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央廣時評」珍愛生命 善待“鄰居”

一場戰“疫”,讓眾志成城,大愛無疆,也把公眾的目光拉回到我們的大自然“鄰居”——野生動物。那些飛翔的、爬行的、遊動的物種因為可能是“儲存宿主”“中間宿主”被遠離,也暫且免遭被不法分子捕獲、售賣,免遭被抬上餐桌的命運。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和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接著還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對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制度作出修改調整,以最嚴法律徹底禁止非法捕獵、交易、食用野生動物行為。法律、法規至此,公眾也應當反思如何根除對待野生動物“鄰居”的種種陋習。

首先,借用“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公益廣告詞來反觀此前那些肆意的傷害行為——為了獲取兩根牙齒,為了獲取一隻魚鰭,為了獵奇的“嚐鮮”,為了強身健體的盲信……非法地捕殺、盜獵由此而生。而這些行為往往打著珍愛、維護最高級動物之名,行傷害野生動物之實。有人為蝙蝠鳴不平——“我用洪荒之力封印住了致命病毒,也拼命進化成最不像食物的樣子,可偏偏還是被人抬上餐桌”,看似戲謔,其實也是對這些傷害的譴責,對施暴者的警告。從許多嚴謹的科研報告來看,這場傷害其實是無差別傷害,是帶有反噬的,也是“能量守恆”的。一場獵殺之下,動物死、人類也可能感染病毒,誰都不是贏家。

與此同時,隨意的“一養一放”也值得關注。從街頭的流浪狗到疫情當前被隨意丟棄的動物,都表明了這些人生態素養、文明素質的欠缺。近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局發出倡議書,呼籲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應急處置。有專家指出,近年來一些買家通過網絡交易等方式獲得了野生動物,並把它們當作寵物飼養觀賞。疫情後,因害怕這些動物帶有病毒,於是就棄養了它們。而一些外來物種,不具野外生存能力的動物被隨意丟棄在野外,一來可能造成因飢餓或疾病出現死亡,二來這些易染病的動物還傳播更多的疾病。更為嚴重的,突然出現在野外的物種還可能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極大隱患。政府主管部門如此大聲疾呼,其目標就在於告誡公眾不能隨意養、放動物。試問,如果當初本著守法、負責的態度,又何至於讓這些動物流落街頭、散落野外,到頭來反而對整個生態環境和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威脅呢?

當前,多個科研機構正在為新冠病毒溯源殫精竭慮,無數醫護人員為救護患者爭分奪秒,我們向這些生命的捍衛者致以最崇高敬意。同時也應對大自然、對我們身邊的“鄰居”保持敬畏和尊重,別給戰“疫”添亂添堵。畢竟,珍愛生命,就意味著必須善待山川、河流、樹木和動物,善待包孕生物多樣之美、生生不息的藍色星球。(央廣評論員李健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