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作者|寧鏡誠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綠皮書》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旅行”的意義,相比較沿途的風景而言,很明顯,我們可能更在乎陪在自己身邊的那個人。

電影《綠皮書》講述的就是一段關於旅途的故事,它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段偏見逐漸溶解的旅途。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要講述了遊手好閒的保鏢託尼,在機緣巧合下被聘用為知名鋼琴演奏家唐·雪利的司機,唐計劃從紐約開始一路往南舉辦自己的巡迴演奏,倆人之間由此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故事。

而對於電影名稱“綠皮書”而言,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這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黑人出行指南。

“綠皮書”全稱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為給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標語是“現在我們可以沒有尷尬地旅行”。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綠皮書》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仍十分嚴重,以新罕布什爾州為例:

在1956年,整個新罕布什爾州只有三間汽車旅店願意接待黑人,由此可見,那本薄薄《綠皮書》其實是幫助黑人尋找落腳地的一本生存指南。

1936年,紐約哈萊姆黑人社區的郵局職工維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綠皮書》,後來幾經改版,直到1966年才隨著種族隔離的全面破除而退出歷史舞臺。

本片於2018年11月16號美國上映,並在第91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影片三項大獎,堪稱那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就如同傑克·凱魯亞克在自己的代表作《在路上》一書中寫得那樣:

“我在黃昏的血色中踽踽獨行,感到自己不過是這個憂鬱的黃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綠皮書》所講述的故事,其實是一段關於人生意義的追尋之旅。

01

對待偏見,拳頭不會助我們獲勝,尊嚴可以

歌德曾說:“我能確保正直,卻不能保證沒有偏見”,偉人尚且如此,遑論我們這些平凡的人。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唐不能進入餐廳用餐

鋼琴家唐雖然天賦異稟,3歲就登臺演奏鋼琴,更是兩次進入白宮演奏,他在音樂上的造詣毋庸置疑,但就因為他是黑人,所以處處感受著偏見帶給他的傷害。

應邀去俱樂部演出,觀眾和助手都能坐在餐廳吃飯,但是唐不行,因為他是黑人;

演出開始前,唐想要用一下衛生間,經理指著樹林裡一個臨時搭建的廁所對唐說,那是你應該去的地方,室內的這個衛生間你不能用;

東道主想要設宴款待唐,二話沒說就上了一盤炸雞,殊不知,唐和其他黑人不同,他不喜歡吃炸雞。

當身為司機的託尼,不堪忍受警察對自己意大利裔移民身份的侮辱,並揮拳將對方揍趴下時,唐對託尼說:“拳頭不會助我們獲勝,但尊嚴可以。”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偏見帶來了傲慢和自卑,用慣有思維衡量一切的人變得愈發傲慢,被帶有偏見的眼光看得惱羞成怒、拂袖而去的人,積攢了一身的自卑。

唐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有時候“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人們觀念仍需要勇氣。”

於是,在演出方拒絕讓唐進入餐廳吃飯後,他和託尼放棄了最後一場演出。

富麗堂皇的高樓內,容納不下一張乾淨的餐桌,反而在街角拐彎處那家逼仄的酒吧裡,這位音樂家的靈魂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偏見的種子一旦紮根,便會迅速生根發芽,頃刻之間就能長成參天大樹,很難拔除。如果說唐在之前的巡演中都選擇了妥協,那麼最後一場的拒絕無疑彰顯了他的勇氣。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我們並不是提倡以牙還牙的辦事思維,而是在原則問題面前,學識和傍身的技能都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你有沒有為了原則邁出那一步的勇氣,才是重塑自我的關鍵。

對於唐來說,《綠皮書》既是行路指南,但又未嘗不是一個枷鎖,箍住了自己的靈魂。

作家林語堂曾說:“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當靈魂渴望自由的時候,勇氣必須要毅然決然地站出來,為自己吶喊,否則我們終將陷入彷徨。

02

那輛綠皮車,未嘗不是肖申克

經典的電影就是這樣,它們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果從救贖本身來探討,託尼駕駛的那輛綠皮車未嘗不是安迪待了19年的肖申克監獄。

安迪用一把鶴嘴鋤挖了19年的洞,最終掘出了一條通往自由的路;唐通過8周的漫長旅行,最終在一家簡陋的小酒館裡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沒錯,他們二人都在自我救贖。

1.拼盡全力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安迪在肖申克教導自己的學生湯米時曾說,做事一定要“百分之百努力,有始有終,不半途而廢”,既然決定做了就全力以赴,這也是安迪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條。

