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曠視上市在即,AI企業能學到哪些“生意經”?丨億歐解案例

曠視上市在即,AI企業能學到哪些“生意經”?丨億歐解案例

文丨唐鈺婷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曠視科技已經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計劃農曆春節後第一週開始招股。如果曠視能如願上市,那麼它將成為登陸港股的首家AI企業,也是“AI四小龍”中最早上市的企業

”AI四小龍“是中國AI創業企業的代表,四家企業的估值也遠高於其他同類企業,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如今曠視登陸港股在即,將成為“四小龍”的代表,很可能將打響AI企業上市第一槍。

旷视上市在即,AI企业能学到哪些“生意经”?丨亿欧解案例

曠視可以說是中國AI創業企業的樣板——創始團隊是“學霸”、“精英”背景,有很強的技術研發實力;發展的路徑上,先研發技術,再去找落地應用的場景;但這些場景都比較依賴政府業務……因此,總結曠視的成功之道,發現曠視面臨的問題,將給其他AI創企提供鏡鑑。

AI時代的操作系統

提起曠視,大部分人聯想到的第一個詞是“計算機視覺”。的確,計算機視覺算法,是曠視的看家本領,但支持曠視計算機視覺算法快速發展和迭代的能力——“Brain++”,才是曠視最核心的競爭力

Brain++是曠視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深度學習框架是通用性的底層支撐平臺,能夠大幅提升算法生產效率,其重要性可以理解為AI時代的“操作系統”,是算法訓練、模型改進必不可少的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曠視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的公司之一

旷视上市在即,AI企业能学到哪些“生意经”?丨亿欧解案例

目前主流的深度學習框架,幾乎都是由巨頭企業或者是高校研發。但曠視自研的深度學習框架與其他主流開發框架不同的是,曠視的深度框架僅限內部使用,從未對外開放

如果將算法比喻成一棟大廈,那麼深度學習框架就是土地,在別人的土地上蓋房子,的確可以更便捷、更輕鬆地建立起自己的房子,但問題在於:一旦別人停止提供土地,那自己搭建的房子就會被連根拔起。因此,擁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是擁有自研的深度學習框架,尤為重要。

專注於自研核心技術的打磨,是曠視的立命之本。創始人印奇在給投資人的信中寫道:“對曠視來說,強化核心技術優勢比擴大業務規模更為重要。”從曠視的研發投入中,也能看出曠視對技術研發的執著。

旷视上市在即,AI企业能学到哪些“生意经”?丨亿欧解案例

從人臉識別到AIoT

幾乎所有“學院派”創業,都會對技術有著異常的執著。但企業的擔任角色不是研發,而是將技術帶到社會民生中,將之商業化。

目前,曠視的三大業務為: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和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

旷视上市在即,AI企业能学到哪些“生意经”?丨亿欧解案例

(注:“個人設備”業務屬於“個人物聯網”業務,此處做區分,是因為兩者收費方式不同。)

這幾項業務也記錄了曠視發展壯大的歷程。個人物聯網是曠視最早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其次是城市物聯網,最後是供應鏈物聯網。曠視的戰略,也從早期的“專注計算機視覺”,到現在的“專注AIoT”。

先從最早期的計算機視覺說起。

深度學習是曠視的核心能力。實際上,除了計算機視覺外,深度學習還可以用在語音識別、自動駕駛、機器人、智能商務等多個領域。為什麼曠視選擇了計算機視覺,尤其是人臉識別這條路?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臉數據最容易獲取,而且數據量也足夠大,因此選擇這條賽道,最容易能“跑”起來。曠視的選擇,幾乎代表了中國大部分AI初創企業的想法,因此過去人們常常把人臉識別和人工智能劃上等號。

選擇了人臉識別這條大的賽道之後,需要思考的是:該在哪些場景應用這些技術。

曠視選擇了兩條路:一條是個人物聯網,另一條是城市物聯網。

個人物聯網業務方面,曠視能夠為手機生產商,提供拍照優化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美顏”;此外還能夠為B端客戶,如金融機構、網約車平臺等,提供身份認證服務;城市物聯網方面,主要是為政府部門提供城市安全服務方面的軟硬件服務。

當然,這兩塊業務,早期都沒有被冠以“物聯網”這個稱號。“物聯網”是2019年曠視確立新戰略後,才加上的。

2019年1月,在曠視機器人戰略發佈會上,曠視發佈了物聯網操作系統——河圖,以及眾多物流機器人。創始人印奇還宣佈曠視將升級戰略,進軍AIoT。

之所以進軍AIoT,曠視看準的是AI與傳統產業結合所產生的巨大價值,這與互聯網巨頭倡導的“產業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力成本日漸提升,對物流、製造業等傳統行業來說,急需降本增效,對“技術替人”有著巨大的需求。對技術型企業而言,這些傳統行業,就是商業落地的沃土。

AI企業未來有哪些路?

曠視本次IPO的資金,將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升級和優化Brain++,鞏固算法開發優勢;

2. 建立數據匯中心,提高IT基礎設施的計算能力及儲存容量;

3. 進一步豐富解決方案種類,加強產品開發實力;

4. 擬在未來兩年用於實施全球擴張戰略;

5. 擬用於有選擇地尋求戰略投資或收購機遇。

AI企業未來該如何發展?從曠視在招股書中提到的資金用途中,可以管中窺豹。

第一,找準生態位。

人工智能是學術圈的事,但人工智能的商業化應用,是全社會的事,沒有哪家企業能夠憑一己之力獨攬。過去,市場強調的是“木桶原理”:企業要面面俱到,不能有短板。但現在, “長板理論”大行其道。

在AI時代,企業能不能獲得良好發展機遇,取決於企業能不能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做精做細,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冠軍。那些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可以與其他夥伴合作去完成。

曠視的核心優勢是深度學習,技術積累在計算機視覺,但曠視依然能夠依靠收購與合作,成功拓展至其他行業。比如,曠視在2018年全資收購艾瑞思機器人,由此進軍智能機器人業務;今年1月,曠視還與易華錄共同成立子公司,瞄準城市智能化市場。

關鍵不在於綜合能力有多強,而是在整個人工智能生態中,找準自己的生態位,並且通過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牢牢佔據住這個位置。

第二,出海或“下沉”。

企業想要擴大業務版圖,有效途徑是場景上拓展其他賽道,另一個方式則是空間上拓展其他市場。

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甲方仍以政府機構為主,而政府機構的財力又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因此一線城市是AI企業必爭之地。對於曠視等頭部企業來說,城市是業務開展的主要市場,但對於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企業來說,城市這塊“肥沃”的市場,剩餘的發展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因此,出海或者到下沉市場,是拓展市場的兩個方向。

曠視選擇的是出海。據瞭解,曠視未來計劃在日本、新加坡、泰國和中東成立合資企業或辦事處,鞏固其在當地的市場佔有率。

“下沉”的趨勢,目前在鄉縣級的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中,已初現端倪。但對於初創企業而言,貿然嘗試“下沉”,恐怕會“踩坑”。最好的方式或許還是成為巨頭企業的合作伙伴——“借船”拓展業務。這要保證自己在某個領域有足夠領先的優勢,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找準生態位”。

從曠視過往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的計劃中,都能看出曠視對市場動態瞭如指掌,這或許也是曠視能夠打響AI企業上市第一槍的原因。雖然自從IPO消息釋放後,常被詬病“虧損”“不賺錢”,但風物長宜放眼量:目光向著未來,而非眼下盈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