下,要是真的話,少不了訓斥一頓。有一天,監寺和尚就順著山溝的小路從南到北走了一遍,結果看到那裡青草長得齊齊整整,根本就像沒動過一樣。他特別特別奇怪,小和尚到底是在哪裡割呢?除了溝汋裡,山坡上哪還有這麼鮮嫩的草呀?

第二天,小和尚拿著鐮刀、繩子前腳剛走,監寺和尚就悄悄地跟在其後,他要親眼看看小和尚究竟在哪裡割草呢?小和尚走著走著,來到一個樹木茂密的山崖下,那裡有一塊巨大的岩石,旁邊有鍋臺大小一片青草,長的十分茂盛。只見小和尚彎下腰便割草,連地方也沒挪動,三下五除二就割好了一大捆青草。此時,躲在樹後面的監寺和尚看得十分真切,那一小片青草雖然割了很多,但好像沒割過一樣,依舊長得齊刷刷刷的。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待小和尚回到寺,監寺和尚就悄悄地把這事告訴了方丈老和尚,方丈也說不明白。天黑之後,等小和尚睡了覺,方丈和監寺叫了一名年青和尚,扛著鋤頭,出了山門。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把樹林裡的小路照得花花點點。他們一行三人,由監寺和尚前面領路,不一會功夫,就來到那個山崖下。監寺和尚指著那片青草地說,就是這裡,叫年青和尚刨挖。不一陣功夫,從坑裡挖出一個瓦盆盆,看上去又髒又破,一點也不起眼。方丈和監寺十分洩氣,方丈說扔掉算了,監寺說拿回去,當餵狗盆用吧!說罷,就把這個瓦盆盆提回了寺裡,撂在了廚房門口,三人便回屋睡覺去了。

第二天,吃罷早飯,做飯的伙頭和尚把剩下的兩碗小米粥倒盆子裡,叫狗來吃。一隻大狗和幾隻小狗,圍著盆子吃了又吃,可盆子裡的剩飯,一點也不見少。到了中午,伙頭又把吃剩的一碗小米乾飯倒進盆子裡,那狗總也吃不完。監寺和尚看見了,就責備伙頭糟蹋糧食。幾天過去了,伙頭和尚做飯可小心了,一點也不敢剩下,就是剩下一點,也不敢往狗盆裡倒剩飯。誰料,狗每天圍著盆子吃,而盆子裡的剩飯總也不見少。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 “阿彌陀佛,這是個聚寶盆啊!”監寺和尚恍然大悟,急忙把盆子小心翼翼地洗乾淨後藏起來。他還偷偷地試著給聚寶盆裡放進去一個銀元寶,結果是拿出來一個,裡面又有了一個,接著繼續若干次,總也拿不完,個個元寶上都粘著剩飯小米粒。從此,監寺和尚就聚寶盆裡變出來那些元寶,修建廟宇,把殿堂樓閣修建得又高又大,使得天寧寺成了名聞遐邇的大寺院。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不曾料想,聚寶盆的秘密,不脛而走,不知是哪個和尚說漏了嘴,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各府、州、縣。於是,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鄉村父老,都紛紛來卦山刨根問底,都想看看聚寶盆,飽飽眼福。常言說得好,花花世界,無奇不有。覬覦之心之人,蓄謀已久地瞄上了那個聚寶盆。如此一來,天寧寺出現了大麻煩,來卦山看寶的人那真是一天比一天多,寺院裡大小的和尚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儘管在那個時候,羊腸小道,山路崎嶇,交通不便,但是騎馬的、坐轎的、徒步的人,紛湧而至,不僅要在寺院吃頓飯,住一宵,看不到寶貝,甚至有人就是賴著不走。原先,方丈和監寺早就商量好,關於聚寶盆的事,決不可不輕易露給外人看,免得節外生枝,一來是怕碰破了,更主要的是怕弄丟了,此事非同小可。但眼下的場面如何控制,如何應付呢?大小和尚全員出動,又挑水,又燒水,就連白開水也供不過來,更別說吃飯了。望著寺院內外擁擠不堪的人群,方丈和監寺和尚犯了難,那些忙得滿頭大汗的大小和尚沉不住氣時,就在私下議論:“何不把拿盆子拿出來讓人們看看,不就得了嗎?再說看看怕什麼呢?看完他們不就走了嗎?”大小和尚商量好,一起就去央求方丈。由於方丈心腸軟,經不住大小和尚這麼一攛掇,便狠很心,叫監寺把“聚寶盆”端了出來。大雄寶殿前的大院裡,監寺和尚叫人們排好隊,輪流去看放在桌子正中的寶貝。併發給每人一副碗筷,由伙頭掌勺,從聚寶盆裡舀給每人一勺粥飯。起初,人們看見盆子,還以為是老和尚隨便找個爛盆子胡弄人呢,要不怎麼如此不起眼呢?可到了後來,當人們親眼看到一個小盆盆裡的粥飯,成千人吃總也吃不完時,於是眾人傻了眼,才知道這爛盆子是真正寶貝了。 此時,混在看寶貝人群中,就有一個從很遠地方來的人,他正是聞訊前來盜寶之人。當晚,他探得寶貝存放於藏經樓上,就千方百計把它偷了出來。心想:連夜下山吧?不敢。因為夜間山路難走不說,若遇上巡山守夜者,這豈不壞了大事。如何是好,總不能枕著寶貝等著天亮吧?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寶貝先拿出寺外再說吧!好在,這些天廟裡廟外屋簷下,盡是些露宿之人,山門也關不上。走到山門外的柏樹林裡,憑著月牙牙的一點亮光,他發現有一棵樹身扭曲的柏樹,與別的樹大不一樣。於是,他就把寶貝埋在了這棵樹下,計劃等到天亮時分,再把寶貝挖出來,遠走高飛。待埋好盆子後,他又悄悄地溜進寺裡,插在人縫裡睡了一覺。等到天剛矇矇亮,盜寶之人一骨碌爬起來,快速地溜出寺院,去找那棵埋盆子的柏樹,唯恐開早飯時,和尚們發現聚寶盆丟了,那就麻煩了。於是,他在樹林裡轉來轉去,結果發現卦山上滿山遍野的柏樹都是扭曲的,而且都扭向一個方向!原來一夜之間,卦山的柏樹都變成扭曲的了。此時,那個盜寶之人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急不可耐,急急忙忙的,一會在這棵樹下刨刨,一會又在那棵樹下挖挖,兩隻手都磨出血來了,最終也沒找到那個“聚寶盆”。從此,那個“聚寶盆”就永遠地埋在了卦山,再也沒有人再見過它。

山西有一山與易學有關,被稱為​從此,漫山遍野扭曲的松柏便成為“卦山一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