他為了申請圖書館籌備基金,每週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寫一封信,雖然他的信每每石沉大海,但安迪一寫就是6年,期間從未間斷。

在得到200美元的善款之後,安迪一看這件事能成,於是由每週一封改為每週兩封,參議院最終只能選擇妥協,允諾每年給肖申克的圖書館撥款500美元,安迪這才罷休;

唐從小就在俄羅斯進修,他的鋼琴造詣亦不必多說,就像他高冷地向託尼炫耀自己的專業能力時說得那樣:“並不是所有的鋼琴家都能演奏肖邦,而我可以。”

他也對託尼說過:“不管做什麼,都要傾盡全力”,這樣做的目的不光是為了不留有遺憾,更多的其實是一種自我要求,一種人生準則。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2.遲來的勇氣

安迪初進肖申克未嘗不是困難重重,又要防著身邊的人,又要提防獄警的刁難。但和其他人不同的一點在於,他人的勇氣被消耗殆盡,滋生出了一身的依賴,而安迪卻變得愈發堅強,有勇有謀。

當典獄長去安迪的245號房查房時,安迪那把鶴嘴鋤就躺在已經被掏空的《聖經》之中,但他面對典獄長,面不改色地回答完問題之後,又不動聲色地接過對方主動遞來的《聖經》。

這其實是一場角鬥,沒有勇氣的話,你連上臺的資格都沒有。

再看看《綠皮書》中的唐,除了上文我們提到的最後一場拒絕出演之外,他的勇氣其實體現在影片末尾,當他回到自己那富麗堂皇的別墅,卻發現自己仍是孤身一人。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唐,孤身一人

唐最終還是選擇和託尼一家共同度過聖誕節的夜晚,當他站在託尼家門前的那一剎那,其實是鼓足了勇氣要從以往的陰霾中逃脫出來。

安迪戰勝的是體制內的話事人,唐戰勝的是自己的心魔。

瑞德曾經評價安迪:“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輝,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獄,也無法長久地將他圍困!”

自我救贖,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非凡,它不受環境的限制,而是著重考驗我們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當人性的枷鎖橫亙我們面前時,是拼命掙脫鎖鏈找尋自由,還是翹首以盼,渴望他人解救,全然要看我們自己。

03

孤獨與喧囂,不正是我們的人生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無疑,身為鋼琴家的唐是孤獨的。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綠皮書》中對於唐內心孤獨的呈現,除了他身披睡衣,在陽臺上望著自己的演出夥伴和女粉絲談笑風生之外,唐在巡演之初的那種沉默寡言和演出結束後好幾次強行擠出來的微笑,簡直孤獨至極。

當巡演結束後,託尼建議唐給他的哥哥打個電話,唐聽後面無表情地回覆道:“他有我的聯繫方式,知道怎麼找到我”,言外之意是,想讓我主動找他,門都沒有。

託尼聽罷,說出了整部影片筆者認為最精彩的臺詞:

“很多人之所以孤獨,就是因為他們不敢邁出第一步。”

唐的孤獨和託尼一路上的些許聒噪,組成了他們旅途的樂章。反觀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由喧囂和孤獨構成的呢?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當一人獨處時,孤獨就是常態,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當一群人共處時,喧囂又充斥在我們的四周,隨著場景的轉換,孤獨其實一直存在。

和影片末尾,唐選擇和託尼的家人共度聖誕節不同,筆者私以為,孤獨不是光靠和朋友共處就能夠坦然面對的,生命中的燦爛無須孤獨償還,但仍需孤獨的陪伴。

與其說人生是一段和時間賽跑的旅程,不如說這是一段和孤獨和解的歲月,《百年孤獨》中曾說:

“孤獨,在人們心中總是與淒涼、悲傷、眼淚聯繫在一起的。可是孤獨是把握人生的自控器,一個人擁有了孤獨,就能從容的駕馭自我,塑造自我。”

孤獨既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樂章,那麼將它演繹成悲歌還是一首歡快的舞曲,琴絃始終窩在我們手中。

我們能做的,只有不停地告誡自己:

不要停止漂泊,信任一路的風景,世界遼闊,任我隨意行走;心靈廣垠,由我自在傾聽。把靈魂寄託在天空之上,讓神話居留在心間。

豆瓣8.9分《綠皮書》:偏見的外衣之下,講述的全是孤獨

一一END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