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安徽壽縣南安豐塘:還記得孫叔敖嗎

安豐張令修芍陂

王安石

桐鄉振廩得周旋,

芍水修陂道路傳。

日想僝功追往事,

心知為政似當年。

魴魚鮁鮁歸城市,

粳稻紛紛載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

勝遊思為子留篇。

編者案:《安豐張令修芍陂》一詩是張公儀出知安豐縣令以後王安石所寄,詩中描繪了安豐一帶的殷富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通過變法實現國富民強的願望。在詩中,王安石指出,芍陂的修築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孫叔敖為人民所做的貢獻

安徽壽縣南安豐塘:還記得孫叔敖嗎

楚國賢相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孫叔敖自幼勤勉,品學兼優,相傳少年時曾遇被世人認為見之遭殃的兩頭蛇,他為了不使別人再遇這種不祥的怪物,寧願自己倒黴,將此蛇打死,埋入旁邊的小山丘裡,後人感念他的功德,將此山命名為蛇入山,流傳至今。孫叔敖初為楚國大夫,楚莊王時官至令尹(相當於宰相)。拜令尹時,傾國吏民皆來朝賀。有位布衣老者姍姍來遲,嚴肅地對他說,地位越高越要體恤下情,官職越大越要謙虛謹慎,俸祿越厚越不能有貪心。你能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把國家治好。孫叔敖把老者的話當作座右銘牢記在心。他任國相後,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淳美;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把孫叔敖的事蹟列為《史記循吏列傳》之首,稱讚他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他鼓勵民眾上山採礦,使楚國的青銅冶煉和鑄鐵工藝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他嚴明法度,制定實施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法令;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築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修建芍陂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孫叔敖主持興辦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當時這裡是楚國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當地的軍需民用關係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窪,向淮河傾斜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彙集於低窪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後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擴大了灌溉面積。

安徽壽縣南安豐塘:還記得孫叔敖嗎

芍陂建成後,安豐一帶每年都生產出大量的糧食,並很快成為楚國的經濟要地。楚國更加強大起來,打敗了當時實力雄厚的晉國軍隊,楚莊王也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三百多年後,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 ,楚國被秦國打敗,考烈王便把都城遷到這裡,並把壽春改名為郢。這固然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也是由於水利奠定了這裡的重要經濟地位。芍陂經過歷代的整治,一直髮揮著巨大效益。 東晉時因灌區連年豐收,遂改名為“安豐塘”。如今芍陂已經成為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灌溉面積達到60餘萬畝,並有防洪、除澇、水產、航運等綜合效益。1988年1 月國務院確定安豐塘(芍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壽縣南安豐塘:還記得孫叔敖嗎

一生清廉

除了芍陂以外,孫叔敖還主持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如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 ,孫叔敖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一期思雩婁灌區。在史河東岸鑿開石嘴頭,引水向北,稱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東岸開渠,向東引水,稱為堪河。利用這兩條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間的土地。灌區的興建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了楚莊王開拓疆土對軍糧的需求。孫叔敖是楚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春秋霸主楚莊王在宓(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奠定了雄楚稱霸的偉業。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國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期。孫叔敖雖貴為令尹,功勳蓋世,但一生清廉簡樸, 多次堅辭楚王賞賜,家無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他過世後,其子窮困,依靠打柴度日。孫叔敖的高尚品格備受後人讚譽,為紀念孫叔敖的貢獻,後人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稱頌和紀念他的歷史功績。歷代文人墨客瞻仰孫叔敖墓,寫下了不少詠贊的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