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去過成都一個叫中和鎮的地方嗎?感覺怎麼樣?

途色川藏


我就住在中和場街道辦旁邊,來成都十年了,中和的老城區除了房價靠著河對面的金融城水漲船高的漲了不少,別的並沒有多大變化,倒是挨著華陽的新城區修了不少樓盤,當然放假也不低,屬於高新去的地盤,總感覺中和就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地方,跟金融城中間隔著一條府河,想去對面都得繞路,特別是去天府三街的那座橋,天天早上堵的你喲,多少人上班的必經之路,中和街上除了一個新修的易購廣場,並沒有什麼大的購物中心,超市也就看著一個永輝超市和香榭購物。別的都是些小超市,當然基本的還是能買呢齊,的虧有個錦華菜市還能讓人覺得買點蔬菜瓜果的方便,要不然真的體驗不出什麼宜居的感覺,而且中和的消費水平不低,


Mr先生969


我在中和工作生活了11年。2007年從雙流縣城到中和鎮,當時朋友開車送我過去,走到一個爛尾橋,過不去,然後繞道華陽,沿著鄉村石子路,走了很久才到鎮上。雖然在城邊上,但與中國千千萬萬個農村小鎮一樣,就是一個鄉場。老成仁路穿鎮而過,大貨車,大客車,小轎車,摩托車,三輪車,自行車,一片混亂。我在上下班途中曾三次被電動摩托和三輪撞倒,至今仍心有餘悸。我退休後賣掉了中和的房子,搬到了溫江鄉下,但兒子的改善房仍買在了英倫城邦。

雙流早就意識到,中和總有一天會劃出去,一直不願投入建設,2010年劃歸高新區管理。

劃入高新區後,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原來只有一座修了近十年才建成的鋼筋水泥橋(修好後用了不到十年又重建了),短短几年間中和老城區就有三座鋼架橋與金融城和會展中心連通。老城區的改造,新區的規劃建設同步進行。世界五百強已有幾十家落戶新川科技園,未來的新川科技園,就是一座實實在在的科技城,完全可以比肩現在的金融城。地鐵6號線即將通車,1號線五根松站和廣都站在新川科技園,加上紅星路南延線,成自路,新成仁路從中和穿過,交通已十分便捷。萬科,融創等開發的新盤已上2萬。中和已無農田和沙發廠,十多平方公里土地已被全部徵用,拆遷早已完成。中和的外來人口遠遠超過戶藉人口,除了大量金融城軟件園會展中心的年輕人租住在中和,還有大量外地老人在中和帶孫輩,以及經商,打工的外地人,人滿為患,連小孩打預防針都要凌晨一兩點排隊,長年如此。每年都在新建學校,但仍滿足不了需求。現在的中和己是一片建設的熱土。

抗日戰爭期間,南京金陵大學的一群師生,為了躲避戰亂,到了中和,他們以社會調查報告的形式記錄下了中和場當時的社會現狀,風土人情。1947年一個美國人據此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中和場的男人和女人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閱。

《禮記.中庸》中寫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未來的中和,應該對得起它的名字。



特級在線


印象中在上大學期間,和一個做沙發板材生意的朋友到中和鎮推銷過板材,那時候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反正感覺很破舊的小鎮,好像一條街全是買沙發的,還很遠,交通不便,2008年地震之後一個老鄉在那邊買了楠香山的房子(好像2千左右一平),2017年左右他又想在那邊買房子,當時一問房價接近8.9千,很詫異,怎麼那麼貴。後來才知道中和屬於高新區,有地鐵6號線經過,發展較快。

後來慢慢才瞭解到,中和鎮原來叫中和場,是成都市歷史最悠久的老場鎮之一,自古便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碼頭,它原來屬於雙流縣,2006年撤銷中和鎮建制,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2010年中和街道劃轉成都高新區,劃轉以來,伴隨高新區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拆遷,集中安置拆遷人口3萬餘人,交房2.4萬套,243萬平方米,現已形成新城、老城、農村“三區並存”的區域形態,街道幅員面積35.2平方公里,新城區域17.9平方公里,主要為新川科技園及其周邊高品質住宅小區,是高新區南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承載區;舊城區域11.3平方公里,主要為老中和場鎮區域,是落實擁江發展戰略的重點提升區;城市規劃區外面積6平方公里,主要為成自瀘一線以東,是鄉村振興的著力攻堅區。

