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淺談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尤其是啟蒙運動對19世紀以後的亞洲國家有很大影響,鼓勵了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為改造社會而鬥爭。

歐洲文明起源希臘文明。

希臘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文明,而愛琴海是古希臘文明的搖籃。古代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為後世羅馬文明的發展助力良多。後來希臘文化經過羅馬帝國時期,成為歐洲文明的發展基礎。

淺談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歐洲地圖

之後,歐洲,主要是西歐進行了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

(1)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十四世紀中葉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但因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在各國帶有各自的特徵。

淺談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文藝復興的心臟--佛羅倫薩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什麼文學、什麼藝術、什麼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聖經》裡說,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樂園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為他們後代的人類,就要世世代代地贖罪,終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慾望,以求來世進入天堂。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 文藝復興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係的要求。

(2)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宗教改革期間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門諾·西門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約翰·衛斯理及其後發展出來的新教徒教派。而狹義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通常限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的出臺為止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基督教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淺談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馬丁·路德雕像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財產被沒收。英國、荷蘭、瑞士、北歐諸國和部分德意志,紛紛成立不受羅馬控制的新教組織。天主教會雖竭力反撲,殘酷鎮壓一切被稱為異端的人,但已無法恢復以前的狀況。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影響。

(3)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為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淺談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啟蒙運動

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科學家們揭示許多自然界的奧秘,天主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人們要求擺脫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首先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思想束縛的鬥爭,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啟蒙運動。

法語中,“啟蒙”的本意是“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驅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積極地批判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和特權主義,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啟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革命和改革。

(4)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尤其是啟蒙運動對19世紀以後的亞洲國家有很大影響,鼓勵了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為改造社會而鬥爭。

中國的戊戌變法受啟蒙運動影響最大的是君主立憲制。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批啟蒙學者,他們翻譯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他們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嚴復把T.H.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今譯《法的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H.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以及J.S.米爾(舊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等7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

辛亥革命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顯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是源於啟蒙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