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噢~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前些天,國際性教育測評體系PISA公佈了2018年的測評結果,中國學生這次又勇奪全球第一。

估計大家看到新聞,第一反應和我相似,“全球第一”,so what?和我們個體有啥關係?

本來沒放在心上,看到朋友圈裡幾個教育行業資深人士,都在一遍遍分享相關信息,我忍不住好奇,登錄PISA的官網,下載了相關報告特別是我國的報告,仔細研究一番。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下面我從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和由此引發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1閱讀、數學、科學,孩子教育的三座大山

在看數據之前,得先弄清楚什麼是PISA。

PISA是國際性的學生評估體系,全稱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讀音與pizza類似),中文名是“學生能力國際測評”。

它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統籌的、關於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最早開始於2000年,每三年舉行一次。

參與設計PISA評比體系的人士都是各個國家的教育專家(不是“磚家”)。因此,這套評比體系的專業性很強,它關注的不是某個學生或者某個學校的排名,而是各國的教育成績排名以及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

這項評比體系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一個是測試(參加評比的學生年齡為15歲),另一個是問卷調查。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PISA的測試題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為啥單單考察閱讀、數學和科學這3項?

負責PISA項目實施的安德烈亞斯·施萊歇認為,閱讀理解能力、數學運用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夠決定一個學生在離開學校後,能否進行終身學習以及能否適應未來的生活。

查閱了2000年至2018年所有的PISA閱讀測試題後發現,在閱讀這個環節,PISA考察的能力主要有:

  • 獲取信息的能力
  • 解讀信息的能力
  • 思考判斷能力

在2018年的閱讀素養測試題中,還添加了很多與網絡相關的考題,內容是與時俱進的。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數學測試方面,PISA主要考察的能力是:

  • 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
  • 數學的綜合應用能力
  • 廣泛的數學運用能力

其中涉及的題目大多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2012年的題中就有“U盤空間不夠用,如何最優利用裡面的空間”這樣貼合生活實際的題。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科學素養方面,PISA主要考察的能力是:

  • 掌握科學概念的能力
  • 科學方法的應用能力
  • 廣泛情境的科學素養
  • 掌握科學概念的能力
  • 科學方法的應用能力
  • 廣泛情境的科學素養
  •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看到這裡,我有些小得意。我竟然和OECD教育專家的觀點如此一致。

    從小川幾個月到現在,一直堅持從未放棄的事情就是閱讀,先是親子共讀,慢慢過渡到現在的陪讀、獨立閱讀。

    從他很小的時候刻意培養數感,到幼兒園階段有系統的思維訓練,到現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適當拔高學奧數,數學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重中之重。

    科學,就更不應說了。我們創辦板牙科考營、科學空間的初心,就是幫助更多的中國父母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2別妄自菲薄,我們真的很不錯

    誇完自己誇大家,其實大多數中國父母的想法和我一樣。不然,不會有中國孩子三項測試的全球第一。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紅色圓點代表中國,藍色圓點是OECD組織的平均值,灰色是其他國家。在科學這一項,中國比第二名高出了將近40分。

    三項能力測試全球第一的結果,更是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某種肯定。這讓我想起,楊振寧先生在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在線直播,說的那句話:“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在他眼中,我們的基礎教育很好、很紮實,甚至本科教育都不比美國差,他認為清華的本科生平均比哈佛的本科生好。我們的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差距,主要在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上。

    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觀點,我所接觸過的一流大學學生出國讀研、讀博,絕大多數都在外面發光發亮的,即使一般學校的學生也不乏出類拔萃的。

    和他們聊過,一個共識,都很感謝國內9年義務教育、4年本科教育給他們打下的堅實基礎,特別是數學。

    所以,在教育這件事上,別太妄自菲薄,我們真的很不錯。

    3中國孩子“苦”,數據背後的原因才重要

    但是,很可惜,這個很不錯,可能是局部的。

    在這次PISA測試中,咱們國家是唯一一個,由政府官方指定一些地區去參加測試的國家。

    被選出的省份\\自治區分別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都是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優質的地區。從樣本的非隨機性來說,我們的第一名很難代表整體。

    而且,PISA除了三項基本素養的測試之外,還有問卷調查,問學生、家長、老師一系列的問題。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透過問卷調查結果,我們還能看到測試數據的背後,孩子更真實的學習現象。

    我看到了這些有意思的數據和現象。

    1. 中國女孩還要再加點油

    和其他國家一樣,我們的

    男生也更擅長數學和科學,女生更擅長閱讀理解。

    但在中國,女生相對男生的閱讀優勢比較小,而數學和科學的劣勢比較大(Figure 2所示)。

    嗯,看來以後還得在閨女的教育上多費心,發揮優勢項目,加強數理化學習。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紅色圓點代表中國,藍色圓點是OECD組織的平均值,灰色是其他國家。

