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晚清至民國時期赤峰地區回族首富馬秉玉本事

馬秉玉(1872年~1940年),字崑山,回族,山東省陽信縣人。他是舊日克什克騰旗經棚鎮三大商幫(山西、直隸、回回)之一的回回幫的代表人物,開設的“裕興棧”是克旗經棚的第二大商號,資本額僅次於山西幫的“慶德正”商號,歷年做慈善所捐的款項就達三萬銀元。和喜歡小打小鬧的其他回族商人不同,馬秉玉眼界開闊、心胸寬廣,擁有的經濟實力在當年的整個赤峰地區的回族人中間穩居頭把交椅。

晚清至民國時期赤峰地區回族首富馬秉玉本事
  • 馬秉玉與夫人馬李氏同框像片

馬秉玉早年家貧,光緒初年跟隨他人來口外經棚謀生。開始沒有本錢,只是買點青草免強餬口。他為人老實本分,勤奮耐勞,於是得到同鄉李元榮(裕興永商號掌櫃)的賞識和資助,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經棚東小橋旁開辦一處雜貨鋪,名叫裕興棧。經過二十年的苦心經營,裕興棧發展成為克旗經棚,乃至赤峰全境數一數二的旅蒙商號。

裕興棧主要經營糧食、布匹、雜貨、牲畜、皮毛及土特產品等。商號有運輸車隊、駱駝隊,有駱駝四十峰。在庫倫、尤格吉爾廟、貝子廟、喇嘛庫倫、烏布洛河以及林西等地設有分號,又在張家口、北京、天津設有長駐辦事處。

晚清至民國時期赤峰地區回族首富馬秉玉本事

馬秉玉是個頗具正能量的商人,他秉承伊斯蘭教“濟貧憐孤,修後世以蔭子孫”的思想,於民國二年(1931年)在商號西院開設粥廠,日舍一餐,就食領飯者少則百人,多則五百多人,歷時長達二十八年之久。馬秉玉對清真寺及地方公益事業,亦莫不率先慷慨解囊,尤其每到臘月,對待外地人貧困難歸者,他都予以資助,使之回家團圓;對孤寡老殘等弱勢群體亦常賙濟米柴;對本民族死亡無力發葬者,濟以全套喪葬用品,善其後事。為些,民國十四年(1925年)及民國十五年(1926年)經棚縣知事闞喧、王樞具文呈報熱河省及民國政府內務部對馬秉玉進行褒獎。民國三十年(1931年)二月二十七日,熱河省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的指令,給馬秉玉送去“樂善不倦”的褒匾,並舉行了隆重的贈匾儀式。經棚縣完小校長崔堃編寫一首“樂善不倦”頌歌,帶領學生頌唱。頌詞雲:“恭喜昆翁,慨悌慈祥。濟貧賑乏,功德無量。樂善不倦,國府褒獎。今日盛舉,千古流芳。”

晚清至民國時期赤峰地區回族首富馬秉玉本事
  • 經棚清真寺

在民主革命與抗日戰爭時期,馬秉玉的裕興棧及其在庫倫的分號,利用自己的馱隊這種特殊交通方式,掩護過德勒格爾、朋斯克、特木爾巴根、烏勒吉敖其爾、白永倫、王瀛洲等許多革命同志往返於烏蘭巴托與東部蒙古地區之間,從事革命鬥爭活動。這樣一來,裕興棧就成為了東蒙革命運動的中轉站。馬秉玉為內蒙人民的解放事業所做的傑出貢獻,值得後人緬懷和敬仰。

一九四零年,馬秉玉病逝在克什克騰旗經棚鎮,當時有漢、蒙、回等各族各界人士近三千人為他送葬,殯後遺體埋葬於經棚街後山回民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