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一條河的70年:治水興利 岸闊潮平



一條河的70年:治水興利 岸闊潮平


水陽江,流淌千百年,宣城的母親河。

回望水陽江過去的七十年,一條河流的治理史、利用史呈現在眼前。

母親河的水患之痛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是李白詠宣城的詩句。“兩水”一為句溪、一為宛溪,句溪就是水陽江的古稱。在詩仙的吟詠中,水陽江是沉靜、優美的。但現實中的水陽江,卻是一條“脾性”特別的河流。

水陽江發源於皖浙交界的天目山餘脈——績溪的叢山,最初一段名為西津河,在寧國的河瀝溪,中津河、東津河匯入,匯口以下始稱水陽江。沿途左岸納華陽河、宛溪河,右岸納郎川河等支流,它繞宣城市區而過,經宣州平圩地區,注入長江。

水陽江全長273公里,流域面積10385平方公里,其中宣城境內流域面積7956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三,佔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是宣城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水陽江滋養著兩岸肥沃的土地,世代生活於此的人民受其恩澤。但從水文角度來說,水陽江急躁易怒、災害頻繁。可以說,宣城之於水陽江,因水而興,又因水而困。據市水利局局長李家傳介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決定了水陽江是易發災害的河流。水陽江流域位於南北冷暖氣流交匯頻繁地帶,發源地在皖浙山地暴雨區的中心,降雨量大,加之山高坡陡,河流落差大,導致洪峰高、來水快、衝擊力強,極易造成洪災。

翻開水利歷史資料,水陽江流域的洪澇災害歷歷在目:

最近300年來,流域內共出現大小洪災200多次,平均三年就有兩次。

建國以來的50年間,發生了多次重大洪災。

1954年,5月至7月陰雨60余天,全區被淹田地518.6萬畝,受災人口267餘萬人,搶救並轉移災民184.7萬餘人;

1961年,水陽江宣城站汛期洪峰最大流量為每秒7640立方米,為至今仍未被打破的最高歷史紀錄;

1983年,全區68個大小圩口破圩64個,宣城、郎溪兩地均遭洪水淹沒,受災人口120餘萬人;

1984年,水陽江干流最高水位18.33米,刷新歷史最高水位紀錄;

1991年,南漪湖6天水位上漲2.89米,宣城受災面積126.8萬畝;

1996年,宣城站最高水位達到19.38米再度刷新紀錄,寧國縣城全面進水,宣州市區兩大集貿市場淹水達2米以上,雙橋、城東等圩堤相繼漫潰,大量農田被淹,洪災損失21.27億元;

1999年,南漪湖南姥嘴站最高水位15.07米,創歷史最高紀錄,郎溪縣城和南漪湖連成一片,縣城內積水深達4米,浸泡在洪水中持續1個多月……

滾滾洪水一次次吞噬家園,給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那些傷痛的畫面也深深烙印在沿岸居民的記憶裡。

從治理水患的角度,李局長這樣介紹水陽江的“身世”:自古以來,水陽江是一條自然狀態的河流,中下游即今天宣州區一帶,過去曾是湖泊縱橫之地,水來了進湖,水滿了出湖,任其自然,基本上一直是一條不設防的河流。

在古代,勤勞的當地人民在水陽江上也留下了治水的遺蹟:在河流中游的孫埠鎮境內,“佟公壩”保存完好至今,該壩早在公元767年唐朝時就已建成,最初名為“銅坑壩”,清代由寧國府知府佟賦偉帶領群眾重修,遂更名為“佟公壩”,成為國內現存的兩座千年古壩之一。

“佟公壩”是一個傳頌至今的好官治水佳話,但就治理水陽江而言,小工程的作用畢竟有限——水陽江的防洪能力近乎空白,直到新中國成立。

一部嶄新的治理史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地開始大搞水利建設。飽受水患之痛的水陽江步入了新的歲月。

在水利興修的熱潮中,最早的成果體現在修築圩堤上。翻看《宣城縣誌》,一段史料簡潔地記載:今存之圩垾大多興築於明清兩代,雖長存不廢,但皆為小圩。解放後,開始加固培厚、聯圩並圩 。

經過一代代宣城人民的辛勤勞動,逐年加高培厚圩堤、修建涵閘斗門,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終於形成現在的圩區格局:宣州區境內有8個萬畝大圩,20個千畝大圩,千畝以下、百畝以上小圩39個。

然而,肩扛手提的低標準建設,依然抵擋不住一年又一年的洪水衝擊。小修小補無濟於事,為徹底根治水患,上世紀50年代,包括水陽江在內的皖南地區河流水患的治理,便列入流域管理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的重要工作日程。長江水利委員會多次組織對全流域進行查勘,開始醞釀防洪的系統治理。其後經過反覆調查、論證、補充、複核,先後編制《青弋江、水陽江、漳河流域規劃意見》、《青弋江、水陽江、漳河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青弋江、水陽江、漳河流域防洪補充規劃報告》等一系列規劃。

