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蒙古帝國的興亡》飽受爭議,是史實還是誇大?


《蒙古帝國的興亡》飽受爭議,是史實還是誇大?


今天分享的書目是《蒙古帝國的興亡》(上下),可讀性還不錯,但是史實真實性有待商榷,豆瓣評分7.7

有意義才有爭議


《蒙古帝國的興亡》飽受爭議,是史實還是誇大?


作者其人

杉山正明:

杉山正明(1952— )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歐亞史學者。曾參與日本NHK“大蒙古”系列紀錄片製作。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獎;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日本學士院獎。著有《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等歷史專著十餘部。杉山正明教授通曉13種語言文字——漢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拉丁語、波斯語、梵文、土耳其語、阿拉伯語、蒙古語、藏語、滿語

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杉山正明通過一系列對草原歷史的研究以及波斯語基礎,有意重構蒙古文明史。而且他的學術觀點表達了既不相信“歐洲中心論”也要批判“華夏中心論”的看法,而且過於拔高遼金元三朝。甚至有學者認為他的這種觀點體現在作品中,是有意弱化中華文明。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他編寫的《蒙古帝國的興亡》不能算編年體,應該算文學作品。

另外,還有一點質疑是關於蒙古族的世界史觀。杉山正明忽略這一點,彷彿需要用他的聰明才智來描述這段歷史。

被質疑的作品

杉山正明研究蒙元歷史,主要以研究波斯語文獻著稱,作品中有過於拔高遼金元三朝的嫌疑。按理說這本類似於替蒙古族“平反”的蒙古史應該得到蒙古族學者的認同,

這本書沒有註腳,尤其是一些關鍵節點和事件都沒有註解,看起來就是文學作品。

有一些讀者認為杉山正明的書不是歷史,是往看似是歷史的架構裡塞素材

被讚譽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到蒙古帝國從盛到衰的過程,還可以看到蒙古帝國的海洋征服史。但是這本書的問世卻引來史學界的抨擊。

我們必須相信,所有的客觀都是相對的。所以,同一切作品相類似,作者都力圖彰顯自己書寫內容的重要性,儘量縮小其他關聯力量的佔比。具體到這本書,會看到放大了的蒙古史,不管是歷史站位還是對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不必驚慌,對於神秘又深邃的歷史長河來說,讀這本書可以看到其他文明視角下的蒙古帝國歷史。

為什麼要看這樣一本爭議如此巨大的書

爭議本身就意味著有趣、有意義,沒人會為沒意義的事情爭論。針對這本書,不僅是普通讀者一些學者專家也紛紛給出自己的見解,而且並沒有一邊倒的批評或讚揚。

那麼在看了那麼多我國內出版的關於蒙古族的書籍、影視作品之外,聽聽不同的聲音也沒什麼壞處。

另外就是,這本書看著是上下冊,但是尺寸不大,關於名詞出現在哪裡的註釋很多很佔頁數,所以正文沒有那麼多。


既是蒙古史,也是世界史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對歐洲優越論

與《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相類似,本書是不同文明視角下的大蒙古帝國史。同時也是對歐洲中心論的駁斥。大航海時代之後歐洲的文化、國家體系就被當作是先進、文明的模範被廣泛傳播,完全忽視了亞洲文明,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時,“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亞洲的狂潮。即使是黑格爾、蘭克、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對世界和世界史的看法也是如此,有天然的歐洲優越感。但是,世界史怎麼能少了亞洲文明,更何況還有曾經世界上最大帝國“蒙古帝國”的存在,橫跨歐亞大陸。

在文章開篇提到《史集》就是有力駁斥“歐洲中心論”。旭烈兀烏魯斯王朝的合贊汗出於鞏固政權、喚醒族群意識的目的開始編纂蒙古史,這就是《史集》。用波斯語編纂,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史書。這部《史集》參考了蒙古皇室共有的《金櫃秘冊》等秘藏史料,除此之外還有從蒙古本土以及蒙古各部蒐集來的舊辭、族譜和口述內容。因為蒙古帝國最龐大時曾佔領很多土地,所以這也是一部歐亞史和縮小的世界史。

另外,這裡還提到馬可波羅遊記中關於元大都的描寫,以及俄國曆史學家巴托爾德對亞洲歷史的解讀。這位學者以波斯語文獻為中心,結合阿拉伯語、突厥語等多種語言史料,從歐亞大陸內部對亞洲歷史重新建構。提出亞洲內陸與西亞、中東、印度和西北歐亞大陸等“文明圈”的歷史緊密相聯。

蒙古帝國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實現了陸地大交換,其軍事、經濟、組織形式等多方面都有可讀之處。

本書的一些關於蒙古大兀魯思概念、歐亞征服在下面的下面的兩篇文章中都提到過相似觀點,此處不再贅述。簡單羅列一些文中出現的比較有意思的點。

被放大的世界戰略?