    2. 家裡有錢的孩子起點高,窮的孩子也有機會

    簡單一句話,總體上,家裡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比經濟條件差的孩子成績要好。

    這不是我們國家的特例,通過對測試成績的分析,PISA的教育專家發現,哪裡都是這樣,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孩子,在得分上普遍高於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

    就拿閱讀成績來說,OECD平均水平上,經濟條件優越的孩子比經濟條件一般的孩子要高出89分;在中國,這一數字是82分。

    好消息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得到閱讀高分,OECD的平均比例只有3%,而我們國家的數值是10%(41%的學生來自於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也就是說,家庭條件,某種程度上真的是孩子的起跑線,但依然有孩子可以後來者居上,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只是父母在教育上需要付出更多,做的更好。

    3.中國孩子很苦?

    數據剛公佈時,這一點被媒體拿來爆炒。說什麼中國孩子全球第一,但活的其實很辛苦,幸福感偏低。

    我特意仔細看了數據,確實,相比OECD的平均數據,67%的孩子表示對生活很滿意(7分以上,滿分10分),我們的數據確實低一些,59%的孩子覺得自己比較滿意。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紅色圓點代表中國,藍色圓點是OECD組織的平均值,灰色是其他國家。

    即使差距並不大,我們確實也應給予關注,瞭解背後的原因。

    但實際上,和孩子的正面態度密切相關的幾個主要因素,學校歸屬感、同學團結、校園霸凌,我們的數據都比平均數更好。

    數據顯示,我們的孩子生活更“苦”,更多還是兩極分化的結果。其實,很開心的孩子更多(98%vs91%),但很不開心的孩子也更多(11%vs6%)。

    4.為什麼有些孩子很苦?

    那些11%的孩子,為什麼會覺得生活很苦?

    看看我們中國孩子在這3個方面的相對落後,也許能明白一些。它們分別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失敗後,是否擔心別人的看法”和“成長性思維”,與OECD的平均值相差較大。

    •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74%的中國學生表示,在遇到困難“經常能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而OECD組織在這方面的平均值是84%。

    注意,不是孩子的逆商不夠,是孩子遇到困難時不知道怎麼面對,之前沒人教過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他們更不知道怎麼尋求幫助。這讓我想起,過往那些被性侵猥褻,被虐待卻默默忍受的孩子。我們沒有立場去責備他們逆商太低,而應該心疼他們,為什麼沒人告訴、教他們,遇到困境時,要跟父母說、要主動尋求幫助(關於自我保護,看這裡女兒被朋友誘騙遭人猥褻?!這3個簡單動畫,能保孩子平安)。

    • 失敗時,更在乎別人的看法

    78%的中國學生表示,面對失敗時,他們會擔心其他人的看法,而OECD國家均值是56%,比中國學生整整低了22%。

    這種“別人會怎麼看我”的想法,會讓深處困境的孩子更加難過。相比自己的情緒,他們更在意別人的情緒,所以之前會特別寫文,提醒大家,

    • 缺少關鍵的成長性思維

    所謂的成長性思維是指,“學生是否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更多內容看這裡思維模式決定命運,斯坦福教授的這個發現,解釋了很多孩子成長的困境)。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學生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相對地,固定思維的孩子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比較笨,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當遇到困難時,他們的負面情緒會更嚴重。

    在這個關鍵、我最看重的因素上,只有56%的中國學生認為自己擁有成長性思維。這還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學生的數據,如果放寬到全國範圍,數據估計更不樂觀。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逆水行舟的事情,苦、累、失敗,都是很正常。對於孩子,校園就是微縮的小社會,與老師、同學的相處,自然也會有摩擦、甚至衝突,也是難以避免的(有疑問看這裡“媽媽,老師不喜歡我”,我的回答讓孩子自信走進學校;“他為什麼不跟我玩?”,我們的態度將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問題、困難是必然的,孩子還能幸福快樂就要靠他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強大的個人邊界,擁有成長型思維。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學的很苦,各種抱怨沒用,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型塑以上這些能力和思維模式。

    上了那麼多年學,現在再回頭看。如果當時有人問上初中或高中的我,學習辛苦嗎?開心嗎?我肯定會回答,很辛苦,很不開心。

    但現在,我覺得,那些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雖然苦,但簡單純粹;也感謝那些年的辛苦,為後來打下了越來越好的基礎。

    楊振寧: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寫了這麼多,最後我想跟大家說:

    透過PISA,我們瞭解一下教育大趨勢,是必須的。這樣,我們才能知己知彼。

    但大趨勢下,個體又是千變萬化的,究竟要養個啥樣的娃,決定權還在我們父母手中。

    不管怎麼做,我們最大努力的投入,肯定少不了。學習的苦,孩子肯定躲不了。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