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濟南淪陷時,日軍為何要在這座橋上設“卡子”

文|程兆強

濟南緯十二路北首與老濟齊路接壤的地方,曾經有一座古橋,橋距離濟南府西門八里地,故名八里橋。

相傳,八里橋初建於清代康熙年間。

後來,隨著歲月更迭、風雨侵蝕,橋體逐漸頹廢。

濟南開設商埠後,由八里橋過往的商賈行人日益增多,老橋已遠不能滿足交通需求。

1924年10月,南大槐樹、中大槐樹、北大槐樹莊30餘名知名人士,慷慨解囊,捐資重修了此橋,並因此受到了歷城縣政府的褒獎。

重修後的八里橋,橋長5米多、寬3米餘、高2米,是一座青石砌造的拱形橋。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八里橋位於濟南西北城鄉接合部,西接濟南古驛道濟齊路,東為商埠最西端的十二馬路,南鄰津浦鐵路線,是老濟南通往齊河方向的必經之路,周邊區域地理位置尤為優越。

特別是這裡緊靠津浦鐵路線,離著濟南火車站又近,一時成為貨物流通運輸的集散地。

現在,八里橋只是一個地名,橋早已沒了蹤影,其譭棄時間,連住在周邊的老人們也記不清了。

如今,人們一提到八里橋,往往想到的是分佈在這裡的蔬菜、果品、茶葉市場,以及之前的幾處大大小小的貨場、倉庫,那座古橋反倒少有人提及,至於橋附近曾經設立的一個卡子——檢查站,知道的人更是不多了。

卡子其實就是哨卡,也稱作檢查站,老濟南人俗稱它“卡子”。

我是聽父親說八里橋有卡子的。

後來,從一份資料上也得到了證實。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1937年12月24日,韓復榘撤離濟南,日本敵寇幾乎沒受到多少抵抗,就佔領了濟南城。

守城的軍隊撤了,管理城市的官員跑了,剩下的是驚慌失措、心無所定的平民百姓。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闖入,市民們不敢上街,一個個緊閉大門,呆在家中驚恐、焦急地等待,盼著早日恢復往常平安的生活。

無奈,生活還要繼續,市民開始提心吊膽地上街了,一些生意人也迫於生計打開商鋪門板做起了生意。

從此,濟南開始進入了長達八年的淪陷時期。

父親的童年和少年正值日寇竊據濟南時期。

現在人們把那段“淪陷時期”稱作“日偽時期”或“日佔時期”,老濟南人則稱它為“日本人時候”。

當時父親雖然年幼,但作為家中長子,已開始承擔養家的責任。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每天早上,他擔著豆腐挑子(盛裝豆腐的笸籮)出門,沿濟齊路一路東走,經八里橋卡子由十二馬路到商埠,然後過普利門、西門進城。

沿街叫賣雖然勞累辛苦,父親能夠吃得消,而讓他最犯怵、害怕的,卻是過八里橋卡子和城門

——日本憲兵和警察把守的卡子。

父親沒說卡子的模樣,但他曾給我說起過進出卡子的感受。

父親說,那時他年齡小,每次經過卡子,看到荷槍實彈、手牽大狼狗的日本兵和偽警察(濟南人暗地裡稱偽警察是“二鬼子”),打心裡害怕。

時間久了,他總結出了一點“經驗”:

那就是無論心裡多麼恐懼、驚慌,都要裝出十分鎮定的樣子。

因為少許的眼神不定和行動慌亂,一旦被站崗的人發現,即刻會遭到嚴加盤問。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直至搜身,踢你兩腳、打你兩個耳光(那時人們把被日本人打耳光,稱捱了“日本電光”,大概是日本人出手狠,打得響的緣故)是常事。

也有一些人,為了順利通過卡子,對日本兵和偽警察畢恭畢敬、彎腰鞠躬,甚至低三下四、諂媚討好。

雖說這樣順利通過了卡子,可那屈辱、羞愧、憤懣滋味,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另外,還需要說的是,在日本統治濟南時期,日軍為維持佔領區的安全,在佔領區推行身份管理制度,實行身份證明。

由當地保長確認,為每一位百姓發放“良民證”,出入城門、關卡都得攜帶“良民證”,接受嚴格盤查。

當時,濟南老城有兩道城牆:

一道是內城牆,即明代洪武年間重修的城牆;

一道是外城牆,也就是咸豐十年(1860)開始興築的外郭圩子牆,且內城牆外有護城河,外城圩子牆外挖有壕溝。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那麼日偽時期,日本人為何還要在城外再建卡子?

我曾長時間想這個問題,直到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才找到了答案。

1937年12月,濟南城淪陷敵手。

在日軍佔據時期,濟南人口多有增加。

有資料顯示,1942年濟南內城、外城、商埠、鄉間總人口已增加到57.5萬人(據資料,1933年濟南總人口數42.7萬人,不妨作參照)。

新來濟南的居民,大多數是來自山東省內的戰亂區難民。

另外,淪陷時期,在濟南的日本平民人口已達到2萬多人,並且在戰時,在濟南或其毗連地區,至少也有同樣人數的日軍駐紮於此。

由於害怕濟南遭受襲擊,日軍用帶刺的鐵絲網,將沒有防禦工事保護的商埠地區以及舊城及其郊區都圈起來。

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人們只能在兩個檢查點進城,檢查點開放時間是每天的上午8:00至下午6:00。

八里橋卡子即是這兩個檢查點之一。

至於另一個檢查點在何處,我沒有確切的材料去證實。

淪陷時的濟南,正如《中國的城市變遷》([美]鮑德威著)第八章《戰爭時期的濟南》所言:

“1890—1937年間,濟南曾經是山東的經濟和政治中心,然而在1938—1945年間,濟南已不再是這種中心,而只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市。”

由此不難看出,八里橋卡子即是日佔時期日軍為防範中國人襲擊內城及商埠而設的關卡。

八里橋卡子消失了。

不用說,它消失時間是在1945年8月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後,是中華民族不再遭受屈辱、欺凌、奴役,開始揚眉吐氣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