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陳寅恪父親陳三立的傳奇人生

陳寅恪父親陳三立的傳奇人生

陳寅恪父親陳三立的傳奇人生

史飛翔

眾所周知,陳寅恪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思想史上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成就、意義和影響已遠超學術界,為世人所廣知,相比之下其父陳三立則不大為人所知。

陳三立,字伯嚴、伯尹,號散原,江西義寧州(今江西修水)人。1853年生。史書記載其:“年少博學,才識通敏,灑脫而不受世俗禮法約束。”1882年入鄉試,因惡時文,自以散文體作答,主考陳寶琛賞識其才,破例錄為舉人。1866年,陳三立三十四歲,春會試中式,但是年未應殿試,至1889年才成進士,授吏部主事。通籍後,陳三立累十年不就職,而以詩文自娛,成為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重要代表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陳三立與當時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譚嗣同、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惠康、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保初合稱“清末四公子”。

“戊戌變法”時陳三立的父親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支持新政。當時陳三立與其父在省城積極資助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在湖南長沙創辦時務學堂。變法失敗後,陳三立父子受到牽連,被一併革職,永不敘用。革職後,陳氏父子即離開湖南,返回江西原籍。

革職,且永不敘用,這是陳三立一生的轉折點。從此,他從時代的新潮流中退出,自號“散原老人”,長期過著隱居生活。陳三立在為其父陳寶箴所寫的行狀中以極其沉痛的筆調描述他們這一段的生活情景:“往往深夜孤燈,父子相語,仰屋欷歔而已。”(《散原精舍文集》卷五《先府君行狀》) 1900年,義和團起事,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倉皇西逃陝西,就在這一年,陳寶箴在失意、抑鬱中去世。父親去世後,陳三立定居南京達二十九年,期間隻字不問政治。

中國讀書人特有的“家國情懷”使得陳三立表面上看起來隱居不仕,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消沉,而是積極用世。1903年,陳三立贊助柳詒徵創辦思益小學堂。讓出自家住宅作課堂,延聘外國教師,開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創新式學校先例。1904年,陳三立與李有棻創辦江西鐵路公司,興建南潯鐵路,1907年,陳三立出資創辦了袛洹精舍。袛洹精舍是清末國內第一所組織嚴密、辦學宗旨明確的新式僧學堂,蘇曼殊曾任英文、梵文教師,先後培養出了太虛大師、謝無量等一大批民國佛教界領袖人物。此後,陳三立又資助近世中國佛教復興奠基人楊仁山居士的弟子歐陽竟無大師創辦支那內學院,培養了湯用彤、熊十力、陳銘樞等一代大師。可以說,陳三立對於中國近現代佛教的復興發揮過重要重用,居功甚偉。

1906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陳寶箴父子推行新政,振興實業,奏請為陳寶箴塑銅像,為陳三立重授官職,被其斷然拒絕。1907年,袁世凱行君主立憲,為拉攏各界名流,委任陳三立任參政議員,陳三立堅決不就。

陳三立雖然遠離政治,以超然於世的詩人自許,但他仍關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1932年,陳三立住廬山,正值“一·二八”事變,日軍發動對上海進攻。陳三立日夕不寧,於郵局訂閱航空滬報,每日閱讀。以至於晚上做夢時喊出“殺日本人”的話語。憂國之心可見一斑。1933年,曾經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人,輔佐溥儀建立偽滿政權,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自圖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詩》時,憤然刪去鄭序,與之斷交。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進城。陳三立再三表示:“我決不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必敗,他怒斥:“呸!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不久,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納陳三立,百般遊說,皆不應許。偵探日伺其門,陳三立大怒,呼傭人拿掃帚將其逐出。從此絕食五日,憂憤而死,享年85歲。

史飛翔,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咸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寶雞文理學院客座教授。陝西省首批重點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百優人才”。陝西省“雙百人才”。陝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吳宓研究會副會長、西安高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散文學會文藝評論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於文化、人物研究與寫作,文章在各種紙媒及互聯網上廣為流傳,深受讀者喜愛,有多篇文章入選大中小學教材、語文試題及各種權威選本。已出版暢銷書《民國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風流》《歷史的面孔》等15部。其中《終南隱士》一書系“國內第一本系統研究終南山隱士的學術專著”,填補了該領域的學術空白。《關學與陝西書院》一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關學與陝西書院互動關係的學術專著。《終南守望》一書入選“農家書屋”工程。《民國大先生》一書參展“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流通海內外。史飛翔的散文厚積薄發、舒緩有致,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深邃的道德意識和濃郁的悲憫情懷,是典型的文化散文。先後榮獲“世界華文成就獎”、《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魯迅雜文獎、陶淵明散文獎等,被認為是“用思想在寫作,用良知在溫暖時代”的作家、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