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噓樹開花了


我覺得首先是他不具有像曹操劉備一樣的帶兵打仗的才能,我記得他這一生都在攻打一座城池,就是合肥,但是打了六次都無功而返,這幾次倒是打出了很多他的敵人的名氣,而他自己確是越戰越氣餒,他是一個很好的君王,但是卻不適合出去領兵作戰,而且從小到大,他都一直生活在父親和各位兄長的保護之下。

曹操劉備本來就是打仗的好手,特別會用兵,經常過這種打仗的生活,可以說是經驗豐富,他們是那種既有將帥之才,又可以坐鎮後方的人物,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經常上戰場還可以幫助他們拉攏一些身邊的人才,籠絡自己的勢力,也可以讓士兵更加的相信他們,同時還能夠鼓舞士氣。

孫權其實也不是想做一個就在後方等著前線的將士幫他把江山拿下的懦夫,但是那幾次合肥之戰,他都是親自領兵,可是一次都沒有勝利,他每次出去都帶了很多人,但是卻屢次被對手用幾千人甚至是幾百個人就給解決了,有幾次他還差點死在了敵軍的手裡,不得不說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的孫權更是嚇到不行啊。

這幾次的失敗對於孫權的打擊可是不小,你想如果你是孫權,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了幾次前線,一次都沒勝利也就算了,但是差點小命都快沒有了,你還會再上戰場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領兵大概就是孫權的短板,上天註定他不是一個適合帶兵的人,還是好好做一個君王吧。


歷史的波瀾壯闊


曹操總是帥軍親征大概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

一,避嫌。

曹操與各自佔山為王的孫權劉備袁紹等人的身份不同。

他聽了謀士毛介的建議,把落魄的漢獻帝從洛陽接到許都,諸葛亮罵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曹操集團這方面應該是“奉天子而令不臣”。

一個“奉”字,就說明曹操身份與其他諸侯的不同。

劉備孫權之流,可以各自為政,他們就是各自集團的董事長,而曹操上面還有一個漢獻帝,儘管有名無實,但也是名譽董事長。

如劉備孫權,既然是集團董事長,那就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不然養那麼多經理主任的有什麼用?再說董事長有幾個戰鬥在一線的?

而曹操儘管實際上是董事長,但名義上不過是個總經理,你不親力親為,叫小夥伴們怎麼看?難道你也想坐家裡當董事長?那麼你就被落實了口徑,什麼漢臣,就是漢賊!曹操可不像司馬昭那麼高調,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他低調,更是避嫌,所以奉天子令,帥軍親征。

二,本性使然。

曹操骨子裡就喜歡戎馬生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曹操看來,這感覺比在後花園裡與老孃們春花秋月還過癮。

他一腔熱血,英雄氣概,戰場才是他的舞臺,說不好聽的,你不讓他去他還不痛快!

這熱血,痴心不改,到老曹操都未能放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沒辦法,阿瞞就喜歡帥軍親征,他喜歡的事,還問什麼原因,因為喜歡,所以就幹!

魏武揮鞭,就這麼霸蠻!


七鬥


曹操會選擇自己帶兵出戰,是想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且在戰亂的年代,只有戰場上的將士才能夠做到完全的瞭解戰局,曹操此舉也是想更加了解作戰情況。要說曹操上戰場那可真的是很勤快,基本上他能帶兵出戰的時候,他都會選擇自己親自帶兵。

這其實跟曹操的性格也有關係,曹操生性多疑,從來就不喜歡相信別人,所以就算他手下不乏很多可用的人才,但是在曹操看來,這些人能不能用,信不信得過還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曹操這一輩子做人都是小心謹慎的,他從來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手下很多將領陪伴他都好幾十年了,也不見曹操對他們卸下防備,更別說找一個人幫他帶兵打仗了。