2016年左右還在中和老城區那邊學了一個月的駕校,感覺還是很舊,不過有很多小吃,還有一個大的批發市場,後來上下班坐公交,經過幾次中和新城,感覺建設的確實很好,有很多高品質小區,還有建有佔地約3000畝的成都中和溼地公園,感覺確實不錯。貌似房價平均1萬8左右。


蓉漂大齡青年


簡單說下吧,我是大概零幾年讀中和中學初中搬過來的,然後父母就在這裡買了房子,我們從肖家河搬到這裡,到現在都住了10多年了。才搬來的時候,到處是田壩,現在田壩很少了,而且中和也越擴越大,各大開發商都進來了,總有一天中和會比華陽好。


seyueden


在中和住了3年多了, 感覺挺好的,沒有城中心的繁華,沒有不夜街, 我住盛世嘉園,離高速口很近,上班交通是真不方便,早高峰開車堵的你懷疑人生,常年修路, 但是住著很踏實。 以前上班在東門大橋,這麼遠也沒想過搬家。希望中和越來越好。


南充胡歌


什麼叫滄海桑田?

中和鎮短短20年的裂變,就是一個完全註釋。

昔日的中和鎮地盤一角,現在的高新區演藝中心。勒克兒 攝

中和鎮,老成都人至今也叫它是中和場。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和場乃至與之毗鄰的華陽,一直是成都吃貨的美食天堂——中和場的土鱔魚、華陽的跳水蛙,是當時成都有車一族週末邀三約四胡吃海喝的理由,沒有之一。

昔日的中和鎮地盤一角,現在的高新區交子金融科技中心。勒克兒 攝

那二年生,成都只有錦江、成華、武侯、青羊、金牛五城區,本土主流媒體華西都市報正在輿論引領“府南河大合唱”——環府南河一帶正實施治汙和前所未有的大拆遷,成都環城公路的元老一環路是最牛逼的公路,出了一環路,就是傳說中的金溫江銀郫縣廣袤的農田,雙流當時尚不入流,一環路出城向南,就只有一條成都—仁壽的成仁二級公路,高新區(南區)還只是四川省成都市共同圈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包括了老成都人出城到中和場、華陽的“美食線路”——成仁路到中和或者華陽通過的區域。那時,這片區域兩旁都是農田或者小土包。到了中和,車子必須拐進鄉村路,七彎十八拐,才能找到那家土鱔魚,而彼時華陽跳水蛙已經形成規模,沿著河邊一條街,全是各種跳水蛙餐館。

昔日的中和鎮地盤一角,現在的高新區環球中心。勒克兒 攝

當時的中和場,場鎮中心與當下一些偏遠的鄉鎮沒啥兩樣,鎮子兩旁店鋪,很多都還是木頭門板一塊一塊的過拼,對場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匠鋪很多,打造鐮刀、鋤頭、剪刀的有好幾家,挨著場口的接連好幾家,家家門口都掛著冰鐵皮(就是鋁合金),屋裡屋外都是加工廚具灶臺、熱水器排煙筒等傢俱的場地。當時中和還有趕場天,當地村民挑著自家蔬菜、瓜果沿街擺起,街上,不時有賣糖油果子、擔擔麵的挑擔一邊吆喝一邊飄過……

昔日的中和鎮地盤一角,現在的高新區會展中心。勒克兒 攝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中和場的一切開始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二環路、三環路、繞城高速的陸續建設和開通,老成仁路已成過去式,向南出城的快速通道一條條建成,隨著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和場鎮的老房子一棟棟消失,伴隨而來的,是一棟棟高樓大廈的崛地而起。當然,那些伴隨著老成都人的土鱔魚、跳水蛙,隨著高新區建設的城鄉一體化,也全部消失殆盡……

昔日的中和鎮地盤一角,現在的高新區軟件園一角。勒克兒 攝

老成都人不在去南邊尋覓美食了,美食戰場逐漸西移(溫江一帶)和東進(錦江區三聖鄉),中和場,在高新區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只給老成都人留下一枚漸行漸遠蒼老的背影……


勒克兒


它原是成都市雙流區所轄的一個鎮,二十年前那兒曾經是成都旁邊非常有名的、與廣東東莞一樣的"色都",洗浴中心林立。現在那兒屬於成都高新區,發展較滯後,保持著成都“上個世紀”的模樣。老舊的建築、擁堵的交通、在馬路上“賽車”的火三輪,分分鐘都讓你有種穿越感。