就是在那個時候,“上游建庫、中游建閘、下游開卡”三步走治水方案提出:針對“上游山區缺乏控制性蓄洪工程、中游湖泊尚無控制工程、中下游河段洩洪能力嚴重不足”,初步確定水陽江流域在宣城範圍內的主要治理工程有,上游建港口灣水庫、中游南漪湖建閘控制工程調蓄洪水、下游水陽江水陽鎮河段開卡拓寬工程暢洩洪水等工程。

但囿於時代條件的限制,這一綜合治理方案一直等待實施。

1998年10月6日,深秋的一天,西津河上游一處山窪裡開工的歡呼聲,具有標誌性的意義。港口灣水庫開工建設,拉開了二十年來我市快馬加鞭、治理水陽江的大幕。

回想當時的情景,至今令人難忘。為了這項期盼已久的水利工程,一批批建設者帶著鋪蓋住進山溝,18324名當地居民遷出庫區,全地區機關幹部連續3年捐款集資,可謂舉整個宣城之力。經過兩年多頂酷暑冒嚴寒、夜以繼日的奮戰,2001年3月1日,一個初春的日子,港口灣水庫下閘蓄水,比預期提前一年。深山出平湖之際,全地區人民為之歡欣鼓舞。

“上游建庫”剛剛完工,“中游建閘”隨後上馬。2001年9月,馬山埠閘工程破土動工,2003年9月建成投入運行;2002年12月,雙橋閘工程動工,2004年6月投入運行。兩個節制閘攔河而立,組成南漪湖樞紐控制工程,成為巨大的人工“開關”,可以自如調節水陽江水進出南漪湖,充分利用南漪湖天然湖泊調洪、蓄洪、分洪。

2011年11月16日,“下游開卡”工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因為期盼已久,很多水利人對這個日子記得格外清楚。5天后工程即動工,2015年,我市境內總投資5.24億元、名為“水陽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工程”也宣告完工,若從空中俯瞰,開卡後的新堤疏朗開闊、流線蜿蜒,頗為壯觀好看。

三大骨幹控制工程相繼建成後,自2016年起,另一個“補短板”工程又開啟實施——以前,市區及寧國、郎溪的城市防洪標準普遍不到20年一遇,防洪能力較弱,通過高標準的改建新建,城東聯圩、敬亭圩除險加固工程相繼完工,雙橋聯圩除險加固工程今年底竣工,防洪標準均達到50年一遇,宋墩、敬亭圩、別士橋等一批泵站新建改建,排澇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眼下在城區周邊又一批城區排澇站正在建設中,屆時主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將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寧國、郎溪縣城的城防工程也相繼實施,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達到了50年一遇的水平。

一條河流命運的改變

初秋的陽光下,60多米高、高大雄偉的港口灣水庫大壩,顯示了治水人的能力和意志。

正如人們所期待的,上、中、下游水利工程建成後,為治理水陽江水患,發揮了巨大作用。

20年來,港口灣水庫立下了赫赫戰功——

2007年主汛期的7月10日,上游降雨量最大達249.5毫米,最大入庫洪峰流量3070立方米/秒,港口灣水庫攔蓄的水量可謂舉足輕重;

2012年臺風“海葵”路經寧國時,港口灣水庫攔蓄西津河的來水,確保了寧國以下的城市安全;

2016年,洪水肆虐宣郎廣一帶,為防止水陽江上游來水造成疊加,港口灣水庫超汛限3.55米,攔截2.42億立方米水量;

在今年的利奇馬臺風期間,在東津河達到超歷史水位每秒4000多立方米流量之時,港口灣水庫攔截了西津河上游每秒6100多立方米入庫洪水,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寧國全城有被淹的可能……

通過攔蓄上游來水、削減洪峰、錯峰調度,港口灣水庫大大減輕了寧國市、宣城市以及水陽江流域的防洪壓力。

此外,它還在供水、發電、灌溉、生態、旅遊等各方面發揮著綜合效益,水庫成為寧國和宣城市區優良的供應水源,年發電1.2-1.5億度,提供了可觀的清潔能源,而它另一個稱呼“青龍灣”,已經作為景區之名而聞名遐邇。另據瞭解,作為國家172項重大供給水項目之一,港口灣水庫灌區工程於去年開工,面積50萬畝,水庫將在農業生產上發揮更大功用。

馬山埠閘和雙橋節制閘建成後,可以科學地控制南漪湖這個中游最大的調蓄湖泊,分洪量可達每秒1200立方米。在每年汛期的防洪調度中,雙閘都是聯袂出演的“主角”。最近的一次,就是不久前的“利奇馬”颱風期間,通過兩閘聯合調度,兩次洪峰到來時,都成功保證新河莊站水位未超過設計水位13米,確保水陽江干流防洪安全。