這也是本書受質疑的一個觀點,即在那個時代,蒙古大軍的征服是不是像書中寫的,已經具備了世界戰略?通常認為遊牧民族的征伐僅僅停留在征伐、佔領這個意識層。

書中提到1235年庫裡臺大會向東西兩方的大遠征,這也是著名的“長子西征”,目的是徹底控制欽察草原以及更遠的地方。歷史上稱這次西征是“俄國、東歐遠征”。向東滅掉了由女真族創立的東夏國。向南,正式向南宋進軍。另外還有之後對高麗和日本的征伐。


《蒙古帝國的興亡》飽受爭議,是史實還是誇大?


對忽必烈的“偏愛”

聖祖成吉思汗的榮光既是個人文治武功、又是時代給予的,福緣也是得天獨厚的。兒子各個爭氣、兄弟也能齊心,所以但有出征,顯有敗績。但是他的兒孫們就沒有這麼好的子孫緣和兄弟緣。

通常蒙古史類書籍在成吉思汗部分會多用筆墨,這本書的作者明顯更偏愛忽必烈,在整個篇幅中佔比不小。從政變奪權一直寫到後期的一些改革。作者還有一本著作是《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

大騰格里之國,1271年大元大蒙古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關於忽必烈為什麼選擇“大元”,可能是出自《易經》的“大哉乾元”,指的是宇宙,進一步解釋蒙古人將所有的“源”共通起來進行崇拜,即崇拜“騰格里”。所以忽必烈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國家命名為“大騰格里之國”的意思。

海上貿易與征服高麗

與穆斯林保持良好商貿關係似乎是蒙古人一直堅持的事情,在忽必烈時期同樣如此。在與南宋交戰的過程中,他還與海上穆斯林產生了交集。在西邊旭烈兀兀魯思掌握了中東地區的東半部分,東西兩邊的穆斯林勢力以及印度洋到中國南海的航線被蒙古人控制。

因此,蒙古的歷史在此迎來劃時代的轉變,這也是世界上首個以遊牧民族的身份崛起的國家兼顧海洋世界的例子。

蒙古和高麗的戰爭前前後後經過了四十二年,高麗的抵抗不可謂不激烈,幾乎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這場戰爭讓大量百姓犧牲,也讓整個半島化作焦土。元朝先後扶持了高麗的洪氏家族、王氏家族。其間,王氏家族曾被叛軍推翻,後由忽必烈支持其家族復辟。

兩次遠征日本

征服高麗後,忽必烈又將目光投向日本國。在第一次遠征日本之前忽必烈曾多次派遣使團,這些使團有四次成功到達日本遞交國書(畢竟在當時航海技術還不發達)。但日本方面都沒有回覆,據說是對忽必烈國書上的“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的“上天眷命”有所不滿,但這個開頭語就和我們電視中經常看到的“奉天承運”一個意思。

1274年蒙古開始第一次遠征日本,高麗國作為蒙古徵日的援軍也集合了五千多軍隊和大船參加了戰鬥。這一次遠征並沒有成功,彼此都遭受到了損失。作者認為,之前的日本政府並沒有太重視外圍關係,通過這一次遭遇強悍的蒙古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反而是喚醒了“共同感”,從此開始有了“日本國”的意識。

1281年,蒙古已經完成了對南宋的征服,在泉州灣急速地推進大型海洋艦艇的製造工程。承載十萬人的三千五百餘艘船隻組成的大型艦隊,一支外海航行艦隊出發了,自此蒙古正式邁出了成為海上帝國的第一步。但是這一次遠征的隊伍卻並不專業,更像是一支移民隊伍,戰鬥的指揮官也是中級將領。有實力的作戰部隊只有高麗國派出的海軍。

這一次遠征並沒有成功登陸,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蒙古遠征的餘韻卻影響了日本很長時間,在這之後反而發展起來。日本成為以大元為中心的“歐亞大貿易圈”的一員。

歷史就是如此,有嚴肅的文獻,也有半嚴肅的敘事,更有戲說。評斷標準自在人心,所以,這本書讀過之後,你會有什麼想法呢?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