在安置小區扎堆的中和,除了本地人口,更多的是在這裡租房的軟件園程序猿和新媒體文字搬運工們,因為相較於大源,這裡租房價格更平易近人,相較於華陽,這裡又是離繁華的城南生活更近的地方。

人氣雖然不差,不過和高新其他地方比,這裡的區域配套,目前看來也是相當尷尬,首當其衝的可能要算商業了。

一個曾在中和住了三年的朋友告訴如花,這邊基本沒有大型商業綜合體,想要耍朋友看電影、給女朋友買點品牌衣服,只有滴滴到環球中心、奧克斯廣場等商場才行。

雖然大型商業綜合體不足,但這裡的底商倒是挺成熟的,有足夠多的煙火氣。

最有煙火氣息的,怕是要數錦華農貿商城了,日常生活中你所需的日雜用品、生鮮食品,這裡幾乎都有,講實話,如花在裡面逛的都有點不想走了,甚至在裡面找到了小時候趕場的感覺。


跪射俑


成都,是我故鄉的省府。曾多次前往探親,同時也去過那裡,不過以前不叫這個名字,我去的時間叫中和場,正好去的當年改名叫現在這個名字中和鎮。

給我的印象和感覺中和鎮不錯。首先它是一個老的古鎮,文化底蘊濃厚,清代詩人李調元就曾在此過夜,著有《署夜宿中和場》為證。同時,它還是一個著名的水運碼頭,水資源十分豐富,給當地生物帶來生機與活力。中和鎮各方面條件很好,發展速度很快,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紛紛前往定居,沒有當地戶口也不離開。無論是小區居民,街道小攤小販,還是開豪車做大生意老闆,大都外來陌生面孔。常住人口是常住戶籍人數的2.5倍,截止目前在20萬人左右。

中和鎮的地理位置很好。經華一路過橋即到天府三街,一號線北上到成都市中心僅僅10公里左右,西行10公里左右就是雙流國際機場。周邊5公里範圍內休閒度假,旅遊景點很多。比如錦城公園、桂溪生態公園、成都江灘公園、大源中央公園、會龍公園、南湖溼地公園、海昌極地公園、萬安體育公園、白鷺灣溼地公園、三聖花鄉旅遊區,幸福梅林景區、天鵝湖環城生態園等等,按每天遊玩一個公園,也得10天半月。

總之,中和鎮給我的印象很深,感覺十分不錯,旦有機會我將再次去看看那裡的梅花,還有海濱花,吃吃那裡魚頭和串串香,還有肥腸粉和麻羊肉餃子而且想自己做。


咱們的足跡


中和鎮屬於成都高新區,雖然在發展,但是和高新區的定位還有很大差距,在我這幾年接觸看來,基本屬於城郊鄉鎮的既視感。首先說下交通,因為每天上下班都會走中和路過,修了一年多的主幹道路還沒修好,擁堵時長髮生,包括在修地鐵也影響出行,太多太多的拉人三輪車和電瓶車(且不守交通規則),再加上上班族共享單車,交通混亂得很。房價,這一兩年得益於成都南邊整體房價的抬升,起碼是1萬5了,但是周邊沒有大型的購物商場,買東西去紅旗連鎖、小超市,只能去天府四街的銀泰城,居住體驗不太好。在軟件園上班的人大部分居住在中和,還有本地人,外來務工人員...未來要發展得很好,還有很長路要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Monster小胖


中和鎮在天府二三街地圖靠東邊。

中和對於本地人來說那裡屬於郊區,而因為天府軟件園的開發來說那邊會聚集很多在軟件園上班的人。

從旅遊角度來說中和沒有出色的景點。

但對於來成都旅遊來說,吃是第一位,中和有比較多好吃且不貴的選擇。比如雄起兔,鮮鍋兔等等。

城鎮面積比較小,前前後後也就幾條几條街,逛的話一天就逛完了。

主要是方便軟件園上班的人在這裡居住。

沒有特色的街道,沒有出色的景點,更沒有繁華的商業圈,整個小鎮連個稍微大一點的超市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區自修的大型生活超市。

如果是來成都旅遊可以選擇半天時間到那裡吃下特色川系江湖菜。但是如果是為了景點什麼的,我個人覺得沒有任何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