除了防洪,建成雙閘的另一個作用同樣不容小覷,這就是南漪湖的水環境、水生態的改變。以前的南漪湖,“水來洪水滔天,水走鍋底朝天”,如今,有了兩閘的調適,常年湖水豐盈、風光優美,成為我市等待開發的寶貴的旅遊資源。

下游開卡後,則打開了洪水下洩的“瓶頸”,其防洪效益更加顯著。“比港口灣水庫和馬山埠、雙橋兩閘加起來的作用還要大。”李家傳說。

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水陽江治理寫下了全新篇章,這條河流飽受水患的命運就此改變。

而放眼未來,新的章節將接著書寫。“我們將在以上工程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系統治理,確保江河安瀾。”李家傳介紹了接下來的水利建設安排:我市將緊緊抓住水利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著手在東津河、華陽河、郎川河等支流上新建水庫,推進南漪湖及周邊中游地區的綜合治理,將圩堤標準全面提升到20年一遇,一批泵站將進行改造或新建,全面提升整個流域的防洪水平。

“當這些一系列工程實施後,那時水陽江發生水害的可能性將大大減少,沿岸居民將更加遠離水陽江之患,共享水陽江之福。”李家傳展望了水陽江更加美好的前景。

開啟航運新篇章

說起水陽江的航運,則有著久遠的歷史。

它有著輝煌的過去,曾是“舟楫往來、通南達北”的全程通航河流,曾是“舳艫相繼、商旅繁盛”的江南水運網主幹線。它在皖南航道網中處於中心樞紐地位,也是我市通江達海的唯一水運通道。

由於公鐵運輸興起、興建水電樞紐、河道長久失疏等原因,水陽江通航里程越來越短,航運能力逐步萎縮,昔日江上繁華景象不再。

時代的變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運的冷落,然而也為今天的水陽江帶來新的契機。隨著運量大、能耗少、佔地省、汙染少等優勢的顯現,水運逐漸成為大宗貨物運輸的主要交通手段,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重現昨日輝煌,水陽江航運開發擺上日程。

在與防洪治理同步推進的另一條戰線上,經過多年的前期準備,2015年,水陽江航運綜合開發項目啟動建設,包括水陽江航道整治和宣州綜合碼頭等工程。

水陽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長43.9公里,起於市區北郊海棠灣,經水陽到蘇皖兩省交界處,入江蘇接蕪申運河。包括航道整治、增設船閘、改建橋樑、新建港口和橡膠壩等五項內容,航道按照Ⅲ級水深、Ⅳ級斷面航道標準整治,投資約5.3億元。

其中船閘工程作為水陽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性工程,2017年3月1日開工建設。船閘由上閘首、下閘首、閘室、導航牆、靠船墩、停泊區碼頭等水工建築物組成,標準為新建Ⅲ級船閘,設計噸位為1000噸級。

出水陽鎮不到1公里,就能看到左岸灘地上的船閘工程,混凝土牆一排排立在江心,雄姿初顯。據介紹,現在已完成90%,預計年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此外,小河口公路橋已經通車,航道疏浚和拋石護岸都已基本完成。

水陽江Ⅲ級航道的效益已經開始初步顯現。市海事局副局長丁宗斌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了最近所拍的幾張照片,照片裡一排大船停靠在碼頭,船上滿載貨物、整裝待發。“停泊處位於水陽江支流的北山河碼頭,這兒已經有最高能達到一千噸級的船舶。”

而位於宣城高新區內的宣州綜合碼頭一期經過3年的建設,2018年底正式開港試運營。一期工程投資2.1億元,已建成4個1000噸級泊位,配套裝卸設備、流動機械和輔助生產生活建築物等,設計年吞吐量150萬噸。

“以前肩扛手提、板車推,3天裝不滿一船貨,現在在碼頭大型吊車等機械設備的幫助下,一個小時就能裝500噸。”丁宗斌如是說。

由於看好碼頭區位和腹地經濟發展前景,建設方省港航投資集團和市政府已共同決定上馬二期工程——以宣州港綜合碼頭為主體,按照國家二類水運口岸標準建設和完善相關設備,設立海關監管點,建設物流園區,概算投資1.1億元。

“航道整治+綜合碼頭+物流園區”的實現,將打開水上大通道,成為我市對外開放的新窗口。

“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三五’以前,整個水陽江航運方面的建設投資不足1億元,現在已完成投資11.5億元,可以說是厚積薄發。”丁宗斌告訴記者。這一系列工程全部完工後,水陽江常年通航能力將達到千噸級,將極大提升水運能力,打通我市水運網,形成鐵、公、水大交通格局。“通江達海”的實現,則將對服務地方企業、發展臨港經濟、承接產業轉移發揮重要作用,為更好融入南京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協作區打通一條黃金通道。(記者 譚藝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