其實曹操這樣做也是有好處的,畢竟主帥親自帶兵上戰場的話是很能夠激發士兵的作戰士氣的,還能夠跟士兵聯絡感情。歷史有很多君王其實都有親自帶兵出戰的機會,只是很多人都因為怕苦怕累,最後選擇了放棄,曹操能夠這麼多年堅持帶兵打仗,想必跟士兵的感情也是很好的,至少士兵們對於曹操的話肯定是言聽計從的。

另外就是曹操親自上戰場可以幫助他更加了解目前的局勢,與其在後方等著前方將領的通報,還是在前線直接參加作戰比較能夠了解真實的作戰情況。畢竟歷史上還是出過不少將領欺騙主帥的事情。




王子影視


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領兵之才。他早年就愛好武藝,還註釋過《孫子兵法》。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最後大破黃巾軍,後來曹操還作為奮武將軍討伐董卓。

曹操這麼做一是因為曹軍裡雖然名將不少,但是卻無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較強勁的敵人時未必是對手,還是需要曹操親自下場

曹操的出身在重世家豪族的東漢,屬於世家名士目中的異類,論家世品德,曹操並不能讓人心服,他所據地盤和迎天子入許昌,都是依據武力人謀而成事,獻帝到許昌後,在朝中還與楊彪董承等人內鬥不休,之前還殺了名士邊讓等人。曹操的權力猜疑並不比皇帝低多少,他是從五千兵馬一步步殺出來的,加上那個時代武將擁兵自重或者反叛的事情很多,曹操也是個多疑之人,能夠讓他深信不疑的人不多。

這種形勢下,曹操集團雖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潛力獨領方面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過機會。重要的軍事行動,只能由曹操本人親自出徵。





讀懂城市


曹操總是親征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三點:

1.鼓舞士氣

在古代,主帥或者是掌權者能夠親征,往往對於士氣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因為大家看到首領都跟我們一起打仗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後退呢?

而且,掌權者親征,像什麼糧草軍餉啥的,從不會有拖延延誤的情況存在,因為軍令如山,而且曹操掌握著整個勢力範圍內的人的生殺大權。

說不定有時候曹操打勝仗了,一開心就犒勞三軍。

種種好處,士氣因此才會有長久不衰的高漲。

2.手下無人可堪當此大任

曹操雖然足智多謀,計策無窮,但是手下沒有一個可以當任主帥的人選,要不就是有勇無謀,要不就是紙上談兵。

所以,曹操無法只能親征。也正因為親征,才會有如此輝煌的事業。

要知道對面的敵人都是誰。

袁紹雖然文武大臣兼備,但是身為掌權者卻優柔寡斷、偏聽偏信。不能夠發揮手下潛能的最大化,因此失敗是必然的。

但若是派別人來當主帥,光是兵力對比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再說南方的敵人,劉備、孫權當代仁君,武有關張趙,智有孔明周瑜,兵力配置孫劉聯軍和曹操相當。

如果曹操不親自來,光是這些小蝦小魚,根本還不夠張飛塞牙縫,諸葛亮扇扇子呢。分分鐘讓你全軍覆滅。

3.荀彧穩定後方

如果曹操沒有荀彧,成就大業還要往後推二十年,甚至一生都沒有機會。

光是呂布在曹操親征時偷襲許昌就可以知道。

首領出城,必定要有一個多謀善斷的人來坐鎮根據地,否則還沒出多遠呢,家就沒了,多尷尬。

而且,荀彧不僅讓曹操無後顧之憂,在前線的決策上,荀彧也是出了不少力,立了不少功。

前能鼓舞士氣,後有荀彧守家,曹操不趁這時候親征奪取地盤,什麼時候能放心的去呢?


古今中外多少事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一、曹操是白手起家。創業嘛,就要篳路藍縷,親力親為。不親歷親為的話,自己閒的沒事幹也不是他所願。

二、曹操性格使然。他性格天生好鬥,願意冒險,如果在戰爭中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會覺得生的沒有樂趣。所以在生殺予奪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三、曹操生而有武略,如果不用可惜了。他在鬥爭中的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如果不用就可惜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史鑑今


導語:

個人的觀點。第一,曹操所具備的魄力,是他眾多部下所不具備的;第二,有很多戰役,如果不是曹操親征是打不下來的;第三,曹操賬下善於防禦的武將居多,而衝鋒陷陣型的武將較少。


曹操的魄力

說曹操為人有魄力,有很多地方可以體現。例如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展開了大決戰,前期曹操勝多敗少。但到後期時,袁紹大軍前後連營,步步推進,靠著沙堆紮營,東西相連長達幾十裡,曹操連續交戰失利。導致當時曹操的總兵力已經不足萬人,而且其中受傷的又佔兩三層。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堅信荀彧的說法,並沒有撤軍回到許都。正是因為這份魄力,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獲得了勝利。


曹操親征對許多的戰役都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說曹操親征對大軍的軍心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持久戰是古代戰爭中最容易消耗士兵士氣的戰役,若曹操在戰爭的最前線,會打消士兵的很多的負面情緒。主君在前方指揮大軍,士兵又怎麼會產生退去的念頭。如果一旦換成武將在僵持不下時,武將本身都會產生退卻的念頭更何況士兵了。

曹操善於攻城陷陣

在三國曆史中,曹魏的武將大多都是防禦型武將,而戰場中真正能攻城陷陣的武將偏少,而作為主君的曹操恰恰善於攻城陷陣型。

曹操沒有親征時派遣的大多都是宗族武將,這些宗族的武將多是早起隨曹操南征北戰的。這些武將軍事能力或高或低,對行軍打仗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這些武將未必會像曹操一樣能聽取謀士的計策。

總結:曹操善於攻伐,同時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之中,曹操都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曹操多次絕地逢生的基礎。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曹操看著漢室衰微,各路諸侯做大,心中的宏圖大志萌生,想要建立一番偉業。曹操每次打仗都要自己親自出徵,所以他的後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畢竟創業之路艱辛,篳路藍縷,需要親力親為。

黃巾軍之亂爆發的時候,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後來黃巾軍入兗州,劉岱戰死,鮑信迎曹操為兗州牧,這可以說是曹操發跡的開始,曹操有了大本營了,率眾收降了大量青州黃巾軍。

曹操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成功掌握大本營之後,擊退了袁術、陶謙等人的進犯,穩住形勢後,開始征討陶謙。在他征討陶謙眼看就要取勝時,後院起火!全力支持他入兗州的陳宮、早年最好的兄弟張邈,趁曹操遠征,迎呂布入主,背叛了曹操!劉備,在率軍阻擊袁術後,佔據徐州,再次“反叛”!一系列征戰及刻骨銘心的創傷後,讓曹操看懂了人心,明白了只有自己掌握大權才是最可靠的。





陳小二do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是個全才,他親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曹操是曹魏的創建者,朝代的開國皇帝幾乎都精通軍事,既然懂軍事,親臨戰場,捕捉戰機,那是再好不過了。況且曹操勇略過人,當年可隻身刺殺董卓,親征又何懼。

二、鼓勵士氣,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若不是他親自上戰場,士兵會有畏懼心理,曹操和眾將士同甘共苦,又有許攸獻計,曹操捕捉戰機,燒掉袁軍糧草,士氣高漲,一舉滅掉袁紹,統一北方。

三、老巢有可信賴的人,曹操每次出去幾乎都會留守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本族兄弟,值得信賴,讓曹操無後顧之憂。


饕餮中國


曹操手下都是猛將,論武力可以,但是論腦子,我覺得,就是送人頭,曹操的權利都握在自己手裡,絲毫不給手下人機會,如果他能放一些權利的話肯定會有聰明人可以帥軍打仗。

另一方面曹操不相信手下的人,不管是和誰打架他都要自己帶兵親征,生怕手下辦事不力沒他聰明。這一點學學人家劉邦,放任韓信去闖,韓信也沒辜負劉邦,總打勝仗。

如果他不總是親征,多相信人,以大局分析戰場的話,恐怕他的實力會很雄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